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我為什麼要上醫院?(新版)》

   導讀   

當孩子需要治療時

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陳質采

  看這本書時,倒想起學生時代,上宋維村教授的課時,他提起過的例子:一位五歲小女孩,很擔心打點滴,因為害怕點滴瓶裡那黃黃的液體,就像畫室的顏料,會把她的身體「染」成黃色。

  或許,很多家長也像醫學生時代的我,不了解成人習以為常的常識,對生活經驗及認知仍然在發展中的孩子而言,卻是懵懂待學習的知識。

  我在醫院看診的時候,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家長告知孩子就診的方式。在候診間,隔著診間那扇厚重、粉紅色的門,我常常聽到家長拉高嗓門,熟悉的喊叫在候診室跑來跑去的孩子:「再不乖,我就叫醫師打針!」這不只讓孩子害怕醫護人員,影響治療的進行,同時,也由於與實情不符,孩子將不再那麼相信家長的話。

  在台灣,醫師和警察這兩種行業,常常是拿來嚇孩子用的;但是,隨著社會形態的改變,這兩個行業已漸漸從「神聖不可侵犯」的威權形象,走向親切助人的服務模式。因此,如何平實的說明,讓孩子明白這些專業的服務內容,其實是孩子應用資源的新學習。

  對於生病的孩子來說,生病的苦痛已經是太沉重的負擔,若他還從這樣的教養模式認知到這是不乖的懲罰,那是何等殘忍的金箍咒啊!更何況,若孩子需要住院治療,他得被迫遠離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親人;陌生的環境已經足以令人焦慮,再加上內在的煎熬,覺得「都是自己不好」,被遺棄的感受就更深了!

  所以,給予孩子適當的說明,可以加強孩子在治療過程的配合度,讓孩子免除不必要的擔憂。我聽過一群來自醫護人員社區的學齡前孩子,聊及發燒的經驗,其中,一位孩子天真的說:「昨天我發燒了,我想我的白血球正在和細菌打戰,媽媽說我要多喝點水來幫助我的身體……」當孩子覺察及明白自己的身體發生什麼事,他們較能自在的應付病痛。

  那要如何向孩子說明他需要就醫的訊息,而不驚嚇到孩子呢?

  我特別提到「不驚嚇孩子」這部分,是因為在美國進修時,曾聽過一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3歲小男孩,當被解釋他將要接受手術,「就像壞的玩具要拿去修理一樣」,孩子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哭鬧不休,後來,才了解到,在他的經驗裡,壞的玩具多半修不好,都丟到垃圾桶去了!他很擔心自己也會像那些玩具一樣被丟掉。因此,如何告知孩子「上醫院」的種種程序,甚至該說到何種程度,必須考慮到孩子的發展、氣質、認知及生活經歷。

  從這樣的角度考量,像《我為什麼要上醫院?》這樣的繪本就是相當好的示範。我喜歡創作者試圖要小讀者明白,儘可能紙上再現「上醫院」可能面臨的各種景象,又小心翼翼避免驚嚇到孩子的認真與慎重。他一方面畫出開刀房的臨場感,孩子可以從畫面感受到穿戴綠色帽子、面罩的醫護人員在俯視自己;另一方面,當他以圖說明外科醫師的工作時,他又選擇以小熊被醫師縫補的畫面,避免孩子感到血腥及壓迫,這樣的用心,是值得所有從事兒童醫療工作的人員學習及效仿的。

  像這類主題式說明的繪本,主要是提供家長一種概念: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向孩子說明治療的景象。家長可以允許自己更自由的應用,譬如針對年紀較小、耐性及注意力較不足的孩子,家長可以分段說完,或借用孩子生活中的經驗,讓這主題的說明更深刻、更生動。

  當然,透過這些說明,害怕還是存在的,不同的是,我們有機會陪孩子一起面對,讓接受治療的孩子不再有不能分享的傷痛。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