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奮鬥傳奇》
延伸導論 王永慶的三種用法/詹宏志(創意工作者) 言行充滿傳奇色彩的臺灣首富王永慶,時時刻刻都要面對許多好奇、探究的眼睛,也不免要遭到許多奇特的描述和論斷。僅僅一九八五年,《大人物雜誌》說他是「臺灣第一神秘」;《卓越雜誌》選出他所主持的臺塑集團是「最卓越的集團企業」;綜藝電視節目「週末派」做調查,則發現他是臺灣青少年最崇拜的偶像人物。 這些雜誌、節目、團體所關心的、觀察的王永慶,真的是同一個人嗎?我的意思是說,他們在談王永慶的時候,心中所持的是同一個概念嗎? 「王永慶」的三種意涵 「王永慶」一辭,如果我們仔細檢查社會大眾的使用,可以發現它實際上包含了三種不同的用法: 第一種:當作「普通名詞」使用的王永慶。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用法:「哎呀,我又不是王永慶。」或者「他那種大手筆,就是五個王永慶也不夠他花。」 這個時候,王永慶實際上是一個可數的普通名詞,意思指的是「億萬富翁」或「很有錢的人」。像「週末派」調查出來的結果,那位受盡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人物,我懷疑就是一個普通名詞--青少年只是用它來指「擁有很多金錢」的價值概念而已。 第二種:當作「指類名詞」使用的王永慶。 你大概也聽過這一類的用法:「他可以說是汽水業的王永慶。」或者「他就是新加坡的王永慶。」 這個時候,王永慶實際上是一個用來表明前一個名詞的「種屬」的指類名詞,它所指的「種屬」大概包括「經營之神」、「業界之首」之類的意思。 第三種:當作「專有名詞」使用的王永慶。 當你聽到這樣的用法:「王永慶在經革會上每每出言驚人」或者「王永慶列名個人所得稅繳納金額的排行榜」。這個時候,王永慶才落實成為某一個具體存在的人物的姓名。它所指的,很可能就是這位主持臺塑企業集團、號稱臺灣首富的王永慶。 形象和真實之間 為什麼要這樣不厭其煩地指陳「王永慶」一辭的使用? 以我的看法,形象和真實有時候是兩件不盡相同的事。「形象」經常是一個概念,它從真實的人物身上,抽粹出若干屬性,再將之化約成一個概念。整個社會大眾,從來就是通過這個概念去「認識」那位真實的人。 當我們說: --「精忠岳飛」(概念是忠的最高標準); --「義薄雲天關雲長」(概念是義的最高標準); --「趙鐵頭」(概念是其堅如鐵的意志); --「臺灣第一不要臉」(概念是不要臉); --「臺灣第一超級肉彈」(概念是性感與大膽);…… 這些時候,我們都把真實的人物簡化成一個概念;而當我們只認識這個「概念化的人」的時候,這個概念就成了這個人的「形象」。 通過概念來認識一個真實的人,當然是危險的,但也是不得已的。我們的確沒有能力掌握足夠的資料去了解每一個全面的、立體的人物,通過概念則是個捷徑。 但是對於王永慶這樣的重要人物,我們透過概念去認識他,可能會失之於過簡--甚至有副作用,使「富」本身進化成「道德」(如「卓越」),或進化成「神性」(像「經營之神」)。 彌補這種概念化理解缺點的辦法之一,是為王永慶立傳。 中國史學傳統中,不太為商人立傳。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幾位大商人,大概只有白圭,述及他的經營哲學;其他人都是寥寥數筆。漢代桑弘羊,以洛陽賈人之子從政,但歷史上對他的記載集中在他的政治活動。 在現代社會中,商人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與發展依存恐怕愈來愈重要,甚至超過許多政治人物之上。對於這些對社會影響深遠(貢獻良多或者為害長遠)的商人,我們的確有必要發展一套標準,尋找可貴的商人「典型」,或貶斥為富不仁的商人--就像數千年來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態度一樣。 以臺灣來看,尋找商人的價值,尋找商人的典型,就請從研究王永慶開始。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