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
一部歷久彌新的管理經典/許士軍(元智大學遠東管理講座教授、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 認識杜拉克,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知識代表人類最珍貴的一種遺產,往往保存在留傳後世的偉大著作中,啟迪世人,彌久常新。不過,這類著作多有關文學、歷史或哲學思想方面,屬於管理領域的似乎相較起來要少得多。一方面,固因管理學本身發展歷史的短暫,另一方面,也和管理的應用本質有關。然而在這領域內的少數經典之作中,彼得•杜拉克在一九五四年所出版的《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一書,毫無疑問的,可稱為其中歷久彌新的一本鉅著。在此所稱的「鉅著」,並非指它的篇幅,而是它對於今天我們所認識的「管理」和「管理學」所產生的奠基性影響。 在半世紀前,確已存在某些創新的管理思想和具體作法,並且對生產力的提升帶來重大貢獻,但是它們主要針對管理或管理工作的某些層面而言。尤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管理不過是指組織內的某些職位而己。然而在《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一書中,杜拉克自世界、社會、企業和個人各層次探討管理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和地位,而且視管理為貫穿這些層次的功能、工作和職責。借用《追求卓越》作者之一的畢德斯(Tom Peters)的話:「在杜拉克之前並無真正管理學的存在。」在相當程度內,他心中所指的,應該就是這一著作。 杜拉克在繼《企業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出版後八年才推出《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這本書,前者主要以當時的通用公司為藍本,首次探討諸多重要的管理問題,如高階管理階層的功能、經理人發展、勞力和顧客關係等等,面對當時美國企業界影響最大的,就是他所描述有關通用汽車公司所實施的分權制度。 在相當大程度內,《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是將《企業的概念》書中所開啟的「管理」予以系統化和更深刻的剖析。由於這番總結的努力,書中所提出的許多重要概念,又發展為杜拉克日後許多重要著作的主題。其中包括一九六四年版的《為成果管理》,一九七三年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以及一九八0年的《動蕩時代管理》等等。由此可見這部《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在杜拉克眾多管理著作中所居之承啟地位。 管理是關係人類與世界前途的決定性因素 在杜拉克的歷史觀中,管理不僅代表工業體系中掌握一組織績效的功能,更是一個具有關鍵地位的社會經濟制度。他甚至認為,在戰後的歲月中,管理的發展關係整個世界和人類的前途走向。 處於一九五○年代的世界局勢是:在歐洲,共產勢力淹沒整個東歐和中歐國家;在亞洲中國大陸陷入鐵幕不久,朝鮮半島經過一番血戰後維持了一個勉強的和局;在世界其他原屬西方殖民地和眾多第三世界國家,除了依然在貧窮與落後的泥沼中掙扎外,也正面臨他們終將倒向西方或共產陣營的岐途。 在這種情勢下,杜拉克以一位先知者的眼光和使命感提出他的診斷和處方。 首先,他對於當時自由世界的領袖--美國--的建議是:如果要避免重蹈一八八○年英國的覆轍,只有依靠卓越的管理能力和不斷提升的管理績效;其次,他認為,歐洲能否自戰後的廢墟中重新站立,恢復昔日的繁華,也是取決於其管理績效。至於開發中國家的前途如何,和他們能否儘快培養出有熊力而盡責的管理階層有密切的關係。在杜拉克的眼光中,管理絕不是只為企業創造利澗的工具,甚至不是為了績效,而是關係到世界和平及人類前途的決定性因素。也許就是由於這種信念的驅使,使他在眾多的學科領域中,選擇了管理為他的最愛,孜孜一生的從事有關管理理念與實務的闡發。 從整體觀點看管理和何創造績效 杜拉克探討「管理」,既不同於泰勤的科學管理,針對作業性工作,講求分工的效率,近乎解剖學的處理;也不岣於費堯,為了發展原理原則的需要,將完整的管理區分為不同性質的功。他是以追求整體績效為鵠的,將管理應用到企業、經理人、員工及其工作三個層次上。 管理始於認識企業 杜拉克曾經明白地表示,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企業創造績效的器官。因此討論管理必先討論企業。 多年來,人們所認識的企業,只是一種追求利潤的手段或工具;所謂「利潤最大化」或「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的決策法則,在杜拉克看來,不但和企業的目的、功能等無關,更糟的是,它們已導致社會對於企業的敵視。 杜拉克是第一位將企業當做一個個體來看的人,他認識到,企業是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對象、為他們創造經濟效益的組織,它也是提供人類和社會就業機會的組織,它更是紮根於社會和社區的公共利益而有所貢獻的組織。換句話說,企業的生存和存在目的,不是在於企業本身,而是在於企業之外的社會中。 五十年來,杜拉克在本書中所說出的一句話:「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至今已成為對於企業的意義和價值的最佳說明。也基於這一觀念,杜拉克認為,企業的兩大生產性功能是行銷和創新,所有其他工作都只是成本。這些看法,不但歷久不衰,反而隨著時間而使人們更加體會它們所代表的真諦。 管理經由經理人 所謂「經理人」,即在企業內負責運用和整合各種資源以創造企業績效任務的人。事實上,一個被賦予管理職位或權力的人,未必會自然而然地有效擔負這任務,因些對於這群經理人本身也是有待予以管理的。 和許多傳統管理理論不同者,杜拉克對於經理人的管理,反對依靠他們上司的指導和控制,認為應讓他們主動地採取行動以實現所期望的結果,因此,他不贊成嚴密的監督以及「控制幅度」的掌握。他也不認為,可經由態度和行為的改變或加強溝通以達到目的。他主張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管理結構以引導管理者的願景和努力方向--這也就是日後獲得管理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接受並發揚光大的「目標管理」之由來。 基本上,他認為,公司內的每一位管理者--從最高主管到基層領班--都應該明白自己努力的明確目標,這些目標不是自己隨意制定的,而應該衍生自企業的整體目標。換句話說,每一個經理人所訂定的目標,都應該包括有他對於達成公司「所有經營目標」的貢獻。就這方面看,杜拉克並不反對企業的任務和活動應該是自上而下規劃的。 但是,杜拉克較具見地的看法是:在整合經理人的工作時,乃是自下而上進行的。他說:「從結構上和組織上看,一切職責都要以前線經理人為中心,只有前線經理人不能自己完成的,才交給上一級管理階層。」這是杜拉克所強調的「目標管理」的精神所在:讓經理人透過這一管理機制以實施「自我控制」,而非作為遂行「驅策管理」的手段。有關這一點,讀者可參閱周文祥先生的專文:「管理的學習與實踐--致專業管理者」中的有關討論,在此不贅。 員工是一個「全人」,不是機械 本書中以長達八章的篇幅討論管理的最後一個功能:對企業員工和工作的管理。 首先,在此所謂「員工」,包括技術工人到公司執行副總裁在內。其次,對於這些員工的看法--也是杜拉克和一般觀念極大不同之點--就是,他將他們看待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成就感和參與感這些需求,希望能在工作職務中獲得滿足,而不是一雙雙「工作的手」,只要憑著工作結果支付薪資即可打發。 由於杜拉克將工作者當作一個個「全人」看待,因些管理他們,除了要他們的手,更要關懷他們的心和腦。也就是要講求人性和符合人性,以創造能夠激發積極工作動機的環境,這是他筆下所認為是管理工作者所面臨的最核心、最困難,也是最急迫的任務。 其次,他認為,人不同於機械或其他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是可以培育發展的。傳統上所揭櫫的「公平勞力換取公平報酬」,對於員工和公司都是不適當的,因為這種想法和作法,並不能激發員工的高昂工作動機和優異的績效成果。公司應該給予員工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以幫助員工的自我成長,這也是管理上的一大任務。 科學管理的對與錯 值得在此特別指出的,乃是杜拉克對於科學管理的評析。我們不要忘記,在二十世紀前半,正是科學管理表現「世界性成功」的時期,在一般人觀念中,科學管理就是管理,也就是美國人足以傲世的成就和貢獻。在當時,「如果誰抨擊了管理,誰就是抨擊了真正的美國。」在這種氣氛下,唯有杜拉克冷靜而中肯地指出,「科學管理」的「對」與「錯」。 首先,科學管理的一個基本信念是,我們應該將工作分解為最簡單的單位動作,這是對的;然而說,每個動作最好由一位員工單獨完成,這是錯的。因為分析的原則並不適用於行動的原則,後者必須整合。人類的特殊能力和貢獻--不同於機械者--即在於整合各種動作,予以平衡、控制、測量和判斷。將分析視為行動的原則,等於將人視為機械,這是違反人性的想法和作法。 其次,科學管理主張將規劃和實施分離,這也是對的,因為二者性質不同,所需能力和條件也不同。但是堅持這兩類工作必須由不同的人擔任,則是錯的。在許多情況下,將規劃和實施用同樣的人擔任,如書中所描述 IBM 的狀況,其生產力反可大大提升。 事實上,杜拉克所主張者,正是近年來在管理上所採行的「賦權」(empowerment)的作法,也是符合「創新」與「創業」管理的精神。五十年前,杜拉克即有這種眼光,實在令人欽佩。 「願景」、「組織創新」、「知識工作者」的前驅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這本劃時代的管理學經典之作,能歷經半世紀而仍為人類誦讀,保持其暢銷書之地位而不墜,不是沒有理由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書中所提出的許多觀點和主張,在當時,也許是隱悔不明的,然而歷經時間的磨鍊,卻愈發顯現其真知灼見的光彩。 在此僅舉出其中幾個例子: 在有關組織結構的討論中,他捨棄一般教科書中所採部門化和層級權責的模式,也不認為依傳統的經營功能--如製造、工程、銷售之類--建構有什麼用處,而強調組織設計應配合「企業是什麼?」的答案,他稱之為「活動分析」。事實上,這也就是他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中所稱之「打造經營理論」的濫觴。這種經營理論是建立在一企業之外在環境、使命和本身核心能力的假設上,也是隨時代實況而不斷檢討和調整的。用目前最流行的名辭來說,這就是所謂的「願景」(vision)。 同時,他在書中詳細的比較「功能式分權制」和「聯邦式分權制」的優劣。他認為,後者具有一、 創新和彈性,二、扁平化,三、培育領導人才等優點,是功能式分權制所不及的,事實上,這種看法也和今日企業所採的組織創新的潮流十分符合。 在本書第四篇有關「員工的管理」篇幅中,特別針對「專業人員」(第26章)予以討論。杜拉克已經發覺,這類專業人員,既非一般員工,又和經理人有異。他擁有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夠判斷該做什麼和如何做,不待他人支配和控制。他預測,這類人員在企業中今後不但人數成長快速,而且地位日趨重要,因此,如何管理這類人員將是企業所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事實上,當時他所關切的人員,也就是日後他在《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eity, 1993)與其他書中所稱呼的「知識工作者」,成為今後企業擁有的最珍貴資源。 近年國人對於杜拉克先生的思想和著作深感興趣,不但一有新作,很快就獲譯為中文出版並引發一陣風潮,就是過去曾經出版的經典之作,仍獲讀者的愛戴,歷久不衰,這在日新月異的管理世界以及管理書籍中可稱異數,其中尤以這本《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為最。這次遠流出版公司購得本書新版權,並邀請素富盛名的譯作名家齊若蘭小姐,重新翻譯,以另一番新面貌出現,相信可讀性更高,實在是喜愛管理和杜拉克人士的一大佳音。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