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一人生三書》 吳宏一/著,遠流/出版 定價 1,300 元 72 折 特價 936 元
 |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是儒、道、釋思想的經典著作,三本書指引著人生三條道路的大方向,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
這三本書代表儒、道、釋三家的不同思想 也分別代表追求人生、完成理想的三個指標
《論語》教讀書人如何進德修業、成為有用之才
《老子》教上位者如何清靜無為、治國安民 《六祖壇經》教俗眾如何明心見性、開悟解脫
它們都言簡而意賅,字句精簡,容易記誦,字裡行間卻蘊涵哲理,意義深遠,可以啟發智慧、增廣見識,使我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精采試閱 ▎《老子新繹》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❶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❷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❸
【校注】
❶以上四句──「大盈若沖」傅奕本作「大滿若盅」。楚簡本、帛書甲本「沖」作
沖,同「盅」,中空的盛水器具,已見第四章。
❷以上三句──楚簡本作:「大巧若拙,大成若詘,大直若屈。」次序不同。帛書甲本、傅奕本「屈」亦作「詘」。屈,同「詘」。訥,木訥、口吃(音「急」)。
❸以上三句──楚簡本作:「噪勝蒼,青勝燃,清清為天下定。」帛書甲本作:「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傅奕本末句作:「知清靖以為天下正」。蒼,通「凔」,冰寒之意。噪、趮、燥、躁皆通假字。炅,古「熱」字。請、靖等為「清」之訛字。
【直譯】
最完整的像有缺塊,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豐盈的像是水盅,它的作用不會困窮。
最正直的像是彎曲,最智巧的像是愚痴,最善辯的像是口吃。
燥熱勝過寒冷,清靜勝過燥熱,清靜可以做為天下的準則。
【新繹】
此章用辯證的方法,來說明某些事物看似矛盾而實則統一的道理。從最後一句「清靜以為天下正」來看,可以知道此章立論的重點在於「清靜」,而且是對天下統治者而發。
全章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先以「大成」與「大盈」為例,說它們都有虛空的地方,因此才能發揮神妙的作用。朱謙之《老子校釋》說「大盈」與「大成」相對成文,「成」即「盛」的省文。「盛」與「盈」都從「皿」,可見古代原指食用的器具。事實上,不僅「成」與「盈」原指器皿而言,「若缺」的「缺」從「缶」,意為「器破」;「若沖」的「沖」一作「盅」,從「皿」部,也都原指盛飲食的器具,而且,它們的形制,都有中間虛空的部分。因此,就像第四章所說的那樣:「用之或不盈」。後來,這些字的詞義,才由名詞而轉為動詞或形容詞用。「大成」、「大盈」的「大」,固然是形體的形容,但就像第二十五章所說的那樣,「道」也可叫做「大」,所以此章所說的「大」,都含有合乎大道的意思。「成」與「缺」,「盈」與「沖」,都是相反的詞義,但老子以為它們在矛盾對立中,卻又有統一的意義。
第二段說的「大直」、「大巧」、「大辯」等句,「直」與「屈」,「巧」與「拙」、「辯」與「訥」,都是相反詞,和上文的「大成」、「大盈」等句一樣,也都在矛盾對立之中,又有統一的意義。形制完整的器皿,因為中間有空缺或虛空的部分,所以使用起來,才妙用無窮。同樣的道理,正直的要讓人覺得歪而不正;智巧的要讓人覺得行動笨拙;善辯的要讓人覺得木訥口吃,這樣才不會引人注意。不會引人注意,也才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上文說的是器物,這一段說的已是人間世的品格、智慧、口才等問題。對照上文,這「大直」、「大巧」、「大辯」三句的後面,應該也有「其用不弊」、「其用不窮」之類的句子才對。像《韓詩外傳》卷九引用這三句,雖然順序不同,但後面就有「用之不屈」四字。《韓詩外傳》的依據,不知道是什麼,但比較合理,則應無疑義。
最後的三句,各種傳本之間,字句歧異很多。尤其是對於「躁勝寒,靜勝熱」二句,更有種種不同的推測。準以上文,有人以為此二句應作「靜勝躁,寒勝熱」才對。這種說法,看起來合理,卻未必然。因為上文都是用詞義相反的東西,從矛盾對立中說明二者實則相反相成的道理。老子是不主張偏執一端的。「躁」通「燥」,說它勝「寒」,「靜」通「」,意即清水,而說它勝「熱」,這樣的說法似乎都未必合乎一般人知識的判斷。事實上,老子正要從這矛盾之中,進一步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誰也不能否認現實人生中果然也有下列的事實:生火取暖,躁急生熱,這些都是可以戰勝寒氣的;而清水可以除熱,安靜可以消暑,這些也都是很多人曾經有過的生活經驗。王弼注文說:「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他就是這樣解釋的。你可以說上述的例子,似乎有可反駁處,但你不覺得此章上文所說的「大成若缺」以至「大辯若訥」等等,不就是從矛盾中說其「玄之又玄」的道理嗎?
所以,老子再次下結論:「清靜」是統治天下的君王必須了解的事情。第二十六章說的:「靜為躁君」,在此再次得到了印證,而第五十七章說的:「以正治國」,也從此章結語「清靜以為天下正」中找到了源頭。
精采試閱 ▎《論語新繹》衛靈公篇 第22章
子曰:「君子矜❶而不爭,群而不黨❷。」
【校注】
❶矜──音「今」,矜持、莊敬自重。
❷黨──這裡是朋比、結黨、不公正的意思。
【直譯】
孔子說:「君子矜持卻不和人爭執,合群卻不結黨營私。」
【新繹】
此章孔子說明君子處世待人的道理。莊重矜持無妨,但不可過於嚴肅;平易近人,和樂處眾最好,但不可朋比營私。說的都是要合乎中庸之道,不可過或不及。
〈為政篇〉說:「君子周而不比」,〈子路篇〉說:「君子和而不同」,說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精采試閱 ▎《論語新繹》為政篇 第14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❶,小人比而不周。」
【校注】
❶比──音「必」,偏私、與人勾結營私。
【直譯】
孔子說:「君子團結卻不勾結,小人勾結卻不團結。」
【新繹】
此章是孔子比較君子與小人在交友合群上的不同。一個人在社會上,自然會與人交往,參加一些團體。有人考慮的是利害關係,有人考慮的是是非公義。以利害相結合的人,結黨營私,一旦有利益衝突,就分道揚鑣了,甚至反目成仇。孔子稱之為「比」。以公道是非相結合的人,則崇禮守法,急公好義,為理想而奮鬥。孔子稱之為「周」。可以看出這裡的君子與小人,是從品德方面來區別的。
實際上,「周」和「比」都有親近密切的意思。差別在於一合公義、一言私利而已。
免費講座 ▎ 吳宏一教授 主講,歡迎參加
● 台北場 》華山文創園區中三館二樓拱廳(台北市八德路一段 1 號)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周三朗讀夜」
9/4 (一) 19:30-21:00 當孔子穿越時空──活用《論語》,寫出發光的人生
9/13(三) 19:30-21:00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智慧祕笈
9/20(三) 19:30-21:00 小故事大道理,談《六祖壇經》的圓融智慧
● 台中場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台中市南區五權南路 100 號)
9/23(六) 14:00-16:00 舊詩詞中的人生境界──談《論語》、《老子》、 《六祖壇經》三書
● 高雄場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 61 號)
9/17(日) 14:00-15:30 當孔子穿越時空──活用《論語》,寫出發光的人生
9/24(日) 14:00-15:30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智慧祕笈
10/1(日) 14:00-15:30 小故事大道理,談《六祖壇經》的圓融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