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崇敬的心理諮商輔導伙伴
黃正鵠/高雄師範大學校長
在心理輔導的領域中,由於訓練的背景使然,許多輔導專家常常囿於西方學派的領域,而無法優游其間,給予當事人最有效的幫助。
在國內欠缺心理學的基礎下,環伺我們生活周遭,大多數之輔導者、師長、父母現已遵循或接受之輔導理論如:「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行為學派」、「個人中心理論」、「理型治療」、「完形治療」...大體是移植「西方學理」之總成果。儘管「西學中用」,在台灣有許多不適用之處,但是,長久以來,這些學理、學派強而有力地主導、影響並左右我們的信念、知識與見解,因此,亟欲重建一個屬於台灣本土化之輔導理論,誠然不易!
幸運的是,這六、七年來,台灣輔導界確實已致力本土化之心理學研究,包括:兒童心理發展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研究。同時出現一道曙光,那就是鄭石岩教授以二十多年來的實務經驗,融會了學派間的理論與技術,用佛學與禪學修通了羅吉斯(Rogers)個人中心的學理,艾里斯(Ellis)的理情,又增添些法蘭克(Frank)的意義與許多實踐的行為;當我們一心尋覓一套屬於中國人的本土輔導理論與技術時,小小的一轉身,在燈火闌珊處,他的聲音就在耳際,帶著石岩式的笑靨,燙平心靈的困擾。
陳德芳/國小老師
過去兩年,我初任小學「中年級」教師,每天都要帶領三十幾位天真又頑皮的孩童學習各樣新知、技能。身為導師的我,曾一度擔心,是否會隨從流俗忽略孩子們的個別差異?因此經常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而且都有自己的天空。
儘管如此,我偶爾也會慨嘆:許多家長前來學校探視老師,只是為了孩子月考退步兩分,數學粗心只考88分,擔心之餘,只好蒞校監督並詢問因由。我也常感到心痛:那些作業經常不交、生活習慣不良、具好鬥傾向、渴望被愛、考試分數屈指可數的孩子,其父母無暇關心,有時竟一股腦兒的把責任往學校或導師身上推。
這樣的慨嘆與心痛,使我常以鄭石岩教授的著作、文章為精神糧食,並且作為教學的借鏡與原則。鄭教授的著作很多,但我個人十分偏愛:《教師的大愛》、《父母之愛》、《覺•教導的智慧》,以及最近出版的《身教》,文采真摯樸實,既不突顯高深的學理,亦無唱高調的規範,只有平實可親見的生活實踐。特別是鄭教授累積二十多年的治學經驗、智慧洗練、通達生命,使他在個人、家庭、學校、社會...都有極美的見證,這一點,就足以讓現代人深受激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