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華
最重要的原因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與其他純虛構的童話不同,隱藏了許多當代社會背景。可從幾個角度說明:
(一)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中葉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正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國勢強盛,但貧富不均,社會風氣非常保守,教育制度不健全,例如第九章愛麗絲說:「我也去過日學(day school)。」維多利亞時代的讀者馬上會發現她在吹牛,因為當時女孩只能隨家庭教師上課,愛麗絲終生沒正式上過學。這句話也彰顯出當時的貧富不均,能夠每日上課,就表示家庭環境不錯,是值得用來誇口的事。
書中最明顯的遊戲當然是撲克牌和槌球、猜謎遊戲,但還有一個比較不明顯的遊戲,現有的注釋版都未提及,例如下午茶家家酒、娃娃屋(愛麗絲變大,房子相對變成娃娃屋,變小,自己又像變成洋娃娃)、找頂針、「我是誰」猜人遊戲等。本書都找出源頭,一一說明。
(二)私人典故
《愛麗絲漫遊奇境》是以基督教堂學院院長亨利.利道爾(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個女兒為對象而寫的故事,所以書中的簡單語言,往往隱藏了不為外人所知的典故。例如愛麗絲的生日就藏在第六章和第七章裡。又如第二章結尾提到的鴨子、度度鳥、鸚鵡、小鷹,還有各式各樣的奇怪動物,其實都是愛麗絲和卡洛爾身邊的人物。再舉一個簡單的句子:
「誰是黛娜呀,我能不能冒昧問一下?」鸚鵡說。(第三章)
根據注釋,鸚鵡其實是大姐的化身,而黛娜原來就是大姐的愛貓。讀者知道內情後,想必和愛麗絲一樣咯咯笑:「明知故問!」
(三)邏輯與數學
卡洛爾在故事中出現不少邏輯辯論的場面,例如第五章鴿子對「蛇」的定義、第十一、二章國王審案等。書中似乎有意培養兒童的邏輯觀念。如以下第六章的例子,隱含的是「複合問題」的邏輯繆誤:
「我該怎麼進去?」愛麗絲又說一遍,聲音更大了。
「有人要你進去嗎?」蛙傭人說,「這是第一個問題,你知道。」
語言學家Yaguello和邏輯家彼得.希斯都說明愛麗絲話中隱藏了「我有權進去」的先決條件,正如「你什麼時候才不打人的?」這句話暗含對方「過去常打人」的指控。蛙傭人沒有上當,一句話便把愛麗絲隱藏的問題點出來。
(四)語言遊戲
卡洛爾為了製造趣味,在書中穿插了不少語言遊戲。其中之一是不同層次的語言,像歷史課本的古迂、度度鳥的官腔、派德和鷹頭獅的土腔等。
「是啊,我在這裡!在挖蘋的果,老的爺!」(第四章)
蘋果長在樹上,怎能挖?沒有注釋,只能當卡洛爾又在編顛倒話。原來派德是愛爾蘭人,「老的爺」就是愛爾蘭土腔yer honour的翻譯,他口中的蘋果其實是「愛爾蘭蘋果」,也即馬鈴薯。
(五)排版
注釋的說明還可以幫助排版正確。《愛麗絲漫遊奇境》中有不少創意,常被後來的版本所忽略。例如愛麗絲吃東西後,往往會出現三行星號,表示她的奇幻變化,這點常為出版社忽略。又如第六章柴郡貓隱形前後的兩幅插圖,作者故意排在隔一頁的同一版面上,造成紙上電影的效果。還有第三章的鼠尾詩,許多中譯版本也無法按原樣排成曲線流暢的圖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