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世界裡的半七頭子是江戶時代捕吏,生於一八二三年十月十五日。其父四十即過世,留下十五歲的兒子、年僅五歲的女兒與三十三歲的太太。半七的母親終生守寡,飽經風霜地獨力將兩個孩子拉拔長大。十八歲時,半七成為神田三河町捕吏吉五郎的手下,經過四年見習,後來吉五郎因霍亂過世,臨終交待半七與當時十九歲的獨生女阿仙結婚,繼承他的家業。於是,二十二歲的半七便成為神田三河町的第二代頭子。妹妹阿粲日後成為三弦琴師傅,與母親住在神田明神下御台所町。

  任職捕吏期間,半七頭子立下不少功勳,四十五歲時,因明治維新而退休。夫妻倆膝下無人承歡,於是收養了一個養子。阿仙過世後,半七搬到赤【土反】,僱了個老婢,安閒度日。年輕的岡本綺堂於偶然機會認識了半七,時時往訪赤【土反】聽老人家講述過往功績,記載下來,即為《半七捕物帳》。明治三十七年(一九○四年)十月,岡本綺堂於日俄戰爭任隨軍記者時,半七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二歲。

  岡本綺堂在一九三六年發表的〈半七介紹狀〉中,如此說明:
  「明治二十四年四月第二個星期天,有個年輕記者到淺草公園弁天山的『岡田』吃中飯。賞花時期的星期天,飯館內人滿為患,擁擠到客人的膳盤扞格互撞的地步。
  記者旁坐著一位六十左右、看上去朝氣蓬勃的老人。因客人很多,女侍雖偶爾會來照料說聲『請等一下』,點的飯菜卻遲遲不上來。記者不喝酒。一旁的老人面前雖擱著小酒壺,但酒量似乎也不大,好像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舔著酒杯而已。」

  這正是岡本綺堂與半七老人的邂逅之緣。此時,半七的實際年齡是六十九歲。吃過飯後,一老一少相偕到向島賞花,晚飯也一起吃了烤鰻。由於歸途同向,兩人便同搭人力車,直至半藏門才分手。過了一星期,記者帶著簡單禮品拜訪老人。那以後,記者便時常到老人家聽他講古。

  〈半七介紹狀〉結尾如此說:「不過,《捕物帳》並非全部出自老人之口。其中也有從其他人那兒聽來的故事。在此我無法逐一介紹每位講述人,只能介紹半七的『模特兒』──老人。」

  《半七捕物帳》寫到第四十五篇時,綺堂突然失去興致,便停筆了。況且,大正時代正是日本大眾小說興盛時期,綺堂應付不了眾多雜誌的邀稿,就決定停止《半七捕物帳》。但一九三四年,身為半七迷的《講談俱樂部》雜誌社社長命編輯頻繁往訪,說什麼也要請綺堂讓「半七」復活,這才有日後的二十三篇。而最後一篇〈二人老婆〉(譯名暫定)也成為岡本阿公生前最後的小說作品。

  以江戶為背景的「捕物帳」是僅在日本成形發達的偵探小說形式,而「半七」正是「捕物帳」的始祖。既然背景設定在江戶時代,便無法利用汽車、電話、電腦等現代工具,而且當時法醫學知識貧乏,搜查步驟也很原始,全部仰賴人力、直覺或推理,逐步尋出兇手。因此,「捕物帳」也可以說是「純粹」的「推理小說」。又因為完全不靠科學搜查,也沒有刑法,事件該如何裁決全看捕吏的才幹,所以比起現代推理小說,「捕物帳」中人情味特別濃厚。這也是「捕物帳」小說在日本始終歷久不衰的主因。

  日本推理小說作家都筑道夫說過:「《半七捕物帳》是極為獨創、高品質的娛樂小說,也是大眾文藝的古典之作。而且,不光是以古典作品的地位為讀者所記得,至今仍活在讀者心中。《半七捕物帳》內容一點都不古老,宛如今年才寫成的作品。」

  同樣是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森村誠一也說:「《半七捕物帳》的特徵在於其抑制的筆調。既沒有《右門捕物帳》的華麗武打場面,也不像《錢形平次》或《人形佐七》那般鮮豔奪目。(中略)但通過半七的視線,江戶時代的風物栩栩如生,讀者有如搭上時光機回到當時,而能夠身歷其境地一句一句讀下去。」

  其實,岡本阿公並非只復原了江戶時代的風物,連明治時代的景色,他也透過年輕記者「我」的眼睛,零碎地嵌入小說。例如〈勘平之死〉中的歲末街景:
  「走在赤【土反】大街,只見家家戶戶門前有架子工正豎立門松(元旦時的裝飾)。糕點鋪前七、八個男女,你推我擠地爭購點心。年終大減價的傳單與立式招牌、紅燈籠與紫旗幟、隱約傳來的樂隊合奏、尖細的留聲機迴響——這些色彩與音樂融合一片,在臘月京城街市中,蘊釀出一股急促匆忙的氣氛。」

  又例如〈鬼師傅〉中的六月冰川神社祭典習俗:
  「果然如信中所說,糯米飯和紅燒菜等佳餚端上桌來。桌上也有酒。我毫不客氣地又吃又喝,同半七老人聊些廟會野台戲團的八卦。雨越下越大,半七老人家中老婢急忙把掛在屋簷下的燈籠與花飾收進來。町內傳來的野台戲伴奏聲,似乎也沉寂下來了。」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半七捕物帳》是連結江戶東京、明治東京、現代東京的唯一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