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慢城小店家|文學的理想漫遊|鄉愁食物戀
逛逛慢城小店家
花蓮的春天
不太熱、沒啥雨,樹梢草地剛冒出綠來,四處走走很舒服的
推薦你市區周邊好吃好玩的友善小店家
多數是老闆親自接待,他們開店百分之九十九的理由:
做喜歡的事,在花蓮生活
這幾年花蓮的有趣,當然跟新移民有些關係。
當你閱讀與花蓮有關的旅行書或是上網找資料,應該會發現與別的城市有點不太一樣──除了名產店或傳統小吃店,還出現不少特色小店家。它們多數散布在鬧區金三角(中正、中華、中山路)的周邊,交通便利,更多了份悠閒。
這些小店家的老闆多半是花蓮的新移民或是曾離鄉的花蓮人,在生命的某一時刻做下選擇,要「在花蓮生活」,然後才考慮「要做什麼才能待在花蓮生活」。
他們其實都知道,在花蓮開店難賺大錢,是「賺到了生活」,所以出現了晚上不營業,老闆回家陪小孩的「璞石咖啡館」;午後騎著老鼠造型三輪車,沿街賣自製貝果的「泥巴咖啡」;晚上八點老闆一定打烊去運動的「喜品家乳酪蛋糕」;客人可以預約與民宿主人一家共進晚餐的「自己家B&B」……。小店家之間的關係也很「復古」,情義重於利益,在「時光」二手書店買的書可請「舊書舖子」老闆幫你一併寄送回家,店家彼此互放名片宣傳、即使同行也沒問題,訂「大王菜舖子」的菜可以在「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與「阿之寶手創館」取貨……
小店家的老闆各有特色,很容易感受到「什麼人開什麼店」,也樂於與客人分享,幾乎都有blog(有的經營得非常好),介紹自己的店、更多是傳達在花蓮生活的感想。也許就是這些,觸動了很多人對「平實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多媒體介紹花蓮時,是以這些特色小店家為採訪對象,形成了一個認識花蓮的新窗口。
春天散步從這些小店家開始,好讓你多認識些「地頭蛇」,說不定會得到獨家行程的建議,先說在前,與這些小店家老闆聊過天,難保你不會也動了想移民花蓮的念頭喔。
「璞石咖啡館」,一個藏了很多故事的咖啡館
從火車站到璞石,有一條祕密通道,流傳在花蓮人或在此讀書的學子間,國聯四路與商校街口左轉,沿著美崙溪,左邊是綠色河堤,右邊是低矮老屋,覺得經由這條「時光隧道」進入花蓮市,就可轉換掉忙碌的頻道,進入慢悠悠的花蓮生活。
璞石最初幾年沒有架招牌,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家什麼店──害羞的楊武訓老闆也只有「讓花蓮愛好藝文的人們有個可以聚聚的地方」這樣模糊的想法,最清楚的是,想回到成長的花蓮過生活,璞石,就這樣有機的生長出自己的樣貌來。
楊老闆是學美術的,初期把平面設計工作檯設在店中間,另請一位夥伴賣咖啡,二樓則借給需要空間發表的藝文團體或個人。
楊老闆的媽媽覺得店面太大,建議要賣餐,於是璞石開始賣牛肉麵、排骨飯(都是從對面老闆媽媽的小吃店端來的)……,常見店裡夥伴端餐過街,遇下雨天還同時撐著傘,技術超讚也真的很危險。因為在璞石用餐有冷氣、飲料又半價,那時學生族群很多。
楊老闆的太太(就是寫這篇的我)嫁來後,出餿主意:別搶媽媽的生意,就直接從璞石的廚房出餐吧!楊老闆還認真的去考了丙級廚師職照。
接下來楊老闆有了第一個孩子,開始提早賣早餐,晚上不營業,回家過家庭生活。
接下來楊老闆有了第二個孩子,思考若繼續經營,很想開一間有庭院的咖啡館,於是將原本佔三分之一的營業空間拆了變花園。
接下來二樓變成O’rip的「生活旅人工作室」,紀錄片或讀書會等活動又往三樓移。水電師傅都說:全花蓮最愛改裝的店,璞石是其一。
楊老闆常是用微笑來說話,套句老客人的話──「沒見過到這把年紀還如此靦腆的男人」。
有客人在打烊前趕來,說是與多年不見的朋友相約,務必讓她等一等。楊老闆送上熱飲與麵包,讓淋到雨的客人先安安心情。
有位肯納兒(俗稱自閉症),爸媽說他不吃蔬菜,只吃璞石的生菜沙拉,每個假日都要求來一次。楊老闆說:「想找一天,彈琴給這孩子聽。」年過三十學鋼琴的他,有了微笑之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咖啡館還藏了很多人的故事。
在璞石,辦音樂會、講座是常有的,也有人辦婚禮、拍婚紗,因為璞石是他們第一次約會的地方。
有一天不知怎地無聊,我伸手翻開咖啡館一張桌子中間鑲嵌的義大利瓷磚,下面竟有一張紙條寫著,「把所有的煩悶與不開心都丟在這裡。」
我飛快到櫃檯拿一枝筆,興奮地在同一張紙上寫,「祝福你所有的煩悶與不開心都丟掉了。」然後紙條再放回原處。有個人與我一樣,發現瓷磚是可以打開的,而且還發明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心情遊戲。
與璞石夥伴說這事,他們問我紙條呢?後來不見了。
我討開心的想,是那個人帶走我的祝福了。或是哪個人,也打開這片瓷磚,又會如何呢?
一間超過十年的咖啡館,還有許多故事,是藏在其他人的心裡。說不完的。先喝杯咖啡吧!我們待會兒要出發,去找其他的小店故事。
喜歡藝文安靜的,我們去逛幾家書店;喜歡熱鬧美食的,我們去吃吃喝喝。放心,花蓮市小小的,不論往哪出走,都可以兜起來成一個圈。(文/王玉萍)
— 摘自《通往花蓮的祕徑》Part 1【春天 散步】
文學的理想漫遊
杵在同一時空的老小店家
非得動身探路才知風情。這會兒換個方式,讓心也去旅行
遠方的青山,近在咫尺的太平洋
都是生活在花蓮的作家時時援引的「祕密武器」
跟著書本、參點想像,我們去探訪作家的花蓮
如果此刻 他們都在花蓮……
我們用想像旅行,以愜意的姿勢鳥瞰,穿梭時間之流,從花東縱谷北半段的鳳林開始一路往北,也許會不期然地與年輕時駕著飛行傘輕快飛翔的邱上林,撞個正著。
經過壽豐,也許會嗅到豐田村前一晚盤旋至高空的晚香玉氣味,吳鳴在此度過童年;稍往東望,陳列密植花木的鄉居蓊鬱安靜地坐落於豐坪村,他正揮汗除去園圃裡的雜草。
望遠一點,東華大學校園裡,年輕的中文系副教授吳明益正踩著單車(或步行),以最踏實的腳步和知識情感並具的眼睛,探查這塊他口中「其實只是破壞得比較少」的土地。
繼續往北,沿路的街景也愈顯繁榮。
吉安鄉過去柴薪甚多的知卡宣溪低吟東流,陳雨航的老家就在溪水中游附近。
進入花蓮市區,楊牧的第一個老家,在和平路與南京街底交叉口。
靠近中正路的忠孝街和上海街交角,有間媽祖廟,陳黎的老家在離廟甚近的上海街,他正在此,學會偷窺世界(他著有一本《偷窺大師》),這兒是花名遠播的「溝仔尾」西界,陳克華的老家也在南京街上,花蓮最古老的風化區邊緣。
王禎和在溝仔尾巷弄間漫步,琢磨著《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第一個開場要在溝仔尾的教堂……
林宜澐在不遠的中華路一整排熱鬧店面的樓上,他讓《夏日鋼琴》輕邈的琴音在《東海岸減肥報告書》亮晶晶的油花上遊走。
轉向西北,楊牧的第二個老家在博愛街與節約街交角一帶,老字號印刷廠,是楊牧《水之湄》自稿紙化身書本之地(如今成為愛書人流連的二手書店「舊書舖子」)。
橫在花蓮市區北緣的大道是「黑金通」(現今的中山路),王禎和筆下的香格里拉就在這附近;熱鬧的火車站附近住著一位素來不喜熱鬧的廖鴻基,返航之後以沾滿海腥的手執筆寫下大海見聞。
你是否也感到驚訝,花蓮小小的天地,出了這樣多的作家。
在花蓮,沒人會特別在意你做了什麼,努力工作可也,努力玩耍可也,所以有的作家能夠心安理得嚴肅認真地戲謔嘲諷,有的作家則秉其天性嚴肅認真地踏查體會才能心安理得。透過作家們細膩多樣的文字,我們感受花蓮。
花蓮 不折不扣是作家的「祕密武器」
對於故鄉,楊牧懷著深濃孺慕的感情,特別當旅居異國時。
1974年楊牧在西雅圖的太平洋沿岸看海,想到海的另一邊就是花蓮,湧上異國海岸的浪潮必定來自家鄉,突發奇想寫下〈瓶中稿〉:
當我涉足入海
輕微的質量不滅,水位漲高
彼岸的沙灘當更濕了一截
當我繼續前行,甚至淹沒於
無人的此岸七尺以西
不知道六月的花蓮啊花蓮
是否又謠傳海嘯?
楊牧第二次回台擔任客座教授期間,寫下〈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以大自然生生不息對照青春歲月的流逝,可隨時回歸的故鄉對照永遠回不去的青春歲月。鄉愁原來不只是空間的阻隔,也摻雜了時間的因素。
十二年後,楊牧從東華大學望向木瓜山,寫下〈仰望:木瓜山一九九五〉,闊別多時的山形一直是他「長年模仿的氣象」,再次點出山水永恆但歲月無情的意念。山與溪的記憶,此刻已成為詩人的精神象徵,無論低頭俯視或抬頭仰望,都是深情的凝視。
花蓮土會黏人,早有先例。陳列來自嘉義農村,大學時期旅經花蓮,對花蓮一見鍾情,畢業後直奔花蓮任教,後因政治事件無端身繫囹圄。陳列擅寫散文,曾以〈無怨〉與〈地上歲月〉連續兩年奪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91年以《永遠的山》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
陳列不太喜歡在作品中對人物和地點有明確的指涉,所以我們不會輕易得知在他入獄前苦讀英語文學之所在,其實是太魯閣長春祠附近的「禪光寺」,而他裸身躍進的那窟山間小池,原來我們也早就領略其透心澈骨的涼意。(文/陳穎)
— 摘自《通往花蓮的祕徑》Part 1【春天 散步】
鄉愁食物戀
我們以食物為媒介
濃厚感情為爐火,細烹慢燉……在大啖美食的歡愉中
我們看見了移民者對土地的追尋與情感
也看見了跨國婚姻相互支持的體貼
一碟家鄉菜,撫慰的豈只是遊子心
在花蓮,一定要尊重大自然告訴你的訊息。
既然東北季風都吹起了,那麼,還是挨著熱鍋坐吧──食物串起的,其實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故事。
以下這些店家,不只有故事,它們有躲在雜貨店裡的、有前面是機車行的、有在自家客廳開賣的……你就不難猜出,好吃有道理了。
「越南美食」揉合著愛情的酸甜小滋味,讓魚露醬變得一點也不臭!
在探詢鄉愁美食的過程中,我們在一家機車行裡找到了越南的酸甜滋味。
原本只是煮給老公吃的家鄉料理,因為老公的支持,成了花蓮越南新娘們每天都想來吃上一碗牛肉河粉的聚會所,漸漸的,也成了慈濟學區的好味道。
這對恩愛的異國夫妻很有名,他們如果不講話只是坐在那兒,你會分不清楚哪一個是台灣人哪一個是越南人,說穿了,就是極有夫妻臉的一對。
從小在胡志明市市場邊做生意長大的阿蘭(我對她的暱稱),可以說嫁得不錯,老公人老實、惜某又疼子,她想要賣吃的做生意,他叫她不要太累,先在家裡做做就好。就這樣,李大哥替阿蘭掛起「越南美食」的招牌,把機車行的店面撥出一些空間給她,機車行裡從此飄香。
手藝跟效率都很棒的阿蘭,每天一大早都得花三個小時來熬煮牛骨高湯,用媽媽寄來的越南中藥慢慢、慢慢的熬,就會熬出連台灣人都很喜歡的牛骨高湯,清清爽爽又帶點肉汁的甜味迷煞不少左右鄰居,一碗六十元的「牛肉河粉」也稱得上是親友價,每天都要來吃上一碗的人可不少。
除了牛肉河粉,招牌的「越南麵包」更是慈濟、東華大學學生們的最愛。阿蘭說,這在她的家鄉是大家天天都會吃的東西。只要了解越南曾為法屬殖民地,就不難理解越南人怎麼也啃起法國麵包了,不同的是,這塊法國麵包裡包含的可是道道地地的越南精神,不光是那股酸甜鮮辣,還有越南的刻苦耐勞──一個麵包過一餐只要五十元,刻苦吧!
「怎麼認識妳老公的?」
「教會朋友介紹的。我本來是不想再來台灣了,那段幫傭看護的日子太苦。唉∼越南那邊騙我說是來工廠工作,結果不是,能怎麼辦?」
知道她不只是撐過去了,還撐了三年,知道她好的不只我,李大哥更是,約會再約會,分離後的不捨更激發出台灣男子的氣魄,就飛過去給她娶回來!
品嚐越南菜對口味較輕淡的人來說,應該是件愉悅的美食享受,因為它的酸跟辣都是一點點,沒泰式料理那麼厲害,但越南的魚露醬可就不一定了,李大哥覺得這個臭臭的,阿蘭忙著反駁哪有臭,這很好吃的,笑得他緊接著說:「不臭不臭,很奇怪,煮過之後就不臭了。」
我想,不確定敢不敢吃的,還是先嚐一點點再做打算吧。(文/王義智)
連大陸旅遊團都說讚的「苗家美食」∼酸得過癮耶!
紅亮亮的酸湯一上桌,還沒就口,唾液像湧泉,怎麼也難抑制。這樣的滋味,你了解嗎?
「苗家美食」的招牌菜酸湯鍋,是用兩個不同品種的番茄,對飲著香醇高粱,你戀著我、我偎著你,愛情就在酸湯鍋裡發酵了。成為貴州女婿的花蓮郎張懷民說:「1990年我到大陸旅遊,她是酒店大廳經理,就這樣──被放蠱了,哈哈!」
那一年張懷民是開設鋼骨結構工廠的小開,台灣生意接不完,經常台灣大陸兩岸跑,尋找可以投資的機會,但投資的機會趕不上貴州美女周雪顏的放電,張懷民娶得美人歸;豈料婚後沒多久,張家在越南的投資失敗,血本無歸,所有的產業兵敗如山倒,張家兄弟變得一無所有,只好各自打工去。
促成酸鍋得以在花蓮現身的,除了愛情,還要加上丈人對女婿的關愛故事。
「我想起在貴州苗家寨吃到的料理,如果拿來做生意,應該滿有特色的。我爸爸是藝術工廠的廠長,為了愛女婿,就陪著我一起學,深入到貴州苗王寨去學酸湯鍋、脆麻餅、苗寨風肉、怪魯飯、折耳根……。苗族人的吃,是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完全拿過來,不適合台灣人的口味,我掌廚只好改改改,改到親朋好友說好吃,就開店了──管他咧!」
張懷民把珍藏的蠟染布、儺堂戲面具高高掛起,確定本寶號千真萬確就是來自貴州的「苗家美食」。從花蓮市區搬到田埔車站鐵道邊後,許多老饕客還在摸索著門道,愛辣的,忘不了那股麻辣勁兒,愛酸的,找不到其他可替代的,一群死忠客,讓貴州妹周雪顏繼續樂得在廚房掌湯杓。
「酸湯,本來就是苗族的風味菜。在家鄉是用淡水魚,台灣人嫌淡水魚有土味不喜歡,其實酸湯加任何料都搭得起來,加羊肉才鮮呢!也有酸菜炒湯圓,吃過沒?有一回,大陸東北的旅遊團到花蓮來,領導們已經吃遍大江南北,沒想到竟然是在花蓮吃到在中國沒吃過的邊疆美食,咳!酸得過癮耶!」
在周雪顏心中,家鄉的菜永遠都是第一美味,雖然是嫁來台灣才重新學家鄉菜,雖然本身不是苗族,但她卻把苗家美食原味在花蓮重現。(文/柯仁愛)
— 摘自《通往花蓮的祕徑》Part 4【冬天 饞味】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