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生來就是寫黑色推理的料,一八六八年他母親在回諾曼第的路上碰上交通阻塞,竟因急產臨時將他生在巴黎一家棺材店裡。勒胡二十一歲那年繼承了父親一筆百萬遺產,在巴黎河左岸和拉丁區,過著香檳與乳酪一般的好日子。他學的雖是法律,卻沒有專心朝老本行發展,反而在新聞和雜誌界打零工,當起逍遙的特約撰述。勒胡生性愛旅行,在近二十年的記者生涯中,幾乎跑遍全世界,這些豐富的奇風異俗閱歷,日後都在他的小說中伸枝冒芽。
勒胡在三十九歲那年感到倦勤,掛掉一個清晨三點的電話
主編要他即刻搭火車去法國南部採訪一樁戰役,決定在巴黎當一個蝸居的小說家。直到五十九歲那年逝於尿毒,他一共完成六十二篇小說.果然敬業又樂業。
一九一一年勒胡出版了《歌劇魅影》,這部作品對也的寫作生涯意義非比尋常。在撰寫一大堆床頭小說後,他自覺需要有那麼一本小說,能讓「卡斯頓.勒胡」這個名號,起碼在文學史上佔一個小角落。
這本寫得特別花力氣的小說,沒想到賣座反而沒有預期中的好,一直到十四年後,好萊塢將它拍為默片.捧紅了大明星隆錢尼,這本小說才順勢推舟大大暢銷。對命在旦夕的勒胡,雖然是一劑回天乏術的強心劑,但風燭殘終還能發覺自己的確押對了寶,足可含笑駕鶴了。然而文學史是人間最無情的榜單,等到一九八二年作曲家安德魯.韋伯靈機一動,想改編此書為歌舞劇時,勒胡的小說不只早從書店下架,也幾乎絕跡於書市了。韋伯只好委託舊書商幫他在千鍾之中,找到這微渺的一粟。說也奇怪.勒胡的小說再一次鹹魚翻身,韋伯的歌舞劇在全世界各大都會連演數年不墜,唱片也一再衝破白金大關,小說當然也水漲船高。這就是在書「名不見文學經傳」卻在出版後的八十二年,會有中譯本問世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