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大傳》 剛正霸王
李約/著
  

◎聯合報副刊連載推薦

出生將門貴族的項羽,崛起於秦始皇死後大秦帝國動盪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咸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卻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一名風靡百代的悲劇英雄,一段雄渾動盪的精采歷史,在《項羽大傳》中,李約以率性至情的生花妙筆、洞悉人性脈絡的慧眼,再現了氣魄宏偉的楚漢雙雄時代,成功地重塑了楚霸王項羽的一生。

知兵善戰的天生名將

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為將養成訓練,項羽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在大秦帝國因秦始皇崩殂而露出傾頹疲態時,他率領五國聯軍攻入秦都咸陽,給這個沒落的帝國最後一擊…….
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深受下級士卒愛戴,麾下部隊因此戰力雄厚。但也因他太過強勢,疏於培養將才,最後終於疲於奔命,落得猛獅受困的下場。

大起大落的剛正霸王

他驚險的度過了楚懷王削權奪軍的政爭,搖身一變為名揚國際的聯軍統帥;但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嘗到一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佈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曇花一現,功敗垂成。


誠摯深情的真心男子

「霸王別姬」是千古以來最撼動人心的愛情劇碼之一,《項羽大傳》更賦予這段悲壯淒美的愛情另一種深刻且合理化的詮釋-虞姬不再是弱不禁風的女流之輩,而是能騎善劍與項羽馳騁沙場的巾幗女傑。她外柔內剛,訓練了一批強悍的娘子軍擔任項羽軍中後援,開當時軍隊先例;她果敢深情,多次為相救項羽奮不顧身,最後甚至讓項羽安心突圍而自刎。
而項羽回報她的,也是令人動容的真情,甚至為了治好她疑似中邪的怪病,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燒掉阿房宮。在爾虞我詐的大亂世中,項羽與虞姬誠摯不渝的愛情,為後世的英雄美人佳話添上了不朽的一筆。



「根據後世史學家和一般人定論,幾乎全都認為劉邦的長處在於能用人,所以有......『漢家三傑』幫他打出了天下。但作者為了寫這部書,越鑽研史料就越覺得這種解答太單純化了。.........越思考,『成敗』這個問題顯得越複雜,相信讀者在看完這部《項羽大傳》後,也許會和作者有同樣的感觸........。」──摘自《項羽大傳》自序



項羽與劉邦的「楚」、「漢」爭霸,一直是歷史上最弔詭、最引人議論的一組對決,因為其中蘊涵了多重極端對峙的因素,可說一開始便勢不均力不敵:
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
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李約,1930年生。生於憂患中國,少小喜讀詩書,遍觀中外神話、歷史及史詩,最慕陶淵明先生為人。八歲時即負笈英國,接受西方現代思潮的薰陶,及長,歸國就讀醫學院。時逢烽火戰亂,毅然棄醫從軍!
李約生逢離亂,親歷戰火,目睹生死一瞬、痛別苦離、哀聲遍野、慘絕人寰之種種情景。這種刻骨銘心的閱歷,使他善於掌控歷史的亂世,重建歷史現場。 譯作等身的他,文字簡潔有味,節奏明快;而看透人生,讀遍史書累積的生命智慧,使李約勾勒人性分外深刻,給予歷史人物更為人性化的詮釋。結構緊密、氣勢宏大,更是其著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