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尾又短又沒分岔。附近海水溫熱適中,各式各樣珊瑚便沿著海岸生長,死後的珊瑚骨骼逐漸堆疊出珊瑚礁。
在板塊的堆擠之下,東邊的珊瑚礁先從海底隆起,冒出了岬角「鵝鑾鼻」。尾巴雖長出來了,卻沒分岔。
西邊的珊瑚礁也跟著隆起,形成了「貓鼻頭」,完成了分岔魚尾的造型。
可說是台灣最常見的鳥,是城市三俠中的大俠。常見牠們蹲在沙堆中,努力搖擺身軀、拍打翅膀,原來是想利用沙子去除身上的寄生蟲,稱為「沙浴」。
黃綠色的身軀,配上白色眼圈,成了牠的註冊商標,有時還會展現倒懸身體吸食花蜜的特技,十分有趣。由於體型小,為了自保常群體行動,伸手相當敏捷靈巧。
頭上有塊白斑,因而得名。看起來就像戴頂白帽,所以台灣話叫「白頭盔仔」。喜歡站立樹梢鳴叫,叫聲非常特別,極像「巧克力、巧克力」。
剛開始只是出現在熱帶海洋的「熱帶性低氣壓」。高溫的熱帶海面,海水不斷蒸發,在低氣壓內產生積雨雲,水氣凝結釋放出來的能量,使得低氣壓越來越壯大。
低氣壓越壯大,對流就越旺盛,當中心風速達每秒17公尺時,就是「颱風」了。由「輕度」、「中度」,再壯大成「強烈」。也有些颱風才形成就消失了。
當颱風中心(颱風眼)從海洋移到陸地時,就稱為「颱風登陸」。颱風最常在台灣的宜蘭、花蓮一帶登陸,之後,一方面由於陸地水氣較少,無法提供增強颱風的能量;另一方面,台灣山脈多,增加了許多地面摩擦力,損耗了不少颱風的能量,所以,颱風便逐漸減弱。
颱風繼續往台灣海峽前進,往往一進入中國大陸,便因水氣供應減少、摩擦力增加而逐漸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