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臺灣堡圖》與《臺灣地形圖》中的台北市區,您將可看出日治臺北二十多年來的交通建設。例如我們可以從《臺灣地形圖》看到新建的由東門直通三張犁的公路(約今之信義路)、聯絡松山庄至富田町的公路(約今之基隆路)、……等。此外,1921新建完成的新店線鐵路,在臺北市區沿著現今汀州路的位置,設立了馬場町、古亭町、螢町、水源地、公館、景美等站。比照今日,更可看出這些交通建設所奠下的基礎。
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施行政改制,「台北市」也在此時正式設立。1922年,日本將原有街庄改為日本式之町名,以推行其「日本化」之目的。比照《臺灣堡圖》的老地名,再對照《臺灣地形圖》中日本改制後的地名,您將可看到行政權由清政府移轉到日本的行政改制過程。而經由行政區域的調整,您也可以模擬主政者開發土地的企圖心。
1998年入秋的兩場颱風,讓汐止居民在短短10天之內,連續遭到兩次水淹沒頂的痛苦。痛定思痛之餘,這才警覺大地已經向人們反撲。將《臺灣地形圖》與今日的汐止地區對照,原本寬廣的基隆河道,如今已因過度開發而緊縮不到一半;昔日的行水區,今日也成了人煙密集的集合住宅。其它例如山坡地因濫墾濫葬而被剷平、綠地不斷縮減……,從《臺灣地形圖》比照今昔,您將會驚怵國土不當開發的嚴重。
《臺灣地形圖》與《臺灣堡圖》最大的不同,在於《臺灣地形圖》詳細描繪出所有聚落的整體形式,以及座落其中的民宅形態、空間配置,並顯現聚落周邊各式各樣的土地利用,和其它重要人文、自然景觀。以台北市為例,從《臺灣地形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艋舺(今之萬華)因位於大漢溪與新店溪的交會處、錫口(今之松山)因位於基隆河要津而興盛,聚落也沿著河岸的範圍向四周擴充,成為當時老社區的繁榮原因。古今對照,您將可看到許多都市的繁華演變,更加認識自己家園變遷的點點滴滴。
1895年6月7日,日軍進佔臺北城。為了剷除根植人心的歷史文化意識,一方面為了發展都市現代化,日本統治者自1900年起,陸續拆除了西城門,東、北城門的外廓,以及所有的城牆,台北城至此由絢爛走入歷史。從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尚可看到台北城最後的影像;到了1928年出版的《臺灣地形圖》,台北城已經不見蹤影,再對照現今的臺北地圖,您可以看到原台北城內範圍街廓、建築、官署……的沿革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