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憂鬱症、癌症和愛滋病已經成為21世紀三大重要疾病,台灣民眾每五個人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今日人們所經歷的苦難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抑鬱寡歡的人也比以前更多。
憂鬱症的形成
憂鬱症是情緒控制系統上的失調,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體質、心理、環境、遺傳、內外科疾病等多重因素。人們若經歷到持續的創傷、悲痛、恐懼、負面思考,便時常會導致憂鬱。現階段台灣經歷前所未有的不景氣,高攀的失業率、裁員、關廠,接踵而來的離婚、頑疾復發、親人去世、破碎的家庭,都是罹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病人常因過度的體力、精神、感情上的透支及負債,連同消極的思想情緒,以致腦部產生化學失調,導致憂鬱症。
一旦罹患憂鬱症,病患本身會面臨兩道難關:第一關是周遭親朋好友,會認為是在裝病逃避,自尋煩惱,甚至冷潮熱諷告知不要胡思亂想;第二道難關是病患本身拉不下面子去尋求醫療,怕被貼上精神病患或瘋子的標籤。若是憂鬱症情緒超過兩週以上,對任何過去常接觸的事物不再感到有興趣,每天食不知味、失眠、多夢、早醒、淺眠、動作緩慢、極度罪惡感、記憶力變差,都有可能罹患憂鬱症。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
染上憂鬱症有如坐在搖搖椅上,在上面乾著急地搖晃著,但永遠不會前進。憂鬱症病人可以主動向一位能夠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的人傾訴。傾聽者應當敏於聆聽、富有耐心,例如說:「我了解你,你不會有事的。」而不可說些冷潮熱諷或教訓的話,例如說:「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或這是錯誤的態度。」憂鬱症的人情感十分脆弱,這種批評只會令他自慚形穢,應該鼓勵病人從事壓力較少或較簡單的工作,建立他的自信心。
憂鬱症的治療之道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生氣時不妨紙條寫下當時的感受,不用記恨或儘量換個角度思考,藉此釋放情緒與壓力,就能轉換心境,衝破憂鬱的蕃籬。
這本書對憂鬱患者恰似一盞明燈,指引憂鬱患者從身心靈各方面做切合實際的調整,飲食、藥草、正面思考、放鬆法、呼吸法、催眠、音樂、運動,以及多吸收新鮮空氣、充足的休息與睡眠,甚至避免過度的觀看電視,都是十分重要的憂鬱防治法,值得讀者參考、實踐。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