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春日裡的豐盛野宴 廖玉蕙
這既是一本實用的食譜,也是一本情趣盎然的散文集。宇文正聲稱原本只是想當個良母,為上高中的兒子持續做便當,誰知風風火火的,竟從架空的十年回到了生活裡。不但一如承諾做出了許多便當菜,還因之寫出了色香味俱全的散文集。攤開書本,就像在融融春日的如茵草地上聚集了朋友來參與野宴,漂亮的草毯上攤著連綿迤邐的豐盛菜色,除引人垂涎外,還附送洋洋灑灑的知識與溫暖厚實的人情。
和宇文正相識後,偶或聚餐,她總找得到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特色餐廳,相對於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歐巴桑,我們總戲稱她走的是「貴婦路線」。只當她喜歡吃、會吃,沒料到她還真是飲食專家!不只說得一口好菜,且是可以實作親為的厲害角色﹔看來嬌滴滴、以為理當遠庖廚的現代女性,竟然真的在廚房和文字間慢燉快炒起來。書中,不只談食物和烹調,舉凡和飲食相關的一切,如食譜、廚房、吃早餐的陽台、盛食物的美麗餐具、記事的布告板,甚至飲食記憶的過往人事,鉅細靡遺,堪稱一本味蕾與記憶結合的食譜。
相較於飲食文學的前輩作家林文月、蔡珠兒等人的書寫,宇文正的《庖廚食光》多了份庶民的親切俏皮與情趣。談了食材、鋪陳了做法的段落間,總不忘點綴一兩則令人莞爾的小事或議論。譬如,〈以酒入菜〉前,先敘一段當新娘時給客人灌酒的橋段;說〈梨炒雞〉前不忘戲言丈夫通常一次只能吩咐他做一件事,「如今三樣買了兩樣,命中率不算低。」談到節瓜,還引《山南水北》裡韓少功說他修剪葡萄葉惹惱了一株葡萄,逼出了一樁驚天動地的葡萄自殺案,來推論是否得對食物說好話才能做出可口的菜來,甚至諧謔地對著桌上的節瓜問:「要我對你唱歌嗎?」她對於白花椰菜怎麼長得像一棵樹感到不解,感覺吃下一大朵花椰菜,就「彷彿吃進一座森林」﹔而遵照網路說法實驗,將幾顆蘋果丟進馬鈴薯袋中,非但沒有辦法一如所言的抑制馬鈴薯發芽,反倒讓蘋果跟馬鈴薯「都一起老了」。
書裡最有趣的是〈閒扯蛋〉一文,從王盛弘〈料理一顆蛋〉的現場朗讀中,觀眾追問蛋白下落寫起,談到蛋的各式料理,再談當年十八歲的媽媽做出的一桌蛋,和婆婆垂詢水煮蛋煮得恰到好處的祕訣,甚至帶出大學同學的特殊習慣──不吃還有「蛋的形狀」的蛋;中間另穿插為何蛋的語彙總是負面意義居多,以及有關蛋的附庸風雅典故……。整篇文章東拉西扯,盡得「閒扯蛋」主題之旨,真是讓人拍案叫絕。
除了行文靈動俏皮外,她還藉著書寫,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無論是在朝陽燦爛下或月光籠罩中,筆下所及,若非溫馨的原生家庭──疼愛她的父、母、兄、嫂;就是甜蜜的小家庭──時常被她消遣的丈夫,常常吐槽她的兒子;還有她敬愛著的公婆和一群共度青春歲月的昔日同窗。獨身時的嬌嗔和婚後的溫婉,交織成一匹令人艷羨的生活織錦,而讀者最羨慕的,應該是她被眾親友捧在掌心裡當珍珠般地疼愛著的運氣。此中有人,還不僅止於記憶中的至親,文壇中人也紛紛出現筆下,當年已然失憶的琦君,談起自家手藝,仍隱隱透露得意之色;詩人陳育虹不時以伊媚兒寄送私家食譜,彷彿以食入詩;小說家駱以軍走出小說、進入生活的有關霸凌趣問;汪啟疆在餐桌上以大半碗生辣椒配飯的壯舉;臉書上和友朋的相互調侃……。凡此,都可見她人格特質的展現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宇文正談吃,也不止於實用的做菜方法和令人神往的憶往追昔,她不但愛吃、會做,也努力探源,隨手做功課。提到文火燉焙,順手拈來《紅樓夢》中寶玉愛吃的糟鵝掌、王熙鳳說的「茄鯗」;談大火快炒,則引證宋代沈與求〈錢塘賦水母〉詩;說白菜,不忘袁枚《隨園食單》中的〈雜素菜單〉;談大頭菜,隨即憶起日本《今昔物語》裡的大蕪菁故事和蘇軾〈憶江南〉的「春色屬蕪菁」;談到茄子,則引出戰國時期闔閭為疼惜瘸腿兒而通令改稱茄子為「落蘇」的傳說……。件件原來都有來歷,讓人閱之長了許多見識。
「食色,性也」,無論東西方,都承認飲食是人的基本欲望。近年來,台灣的飲食文學大興,食譜由圖像為主轉趨文字敘述,讓我們看見類型文學的新契機。這本散文直接提供讀者具體的做菜方法,間接點醒我們珍惜人間的緣會;此外,讀此書還能長見識、賞情趣,實為如今勃發的飲食文學壯了不少的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