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的漢字 | 結繩 | 衛夫人的筆陣圖 |

衛夫人「筆陣圖」

在一個小方塊裡,像一個建築師,把最少筆劃跟最多筆劃的字,都放到空間一樣大小的九宮格裡。這時,實與虛之間,線條與點捺之間,就有了千變萬化的互動。

說到「衛夫人」,一般人大概不很熟,可能只有關心書法史的朋友接觸過。衛夫人的名字叫衛鑠(272~349),她並沒有書法真跡留下來,《淳化閣帖》裡收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除此之外我們對她了解不多。

衛夫人雖然沒有重要作品傳世,可是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大影響:她教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王羲之。

因此,提到王羲之,大多都會帶到這位傑出的老師──衛夫人。

衛夫人留下的「筆陣圖」,收錄在許多談書法的書裡,也有人認為是偽託王羲之的名字撰寫的。「筆陣圖」類似書法的教科書,可以說是練書法的基本功,也是民間流傳久遠的「永字八法」的前身,有長時間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也不一定是某一特定個人所寫。

對我來說,「筆陣圖」流傳的真正意義是,可以藉此了解衛夫人當年是怎麼教導王羲之進入書法領域的。

衛夫人「筆陣圖」的第一課是:點,「高峰墜石」。那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從「點」裡面看出速度、力量、重量、質感,還有字與字連接的「行氣」。

我常常想以現代的觀點,重新把「筆陣圖」當成書法「秘笈」來看,如果這是一本教導孩子進入書法美學領域的「秘笈」,今天可以重新討論其中每一堂課存在的內涵。

「九宮格」──基本設計

文字不一定等於書法,寫字可能只是想傳達意思。文字用線條構架出來的結構,不一定能引起視覺上美的感動。也就是說,文字,有一部分只是實用的功能。可是如果我們看一個人寫的信,讀完了信,知道意思後,還會忍不住想再看,等到多「看」幾次,逐漸忘了意思,開始覺得線條好漂亮,結構好漂亮,留白好漂亮,這時才叫書法。

書法並不只是技巧,書法是一種審美。

看線條的美、點捺之間的美、空白的美,進入純粹審美的陶醉,書法的藝術性才顯現出來。

衛夫人「筆陣圖」的第二課是:一,「千里陣雲」。在寫水平線條時,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交互律動的關係,是對沉靜的大地上雲層的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

王羲之小時候,有衛夫人這位老師教他寫字。我們小時候也可能經由長輩或老師來教寫字。記得小時候有一種用來練習書法寫字的範本,叫「九宮格」。

「九宮格」是用紅色的線條把一個方塊間格分劃出九個空間,用來練習漢字的結構。

漢字的結構,筆劃的差別很大。有的可以多到三、四十個筆劃,例如「爨」這個字;有的卻簡單到只有一個筆劃,例如「一」。可是無論筆劃多少,無論是「爨」或「一」,都必須放到九宮格裡,佔有同樣的空間,達到平衡、對稱、和諧,達到充實、飽滿。

如果把書法還原到最基本的結構,它其實是非常有趣的視覺的練習。平衡、對稱、互動、虛實,種種審美基本功的練習都在書法裡。

在一個小方塊裡,像一個建築師,練習使用安排空間。把最少筆劃跟最多筆劃的字,都放到空間一樣大小的九宮格裡。每個字所佔有的空間感必須都是一樣的──這點最有趣,因為即使是「一」,在九宮格裡也不會感覺太空、太少,相反地,好像布滿了整個空間。同樣地,「爨」這個字放進九宮格,也很疏朗,不能顯得太擠、太多。這時,實與虛之間,線條與點捺之間,就有了千變萬化的互動。

九宮格是基本結構佈局的練習,很像基本設計。華人世界的孩子都從寫九宮格開始,不知不覺培養了基本美感的訓練。

小時候父親常說:字寫不好,怎麼做人處事?他把「寫字」與做人處事連在一起。

他常常說:「中」的最後一豎,必須寫得「頂天立地」;「永」開始的一個「點」,必須寫得像「高峰墜石」。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高峰墜石」正是衛夫人教王羲之寫字的方法,是「筆陣圖」的第一課。

——摘自《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之三•感知教育


<%Call OnLeaveClos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