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關於教養的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迷思,主要是他們沒有強有力的科學過濾器,把不對的訊息過濾掉。科學家雖然不知道有關大腦的一切,但是科學家所知道的已經足以讓父母用最好的機會去教養出快樂、聰明的孩子。
◆莫札特音樂
迷思:給在子宮中的胎兒聽莫札特音樂可以提高孩子未來的數學分數!
真相:寶寶只會在出生後記得莫札特的音樂,以及其他很多他聽到、聞到、嚐到的東西。但是這些和數學成績沒有任何關係。
懷孕初期子宮中的胎兒需要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懷孕後期,你的寶寶可以在子宮中接收到外界的訊息,比如察覺到你所擦的香水,知道你吃的披薩上有蒜頭,對他們在子宮中所聽到的聲音有強烈的記憶。
沒有任何一種商業產品有科學根據,證明它對發育中胎兒大腦的表現有增強的作用。
◆語言學習光碟
迷思:給你的寶寶聽語言學習光碟可以提升他的語言能力!
真相:父母跟幼兒說話時用的字數和不同的詞彙越多,越能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和他的智商。
剛出生的寶寶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的語音,到了一歲,他只能區辨他在過去六個月裡所聽到的語音。無論是學習本國或外國語言,大腦需要帶有豐富資訊、有來有往的刺激,透過一個真正的人跟寶寶互動、說這種語言才行,數位光碟、錄音帶或電視機都不能取代你的聲帶。
智慧不是在機器坩堝爐中發展出來的,它是在熱情的人溫暖的手臂中發展出來的。
◆有效的鼓勵方法
迷思:不停的告訴孩子他很聰明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
真相:讚美努力比讚美聰明好,父母應該說:「你真的很努力,很用功!」
努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聰明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不停的告訴孩子他有多聰明,他就只會關心自己看起來聰不聰明,而不是真的在乎有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如果他不知道為什麼他會成功,那麼他就不知道失敗時該怎麼做。
常常被鼓勵努力的孩子成功的解出很難的數學題目,比被稱讚聰明的多了百分之五十。
◆快樂哪裡來
迷思:孩子會找到他自己的快樂。
真相:快樂最好的預測指數是交到好朋友,重要的是讓孩子學習如何交到好朋友並維持這份友誼。
科學家追蹤長達七十五年的研究結果,唯一始終如一的發現是成功的友誼使生命圓滿。「在生命中唯一真正有關係的是你跟別人的關係。」朋友和家庭可以預測人的快樂,而友誼又是最能預測快樂的一個變項。
如何養出快樂的孩子?注意孩子的情緒生活,以身作則,給予同理心的支持也教他感同身受,就能交到好朋友!
◆大腦會主動學習
迷思:大腦天生對學習有興趣。
真相:大腦對學習沒有興趣,大腦有興趣的是生存;學習會存在是為了生存這個主要的目的,就是如何再多活一天。
所以必須替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當大腦安全的需要被滿足後,它才會使神經元去兼差做數學功課;假如安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數學就從窗口飛掉了。
我們並不是為了要學習而活,我們學習是因為我們要活──安全的寶寶,聰明的寶寶。
◆提升大腦的能力
迷思:為了提升他大腦的能力,孩子需要在三歲就開始學外文,書架上要擺滿教育性光碟。
真相:促進寶寶大腦發育全世界最有效的技術,可能是一個空紙箱、一盒蠟筆和兩個小時,最糟糕的恐怕是你新買的平板電視。
沒有腳本、即興的遊戲對孩子神經的發展像蛋白質一樣重要,也像奇蹟生長素一樣有效,這個好處不是電子教育玩具、語文背誦訓練可以達成的。
可以自由去玩的孩子,比較有創意、詞彙比較多、壓力比較小、記憶力比較好而且社交技巧比較高。
◆看電視只是消遣
迷思:數位時代影響到地球上的每一個人,而看電視已經是現代孩子發展經驗的常態了。
真相:電視會傷害幼兒的注意力廣度及聚焦能力。
兩歲以前電視會影響孩子閱讀的分數和語言的學習;但是在兩歲以後,對孩子大腦最糟的效應是因為電視使孩子不去外面運動。
大腦喜歡運動,運動可以增加執行功能,而你和你的孩子一起運動效果最好。
◆百分之五十來自基因
迷思:每個孩子生來氣質就不同,所以會有焦慮或悲傷的寶寶是基因控制的。
真相:高只要你在孩子成長時,扮演一個主動的、有愛心的行為塑造者,他們都會正常的成長。
反應寶寶敏感焦慮,低反應寶寶沉穩好帶,雖然氣質提供了情緒和行為的建材,使性格可以在上面建構,但是這只代表傾向、不等於命運。
小時候愛哭鬧、不好帶的寶寶,長大後比較符合父母的期望,社會化得比較好,有比較好的成績。
◆誰的寶寶比較棒
迷思:勝利者通常都是最聰明的人,愛孩子的父母自然會在意孩子的學業成績。
真相:當父母強迫孩子去做他大腦還沒有能力執行的作業時,對孩子的身心會造成傷害。
小孩是天生的探索者,假如父母給的是僵化嚴厲的教育預期,興趣很快就會消失 ,孩子很快就不再問有潛力的問題 。
教養孩子不是競賽,孩子不是大人成功的替代物。過度競爭會毒害你孩子的大腦,拿你的孩子跟別人比,並不會使你的孩子或你自己達到你要他去的地方。
◆適當的體罰?
迷思:三分之二的美國父母贊成打屁股,四分之三的父母在孩子四歲前打過他們屁股。
真相:以打屁股做為懲罰手段會製造出比較有攻擊性、比較沮喪、比較焦慮甚至IQ比較低的孩子。
在大腦中,是延宕模仿本能在和道德內化傾向在爭鬥,打屁股是比較暴力、比較容易引發前者,而不是後者的活化。
三歲時每個月被打過兩次以上屁股的孩子,到五歲時比控制組的攻擊性高出百分之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