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薦綱目一覽開光_解密翻轉_尋跡傳奇_神會閱讀臺灣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翁佳音、黃驗/合著
定價 450 元
79 折 特價 356

 

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 全新歷史全民讀本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

你知道在 1650 年代的安平,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道,翻譯成英文就是 Broad Way(百老匯)嗎?
你知道根據一位蘇格蘭人於 1650 年代的記載,當時臺南一帶漢人尊奉的 72 位神祇中,媽祖排名僅第 39 嗎?
你知道荷蘭時代的臺灣長官召開「地方會議」時,有幾種通用語?需經幾手的翻譯,才能讓鄒族的長老理解他的宣講嗎?
你知道在 1683 年清軍攻佔澎湖後,康熙帝、施琅、姚啟聖等人都曾想將臺灣兜售,甚至歸還給荷蘭嗎?……

  許多與臺灣「出身」緊密關聯的問題,四百多年來一直朦朧、訛誤,甚至曲解;臺灣的存在,必須從「頭」說起!本書以早期臺灣史(1550-1720)扎實的第一手文獻為基底,將精闢的研究成果作有系統的整理,精心規劃成渾沌、開光、翻轉、傳奇四篇共 51 個主題,超過 200 幅的珍貴歷史圖像、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擷取關鍵性的場景、紀錄、對話,蒐羅原汁原味、生鮮驚奇、聞所未聞的故事,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來建構臺灣早期歷史的多元與主體……

  兩位作者各有專攻,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教授在東番、荷西、鄭氏等領域的獨到見解,學界共睹;具百科編輯經驗的資深編輯人黃驗對文獻素材之統整與編寫素有所長。雙管齊下,能量共濟,精闢而深入地呈現近代初期(Early Modern)170 年間的臺灣歷史風華!

三大特色

● 定位+揭謎

  1554 年葡萄牙人在世界地圖上標記一個 Fremosa 的島嶼、1555 年中國徽州幫大海盜在臺灣盜砍樹木遭到追殺──本書以 1550 年代作為臺灣信史的開端,並將 1570-1620 年代定義為臺灣史的「東番時期」;以大量的文獻、故事,為臺灣史撥開迷霧、辨正訛誤。

● 精粹+原味

  本書將作者翁佳音教授精闢的研究成果與創見,摘其精粹,以此作為基底,同時以重建臺灣歷史現場的概念,彙整各種文獻史料原汁原味的內容,在知識架構下呈現一部故事版的臺灣歷史讀本,並搭配超過 200 幅的珍貴圖片,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為朦朧的早期歷史打開一個一個視窗,讓臺灣史有立體的、深邃的視野。

● 縱軸+橫軸

  本書之撰寫,隨時關照歷史的縱軸、橫軸。從縱軸顯現不同時代之間的脈絡、影響;橫軸呈現不同族群、社會、制度的對比、差異。縱軸,即貫時的(Diachronic),在歷史的進程中尋找脈絡,建立歷史的連續性。橫軸,即共時的(Synchronic),讓同一年代、不同空間的人物、事件或制度形成參照/關聯/對比。

關於作者

翁佳音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東亞史、臺灣史(東番、荷西、鄭氏時代),史學理論、歷史民俗學等。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臺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台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除《解碼臺灣史1550-1720》外,其他著作及譯註有《平埔蕃調查書》、《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康熙臺灣輿圖:歷史調查研究報告》,及《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合著)等書。

黃驗

  文字工作者。從事編輯約35年,歷任雜誌、報紙、出版社主編、總編輯等職。長期專注於:資訊蒐集閱讀、文圖整編及撰作。早年從資深編輯人周浩正學習編輯,參與出版編務;2007年在(遠流)智慧藏公司主編專業版《臺灣大百科•歷史卷》,轉為研究型編輯。近十年參與:《臺灣史料集成》、《百年風華》專書、「文化深度旅遊」編輯案、《原住民族文獻》、《臺灣歷史地圖》(合作編寫)等;2016年起為自由人,專職編寫《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名家推薦

● 專文推薦
江樹生|荷蘭檔案、早期臺灣史研究學者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密察|臺灣史學者、國史館館長

● 高中教師一致推薦
臺南一中學務主任 何興中、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 呂興忠
員林高中 王偲宇、花蓮女中 吳一晉、暨大附中 董錦燕
新興高中 張文菁、宜蘭高中 賴志遠、明道中學 陳婉麗

《解碼臺灣史》校園演講及研習活動 歡迎邀約

● 校園演講
《解碼臺灣史1550-1720》給您原汁原味、聞所未聞的故事。

● 教師研習活動
我們要做的,不是傳統觀點的活潑化,而是透過專業歷史學者嚴謹堅實的研究基礎,以方法論的出新,對傳統觀點提出翻轉。
我們要給您的是,如何辯證史料、如何將本書精心規劃的主題與課綱交互運用於教學、如何從本書珍貴圖像切入解讀,為朦朧的早期歷史打開視窗。

● 活動洽詢:(02) 2392-6899 # 304/changyu@ylib.com 叢先生




名家推薦

十六、十七世紀臺灣發生了什麼事?

◎ 江樹生(荷蘭檔案、早期臺灣史研究學者)

  1624-1662年,荷蘭人在渾沌初開的臺灣扮演主角,這段逐鹿歷程,隨著19世紀以來荷文史料陸續出土,臺灣史的早期輪廓才逐漸成形、對焦。1980年代起,在荷蘭、臺灣、日本學者的合力編輯下,荷蘭國家史料出版局陸續出版《熱蘭遮城日誌》四冊,為荷蘭時代的臺灣史奠定了基本史料架構;1996年起,我有機會主持《熱蘭遮城日誌》的中譯計畫;後續又主持《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總書信集》的譯註計畫(按:2017年已出版至第5冊),隨著這兩套文獻的中譯本陸續出版,17世紀前半葉以臺灣為中心的各種人文軌跡和自然景觀,豐富、逼真而翔實地呈現在國人面前,更可貴的是,它們是連貫性、有系統的臺灣全紀錄。

  《解碼臺灣史1550-1720》將早期臺灣史起自1550年代,等於將荷蘭時代向前推進了六、七十年,為一向朦朧、眾說紛紜的「前荷蘭時代」勾勒出一個概括的輪廓;接續的荷蘭時代,本書廣泛地引用了目前已抄錄、譯介的西方文獻,編寫出一個生動、精采的大眾讀本;荷蘭文獻中有不少村社、地名、人名,佳音發揮了他長於探勘、比定的功夫,一如《大臺北古地圖考釋》那樣,讓一個個的村社、海商或海盜、地圖文獻等,變得清晰具體,荷蘭人與原住民、漢人發生的故事,一一定根於這塊土地。

  從書中多處點出「荷規鄭隨」、「荷規清隨」的脈絡關係,可知荷蘭時代在臺灣史的進程中扮演了制定者的角色。荷蘭人在公法、私法(如贌社、稅法、原住民勞役)等法令或制度,分別被鄭氏時期、清代所承襲,論臺灣稅法的起源,不能不提1625年荷蘭人向李旦強徵貨物出口什一稅,重商主義的荷蘭人,帶來了「臺灣萬萬稅」;講起臺灣的房屋交易稅、檳榔稅、居留證、土地所有權等,一樣要從荷蘭人說起。(本文為節錄)


多語言與跨族群的早期臺灣史

◎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在這本書中看到佳音用他大半的研究歲月所顯出的功力,如他致力於各種不同語文文獻的精讀,熟讀熱蘭遮城(臺灣城)日誌、荷蘭長官書信集、新港文書(190件),就更不用說同時代的日文資料,以及明、清時期的中文史料。他就荷蘭文獻中去破解出一些漢人的名字如亨萬(林宗載、Hambuan)、許心素(Simpsou),從而就中文、日文史料取得印證;沒有語言的優勢,正如當代會葡語、馬來語、新港語、荷蘭語的通譯/通詞,絕對寫不出這本書。這是本書最大的特色。

  在當今臺灣史研究以日治、戰後時期較熱門,研究荷西時期及之前東番時期(1550-1620)歷史的並不多,而能就過去地名加以考訂,如大灣、東番、魍港、北港、八芝蘭的起源與地望;指出譯名需要調整的,如普羅文遮城應譯為赤崁省、熱蘭遮城應譯為臺灣城、Favorlang 應譯為虎尾壠,甚至有些史事的以訛傳訛,如最早叫臺灣為 Hermosa 的是西班牙人而非葡萄牙人,又如「安平金小姐」嫁給「船醫」的可能性不大;再如韓布魯克牧師英勇殉難的史實和時機都必須修訂,「甲」不是荷蘭人帶來的面積單位……。能精確解讀古文書、訂正長期以來錯誤描述的史事,有這樣功力的,除佳音老弟以外沒有幾人。

  本書更值得一讀的是,點出臺灣在世界史中的角色,以及自16年世紀以來族群多元性、語言多樣性的存在,從而也寫出有文字紀錄的臺灣歷史之連續性和獨特性,使得東番、荷西時期歷史更為豐富,令人讀之趣味盎然。無論是關於臺灣史的課綱制定,或是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國、高中歷史老師,甚至在大學裡教授歷史、通識課程的老師,都應參考。就是我,閱讀這本書後,過去一些錯誤的觀念,獲得修正;貧乏的早期臺灣史的知識,也得到補充,可謂獲益匪淺。(本文為節錄)


接地氣與想像力構築的新視界

◎ 吳密察(臺灣史學者,國史館館長)

  目前數量不算太少的臺灣史研究者當中,翁佳音絕對算是一個「異數」。他總是可以言人所未言,甚至帶你進入一個(經常比臺灣更大的)廣袤的歷史世界。既可以利用外文文獻(主要是荷蘭文、英文與日文),又熟悉漢文史料和臺語(翁佳音一直認為這兩種材料更是重要),而且對於臺灣地理、民情、風俗等在地知識都鉅細靡遺地了然於胸。因此,他總是可以隨手拈來各種文獻相互對證而見人所未見。

  翁佳音的台灣史研究,可以說是堅守博搜史料、深入解讀、細緻考證、宏觀解釋這幾個歷史研究者應有的基本守則(雖然不少歷史研究者做不到)。但是,我還要特別強調兩點:接地氣、想像力。一般歷史學者在不知不覺間都會有一些文人氣,也就是不識草木蟲魚、不知稼穡、不知升斗小民之生計,只知家國大事、只知人文雅興、抽象思考。但是歷史的主角除了有英雄、政客、文人、大思想家之外,更多的是每天為生活奔波奮鬥的小民。要瞭解(研究)這些小民的奔波與奮鬥,顯然必須接地氣。這種接地氣,還必須接本地的地氣。我們本土的文字史料相對地少,鄰近的國家又是個「文字大國」,因此不知不覺間常會被數量龐大的外地文字史料裡的知識給「殖民」了。…… 如今既然是事過境遷之後來理解(研究)歷史,歷史研究者自然也需要有相當的想像力。

  翁佳音的臺灣史研究雖然不斷地有亮眼的成果,但要將這些成果彙整成書,需要借助於內容架構的規劃、編寫能量的統合,並且還需要一個強力的後製團隊來整編、校勘,力求完美。此次,本書的合作搭檔黃驗,編輯經驗豐富、功力老到,對於臺灣歷史也有深入的瞭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從他在書末臚列的註釋(參考書目),可以發現,不僅將翁佳音的學術精華充分轉寫成可讀性的內容,並且全面地擷取了江樹生先生長期而系統地譯註的第一手荷蘭檔案史料,將荷蘭時代臺灣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種種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一一重現,如同將臺灣史曾經失去的記憶重新建置回來,這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嘗試,並且呈現了可觀的成果,一部優秀的臺灣史大眾讀本,當然值得極力推薦。(本文為節錄)




綱目一覽

  本書在編寫上,將1550-1620年代定義為「東番時期」,作為臺灣信史的開端,試著將這一朦朧渺遠的歷史舞台勾勒出概要的輪廓;其後接續荷西時期(1624-1662)、鄭氏時期(1662-1683)、清代時期(1684-1720)。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殖民,留下大量、系統的日誌、書信與決議,在荷蘭國家總檔案館典藏、萊頓大學與荷蘭國家出版局編輯出版,以及江樹生教授帶領的團隊長期進行譯註計畫下,各類文獻成為本書編寫時多方引用的材料,但為顧及大眾閱讀之便利,行文中標記的註釋(參考書目),集中置於書末(見P.292);16-17世紀的臺灣地名、村社名,其對應現今何處?需要從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多管齊下,並從清、鄭、荷文獻往前追溯,東西方文獻相互勾稽、比定,才能一步步解開歷史密碼。相關地名村社、年代的對照,也附載於書末附錄(見P.316)。

  荷西時期雖僅38年,影響卻極深遠,種植檳榔、捕撈烏魚、房屋買賣等均課稅且中國所無的稅制,都在1620-1630年代形成。荷規鄭隨,鄭規清隨。其他如贌社、土地制度、行政區劃雛形等,荷蘭人開了先例,鄭、清因襲之。找出不同事件在時間軸或空間軸上的關聯性、類比性,可知歷史脈絡。鄭氏時期一方面承先啟後,一方面建立政治體制,並將社會文化轉型漢化;清代時期臺灣的若干政策措施沿襲自荷鄭舊規,在政經體制上則納入了大清帝國的官僚體系與經濟分工的形態。1720年代康雍之交,臺灣在帝國的角色位置即已定型化。

  16-17世紀臺灣之族群、人物、風俗、景物的具體樣貌為何?西方各國博物館、圖書館的文物典藏相對豐富。2013年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基於「館藏品屬於公眾」的理念,將12.5萬張高解析度圖檔開放全世界自由使用,去年底已增至近60萬張;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等也有相同作法;大英圖書館釋出的公版權圖檔更超過100萬張。本書藉助於此一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的共享概念,取自荷蘭國家博物館、荷蘭國家檔案館,英、美、西等國博物館,以及國內各典藏機構逾200張歷史圖像,以圖解文,讓臺灣的地理地貌、族群動態更為具體鮮活。(摘自本書前言)


「臺灣」名稱演化簡表 1554-1684


十七世紀臺灣城堡分布 1623-1668




開光 交會.激盪.解密

熱蘭遮城一頁輝煌

紅毛城,凡三層,……女陴、更寮,星聯內城。樓屋曲折高低,棟樑堅巨,
灰飾精緻。瞭亭、螺梯,風洞、機井,鬼工奇絕。
──《重修臺灣府志》

  從1624年開始興建的熱蘭遮城,在1634年大功告成,坐落於一鯤鯓海邊沙崙荒埔的城堡,開啟了荷蘭在東亞殖民的一段輝煌歲月,也開啟了臺灣歷史的新紀元,這裡,成為臺灣與世界的接點。

  熱蘭遮城分內城、外城。內城共三層,第一層位於地面下,第二層四周為防禦用的城垣,設有四個半月堡,向東這一邊的地面上開鑿一口水井;第三層建築群呈四方形,設有營房、衛兵室、彈藥庫、糧倉、監獄、蓄水池、排水系統等,建築群外圍城垣的四角,各設有一個稜堡。荷蘭統治末期,東北面的菲力辛根堡牆上掛著一個時髦的大時鐘。這種擺鐘,為1656年荷蘭天文、數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的發明,翌年問世後,城堡很快趕上流行。擺鐘發出清脆規律的滴答聲,公司職員、士兵喜歡來此聆賞。

  外城呈長方形,有兩個稜堡、一個半月堡,後因鄭成功來犯跡象明顯,在東北角增建一個稜堡,因此內、外城共七個稜堡。外城建築包括長官公署、教堂、倉庫等。七個稜堡上都架設大砲。荷蘭士兵不時酗酒、鬧事,甚至坐在稜堡的大砲上喝醉酒,頭朝下跌落而摔到半死。

從臺灣城到安平鎮  中文文獻多稱揆一(Frederick Coyett)為王,如:荷蘭揆一王、紅毛荷蘭夷酋弟揆一王;稱熱蘭遮城為王城、臺灣城。另有文獻稱1662年時,「內城改建內府,塞北門,欲闢南門,斧鑿不能入,乃止。又惡臺灣之名(閩音呼似「埋完」),改稱安平」。封塞北門,有圖可證;但改稱安平之年代有誤。楊英《從征實錄》五月初二日(1661.5.29)記載鄭成功「改臺灣為安平鎮」;1662年1月底,荷蘭人投降、尚未撤退,鄭成功要求土地測量師梅氏(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陪同,一起從熱蘭遮城搭乘舢舨回赤崁住所,他不想留在那裡過夜,因為有很多跳蚤。鄭成功入主後,在新稜堡旁挖了1.5潯(vadem,1潯為6呎,約等於1.8公尺)下水道,水道兩岸砌以磚石,新稜堡下方安裝鐵柵欄,海水和魚群從柵欄流入官邸前的石造池塘,池塘邊設一座亭子,作為遊憩處。鄭克在元旦之際,「率文武朝賀於臺灣之安平鎮」。

  入清後,濱海的外城城垣坍塌、潮汐侵蝕牆基,1733年協鎮陳倫炯命人修砌;1749年亦有城垣被沖毀及修建紀錄。1860年代,英商在臺壟斷樟腦貿易,引發一連串糾紛與衝突,1868年兩艘英國戰艦砲轟安平,摧毀熱蘭遮城的部分城牆、引爆火藥庫,原已傾圮的城堡更見殘破。四年後,英國攝影師湯姆生(John Thomson)鏡頭下的熱蘭遮城,外城蕩然無存,內城亦斷垣殘壁;1874年沈葆楨登臨這座當時稱「紅毛台」的城堡,看到「磚石堅厚,遺址尚存,砲亦鏽而不適用」,後來在二鯤鯓(今億載金城)興築新砲台,命人拆卸熱蘭遮城的磚牆石板作為新砲台的建材。日本統治臺灣後,於1897年剷平城垣,興建安平海關宿舍及燈塔,熱蘭遮城至此完全消失;1930年,立碑紀念濱田彌兵衛抗荷事蹟。戰後,臺南市政府將其碑文改刻成「安平古堡」、增建一座瞭望台。今僅存部分外城城垣,稱為「臺灣城殘蹟」。(如右圖)


臺灣市鎮一頁傳奇

17世紀荷蘭人先後在紐約曼哈頓、福爾摩沙大灣(大員),興建城堡與市街。
臺灣市鎮走在時代前端,快速發展成一座歐洲風格的華人聚落。

  荷蘭人自16世紀末開始在世界各地興建殖民據點,依照其規模、功能而有不同類型,例如巴達維亞屬於要塞+市街city;臺灣屬於要塞+聚落city;日本長崎港內的人工島「出島」則是商館+荷蘭商人員工居住區。巴達維亞總督於1631年6月向阿姆斯特丹的公司本部報告:熱蘭遮城堡已建造完成。隨著這座統治中心同步發展的,是位於城堡東邊,與城堡隔著一個大廣場的漢人住宅區:臺灣市鎮(stadt Zeelandia,又譯大員市鎮),清代稱為臺灣街、安平街。

臺灣也有一條百老匯  臺灣市鎮的一條東西向的大道,荷蘭文的街名為Breedstraat,譯成英文為Broad Way,意為寬街;這是援引荷蘭國內的命名習慣。1620年代,荷蘭西印度公司在北美洲新阿姆斯特丹(後改名紐約)曼哈頓興建一座城堡,城堡對面一條主要道路,就叫做Broad Way(中文音譯為百老匯);與Broad Way垂直、位於城牆下的街道,命名為Wall Street(中文音譯為華爾街)。臺灣市鎮四周未設圍牆,當年若設圍牆,則東碼頭邊的那條街,就是Wall Street了。

  與「寬街」平行的一條小街,叫做「窄街」,都是東西向;南北向的街道為橫街(Dwarsstraat),臺灣市鎮分橫一街、橫二街。最東那條街,荷蘭人稱「廟街」,再往東即東碼頭,清代文獻稱赤崁渡頭(往赤崁的渡頭)。1643年起,臺灣市鎮、赤崁間有固定班次的渡輪行駛,1657年時每天5班對渡,每船不得超過12人,船資每人荷盾5分錢。

漢人頭家呼風喚雨  市鎮北側的北碼頭一帶,是海關所在,從海外輸入102 解碼臺灣史1550-1720的貨物,應在「公秤所」過磅,再到隔壁「稅務所」繳稅。中國商船通常泊靠南碼頭,住在南碼頭一帶的荷蘭公司通譯、商人何斌,後來徵得公司同意,准許中國商船就便在他家過磅、課稅,他暗中替鄭成功收稅之事被揭發後,寅夜逃至鄭營,搖身一變成為鄭成功的馬前卒。今延平街「何家古厝」,正巧位於何金定(音譯)、何斌父子的宅邸一帶。

  1640年代起,臺灣當局遴選10位有力人士任漢人頭家(cabessa),參與公司的商貿、稅收、民事案等公共事務。已故中國商人Jan Soetekau的遺產如何處分,即由漢人頭家議決後,以書面送交臺灣評議會;公司應國姓爺之請,派醫生去廈門為他治病時,便要求四位漢人頭家擔保醫生可平安回來;1660年3月中,當局懷疑漢人頭家通敵,全部逮捕拘禁,扣押動產、不動產,直到鄭成功攻臺前一個月才予以釋放。(本文為節錄)



▲荷蘭時期舉辦各村社地方會議的場景。地方會議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殖民地獨一無二的制度,也是統治全臺原住民的最高權力象徵。

頭目長老的「地方會議」

公司每年舉辦地方會議,強化與各村社的主從、盟約關係,
將他們凝聚在臺灣長官威嚴、慈愛的管轄之下;
會議中公開任命長老、頒授權杖,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與榮耀。

  1648年來臺的荷蘭土地測量師Caspar Schmalkalden,親眼目睹在赤崁的公司大庭園舉辦的地方會議(Landdag):一百多位各村社長老,在長桌並排而坐;臺灣長官、評議會議員、書記坐在前方的亭子裡,後方有一列士兵手持火繩槍、長戟,圍成半圓形護衛著。臺灣長官一面透過年度地方會議,宣布重大政策、任命長老、授與權杖,賦予長老「法統」地位;一面透過此一動員,確立公司與村社的盟約關係,維繫對全臺原住民的統治。

選授長老,權力認證  荷蘭人從1635年起不斷地透過武力征服各部落,迫其簽訂條約,形成領主/臣民的關係,這是在亞洲殖民地擴張的特例。公司在重要村社派駐政務官、牧師或探訪傳道、學校教師,共同執行公司政策、督管部落。對部落的治理,最具統治意涵的年度地方會議,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獨特制度,為其他殖民地所無。

  公司與麻豆社簽訂的第一份條約於1635年12月18日宣告生效後,旋即於翌年2月初,比照麻豆條約,與塔加里揚、下淡水、大木連、塔樓各社簽約;2月下旬,28個歸順村社的長老們齊集於赤崁,參加全臺首次地方會議,長官普特曼斯發表談話,先由翻譯員用新港語朗讀,接著用虎尾語(Tarrokayse spraecke)、山地語(bergh spraecke,鄒族語)朗讀,讓村社長老了解;會中規定每一村社依人口比例,選出1-3名頭人、首領,每人發給一件黑絨布袍、一根權杖, 作為任命的認證、權力的象徵。到了1644年,正式在地方會議選授頭目與長老。

  會議制度的確立,在臺灣長官卡隆任內(1644-1646)形成,往後大致每年舉行,因此,1644年稱為第一次地方會議,以後依序稱第二次、第三次……。全島區分為北路、南路、淡水、東部四個地方會議區。開會地點,南、北路都在赤崁的公司大庭園;淡水會議區在淡水城堡,東部在卑南。

年度考評,賞罰任免  地方會議有既定的議程,以《熱蘭遮城日誌》最後一次記載、1656年3月10日舉行的南路會議為例,依例行儀式,公司士兵先以步槍對空鳴槍三次,繼由赤崁城、熱蘭遮城、臺江內海的一艘快艇,同時以大砲鳴放禮炮,以壯聲威;南路88個村社的長老依序入座,長官在臺灣評議會的議員、牧師等陪同下就坐;會議首先是長官宣講,由翻譯員分別以大木連(Tapopuliaan)、排灣、魯凱(Tongotaval)族語翻譯給所有長老知曉;接著進行年度重頭戲,長官逐一點名接見各社長老,宣讀年度考評,多數長老獲得肯定、續任;少數長老因怠職而遭撤換,改任新人,並授予權杖;不論續任、新任,長官會口頭嘉勉或訓誡,如無例外,都會賞給棉布、菸草。之後,照例宣讀公司的重要規定、長老職責、權杖意涵等等。

  這些議程走完,南路的年度地方會議就結束了。下午,公司招待長老們用餐。土地測量師Caspar Schmalkalden對於午宴場景有所描述:餐桌上有豐富的甜酒、燻烤或烹煮的魚與肉,長老們吃得津津有味,吃相卻令人不敢恭維,他們席捲盤中餐,吃不下的就裝入籃子、葫瓢裡帶回家。依照慣例,地方會議選在農曆月圓之日,讓遠程的長老可於夜間趕路。若從北路的牛罵社(今清水一帶)到赤崁的公司大庭園開會,將近200公里路程可有得走。

  歷年地方會議都一再重申若干事項,譬如:替換長老是既定政策,如同臺灣長官也要更換一樣;沒被留任者並非遭到羞辱,未來一年好好表現,仍可重登尊榮、威望的長老地位;開會期間不會被算舊帳、會議上的任何發言不會被追究。

全臺行政區劃的雛形  荷蘭人創造出兩項代表權力的信物:親王旗、權杖。親王旗象徵公司對村社的統轄權;權杖賦予長老的法定地位。1642年9月22日,金包里社、三貂社等5社代表與荷蘭人締約、呈獻土地,各社都要求獲贈一面親王旗,否則不走人;最後各都如願。1643年初,淡水河對岸Kipandan社(即Parihoon,八里坌)頭目,攜帶二三壺酒、橘子等物來淡水城堡見裴德(Thomas Pedel)中尉,隨身帶著荷蘭人頒贈的籐杖(權杖),非常珍惜;裴德回贈酒與菸草,問他為何從去年以來都不見人影。他說因忙於割稻,在他的村社連孩童都盼望裴德中尉到訪。最後,裴德送他一條艋舺舟,他承諾只要淡水城堡用親王旗當信號,馬上渡河過來。

  1648年3月舉行的北路地方會議, 使用了新港語、干仔轄語(Camachat,大肚番王轄區語言之一)、虎尾語及山地語(鄒族語)為通用語。一位鄒族Outwangh社(又作Pangalang,清代文獻作「枋仔岸社」)的長老朥士壠(Lassoerangh),需要經由三個翻譯員跟他交談:第一個翻譯員將會議通用語新港語,翻譯為哆囉嘓語(Dorcko);再由第二個翻譯員將哆囉嘓語翻譯為小蘭社群語(小Tackapoelang);接著又請第三個翻譯員將小蘭社群語翻譯為長老的族語。從這一條記載,可見當年臺灣話之多元、繁複,更可想像跨語區、跨族群交流時比手畫腳七嘴八舌的忙碌景況。

  荷蘭人在北路、南路派駐政務官;在北部淡水區、東部卑南派駐軍隊。1650年代末,進駐Dokudukol(苗栗中港一帶);1658年初進駐宜蘭的哆囉美遠(Talabiawan),全臺行政區劃的雛形浮現,成為鄭氏時期行政區劃的基礎。




翻轉 傳承.轉轍.尋跡


▲約繪製於乾隆年間(1764-1770)的〈廣州城珠江灘景圖〉,岸上官署門前懸掛「總巡稅課」旗幟,這是海關所在。臺灣的稅創始於荷蘭時代,在大灣(大員)、魍港設立海關,課徵進出口稅。1630-1650年代的臺灣海關,可以從這張圖產生聯想。

什一稅與萬萬稅

荷、鄭、清三個時代的稅目有許多脈絡相連之處,荷蘭人在商言商,
是「萬萬稅」的始作俑者,諸般苛捐雜稅,大多是荷規鄭隨、鄭規清隨。

  臺灣的稅,始自荷蘭時代的海關,1625年7月1日,臺灣評議會決議:從大灣(大員)出口輸往日本的貨物,一律課徵出口什一稅。這是近現代臺灣稅政的開端。此後,各種稅目陸續出籠,諸如:1626年捕魚稅,徵收捕獲量10%的實物稅;1629年牡蠣稅,繳交牡蠣殼充稅;1629年進口貨物稅,所有進口貨物,課徵什一稅等等。1638年5月底,臺灣當局推出一項新的政令:「今天用中文、荷蘭文貼出公告,所有人在熱蘭遮市鎮的房屋交易,買方、賣方都應繳納十一稅。」這是房屋交易稅首次開徵。荷蘭人在臺灣徵稅的名目甚多,大抵以什一稅(現金或實物的10%)為稅率。什一稅源自西元第四世紀羅馬帝國時期,教會依據《聖經》中「十分納一」的奉獻規例而徵收什一稅,後來逐漸成為歐洲國家普遍採用的稅率。

捕魚燒磚砍材都抽稅  1624年第一任臺灣長官宋克剛抵臺灣不久,寫信給巴達維亞總部說,俟一切安頓後,就要藉由稅收來補貼沉重的開銷。隔年有兩艘日船攜帶7萬兩銀,經由臺灣向中國購買生絲,立即造成絲價大漲,荷蘭人決議向日本人徵收出口什一稅:之後對中國漁船核發通行證、徵收漁獲量的10%;初期採收牡蠣的漁民,應將牡蠣殼繳給商館抵稅;而燒製磚頭、砍伐木材等也須繳稅;到了1650年代,所有出口貨物全須繳稅,一網打盡。

  臺灣當局主要稅收項目有:人頭稅、米作什一稅、獵鹿執照稅及鹿肉出口稅、烏魚稅等。1620年巴達維亞當局向華人徵收人頭稅,1640年在臺灣開徵,按月催繳,1644年漢人大憨(Twacan)在澎湖、馬芝遴招募農夫、漁夫、鐵匠、木匠、磚匠、製造籐牌、皮盔甲等技工,開列各種技工工資,並四處張貼布告,說:荷蘭人那裡沒自由,要繳納各種什一稅、人頭稅,沒許可證也不能打獵。「來澎湖,我保護你們!」一年後,他被臺灣當局依海盜罪判處死刑,以公開處決方式活活撕裂。

  公司因稅務行政繁重,1642年起,陸續將獵鹿執照稅、人頭稅、米作什一稅、捕撈稅等改為承包制,以公開標售方式,由出價最高者取得徵稅承包權,此一模式謂之贌(Pacht),在公司為「出贌」,得標者為「贌商」。1642年將獵鹿執照稅改為以村社為單位出贌,稱為「贌社」,得標者獨佔一個劃定區域的收購、交易等權利。

荷規鄭隨、鄭規清隨  從荷、鄭、清三個時期的稅目來看,荷蘭人無疑是「萬萬稅」的始作俑者,鄭、 清諸般苛捐雜稅,多係荷規鄭隨、鄭規清隨;荷蘭人在商言商,全民皆稅;鄭氏時期軍餉繁重,課徵浮濫,來臺文士徐孚遠詩云:「丁錢既已徵,望屋算突煙。尚有無名稅,飛檄正紛然」;1674年鄭經西征,攻下漳州、潮州後,命人掌 理鹽政,「每石鹽價二錢,徵餉四錢」,這意思是,營業稅高達200%!1678年久圍泉州不下,公帑軍需兩缺,乃在定稅目之外,另徵:大餉、大米、雜餉、月米、櫓槳、棕麻、油、鐵、釘、炭、鵝毛等稅。

  鄭氏時期向僧侶道士徵收僧道稅(全臺員額45名),清代發給僧道執照(牒文),免其稅;清代開徵的檳榔餉,承襲自荷蘭時代,在巴達維亞、臺灣都課徵檳榔稅,是以「宅」為單位計稅;鄭氏、清代延續前朝稅目。康熙年間臺廈道高拱乾說:「有一朝之忿,即以檳榔睦之」、「相逢歧路無他贈,手捧檳榔勸客嘗」。文獻形容說:「臺地僧家,每多美色少年,口嚼檳榔,檯下觀劇。」可見嚼食檳榔之普及。(本文為節錄)


贌社、社商、社餉

  1642年,荷蘭人在臺灣首創贌社制度,將全臺原住民村社劃分數十區,每一區應徵收的獵鹿稅,都以公開標售方式,由最高價得標的承包商全權包攬該區域(村社)的稅收業務。

  贌,廈門話、福佬話唸作Pak,荷語寫作Pacht,此字係借自拉丁文Pactum、Pactus,意為領主與包稅人對稅額取得一致。Pacht,在歐洲是一種傳統稅制;荷蘭人將它引進臺灣,在1640年已將宰豬、釀酒、港潭魚稅等出贌;將全臺灣各社(區域)的獵鹿稅公開標售的「贌社制」,其原型可溯自1637年的「獵鹿執照稅」,將核發執照業務交由牧師掌理,執照分為網羅、陷阱二種,前者每張每月收費1里爾,後者每個每月15里爾。

  每年4月間,公司在赤崁的大庭園召開贌商大會,將公司統治下的村社、河川、漁場,出贌給喊價最高的贌商。鄭氏沿襲荷制,每年5月,諸羅三十四社、琅四社於公所叫贌。入清以後,因贌商「多歸內地」,難以徵集,改採定額方式徵收。

  鄭、清贌商稱為「社商」,剝削手段更甚以往,黃叔璥描述:射得麋鹿,鹿皮鹿肉鹿筋都歸社商,「平時事無巨細,悉呼男婦孩稚供役;且納番婦為妻妾,有求必與,有過必撻。」此一景況,與一百年前「獲若丘陵,社社無不飽鹿者」,已經是兩個世界了。




傳奇 奇遇.奇談.神會


▲19世紀的版畫,描繪韓布魯克牧師受難經過。

韓布魯克牧師受難記

韓布魯克牧師與女兒訣別後,女兒哭倒在地,
接著牧師請城內守軍表現荷蘭人的忠勇,然後返回鄭營,慷慨就義……。
18世紀的荷蘭劇本改寫了歷史,但真正的史實,比劇本更具戲劇性。

  國姓爺於1661年圍困熱蘭遮城時,派荷蘭牧師韓布魯克進入城堡勸降。前頁的版畫描繪此一故事的幾個過程:主圖為牧師奉命來勸降後,要返回鄭營時,與被圍困在城堡裡的女兒訣別,女兒哭倒在地。主圖左上、右上兩幅圓形小圖,分別是鄭軍攻城場景;主圖左下方為國姓爺威脅荷蘭代表:右下方為牧師勸降任務失敗,因此被國姓爺斬殺的一幕。

荷蘭、日本好戲上演  版畫上的種種情節,是根據1775年荷蘭劇作家漢娜.諾姆斯(Johannes Nomsz.)的劇本《福爾摩沙圍城記》而來。諾姆斯為形塑韓布魯克「基督英雄的光榮事蹟」而編寫了這齣五幕劇。為了角色形象、戲劇張力,她創造出牧師在圍城裡激勵軍心、視死如歸、父女訣別、魂斷牆頭等情節,鋪陳出英雄/撒旦;天理/親情;基督徒/異教徒的鮮明對比。這齣戲在1776-1810年間,於阿姆斯特丹劇院上演14次,勾起了無數荷蘭人的激憤與感傷。不僅許多荷蘭人、歐洲人將戲劇當成了正史,在這齣戲的原生地臺灣,一樣有不少人傳述著「國姓爺斬殺來使」的「歷史」。

  1715年,日本大阪竹木座劇場,《國性爺合戰》熱鬧登場,同樣是五幕劇,但這齣戲是「跑野馬」:劇中角色鄭芝龍是遭到誣陷而流亡日本的忠臣,國姓爺是救了明朝公主的伏虎英雄,甘煇是鄭芝龍的女婿;吳三桂是個護主大忠臣。當崇禎帝的寵姬華清夫人被敵軍所殺,吳三桂將這位懷孕的皇帝寵姬剖腹,救出胎兒,也就是皇子(永曆帝),予以撫養。劇作家的這一情節脫胎自希臘神話:信息使者Hermes將阿波羅的情婦、已死的Coronis剖腹,取出Asklepios(醫療之神)。但劇本還讓吳三桂殺了自己的嬰兒,放回寵姬腹中。戲劇的結局是:國姓爺、吳三桂、甘煇合力攻陷南京,擒獲韃靼王、救回鄭芝龍,天下太平。此劇上演後十分風靡,因為這位發揚了大和精神的國姓爺是「日本之子」!

城堡勸降,父女訣別  舞台劇為了追求戲劇性,往往逸出了史實。韓布魯克1607年出生於阿姆斯特丹,41歲來臺,在麻豆社擔任牧師。1661年5月,韓布魯克在淪陷區,被鄭成功派去熱蘭遮城勸降。鄭成功攻臺初期,為了招降,對投降的荷人多所保護。1661年5月7日,赤崁的法庭議會祕書歐瑟偉騎馬來到熱蘭遮城報告,說:前幾天舉城投降的赤崁省長難實叮,備受國姓爺及其部將的禮遇,230個投降的荷蘭人也受到很好的待遇,米、酒、豬肉都有供應,赤崁省長反而擔心士兵叛變,投靠國姓爺,反過來對付荷蘭人。這席話讓圍城裡的人人心浮動,《熱蘭遮城日誌》說:為了不讓這些事在士兵中流傳出去,「我們脅迫他只許說國姓爺的壞處,別的不准他說,否則將予懲罰。」臺灣長官趕緊將他隔離,命議員看守,避免他口無遮欄,攪亂軍心。

  5月24日下午5點,韓布魯克奉鄭成功之命,進入熱蘭遮城向荷人勸降,25日天亮前2小時鄭軍發動砲戰,停戰後,韓布魯克於當天下午在城堡裡與女兒訣別,返回鄭營。勸降不成,鄭成功沒有怪他。並非劇本所述,任務失敗,命喪斷頭台。8月中,荷蘭人逮到鄭營的兩名黑人少年,其中一人是韓布魯克的僕役,一番拷問之後,供述說:荷蘭人翻譯員Johannes Druyvendael和學校教師Frans van der Voorn被控煽動原住民抗鄭,於7月間在赤崁被判處將雙手、膝蓋釘在十字上。韓布魯克牧師去向國姓爺請求,獲准為受難者禱告,這兩人在第三天還活著,被運往新港社示眾。

  學者江樹生研究指出:5月25日砲擊熱蘭遮城失敗後,鄭成功開始懷有戒心,令赤崁的投降荷蘭士兵去屯田,遣散各處。9月16日臺江海戰,有鄭軍將領被同船的荷蘭人趁機殺死,鄭成功於是下令殺絕赤崁的荷蘭人,並且將婦孺分發給部將或原住民,只留下幾個醫生、土地測量師。鄭成功殘殺荷蘭人的事蹟,大都發生在臺江海戰後。

牧師之妻永遠相隨  換句話說,投降的荷蘭人扣除婦孺,約一百多名男性職員、士兵等遭到殺害。韓布魯克何時被殺?根據前述韓布魯克牧師的奴僕之口供,8月上旬牧師在諸羅山。因此,被斬的時間,推測應在8月中、下旬。《從征實錄》記七月間官兵乏糧、紅夷甲板船(即卡烏救援艦隊)抵達之際,「援勦後鎮、後衝鎮官兵激變大肚土番叛」,這是著名的大肚番王(Formosaense Keizer van Middag)起事,重創鄭軍兩、三千人。大肚番王的捷報,中文文獻謂:「其鋒甚熾,欲出援荷蘭」,似指原住民被煽動而作亂。參照《熱蘭遮城日誌》,大約在8月15日前後(農曆7月),鄭營軍心不穩,鄭成功斬韓布魯克等荷蘭人以儆效尤,直到10月下旬,圍城內的荷蘭人才輾轉得知噩耗。

  荷蘭支援艦隊司令卡烏的日記,提到馬本督(馬信)的黑人僕役逃到熱蘭遮城,要來刺探軍情,被拷問後供稱:9月16日臺江海戰後,鄭成功震怒,將赤崁投降的荷蘭人、韓布魯克牧師等一同殺害。卡烏日記又說,韓布魯克的一個女兒被鄭成功收為妾,此一逸聞,未見諸荷蘭文獻,應係捕風捉影;土地測量師梅氏提到,鄭成功納了新化漢人大地主三哥(Keesje Saacko)的女兒為妾,梅氏受國姓爺信賴,近身接觸觀察,所言相對可信。

  1662年2月6日,荷蘭人忙著撤離臺灣之際,梅氏之妻Anta、韓布魯克牧師之妻Anna Vincenta Moydie、牧師的一個女兒,以及其他幾位荷蘭婦女,從南路、北路各地被接來熱蘭遮城堡,飽受戰火的磨難,「看起來很可憐」。2月9日,萬能的神決定讓韓布魯克牧師的妻子留在臺灣,永遠陪伴她的夫婿。這天晚上,她離世。



▲1663年在荷蘭發行的《福爾摩沙淪陷快報》的刊頭版畫,描繪1661年被鄭成功處決的荷蘭牧師,最上一列為四位殉難的荷蘭牧師,其中最左者即韓布魯克,上列中間一幅為韓布魯克就義前激勵荷蘭人;左右兩欄描繪鄭軍迫害荷蘭人的景象。




閱讀臺灣

{單書 79 折 , 任選 372 折 , 2017.10.31 截止}


台灣鳥瞰圖:一九三○年代台灣地誌繪集
(全1巨冊,限時66折)

定價 3,500 元
特價 2,280

 




台灣世紀回味
(全3書,限時6折)

定價 6,000 元
特價 3,600

 

台灣百年時空歷史知識庫
(1CD-ROM +1DVD)

定價 1,500 元
特價 1,190

         

福爾摩沙三族記

定價 360 元
特價 284

 

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

定價 480 元
特價 379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

定價 350 元
特價 276

 

台灣踏查日記(上):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

定價 350 元
特價 276

             

台灣踏查日記(下):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

定價 350 元
特價 276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定價 650 元
特價 514

 

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

定價 350 元
特價 276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定價 299 元
特價 236

             

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

定價 600 元
特價 474

 

臺灣的山海經驗

定價 450 元
特價 356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

定價 480 元
特價 379

 

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

定價 400 元
特價 316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定價 480 元
特價 379

 

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

定價 420 元
特價 332

 

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

定價 450 元
特價 356

 

近代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

定價 350 元
特價 276

             

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1627

定價 750 元
特價 592

 

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

定價 890 元
特價 703

 

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

定價 450 元
特價 356

 

近代中國商人的經營與帳簿: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

定價 420 元
特價 332

             

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

定價 420 元
特價 332

 

東亞海域一千年
(增訂新版)

定價 500 元
特價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