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三百年明史,必先瞭解明朝皇帝的個性
◎唐博
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堪稱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黃金時代,被稱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理由不僅是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禦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所景仰,更有鄭和下西洋、《永樂大典》、《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前無古人的輝煌成就,以及與西方初步接觸時的包容心態。
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理由之一是皇帝極端變態,不是殺人成癮,就是貪玩成性;理由之二是宦官專權,廠衛橫行,殘酷的特務政治令人們的日常生活缺乏安全感;理由之三是封建王朝的痼疾──土地兼并問題不但沒有根治,反而由皇帝帶頭兼并,引發嚴重的流民、饑荒和財政虧空問題,最終埋葬了這個王朝。
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難捉摸的王朝。宣德以後,昏君一個接一個,可這個朝廷居然繼續維持了兩百年;末代皇帝崇禎可謂勤政,卻不幸承擔了亡國敗家的責任。怪哉!
對於明朝的評價,幾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但所有史家都有一個共識:明朝的皇帝個性極強。在君主專制制度高度成熟的大明王朝,君主的意志和作為,往往可以對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對於明朝皇帝群體的深入關注,對於讀懂三百年明史而言至關重要。
這本書,描繪了明朝皇帝的眾生相,以回憶錄的形式,客觀敘述了明朝十幾位帝王的傳奇人生;這本書,刻畫了明朝皇帝的內心世界,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帶著讀者身臨其境,近距離觸摸明朝三百年風雲詭譎的宏大歷史畫卷。對於明史的敘述而言,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眾所周知,沒有哪位皇帝留下過回憶錄。因而,「替皇帝回憶」,肯定有虛構的成分。本書不是明史學術著作的改寫本,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明朝皇帝列傳,更不是戲說、胡說、亂說。
雖然我的學術專長在於清史和民國史,但要想做好前者,對與之一脈相承的明史必須也有所研究。因此,我積三年之功,挖掘大量文獻資料,將研究心得融為一體,遵循明朝的歷史脈絡,獨立完成此書。對於一些備受爭議的明史熱點,我採取了比較嚴肅的學術態度。比如建文皇帝下落之謎,本書採用建文出家說,並附上其他說法,供讀者參考。對於國內學界關注較少的話題,我通過核對文獻,參照國外研究成果予以較多著墨。比如「建文革新」,試圖由此反思「靖難之役」建文皇帝失敗的原因;比如「洪熙新政」,重在挖掘其成就,用以說明這短暫一瞬在明朝前期的歷史地位;比如明宮「三大案」,通過對比多份材料,為讀者進行了詳細地交代,避免留下模糊印象;對於明武宗朱厚照的怪誕行徑和嘉靖、萬曆二帝多年「怠政」的原因及其後果,更多地站在皇帝本人的角度,進行了有別於傳統說法的分析和判斷。
明朝共有十六個皇帝,其中明英宗朱祁鎮兩次登基,用了兩個年號,故而一共十七個年號。此外,為了避免明史的敘述在崇禎自縊後戛然而止,保證明朝故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我們以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及其政權的興亡作為切入點和敘述重心,將一六四四∼一六六二年南明皇室堅持抗清、尋求復興的壯闊歷史也通盤考慮。三位南明君主的回憶錄以「獄中自白」的形式作為全書的附錄。
【作者簡介】
唐博 一九八一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師從戴逸教授;現為政府機關公務員。長期從事清史、中國近代史研究,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近年來發表論文《民國時期的平民住宅及其制度創建──以北平為中心的研究》、《銅瓦廂改道後清廷的施政及其得失》、《北洋魚雷艇隊與甲午中日戰爭》、《十八世紀中國政治視野下的「張元隆案」》及譯文《洞察乾隆:帝王的實踐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晚清的土產鴉片觀念》、《乾隆時期的清王朝》、《出巡途中的乾隆──通往承德的帝國之路》等八十多篇,著有《清朝皇帝回憶錄》、《清朝權臣回憶錄》、《清朝疆臣回憶錄》、《明朝皇帝回憶錄》、《一九三○:誰來拯救中國》等多部專著。 |
以第一人稱,展現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脈絡
◎于沛(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玄武湖畔,旌旗招展,一個蒸蒸日上的王朝從這裡登上歷史舞臺。《永樂大典》的浩繁卷帙,鄭和航海的絢爛盛舉,萬里長城的雄偉壯麗,是這個王朝留給後人的美好回憶。
萬歲山側,春寒料峭,一個奄奄一息的王朝在這裡結束三百年的生命。袁崇煥的血色悲劇,朱由檢的絕望自縊,吳三桂的薙髮投降,是這個王朝留給後人的最後印象。
這就是明朝──一個飽受爭議的封建王朝。
曾幾何時,明朝被冠以專制、封閉、落後而又「無恥」的帽子。廷杖、東廠、昏君「怠政」、宦官專權、酒色財氣,「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成了這些帽子的注解。然而,她同樣是一個充滿成就的朝代:農業大發展,玉米、番薯、煙草等新品種引進並推廣,養活了一億中國人;手工業成就斐然,商業空前繁榮,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傳統學術和科技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的著作大量湧現,諸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海軍力量非常強大,足跡遍布南洋、西亞、東非沿岸;她開放的胸襟不僅體現在以鄭芝龍為縮影的海外貿易上,而且也體現在西學東漸思潮中以利瑪竇和徐光啟為代表的中西方思想的平等對話。明朝,稱得上「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明朝留下了什麼呢?中國疆域的主體,成熟完全的專制制度,發達的傳統農業技術,還有追求真理的思想意識,等等。這些都被清王朝繼承和發展,並在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當然,任何一個希望了解明朝的人,都必須首先了解她的十六位皇帝。因為,明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決定了皇帝在其歷史進程中必然發揮主導作用。跟清朝相比,這些皇帝勤政者少,而且個性各異。在百姓看來,他們是天子,是主宰國家命運的神;然而,他們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知心愛人。而這一切,只有他們自己清楚。如果不能為他們設身處地,恐怕我們很難理解他們的辛酸與苦衷,也無法共享他們的欣喜與歡愉。理解了這些皇帝,有助於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這本書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以第一人稱的筆法,以明代史料和國內外研究成果為基礎,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以回憶錄的形式對明代十六位皇帝的人生做一個宏觀勾勒。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寫人物,有助於刻畫和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助於把握人物與其身上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拉近讀者與歷史人物的距離,如身臨其境去感受歷史的滄桑。本書以文學而不脫離史實的筆法,活靈活現地展現明朝皇帝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通過他們,向讀者展現一幅明代社會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展現一個封建王朝興、盛、衰、亡的發展脈絡和歷史走向。本書呈現給讀者的每位皇帝,是鮮活的,是立體的,他們被請出皇宮大內,請到我們的身邊,用他們獨特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他們的一輩子,用他們的經歷給人啟迪,給人智慧。
【推薦人簡介】于沛 一九四四年生於天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系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編譯組組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
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更有後人知警也
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二月,北平的燕王府。王爺朱棣做了個夢:太祖皇帝朱元璋授給他一件大圭,也就是大號玉器,並對他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圭象徵著權力。天子送來大圭,不就是把江山拱手相贈嗎?儘管不是皇儲,但朱棣對登上九五之尊還是具有濃厚興趣的。好夢散去,一覺醒來,朱棣覺得這是吉兆,正在美滋滋地回味著剛才那真龍天子夢的時候,家人來報:世子妃生了個大胖孫子。朱棣大喜,覺得這孩子應夢而來,必要大貴之福。幾天之後,朱棣前往看望,一見更喜:「這孩子英氣溢面,真是應了我的夢兆!」這個應時而生的嬰兒,就是我──朱瞻基。
當我記事的時候,祖父朱棣已經奪得天下,在南京稱帝。他對我百般恩寵。自幼熱愛讀書,稟賦過人,拳腳劍術俱佳,在祖父眼中,我幾乎成了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胚子。所有人都認為,我跟大腹便便、滿腦子仁義禮智的父親一點都不像,倒是跟戎馬一生的祖父頗有幾分類似。年長一些,身體健碩的我,經常被祖父帶著去打獵。我還有幸參加了第二次征伐蒙古的戰爭。而父親,繼續受制於腿腳,總是留在南京監國,名義上是見習處理政務,其實就是看家。當然,為了讓我不至於日後有勇無謀,祖父挑選姚廣孝、胡廣、金幼孜等天下名士教我經史,特意讓他們注意培養我經綸天下的帝王之訓,而非專注於章句文詞。祖父用心良苦,大臣們有目共睹。
就在我備受榮寵之際,父親卻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父親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除了射箭之外,對武術不感興趣。由於喜靜厭動,長此以往,體態越來越胖,行動越發不便。這讓能征慣戰的祖父很不滿意。
一次,祖父要幾個兒子帶兵接受檢閱,只有父親動作最慢。祖父很不高興,他卻振振有詞:早晨天寒,我要等士兵吃飽飯再集合。父親的仁愛之心,的確是守成之君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然而,他或許忘記了:祖父之所以能獲得「靖難之役」的全勝,奪得天下,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仁愛柔弱、優柔寡斷,是重要原因之一。祖父當然不願歷史在自己身後重演,因而更希望未來的皇儲能如自己一般勇武剛毅。但父親的健康狀況和性格脾氣讓他失望。
就在父親鬱鬱不得志的時候,二叔朱高煦和三叔朱高燧異軍突起。這兩人的共同特點是不愛讀書,只熱中舞槍弄棒。「靖難之役」中,二叔作戰勇敢,多次救祖父於危難。祖父登基數載,不管群臣怎樣上表進言,儲位仍然一直空虛,莫非真要廢嫡立幼?
直到永樂二年(一四○四年)四月,父親終於正式被加封為太子,高煦和高燧受封漢王和趙王。顯然,我的表現,成為父親贏得儲位的關鍵因素。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十一月初十日,十四歲的我立為皇太孫,進一步鞏固了父親的儲位。
二叔沒當成太子,心存怨恨,多次栽贓陷害父親。更狠的是,二叔不僅拒絕前往封地,而且私藏兵器,圖謀不軌。東窗事發,二叔鋃鐺入獄。危難關頭,父親念及手足之情,挺身而出,為其求情,二叔因之不死。然而,權慾薰心的二叔不僅不知感恩,反而時時向父親找茬。
一次,父親和二叔奉命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掃太祖陵寢。肥碩的父親走在前面,雖然有人攙扶,仍行走蹣跚,甚至差點跌倒。
走在後面的二叔不禁嘲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
群臣聽罷面面相覷。父親雖胖,並非聾子,他當然聽得出二叔笑聲中的不懷好意。可是,作為皇儲,有道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畢竟,保住皇儲地位,比什麼都重要。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就在這時,一個稚嫩而又帶有磁性的聲音從二叔的身後傳來:「更有後人知警也!」
聲音中飽含著輕蔑與不屑,言語中深藏著陰森的殺氣。聽到有人搭腔,二叔的笑容頓時止住。當他轉身看去,瞬間呆若木雞,面無血色:這個孩童般的聲音,正是從我的口中傳出的。或許此時此刻,他已經察覺到:儲位鬥爭的新對手業已亮相,他遇到了人生中的最大剋星。
樂安城裡無樂安,逍遙城裡不逍遙
儘管父親拚命求情,把二叔的性命留了下來,但他在京城是徹底待不住了。私藏兵器,即使沒有謀反的動機,也會留下謀反的把柄,這是祖父最無法容忍的。於是,二叔朱高煦就這樣失去了祖父的信任,帶著金銀細軟,匆匆趕赴山東樂安,去當坐地生財的藩王了。
不過,無論是他,還是祖父,抑或是父親,都想不到,這場私藏兵器、圖謀不軌的鬧劇,竟是我精心策畫的陰謀,為的就是讓二叔聲譽掃地,不再有加害父親的任何機會。彈指之間,我不動聲色,做到了一切。
幾年之後,祖父在遠征蒙古的歸途中晏駕。由於晏駕的地點位於蒙古草原東部的榆木川,權力交接十分隱祕,但幸運的是,父親在京城部署周密,朱高煦沒有獲得任何可乘之機。就這樣,父親接管了大明江山,改次年為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年)。
父皇是一個好皇帝,放棄了祖父的多項苛政,釋放了一批政治犯及其家屬。更重要的是,他給嫉恨他的二叔朱高煦增加了俸祿。然而,這並沒有博得後者的好感。畢竟,二叔朱高煦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江山。
皇帝寶座僅僅坐了十個月,父皇就突然駕崩。有人說是肥胖造成的心臟病突發,以及過於沉重的身體對足部的壓迫,造成疾病進一步惡化;有人說是長期生活在祖父殺人盈野的陰影中,一旦即位,便在私生活上縱欲無度,活活把自己累死了;還有人說因為我的性格酷似祖父,故而得不到父皇的好感,為了避免被廢黜,我先下手為強,將父皇下毒謀殺。對於這些傳聞,我不想做過多解釋。不管怎麼說,父皇歸天之時,我還身在南京;不管怎麼說,他算是英年早逝,革除永樂弊政的偉大事業尚未完成。
據說二叔聽說父皇去世,蠢蠢欲動,派出心腹殺手,埋伏在我回北京的必經之路上。可是,他的動作慢了半拍,我改變行程,快馬加鞭,提前返回北京,順利接管政權,改次年為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
二叔並未就此罷休,而是經常刁難朝臣,指摘朝政。對他的連番挑釁,我一律採取息事寧人的辦法,只要他能提出,我都照辦。他向朝廷要馬,我不僅照數全給,還撥給盔甲。他派人來獻元宵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來探聽虛實的,我卻一反常人之態,重賞二叔部屬,並回信答謝。朝廷在山東安插的探子密報:漢王以為皇上年少可欺,更加放肆無禮。
表面上,我在步步退讓;暗地裡,我在緊張準備。一批不稱職的武將被革職;各地駐軍結束懶散狀態,重新組織操練;不少巡撫官奉旨到地方督察賦稅,整頓行政。朝廷的控制和運轉能力大大強化。
俗話說,有備無患,未雨綢繆。真正的考驗終於來了。
二叔造反是蓄謀已久的,但造反的第一步棋就是昏招:他居然約朝廷重臣張輔為內應。誰知身為國舅的張輔,深受皇恩,將二叔的送信人綁縛朝廷。頓時,漢王反相畢露,天下皆知。既然如此,二叔乾脆打出了「清君側」旗號,說我即位以來,違背祖制,犯有種種錯誤,皆與奸臣慫恿有關。尤其是用人不當,提拔被祖父關押的大臣夏原吉,等於違抗祖父的遺詔。他強烈要求將大學士夏原吉送來斬殺,並聲稱已經分兵要害之處,以防奸臣逃走。
「清君側」的伎倆,祖父在「靖難之役」中曾用過,但要「清理」的齊泰、黃子澄主張削藩,畢竟是威脅到時任燕王的祖父的切身利益;而這一次,二叔提出收拾與他無冤無仇的夏原吉,就未免有些強詞奪理了。一再忍讓的我終於被激怒了。二叔縱然驍勇善戰,功勳卓著,藩王之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不知足,反倒替我操持生殺大權了,這還了得!
這年八月初一日,二叔朱高煦乾脆自立五軍都督府,這是中央軍事指揮機關,只有朝廷有資格設置。這就標誌著他舉兵造反的開始。
得到消息,我連忙召集眾臣商議對策。大學士楊榮認為,要想平定叛亂,必須皇上御駕親征,一來可以避免前方將領通敵,二來可以宣示天威,迫使叛軍投降。我深以為然,立即動員京畿各路人馬,迅速向北京集中。老將薛祿為先鋒,率軍兩萬,日夜兼程,直取樂安。而我御駕親征,率領各路大軍主力,隨後跟進。同時,淮安、居庸關等要害地點也加強了防務,為的是防止叛軍深入江南或突襲京城。
我的親征和朝廷大軍的快速行動,完全打亂了二叔的既定計畫。他擔心圍攻濟南不克,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連忙撤圍退守樂安。樂安城也早已沒了歌舞升平的安逸景象,而是人心惶惶,一片混亂,無人膽敢出戰。
八月二十日,薛祿率軍包圍樂安。勸降未果,於次日發動總攻。大兵壓境,敗局難免,為尋活路,二叔只得不顧部屬前程,棄城向我投降。
漢王全家老小和部下官員被押解回京。不少大臣都主張斬殺二叔以絕後患。我搖了搖頭:「祖宗對待親藩之罪,早有範例,朕不敢違反。」於是,二叔失去了王爵和自由,被關押在西安門內的囚室裡。囚室四門緊閉,衛兵嚴守,名曰「逍遙城」,衣食供奉一如以往。
天生好動的二叔當然不願意每天都被關在小黑屋裡,據說他經常詛咒我早死,怨恨越積越多,不可自拔。過了些時日,倒是我心生惻隱,想去看看他。
進到小屋,只見他盤腿坐在地上,既不行禮,也不答話。見他故態依舊,我免不了申斥幾句,而他還是一言不發。
就在我轉身要走之時,只覺得地上有人勾絆。幸好我身手敏捷,摔倒在地後雙手撐地,一躍而起。侍衛們一擁而上,將二叔摁住。
原來,這下三濫的行為,竟是二叔所做。待在黑牢裡還不老實,看來他已無可救藥。
我一怒之下,讓人把門外盛水的大銅缸抬來,用這三百多斤的銅缸,將二叔牢牢罩住。力大無窮的二叔在裡面不住地掙扎,竟能用背將缸托離地面。我趕忙讓人把缸壓住,在銅缸四周堆上木炭,用火點著。火越燒越旺,二叔縱有天大本事,也只能在缸內翻滾,哭喊聲如撕如裂。幾個時辰之後,撤去銅缸,虎背熊腰的朱高煦,已經變成了一團蜷縮的焦炭。漢王諸子和臣僚也被全部處斬,一共殺了六百多人,流放了二千二百多人。十幾年的爭鬥和恩怨,以我的勝利而告終。
三叔朱高燧迫於形勢,不得不上表獻出護衛軍,從而成了一個光杆藩王,再也無法對朝廷構成威脅。此舉為他換來了一紙赦令。其他藩王的護衛軍也紛紛裁撤。
朱高煦死了,藩王的威脅徹底解除。
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更有後人知警也……
──摘自《明朝皇帝回憶錄》卷五
【明宣宗朱瞻基簡歷】
朱瞻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二月初九日,卒於宣德十年(一四三五年)正月初三日。出生地為北平燕王府。朱高熾長子。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十一月初十日立為皇太孫。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十月十一日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年)六月十二日即位。在位十年。死後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簡稱「章皇帝」。葬於北京昌平景陵。
朱瞻基在位期間,首先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鞏固了統治;繼續採取乃父的戰略收縮政策,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將這種遠洋航海行動終止;從安南撤兵,結束對南洋諸國的軍事壓力;繼續採取與民休息政策,推動財政改革,在稅負較重的太湖流域進行調研和減稅;促進農業和工商業發展,維持社會穩定;繼續突出內閣的輔政功能,並開放宦官讀書識字,將其引入權力中樞。不過,他中止了朱高熾的還都計畫,將都城定於北京。史稱朱高熾和朱瞻基在位時期為「仁宣之治」。
一生最得意之事:幹掉朱高煦;最失意之事:沒能保住朱祁鎮的真正生母。
皇后先是胡氏(胡善祥),後廢黜,改立孫氏為皇后。有名號的嬪妃十餘人。有子二人,女三人。長子朱祁鎮為法定皇儲。次子朱祁鈺為郕王。
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八月二十一日,京城大內。
剛滿四十歲的父皇突然病倒了。那些標榜能長生不老的仙丹,把他坑了。臥榻之上的他,痛哭流涕。顯然,他不想過早地辭世。他擺了擺手,讓大臣們都退下,偌大的乾清宮只剩下我和他。
父皇勉力起身,我連忙攙扶。他的嘴裡,顫巍巍地念著八個字:「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父皇希望我不要學他,貪財好色,不務正業,而要把國家治理好。我抹著眼淚,點了點頭。
撫摸著我頭頂尖的一塊斑禿,他默然了。或許,我童年的遭遇令他內疚,令他難為情。然而,一切都過去了。等待他的,是另一個世界;等待我的,則是歷史性的時刻。
第二天,父皇撒手人寰。半個月後,我登上皇位,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弘治。一個宏大的治國計畫,正在我的腦海中醞釀。
沖刷汙垢,殷殷望治
父皇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宦官干政、大臣委靡、僧道作祟、外戚肆虐。總的說來,問題的根源在於用人不當。這一切,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中。上臺伊始,我便大刀闊斧,先從人事變革開始。
靠著進獻「符籙」,標榜「驅鬼召神」和「治病延年」來換取父皇寵信的禮部侍郎李孜省,其裝神弄鬼的護身符在皇權的威嚴面前驟然失效,成為一堆腐肉的他,先是充軍勞動改造,而後在監獄痛苦地死去;靠著巴結萬貴妃,賣官鬻爵,貪贓枉法的太監梁芳,不僅丟了官,政治生涯走到了盡頭,而且鋃鐺入獄,人生也在南京走完了全程。他們的黨羽同樣沒能逃脫懲罰,要麼充軍發配,要麼下崗回家。
寢宮裡,偶然翻閱奏疏,我發現一個精緻的小盒子,內裝一疊手抄本,字跡極為工整。開卷一看,令人震驚。原來,這些手抄本是介紹房中術的小冊子,還配有不堪入目的詳細圖解。篇尾堂而皇之地寫著「臣安進」。
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首輔大學士萬安能官運亨通。這種事,對於一個在任二十多年、年逾古稀的老臣,簡直是恥辱!
太監懷恩帶著這本萬氏作品,把我的批示厲聲念給萬安聽:「這可是一個大臣做得出來的?」換作別人,早就無地自容,自求辭職了,可萬閣老竟沒有半點羞惡之心,只是一個勁兒地發抖、磕頭,嘴裡不住地嘟囔著「臣有罪,臣悔過」,沒有半點自請告老的意思,似乎只是在應付懷恩,應付我。真是「面如千層鐵甲,心似九曲黃河」。本來,我想給他留點面子,可看他這樣無恥,只有窮追猛打了。
醜聞很快就滿城風雨,彈劾的奏章紛至沓來。萬安的故事越來越多。
──彭時和商輅覲見父皇的那次戛然而止的議政會議之後,大學士尹直也想進宮,向父皇當面彙報公務,萬安趕緊阻攔道:「當初彭公奏請皇上召見,一句話不對勁,就立即叩頭稱萬歲,多讓人笑話呀!還不如把自己的公務做好,奏疏寫好,做到知無不言,讓太監們挑選給皇上,比當面議政不要好得多嗎?」那幕醜劇,反倒被歸咎於彭時,並成了「萬歲閣老」阻止其他大臣面見皇帝的擋箭牌。於是,尹直也成了內閣裡的一個混子,跟萬安一樣尸位素餐。
──萬安的老家在四川眉州,萬貴妃的老家在山東諸城,兩地相距數千里。然而,萬安費盡心思地找尋跟萬貴妃的宗親關係。算來算去,居然成了萬貴妃的姪輩。而萬貴妃呢?出身卑微,權力慾很強,頗想在朝堂上找個重臣引為奧援,裝點門面。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別忘了,「姪子」萬安的歲數可比「姑媽」萬貴妃大多了。為了拉攏萬安,錦衣衛指揮萬通的老婆王氏,也就是萬貴妃的弟媳婦,竟然把自己的妹子送給萬安當小老婆。從此,萬安跟萬貴妃親上加親,同時,可以利用王氏出入宮廷的便利,探聽宮中虛實。有萬貴妃撐腰,他的大學士之位穩如泰山。
萬貴妃是我的仇人。仇人的盟友更是仇人。萬安肯定明白這一點。在我收到的奏疏中,有不少人請求查辦與萬貴妃曾有結交的官員。萬安第一個跳出來申辯:「皇上,我和萬貴妃早就不來往了!」小人嘴臉,昭然若揭。不過,萬安畢竟學問粗淺,軟弱無能,萬貴妃雖然攀上了這棵大樹,也沒能對朝堂之上的國家大事產生過太多影響。這或許是連萬安本人都沒想到的積極結果吧。
我把萬安召進大殿,當著眾位愛卿的面,讓太監懷恩把彈劾他的奏章一封封念給他聽。如果換了我,早就巴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了。可他還是絲毫不提辭職退休的事,只顧叩頭,叩得奉天殿的地板都在顫抖。
我的手指也開始顫抖了,那是氣的。懷恩看著我緊鎖的雙眉,瞪得溜圓的雙眼,似乎領悟了什麼。他突然放下尚未念完的奏疏,衝上前去,一把拽下萬安的牙牌,也就是皇宮大內臨時出入證,狠狠地摔在地上。
牙牌摔碎了。
我大喊了一聲:「給我滾!」
這或許是萬安這輩子第一次見識到皇上龍顏震怒的樣子,也是他最後一次聽到皇上的聲音。
萬安真的滾蛋了。
平心而論,他沒幹多少壞事。
但是,當大學士輔佐朝政,他顯然不稱職。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就是前朝和本朝的汙垢。
要想振興朝綱,汙垢必須沖刷,因此,萬安必須滾。
下一個要收拾的,照理說,就該是禍亂後宮的萬貴妃,以及她的龐大家族。
可是,我卻輕易地放過了她。
這是為什麼呢?
後宮恐懼症之一:活在萬貴妃的陰影中
散朝回宮,對著鏡子,我不住地歎息:還不到而立之年,不僅華髮早生,而且面容疲倦,力不從心。可以感覺到,也許是國務繁忙使然,也許是心理壓力太大,我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未老先衰。
老太監懷恩一邊給我梳頭,一邊安慰我。這是我朝宦官隊伍裡少有的好人。趕走萬安的決策過程中,他的作用非同小可。更重要的是,他救過我的命。母親紀氏受到父皇臨幸懷孕之後,就被萬貴妃視為眼中釘。她處心積慮地折磨作為宮女的母親,甚至逼她吃墮胎藥。母親孕期飲食得不到調理,整日擔驚受怕。我雖然命大,祕密降生,卻造成先天不足。六歲以前,我在懷恩的保護下東躲西藏,唯恐萬貴妃發現。我對懷恩感激不盡,但是萬貴妃凶神惡煞的形象,給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永久的陰影。
入主東宮,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母親和太監張敏的突然自殺,令我惶恐不安。雖然沒有留下太多的證據,但我堅信他們是被萬貴妃逼死的。而這個心狠的婆娘還在不斷地耍花招,把魔爪伸向幼小的我。
周太后──父皇的生母,也就是我的祖母──主動向父皇提出:「你還是把孩子交給我來照看吧!」母命難違,父皇只好同意。從此,奶奶就開始客串媽媽的角色,我搬到了她住的仁壽宮。這裡安全多了。可萬貴妃還是不肯善罷甘休。
一天,仁壽宮來了一個不速之客──萬貴妃派來的太監,請我去品嘗她新近烹製的佳肴。貴妃有請,不去不好;如果去了,那個婆娘在菜裡下毒,我這條小命不就完蛋了嗎?祖母周太后趕緊把我拉過來,小聲叮囑說:「孫兒,到了她那裡,千萬不能貪嘴,千萬不要吃她給的東西。饞嘴的話,奶奶回頭讓人給你做好吃的。」
來到萬貴妃的昭德宮,按照祖母的叮囑,除了見禮,我一言不發。擺在桌上的佳肴熱氣騰騰,可我看都不看一眼。
「太子殿下,吃點吧,可好吃了。」萬貴妃開始勸吃。
「不好意思,我已經吃飽了,謝謝!」我皮笑肉不笑地敷衍了幾句。
「那喝點湯吧。」萬貴妃微笑的表情裡,似乎暗含著一種不可捉摸的意思,或許是殺氣,或許是嫉妒。
「怕有毒!」說完這三個字,我面無表情,默不作聲。
這句話讓萬貴妃有些下不來臺。不出我所料,她隨後就開始撒潑:「你這個小孩子才幾歲啊,就敢說出這種放肆的話來!長大了還不吃了我?!」
我沒有接她的話茬,只是問了一句:「萬娘娘,還有什麼節目嗎?如果沒有的話,兒臣公務繁忙,不便停留,暫且告辭了。」說完,沒等萬貴妃反應過來,我扭頭就走,逃離了虎口。
事情並沒有就此完結。
萬貴妃有兩個親信太監梁芳和韋興。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的一天,他們讓父皇臭罵了一頓。原因是父皇閒來無事,跑到內庫參觀,發現他自己攢的七窖金子不翼而飛,大為光火。他深知,皇宮圍牆高,看守嚴,東西肯定丟不了,很有可能是能夠隨意出入宮禁的內部人士幹的。
父皇衝著梁芳和韋興吼道:「糜費帑藏,實由汝二人!」話裡話外透著一種不滿的口氣。
「我不追究你們,可後人會責怪你們的。」父皇拋下這麼一句話,揚長而去。只留下這兩個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的狗腿子。
據說他們回到昭德宮,把事情的經過添油加醋地向萬貴妃一一彙報,甚至把父皇突然視察內庫和發脾氣的責任都堆到我頭上,強烈建議萬貴妃斬草除根,勸說父皇將我廢黜,另立邵妃的兒子朱祐杬當皇儲。這樣的話當然很合萬貴妃的胃口。於是,禁不住枕邊風的一再吹拂,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三月,父皇準備傳詔,東宮即將易主。老太監懷恩苦苦勸阻,最後竟被發配到鳳陽看守皇陵了。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對於這樣的局面,我無能為力。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泰山發生地震。又過了幾個月,甘肅的一個村子被泥石流淹沒了,全村老幼全部身亡。接踵而至的災異令父皇找不著北。他趕緊下令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分析原因。
欽天監呈上一份奏報,對這樣的天象做出了有利於我的解讀:老天爺認為太子天下歸心,不該廢黜。如能保留太子大位,災異自然消退。這就是所謂天人感應。
迷信的父皇聽信了欽天監的鬼話,我得救了。缺德的萬貴妃精心設計的一樁皇儲更迭風波,就在父皇即將拍板的一瞬間,流產了。
萬貴妃大病一場,據宮裡內線密報:萬貴妃的病是被我氣的。
就在父皇去世的前幾個月,萬貴妃死了。我覺得,她是帶著遺憾離去的。第一,生前沒有當上皇后;第二,死前沒再給父皇生個兒子,並為其弄到皇儲的寶座。
從險些墮胎的嬰兒,到不敢剪掉胎毛的幼兒,從幾乎被廢的太子,到南面稱孤的君王,十八年來,我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如今,我把最大的仇敵──萬貴妃──熬死了。如今,我終於熬成正果,成為君臨天下的主宰。而這一切,母親紀氏無福看到,好宦官張敏無福看到,還有那麼多早逝的好人也無福看到……
從收拾李孜省、梁芳到大學士萬安,朝臣們似乎都嗅出了新君刷新政治,改正父皇錯誤,做一個中興帝王的政治風向。這種風向,相信多數人是歡迎的,當然也有反感和害怕的。萬貴妃的弟弟萬通就是一個。
誰都知道萬貴妃對我犯下的滔天罪行。拿萬通凌遲處死,把萬氏家族滿門抄斬,萬貴妃屍首拉出來挫骨揚灰,是可以預見的最佳下場。事實上,據錦衣衛密報,萬通這些天正在收拾金銀細軟,派人祕密往外地搬運家產,一副引頸就戮的樣子。不過,據說他對凌遲酷刑膽戰心驚,只願天子賜給一條白綾,或者一杯泡在白酒裡的追魂散,賞個全屍。
過了些天,他的確接了聖旨,沒有來得及搬走的家產都被抄了,官職丟了,人也進了班房。可是,預料之中的最後一餐遲遲沒有端來。又過了個把月,他居然出獄了。等待他的,是趕出京城,在偏僻的山村裡落魄地了卻餘生。不過,好歹保住了自己和全家人的小命。
或許連他自己都鬧不清楚:到底是皇上拿他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呢,還是朝中再次變天,有人保他逃離死神魔掌呢?
在乾清宮的御案上,擺著幾十份大臣們的奏疏,字裡行間摩拳擦掌,恨不得對萬通食其肉,寢其皮,恨不得把萬貴妃一家滿門抄斬,恨不得取消萬貴妃的冗長封號,將她的名聲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這事到此為止吧,眾位愛卿不必再議了。」這是我對於萬氏家族及其命運的最後裁決。
倘若我是一位種地的百姓,倘若我是一位遊走的俠客,倘若我是一位復員的戰士,此仇不報,更待何時!然而,我是皇帝。萬貴妃之所以混蛋,是因為她不懂事;而我之所以選擇寬恕,是因為懂事,因為慈悲,因為對後宮長期以來的恐懼與回避。
當懷恩從鳳陽的墳地裡坐著御賜的八擡大轎回到京城時,我親自在乾清宮召見了他,還親自宣布他官復原職。看著他受寵若驚、渾身顫抖的樣子,我落淚了。看著我如淚人兒般的哭泣,他也哭了。沒有這個善良的老太監,我怎能活到今天!他曾經犧牲了自己,保護了我。我必須加倍報答他。
順便提幾句:懷恩帶著我東躲西藏的六年裡,有幾個月是在吳皇后的冷宮裡度過的。這位因得罪萬貴妃而被廢黜的皇后,忍受著遺棄之苦,把所有的悲痛與不滿都轉化為慈愛,讓我度過了生命中最危險、最脆弱的幾個月。儘管她早已人老珠黃,儘管她早已失去了當皇后時的意氣風發,但我還是將她搬出冷宮,定期請安,好生供養,助她安享晚年。看到她,恍如看到了我的生母紀氏。也許她當初幫著懷恩養育和保護我的動機,只是為了培植一個收拾萬貴妃、為她報仇的對立面,可不管怎麼說,她對我的滴水之恩,我必須報答。
大明王朝已經走過了暴力和復仇的年代。時代呼喚仁義,國家需要和諧,社會提倡以德報怨。
而這些,本應該從我做起。
可是,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仁厚的另一面就是懦弱。在我的心中,對於後宮始終存有一種莫名的恐懼。而這種恐懼,或許正是支撐我仁厚性格的基礎。
後宮恐懼症,我永遠無法擺脫的夢魘。
──摘自《明朝皇帝回憶錄》卷九
【明孝宗朱祐樘簡歷】
朱祐樘,生於成化六年(一四七○年)七月初三日,卒於弘治十八年(一五○五年)五月初七日。出生地為北京。朱見深第三子。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年)十一月初八日立為皇太子。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九月初六日即位。年號弘治。在位十八年。死後廟號孝宗,謚號「建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簡稱「敬皇帝」。葬於北京昌平泰陵。
由於幼年遭受萬貴妃迫害,朱祐樘對宮廷政治的黑暗現實有深刻認識。即位後勵精圖治,努力扭轉成化年間的各種弊政。驅逐奸佞,裁汰傳奉官,革除妖僧,提拔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名臣,提倡直言進諫。在明朝皇帝中,他算是生活節儉、疏遠女色、勤於政務的典範。史稱「恭儉有制、勤政愛民」。此外,他多次蠲免災區錢糧,下令有關部門慎重處理刑事案件。弘治年間,沒有出現宦官、權臣、外戚專權的情況,前朝政治腐敗的局面得到一定改觀,出現「中興」氣象。明末學者朱國楨認為,「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評價很高。
一生最得意之事:革新朝政,收穫「弘治中興」美譽;一生最失意之事:受制於張皇后的強悍,沒能娶妻納妾,膝下只有獨子。
皇后張氏一人,沒有嬪妃。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執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生二子、一女,長女次子均早夭。獨子朱厚照為法定皇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