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 IBM 創辦的100週年。
百年來,人類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發明一台像人腦一樣會思考的機器。科學家們不斷創新研發,1997年間「深藍」電腦已經能夠和西洋棋高手對決,並且獲勝。
踏入21世紀,他們更進一步發明了一台名為「華生」的電腦,並且在美國知名的益智搶答競賽《危險境地!》(Jeopardy!)中大展身手,當著全美國電視觀眾的面前,和節目史上兩位最強的冠軍詹寧斯(Ken Jennings)及拉特(Brad Rutter)正面對決。結果華生贏得這場比賽,抱走百萬美元獎金。
這是史上非常經典「人機大戰」的傳奇故事,就像人類的參賽者一樣,「華生」必須要懂得我們天生就懂得語言,甚至對於雙關語、諷刺及謎語等其他複雜的語言,它都必須瞭解。此外,它還要熟知重要的歷史人物、文學、科學、藝術、娛樂及遊戲策略,包括判斷答案的準確度,懂得什麼時候下多少賭注。
那麼,華生是一台會思考的電腦嗎?著名財經作家貝克在《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這本書中詳細剖析人工智慧和人腦智慧的分別、華生從醞釀到完成的過程,以及它對人類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商機。
《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Final Jeopardy)是一個極富娛樂啟發及人機偉大結合的電腦故事。
★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 曾新穆所長 推薦:「華生的誕生與成功在人工智慧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除了揭示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及演譯,也證實了智慧科技的發展具有無限潛力及可行性,並讓我們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華生所具備的智慧問答之核心技術將可被廣泛運用在我們生活周遭,將可使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醫療教育等更加便利與進步。」
★台大電機系講座教授 羅仁權博士 推薦:「以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人工智慧的演進和願景,不但邏輯清楚、條理分明,亦十分具有未來性、啟發性與前瞻性,讀起來如行雲流水,非常適合電機、自動化、資訊工程及相關工程領域專業的師生課外閱讀,也推薦給對人工智慧歷史與進程有興趣的社會大眾,透過此書發掘電腦的無限可能。」
★亞馬遜網路書店 五顆星推薦:「這是一本很有看頭的書,敘述 IBM 科技團隊如何打造一部可以參加益智比賽的電腦,並且在美國知名電視益智節目《危險境地!》打敗該節目冠軍高手,本書讀來相當引人入勝。」
IBM 華生超級電腦團隊是怎麼做到的?
電腦要拚的遠不僅止於賽局理論和數學,而是要在一個完全由人類智慧來定義的領域裡競爭。電腦可以說又聾又啞,它沒有肉體、沒有經驗、沒有生命。它只不過是用很多1與0編碼成的幾百萬份清單和文件。更何況整個比賽是在無限的錯綜複雜和細緻入微的語言中進行……。
欲知真相請上網搜尋「Walson 的幕後秘辛」
Youtube 「IBM and the Jeopardy Challenge」
智慧科技發展潛力無限
◎ 曾新穆(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兼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
二○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IBM 超級電腦華生在美國知名的電視益智搶答節目《危險境地》 (Jeopardy!)中打敗該節目史上最強的兩位參賽者,贏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看到此新聞,除了震驚之外,我想您會跟我一樣在心中產生一連串好奇的問題:這是怎麼做到的?這部超級聰明電腦的設計過程為何?它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及意義又是什麼?本書作者即以故事鋪陳的方式揭露史上最聰明的電腦華生從靈感誕生、艱辛設計、到參賽獲勝之精彩過程,而事實上其內涵更串連式的探討了人類追求實現人工智慧的心路歷程、角色定位以及人本價值等深入議題。
人工智慧一直是人類希望在電腦上實現的夢想,近幾十年來,從學界之頂尖實驗室(例如最負盛名的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到 IBM、Microsoft、Google 等業界領導公司之研究中心,均致力於人工智慧之相關研究,進而發展出類神經網路、機器學習、資料探勘等多種相關技術,並應用於生物醫學、自動控制、機器人、金融分析、國防反恐以及與《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一書中所介紹之自動問答等領域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產生高度之融入性。
一九九七年 IBM 的「深藍」超級電腦打敗西洋棋王卡斯帕洛夫,堪稱人工智慧之一成功代表案例。在其運用了大量的高速運算單元來讓電腦達成高段的推演棋力後,二十一世紀初 IBM 又創造出 Blue Gene,全球最快速的超級電腦。但越高速越大量的運算能力就能讓電腦產生越高的智慧嗎?這是 IBM 研究中心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因此催生出能了解、思考及回答各種複雜問題的聰明電腦華生。本書也深入介紹了 IBM 在不斷定義挑戰里程碑之發展過程,事實上其亦映射了數十年來人類在追求及實現人工智慧之心路歷程。
人類「教育」電腦的角色不容忽視
《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一書中所介紹及探討的另一重點為「教育」。當益智搶答節目主持人問及例如「以色列前國防部長摩西•戴陽將軍臉上的什麼裝飾讓全世界都認識?」之問題,而華生能回答「是眼罩嗎?」,其背後代表的意義為華生必須要懂得人類的語言,甚至對於雙關語、諷刺及謎語等其他複雜的語言意涵,它都必須了解。此外,它還要熟知重要的歷史人物、文學、科學、藝術、娛樂等。雖然華生是一部具有超高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並內含了類神經網路、自然語言處理、資料庫搜尋等複雜的演算法,以及包羅萬象的百科知識庫,它仍必須經過一連串特別設計的教育及學習,才能變得如此聰明而具有高度的問答智慧。本書對於華生之教育洗禮過程亦有深入精彩之介紹,並引領讀者思考在實現人工智慧的過程中除了設計先進複雜的科技之外,人所能扮演的教育者角色等重要定位。
華生的誕生與成功在人工智慧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除了揭示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及演譯,也證實了智慧科技的發展具有無限潛力及可行性,並讓我們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華生所具備的智慧問答之核心技術將可被廣泛運用在我們生活周遭,將可使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醫療教育等更加便利與進步(據聞華生的核心技術已開始嘗試運用在醫療機構中之自動醫療診斷問答與搜尋中)。眺望人工智慧之發展願景,下一個精彩的故事與里程碑又是什麼呢?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真能創造出如電影《人工智慧》(A.I.)中具有感情人性與高度互動能力的智慧電腦,屆時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的界限將趨於模糊,於追逐科技的不斷創新演進之外,人本的價值與定位將是值得深思的議題。不論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何,誠如本書作者在文末所言:「聰明電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我們能有空去做只有人類懂得享受的一千零一種事情,從唱歌到游泳、談戀愛等」。很高興能推薦這本以輕鬆故事方式闡述科技時代議題與人本內涵的好書,祝大家閱讀愉快,並從中得到更多智慧與樂趣。
電腦與人腦的結合不再是夢想
◎羅仁權(台灣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腦從被動的接受指令到學會人類的通訊與自然語言,一九九七年五月,IBM 開發的深藍電腦打敗了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洛夫,二○一一年二月十八日,連續三天激戰,IBM 超級電腦華生於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益智節目《危險境地!》(Jeopardy!)中打敗節目史上最強的兩位冠軍得主詹寧斯(Ken Jennings)及拉特(Brad Rutter),抱走百萬美金,全球一片譁然!
未來,著重組織知識並能產生語言及想法的電腦可望問世,將電腦的速度與範圍跟人腦的深奧結合起來將不再是夢想。複製人腦構造的硬碟加上模擬人腦模式的軟體,由電腦操控的機器人,特別是服務型機器人,將大舉進入你我的日常生活,成為居家的好幫手、工作的好伙伴。
根據市場調查推測,二○二五年機器人產值將達到一兆美元。未來,具有「三心二意」(溫馨、愛心、貼心、滿意、如意)的服務型機器人,不但能與人類產生維妙維肖的互動,更將發展出包含思考、學習及語言辨識等能力,且能預知人類回應並做出反應。在生活上可以照顧老人、陪伴孩童及其他功能如教育、娛樂等;醫療上可以協助醫生診斷;飛航上可以協助機師;亦可成為律師、教授與製藥實驗室等的聰明助理。在少子、高齡化的社會壓力下,機器人會進入人類社會與人類共存成為伙伴,亦將協助人類朝向更便利、更高品質的生活邁進。 但無可諱言,超級聰明電腦主使的超級利害機器人,將可能衍生另外社會問題,包括逾越情感及道德規範而脫序,勢必要事先研議應對這種機器人道德倫理(ethics)的問題。
《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及生動活潑的筆觸,從二○○四年秋天華生全球研究中心起心動念,設計一部可以參加《危險境地!》節目挑戰的電腦開始談起,以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人工智慧的演進和願景,不但邏輯清楚、條理分明,亦十分具有未來性、啟發性與前瞻性,讀起來如行雲流水,非常適合電機、自動化、資訊工程及相關工程領域專業的師生課外閱讀,也推薦給對人工智慧歷史與進程有興趣的社會大眾,透過此書發掘電腦的無限可能。
華生暫停了下來。大概最可以稱之為它臉孔的,是平面螢幕上的發光球狀體,顏色由橄欖綠轉成了暗藍色,一絲絲黃光、紅光不停流瀉而過,就像噴射機環繞地球飛行時留下的尾痕。這狀態代表這部超級電腦正平靜地期盼著下一道題目出現。這是二○一○年九月的一個早上,在紐約北面山上的IBM實驗室裡,這部叫作「華生」的電腦,正在打垮兩名得過電視益智節目《危險境地!》(Jeopardy!)比賽冠軍的人類,他們是在為幾個月後舉行的《危險境地!》節目做練習,那場人腦和電腦大對決將會對全美國電視觀眾播出,獎金高達百萬美元,屆時兩名人類參賽者則是曾經締造空前紀錄的高手。
充任練習賽的主持人是演員柯瑞恩(Todd Crain),他開始唸出下一道題目,華生螢幕上的光芒也跟著一陣亂動。這表示華生正在「思考」——也可說是盡電腦所能地思考。這道獎金一千六百美元的題目是「眼見為憑」類:「這種戴在臉上的東西曾經使得以色列的戴揚(Moshe Dayan)馬上被全世界認出來。」
題目出現在《危險境地!》的大看板上,三個參賽者——兩個人類加上一部電子機器——都可以看到題目內容,但卻要等到柯瑞恩唸完整道題目之後,才可以按蜂鳴器,這是比賽規則。主持人一唸完題目最後一個字,燈光就會亮起,示意參賽者可以按蜂鳴器。第一個按響蜂鳴器的人如果答對的話,就可以贏得一千六百元;答錯的話就輸掉同樣金額。(在這些練習賽中,他們用的是玩具錢。)
唸題目的暫停時間給了華生三、四秒鐘追查答案。第一步是搞清楚題目究竟是什麼意思。其中一項電腦程式連忙挑出句子的文法、辨認動詞、受詞以及關鍵字。另外一部分程式則著重於搜尋戴揚。他是人嗎?還是以色列的一個地方?說不定是個聖地?約翰以及瑪莉這類名字代表了人,但是戴揚就比較令人費解了。
在這幾秒裡,華生的認知儀器——兩千八百零八十個電腦處理器一齊工作——展開大規模的搜索行動,從幾千份文件中找出有關戴揚以及代表個人標誌的面部配戴品。過了一秒左右,不同的程式(也就是演算法)開始提出幾百個可能答案。對我們來說,其中許多簡直就是瞎猜,有些是戴揚講過的話,有的則是他的軍事行動,有些是關於以色列的資料,還有各種提到他服裝的文章。接著,電腦開始了第二階段分析,要弄清楚對哪個答案(如果有的話)比較有把握。跟著一再查證那些資料,確定戴揚確有其人,而且是以色列人,答案是跟他戴在臉上的某種東西有關。
看到華生瘋狂反覆查證,許多人大概會認為這個參賽者對自己很沒把握,沒常識到荒唐可笑的地步,而且非常浪費計算資源。確實如此,華生撒下天羅地網,每個可以想見的角度都搜尋一番。在處理資料過程中,螢幕上顯示的圖案從圓圈爆開化為小星星,為龐大規模的計算提供了一點點暗示。透過一面玻璃窗,可以看到華生的電腦群正在講台後方的房間內拚命幹活兒,為它們降溫的風扇則轟轟響著。這回,它三秒鐘的努力得到報償,華生找到答案了,它向講台上的機械裝置發出信號。這個裝置大小猶如阿斯匹靈的大藥瓶,外層是透明塑膠,裡面有個蜂鳴器。大約百分之一秒後,這個奇妙的機械裝置內部就有根金屬手指往下壓,按下蜂鳴器按鈕。
來自布魯克林、三十八歲的航空公司說客伯恩巴赫(Justin Bernbach)站在華生左邊的講台後面,他曾在二○○九年連贏了七場比賽,賺到了十五萬五千美元累積獎金。伯恩巴赫不同於華生,他明白句子的意思,一看到題目就很清楚知道戴揚是誰,腦海裡隨即浮現這位以色列領袖的形象。信號燈一亮,他就拚命按了四、五次手中的蜂鳴器。
但華生搶先了。
「華生?」柯瑞恩說。
電腦以親切的男聲按照《危險境地!》節目的規定,以問句方式報出了答案:「眼罩是什麼?」
「很好。」柯瑞恩說:「戴揚左眼戴著眼罩。再選一題,華生。」
伯恩巴赫在講台後頹然一歪身。跟電腦對決的這場比賽不太順利。
但對費魯奇(David Ferrucci)來說,一切卻順利極了。費魯奇是主管參賽電腦研發團隊的科學家,他感到自己終於得到了平反。才不過三年前,讓電腦與危險境地節目的人類冠軍較量機智和語文技能的提議,在IBM研究中心引發近乎嘲笑的反對。這番研發大計的最終目標是讓電腦在全國播出的電視節目中,和兩名《危險境地!》傳奇人物詹寧斯(Ken Jennings)與拉特(Brad Rutter)比賽,這目標在某些人看來有點風險,另一些人則覺得有失身份。《危險境地!》是個電視節目,顯然缺乏西洋棋的永恆價值,而IBM電腦早在多年前就已精通西洋棋。
然而,費魯奇和團隊成員仍然勇往直前,打造參賽電腦。幾個月之前,電腦在連串練習賽中表現良好,但比賽也揭露了電腦在邏輯和賽局策略上的漏洞。它是很不錯的參賽者,但是要打敗詹寧斯和拉特,角逐一百萬美元的最高獎金,電腦得要非常棒才行。因此整個夏天裡,他們每天都花很長的時間來修補華生的漏洞。九月份的活動是為了讓華生二.○版亮相,包括五十六場練習賽,面對的是伯恩巴赫等程度較高的對手,他曾贏過多次冠軍,有資格入圍《危險境地!》的冠軍大賽。跟伯恩巴赫的比賽是第一場。
在起初的幾場比賽裡,華生應付得很好。費魯奇置身在擁擠的觀察室裡監看比賽過程,滿臉笑容。代理IBM廣告的奧美公司很懂得宣傳這宗特別事件,雇用了一支攝影隊跟著費魯奇團隊,捕捉連串冠軍賽的精彩畫面。觀察室裡因此擠滿了攝影機,長桿上的麥克風錄下了工程師的聲音,他們在反覆討論演算法以及華生答題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延遲時間」。翻領上別著麥克風的費魯奇,則鉅細靡遺地作評論。隔著玻璃窗,另一邊的華生正賣弄著更聰明的嶄新自我。而就像是志得意滿的人一樣,華生也應驗了驕兵必敗的道理,出了問題。電腦當然有弱點,就算運作得很順利,還是免不了犯些古怪錯誤。就在快到午休之前,有道題目是「有一本小說的書名及一九五七年一部電影的片名靈感都來自於這樣東西,但它實際上是橫跨湄公河(Mae Khlung)。」話說電腦沒答中「桂河大橋」是很合理的,尤其實際上的河流另有其名。或許華生在理解句子方面有困難,頂多只是比較費解而已,但電腦怎會得出這個異乎尋常的回應:「卡夫卡是什麼」呢?費魯奇也很納悶。這種情況是會發生的,不過華生那天早上還是贏了兩場比賽。
吃過午飯之後,情況就惡化了。早上屢遭挫敗的伯恩巴赫開始反攻,按蜂鳴器的速度頻頻搶先華生。同時,電腦不但頻頻冒高風險下注,還惡搞整個題目類別,亂答一通。早上似乎離吃敗仗還遙遠得很,現在則是再輸掉一注就可能敗下陣來。比到第四場時,這個情況出現了。華生這時領先了四千元,終於栽在這道決賽題目上:「二○一○年二月八日,這城市的大報頭條標題是『阿門!經過四十三年,我們的禱告終於應驗了』。」華生漏掉參考前一天美式足球超級盃大賽紐奧良聖徒隊(New Orleans Saints)贏了的新聞。結果它投注兩萬三千美元在「芝加哥」上。伯恩巴赫也答錯了這題,猜是紐約市。但他下的注比華生少,結果就成了第一個打敗新版華生的人。他興奮得握拳振臂。
第六場練習賽是當天最後一場,華生累積到一萬六千二百美元,緊追伯恩巴赫的二萬一千美元。電腦在「學院和大學」題目欄挑到了一道雙賭法題目,這表示它可以對這題孤注一擲。要是投注五千元的話,就可以跟伯恩巴赫打成平手。要是投注更大的金額,雖然有風險,但卻可以讓華生贏定了。「我賭五元。」華生說。
五元!不是五千元,也不是五百元,而是五元玩具錢。觀察室裡的工程師都大吃一驚,但卻比平時更加安靜;因為攝影機正在拍攝中。
接著華生就當機了,大約就在下了很低的賭注,並準備要回答關於首都華盛頓第一家天主教學院的題目時,華生的「前台」,也就是它的聲音和化身,正等著「後台」的幾千部處理器輸送答案過來,結果什麼都沒收到。工程師早有先見之明,為這種可能的突發情況而設定了句子:「抱歉。」華生說,背誦出其中一句:「我被難倒了。」它的化身出現了一個深藍圓圈,一絲光線悽然環繞著南極緯度部分。
怎麼辦?大家都沒了主意。也許應該用舊版華生來比完這場,要不也可以連結到另一個更新過的程式版本,這程式在六哩遠處的華生研究中心霍桑(Hawthorne)分部,但有的人擔心這遠距連線會拖慢了華生回答的時間,導致它在按蜂鳴器時常常輸掉。到最後,他們採用電腦出問題時最常用的辦法:重新啟動,結果這笨重龐大的危險境地參賽機器又恢復了正常。但費魯奇和團隊卻得了個活生生的教訓:他們的參賽者即使已經準備好上電視大顯身手,卻可能隨時發生故障或關機。當華生被抬到講台上,面對一排排攝影機和燈光時,誰也說不准它會有什麼表現。很明顯,華生的把戲多得嚇人。
不過才四年前,二○○六年間,華生還是個令人卻步、成功希望渺茫的目標,不要說在《危險境地!》益智比賽中勝出,甚至連打造這樣一部電腦都不太可能。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主持IBM研究部門的物理學家洪恩(Paul Horn)一直敦促公司裡很多團隊追求這個目標,打造危險境地參賽電腦。他的看法是,IBM已經在一九九七年的西洋棋挑戰中得勝,公司打造的電腦「深藍」(Deep Blue)打敗了世界衛冕冠軍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此舉把IBM在全球計算菁英中的招牌擦得更亮,而且又向全世界證明:電腦在某些跟智能相關的領域裡,可以跟人類分庭抗禮。
這項勝利使得IBM高層主管渴望再來一次。洪恩感受到這壓力。但是研究員能讓電腦做什麼呢?「深藍」每秒鐘能迅速翻查幾百萬種棋局、計算機率,然後選擇有把握贏的一步棋來下。它已經精通應用數學,但卻跳過了複雜得多的語文領域,這點,洪恩認為應該是下一個挑戰。他們開發的下一部電腦應該不再限於六十四個方格的棋盤,而要進軍浩瀚的人類語言和知識的領域。為了考驗電腦在這方面的能力,洪恩設定以《危險境地!》益智比賽為準,這個節目於一九六四年開始播出,如今平日晚間吸引了大約九百萬觀眾收看,這是美國最像連鎖加盟的知識企業。「人們都把它和智能聯想在一起。」洪恩後來說。
但卻有個小問題。幾個月以來,他找不到人肯接這個任務。《危險境地!》節目的題目充斥著雙關語和奇怪的措辭,對電腦來說似乎太難了。IBM早就打造出能回答問題的電腦,但這些電腦的表現、速度以及準確性,卻連知識程度不過一般的普通人也比不上。下一部電腦怎麼樣才能成長得更聰明呢?
雖然有的研究員覺得此挑戰很艱鉅,但洪恩知道也有很多人看法正好相反。回答問題?谷歌(Google)不已經做到了嗎?
洪恩終於誘使費魯奇及其團隊來追求他的願景。費魯奇那時四十五歲左右,一臉黑色絡腮大鬍子,戴著細框眼鏡。他是人工智慧專家,具有紐約人能言善道的特質以及開放的態度,甚至連自己有時多災多難的私生活也很公開。(「我的潛在致命疾病愈來愈多,」幾年後他說:「他們每星期都幫我安排一次核磁共振檢查。」)但他的才識淵博。早年任職IBM期間,曾和朋友利用閒暇教電腦寫小說,用各種不同的文學題材訓練電腦,從愛情到背叛都有,並為電腦取名為「布魯圖斯」(Brutus),以凱撒的心腹、後來出賣他的布魯圖斯為名。費魯奇什麼都能聊,從計算語言學的細節到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以及人類思想的本質都難不倒他。因此之故,他成為危險境地電腦的理想代言人,畢竟,這個研發計畫會引起廣泛討論,像這樣的聰明電腦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也會引發恐懼。它們會不會搶掉人類的飯碗呢?會不會像電影《二○○一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y)裡那部惡名昭彰的電腦哈爾(HAL)那樣,建立起自己的行動計畫,然後取得控制權?知識和智能的未來又是如何?人腦和電腦要怎樣分擔認知工作呢?費魯奇永遠都成竹在胸,自有見解。同時,他又能針對策略問題——這些電腦怎麼樣才適用於幾百種行業,以及在他看來,為什麼這項研發計畫遠遠超越谷歌。
——摘自《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開場
費魯奇一家剛用過晚餐。這是個頗為乾爽的夜晚。費魯奇家位於郊區,就在華生研究中心總部北邊十英里遠的地方。天已經黑了,瓦斯壁爐裡火光閃耀,兩個女兒正準備上樓睡覺去。費魯奇和太太伊麗莎白還留在客廳裡,聊著不久前的就醫經歷,這經驗讓他們受盡折磨——要是當初有個如《危險境地!》裡再加以訓練過的電腦醫生 (華生)的話,問題就簡單多了。
當年費魯奇在曼哈頓學院念大學時,原本打算將來進醫學院就讀,那時就已經構想要讓電腦在醫生辦公室裡扮演一定的角色。念研究所時,更是積極研究醫療專家系統,這個系統能為心臟和呼吸系統疾病提供建議並回答問題。結果這個系統運作得不錯,只不過系統的資訊卻只限於他輸入的資料。費魯奇說,但是更可貴的醫療輔助,則是系統要能從任何地方挖出資料,然後提出沒有人想過的概念和關聯。他自己就曾經非常需要這種電腦。
在《危險境地!》計畫初期,費魯奇說,也就是在初賽過後不久,他開始身體不適,出現一些奇怪症狀,半邊臉孔刺痛不已、一兩根手指經常麻木,然後有一天,突然一陣強烈疼痛貫穿腦袋,大約持續二十秒左右、痛點顯然是在口腔右方下面的臼齒。「感覺就像有人用冰鑽戳進去一樣。」他說。
後來這疼痛繼續出現三、四次以後,費魯奇去看了牙醫。牙醫動用電鑽,甚至在臼齒上放冰塊,企圖製造出同樣可怕的效果,但卻沒成功。醫生對費魯奇說,可以做根管治療,但沒有證據顯示是這顆牙齒的問題。接著,費魯奇又去看了神經科醫生,對方暗示了一個很可怕的可能性,說這症狀也許是三叉神經痛,通常稱之為「自殺症」 ,因為這種神經失調一旦發作起來,會讓人痛不欲生,被認為會驅使人自殺,所以才有了這個可怕的名稱。神經科醫師建議費魯奇還是去做根管治療,或許會管用,醫生說,這樣一來兩人都省得麻煩,不必大費周章檢查神經系統尋找答案。
費魯奇做了根管治療,結果沒用,劇痛仍不時襲來。他又去看另一個神經科醫生,這個醫生開了抗痙攣藥給他。費魯奇看了有關這藥物副作用的資料後說:「我真不知道該吃這藥好,還是去買把槍算了。」結果這兩件事情他都沒做,倒是去做了核磁共振攝影 (MRI)。但檢查時,他得戴上插滿感測器的頭盔,再把頭伸進狹窄的檢查儀器內,讓他焦慮萬分,搞到又得要去找另一個醫生開鎮靜劑給他吃。
費魯奇不清楚究竟是哪裡不對勁,但狀況也不見好轉。隨著《危險境地!》計畫逐漸進展,費魯奇也開始不斷得去向學術界、業界團體以及IBM高層做簡報,為了以防萬一,他開始帶著副手布朗同行,隨時準備替補。
「要是我沒法講完,」他對布朗說:「你就接著我講到的地方講下去。」
久而久之,他開始可以認得出陣痛來襲前的徵兆了。有一天又感覺到劇痛即將來襲,於是靠著牆壁,雙手環抱自己,稍微低下頭,等著陣痛來襲。結果劇痛並未出現。下一次徵兆再次出現時,他又照做,結果再度避開了劇痛。他去問神經科醫生,這個動作是否可能跟面部疼痛有關聯,醫生告訴他說沒這可能性。
幾個月過去了,費魯奇夫婦幾乎試過所有方式。「有人建議,應該買某種特製床墊。」伊麗莎白說。後來有個朋友建議他去看一位顱面疼痛專家。費魯奇的醫療保險並不包括這種特別診療費用,得要自掏腰包支付高達六百美元的看診費。他最後決定還是花這筆錢。看了大約半小時左右時,醫生兩手在他身上診症,摸他鎖骨下方時用力一按,疼痛馬上直竄已經抽去神經的麻木臼齒。醫生找到了關聯,原來這個部份的肌肉裡有不少攣縮點,也就是筋肌膜激痛點,因而造成劇痛。可能因為壓力太大的緣故,導致肌肉勞損痙攣。經過按摩,這些症狀都消失了。費魯奇後來花兩塊美金買了個曲棍球來按摩頸部、胸部和肩膀,病情從此不再犯。
他走到壁爐旁邊的書架,拿了一本書過來:《激痛點治療法》 (The Trigger Point Therapy Workbook),書內夾了很多便利貼。有一頁插圖談到胸鎖乳突肌,這是頸部前側最明顯可見的一條肌肉,從胸骨一直延伸到耳後突骨。據這本書上所說,這條肌肉的勞損會導致頭痛,第五十三頁上有一段描述的就是費魯奇的情況,會引起口腔最內側臼齒疼痛以及「蔓延般的疼痛……極類似三叉神經痛」。這簡直就像是費魯奇寫的。
要是有一部華生那樣的電腦,專為醫療用途設計,又有機會取得那本講激痛點治療的書,以及成千上萬其他跟疼痛有關的書籍和文章,這樣一來,大可保住了費魯奇的臼齒,省了他幾個月的折磨和困擾。像這樣的電腦,或許可能指出費魯奇症狀以及胸鎖乳突肌之間的關聯,這條肌肉不會比華生在《危險境地!》節目中要找出的亞洲裝飾品或北歐國王等答案更難找。這種電腦不需要了解找到的關聯是什麼,問診專家系統的威力不在於深度,而在於廣度,人類在這方面能力就弱得多。費魯奇去看過的每個專科醫生都只專精於特定領域;牙醫懂得牙齒,神經科醫生對神經在行,但是卻沒有人對每個醫療領域都能瞭若指掌,不管這人有多聰明或多投入,唯獨電腦方能做到。
華生進入醫療領域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八月的那次大會上,費魯奇和與會者分享自己不久前的曲折就醫過程,以及像華生這樣的工具可以幫上什麼忙。有人建議可以讓華生擔當客服熱線的工作,或是製藥實驗室裡的聰明研究助理,也可成為聰明靈巧的律師助理,能在瞬間找出深藏在浩瀚卷帙內的相關判例。他們也探討了一下華生是否有機會成為超級問答搜尋器。畢竟,它能夠執行極為詳盡的問題分析,然後拼湊出成熟的答案。但卻沒法繼續深入,因為IBM和商業網站或廣告商合作的經驗不夠多。或許最重要的是,華生原先被設計成一次只能處理一道《危險境地!》題目,而同樣花三秒鐘,谷歌或微軟的「必應」(Bing)搜尋卻可以處理幾百萬個提問。如果想要跳進這領域裡競爭,IBM團隊就得建立一整套全新又昂貴無比的運算架構,根本不值得考慮。
不,華生的未來前途是成為IBM顧問的諮詢工具,而且還有很多市場值得開發。但是在具備這樣的能力之前,藍色巨人得要先解決一些重大問題。首先,要花多少功夫和預算,才足以讓華生適應另一個產業,建立足夠的數據架構,並教育它理解該專業領域呢?這就只有試過才能知道答案了。第二個重要問題是,這些新的知識引擎會不會遭遇業界反彈呢?畢竟,新電腦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取代現有人力,這可不是件受歡迎的事。第三個問題涉及競爭。假設這些能理解自然語言、消化驚人資料量又能提出合理假設的電腦,真的進入了辦公室和實驗室裡,誰敢說它們是《危險境地!》電腦的同類呢?從谷歌到矽谷眾多的創業公司,肯定都會在這同一市場裡競爭。數位預報的潛力是無窮的,但也會在每個產業裡面臨障礙,有些障礙是很可觀的。
醫療諮詢是最有前途的領域之一,但也是最難打入之一。對於華生來說,理所當然的工作是輔助診斷,記錄費魯奇之類的病例症狀,然後得出可能的病況,並列出建議醫療法。其實已經有很多醫生在面對疑難雜症時求助於軟體工具,例如醫療決策樹 (medecal decision tree)之類,協助醫生找出最貼切的診斷結果和推薦療法,有些可能應用於智慧手機。不過應用在醫療上的華生就得投入更深入的資料庫裡,而且大部分是非結構性數據。可以想見,它會找出許多原本隱藏其中的關聯性。不過即使是這工作,在舊金山加州大學醫院醫學系主任威契特 (Robert Wachter)看來,也勢必引起嚴重問題。「有資料可以隨時提供給他們,醫生當然喜歡,」他說:「但是由一部可惡電腦來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時,事態就比較令人憂慮了。」更何況,一旦分析自動化,他說,建議醫療方式的運算法似乎也包括商業分析。換句話說,華生推算出來的結果,可能不是統計上最有效果的,而是最有成本效益的療法,就算沒這種事,很多人也會存疑。而且萬一華生對某項診斷很有把握——譬如說百分之九十——該怎麼辦?這時醫生若置之不理,會不會惹上麻煩?若沒理會電腦的忠告,日後卻發現電腦的建議是正確的,醫生會不會因此被人告上法庭?
當然,也有可能是聽了電腦建議後造成大錯。雖然電腦助手把調查結果嚴格標明為「假設」,其中也不免會出現一些很瘋狂的,就像華生在《危險境地!》提出的一些解答一樣,會招來嘲笑和不信任。其他更危險的則為似是而非的錯誤。萬一採用了電腦推薦的療法,卻害死了病人,那麼大家對於電腦助手的信心將會暴跌。
另一個肯定會在很多產業裡出現的爭議,則跟工作場所裡的爭權或保住飯碗有關。「隨著每個專業擁抱系統,使得人類被踢出了這個專業。」威契特說:「產業越來越商品化。」他留意到過去商業航空公司的機師宛如明星,但如今卻落得大部分飛行時間成了電腦的後備,因為,真正在駕駛飛機的是電腦。結果呢?「機師的退休金大減,薪水也少了,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可以被替換的。」他說:「醫生可不想見到這種情形發生在他們身上。」
對IBM來說,這情況卻才代表有機會成長。IBM全球服務事業群中的醫療部門,擁有超過四十億美元以上的營收,具有全球五百強企業的規模。業務內容是為醫院和保險公司運作大規模的資料中心,也協助客戶分析數據、找出症狀、療法、疾病等的模式,以及降低成本的途徑。這不過是醫療產業跟進統計分析潮流以及實證醫學 (evidence-based medicine)快速成長實況的部分寫照。但是,主持IBM醫療部門研究的賈辛斯基 (Joseph Jasinski)說,最寶貴的資訊之一——臨床筆記——卻很少記錄下來。臨床筆記就是醫生看診過程中所見所思的筆記,就算有時存在電腦裡,以他的說法,也只不過是「點點滴滴文字」而已,換句話說,是標準的非結構性資訊,而這正是華生的強項。「我們這個圈子深信,要是能研究臨床筆記的話,就可以分析病情的相似處,」他說,神經科醫生的筆記——就以費魯奇的病例來說——可以指出罹患自殺症者以及其他肩胛骨下側肌肉勞損者的共通症狀。這個分析可以再擴大,比較症狀和療法,然後研究醫療結果,哪些管用了?哪些不管用?哪些療程顯然只是浪費錢?
儘管實證醫學不斷成長,但許多研究卻難以推動,尤其價值兩兆三千萬美元、卻支離破碎的美國醫療體系。醫生負責開立處方,保險公司負責付錢,然而兩者常常都得不到最重要的反饋:治療效果又會如何?套句統計專家的說法,反饋:圈甚少能頭尾銜接得上 (loop rarely closes)。賈辛斯基指出,最能實現這種分析結果的地方,多半是是自成一格的醫院內部網路,保存了大量病例紀錄,並做廣泛的追蹤跟進。這些網路包括了美國退役軍人管理局、梅約診所 (Mayo Clinic)以及凱薩醫療機構 (Kaiser Permanente)等。許多實施全民健保制度的國家也都有很不錯的數據,例如丹麥,從二○○六年起,由IBM為其提供數據運算服務,大可成為IBM的國立實驗室,若能讓華生在那裡診病,建議證實有效的療法,引導醫生避開會出問題的療法,這樣的分析可以挽救生命,賈辛斯基說:「醫療錯誤每年起碼害死十萬人,其實大多本可預防的。」
事實上,醫學用的新一代電腦還有更大潛力,十年之內,完成個人全基因定序的費用可能不到一百美元。有些人會自告奮勇去做到這件事。 (已經有些公司,例如矽谷的新創公司23andMe,為個人客戶做基因基本解碼,僅收費四百二十九美元。)說不定在政府或保險公司的敦促甚至壓迫下,某些人必須交出唾液樣本。不管是哪種情況,電腦都會研究、找出關聯並回答聚沙成塔般的生物資訊問題。
同時,我們又讓自己包圍在各種感應器裡,提供了我們日常活動的各種數據流。冠狀動脈病人配戴血壓顯示器,從事耐力運動者配備了電子儀器,產生出滔滔不絕的個人數據,解讀各種情況,從燃燒卡路里到跟壓力有關的皮電反應等等。與此同時,很多公司也忙著拓展個人監控器市場。位於羅德島的 Zeo 公司銷售一種床邊電器,每天早上為使用者提供詳細的用戶睡眠模式報表,包括快速動眼期、熟睡,甚至上洗手間的次數。英特爾正在銀髮族家庭裡配備感應器,測試各種動態,幾乎涵括所有行為,從夜間如廁到輸入電腦裡的文字都包括在內。每個攜帶手機的人也在不知不覺中透露了自己的移動範圍和路線——對醫療研究者來說,行為數據簡直是無價之寶。即便法律中的隱私規定使得部分數據得以被鎖住,但是大部分仍是可得的。像華生這類的工具將在不斷上漲的新資訊潮裡揚帆前進。
——摘自《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第九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