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作者: 陳聖元
定價:330元 優惠價:261

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選書

推到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關於本書 關於作者 鼓舞推薦 精采書摘 跨世代對談 如何去芬蘭?
關於本書

「書本也許能帶你進入好的學校,卻不能引領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人本、務實、活用、視野、啟發,是芬蘭教育與精神最貼切的寫照。透過一個台灣
年輕學子的眼睛,凝視同齡卻有著截然不同學習歷程的芬蘭青年,他們有些人等待
機會,有些人勇敢嘗試,有些人選擇離開舒適圈,有些人不斷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
球員,有些人照著自己的興趣做出決定。他們的思考焦點在於要怎樣的未來、成為
怎樣的人;他們充滿了行動力、想像力、實踐力和生活力。

芬蘭這片土地的碧湖與藍天,給予作者在苦悶求學道路上一次自由的深呼吸,看到
比別人多一點這世界的樣貌,也翻轉了他內心的小地球,重新體會教育應該是什麼
模樣,青春該擁有什麼樣的力量。因為「有一種無限可能的資產,叫做視野!」

關於作者

陳聖元

新竹縣橫山鄉人。橫山國小、大同國小、自強國中、新竹高中,現就讀政治大學土
耳其語文學系二年級。

從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運動、音樂、旅行和攝影。十六歲那年,因為對自己
的迷惘,來到芬蘭曼查拉城的曼查拉高中(Mantsalan lukio)當一年交換學生,回
國後寫下第一本書《GO!來去芬蘭上課》(雅書堂出版),獲得《講義雜誌》2010
年度旅遊作家獎。

高中畢業那年暑假,再度重返芬蘭,遊歷羅凡尼米、赫爾辛基、坦佩雷、拉提等城
鎮,借宿在不同的青年朋友家,更真實貼近芬蘭年輕人的生活,觀察他們是以什麼
樣的態度和價值觀來面對升學、面對未來、面對人生。

Top
鼓舞推薦
王道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
周懷樸(清華大學前教務長)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楊世瑞(臺北市立中山女高校長)
鍾子偉(三麗鷗中國總經理)
戴君竹(遊學達人、知名演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

坊間與網路上有不少關於芬蘭教育的書籍或文章,但是聖元的前一本《GO!來去芬蘭上課》與這本《芬蘭的青年力》,卻是少有能從一個高中、大學生的眼睛看到關於芬蘭青年真實生活樣貌的書籍。全書敘述流暢生動,也不時將兩地青年的生活文化與處事態度做比較,讓我們更了解,芬蘭教育真正的成功並不是在PISA的分數,而是在那些被預備好有能力與信心探索個人生命價值的年輕人身上。那才是我們教育成敗最後所真正該看重的果子。王道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找到為何而戰的熱情,才是學習的王道。 more 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

在今年母親節前夕、前往芬蘭考察教育之前,經清大招生主任王盛麒的推薦,有幸與聖元認識,也被一位勇於嘗試和探索的年輕人深深感動。在升學考試綁架教學、扭曲學習,社會為十二年國教的升學方式紛擾爭論之際,聖元的親身體驗,讓我們再一次深思教育的本質與學習的真諦。為什麼芬蘭青年可以充滿行動力、想像力、實踐力和生活力,而我們國家卻憂心人才斷層?藉由本書,期盼我們的社會能給年輕人多些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希望年輕人能檢視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成為「我想成為的人」。 周懷樸(清華大學前教務長、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旅行,是為了回家。」這是作者對兩次環島之行及兩度遠赴芬蘭所下的詮釋。聖元覺得他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是被安排著長大的,亟需獨處來試煉自己的心靈,好讓每個人的心有空間與自己對話,對未來做好準備。

「有夢就去追,但夢,追到了才叫美好!」是作者對追尋理想所下的註解。因此,聖元於二○○八年以十六歲的年輕生命,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追夢」──自我探索之旅;再於二○一一年以十九歲的準成年之齡,進行了為期一月的「續夢」──自我實現之旅。

透過第二次的芬蘭行,聖元更深入地讓我們看到芬蘭青年的生活,也加上了聖元自己的省思。這一個月寶貴的續夢之旅,值得我們深思: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努力的方向是信任孩子,願意釋出空間協助孩子追求理想;青年學子則是勇於冒險,找到屬於自己的「sisu」! 楊世瑞(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常常有人問我,何謂遊學?顧名思義就是邊遊玩、邊學習!對台灣的家長們而言,可能仍有些困惑:邊玩邊學,怎麼會學得好?然而,與其讓孩子成為只會死讀書、卻毫無自主和思考能力的人,為何不趁早讓他們感受什麼是生活?讓他們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教育即生活」,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懂得如何思考,知道怎麼生活,都遠比成績單上的分數重要。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經歷,不禁讓人有些感嘆,為何台灣的莘莘學子無法像芬蘭的孩子們那樣快樂?

期待讀了這本書的你們,能夠和作者一樣,鼓起勇氣,背起行囊尋夢去吧!每個人都能好好享受自己的Gap year! 戴君竹(遊學達人、知名演員)

找到為何而戰的熱情,才是學習的王道

李偉文

這些年來,芬蘭的教育體制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大家都好奇:為何人口少、位處偏遠又寒冷的這個國家,卻能夠在各種國際學力評比中名列前茅?更神奇的是,這些競爭力不是在填鴨式的補習壓力下達成。換句話說,芬蘭的孩子是在快樂且開放的環境之中,學習並擁有當代所需的能力。

台灣近年也出版了不少書籍介紹芬蘭的教育現況,但是大多集中在學齡前與中小學,屬於基礎教育的階段,至於高中以後,也就是一個人進入社會的關鍵培育過程,報章雜誌反而較少著墨。幸好,聖元以他親身的經歷補足了這個缺口,讓更多孩子與家長可以跟著他的所見所聞,一起來思考。

台灣與芬蘭的教育體制差異太大,孩子們的思考模式當然也南轅北轍,聖元同時經歷這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也擁有在不同文化下成長的同儕伙伴,相信這種文化衝擊與對比,在震撼之餘也給了他成長的機會,從他筆下許多深刻的反省可以看得出來。

我很佩服聖元務實面對的態度,他了解到「逃走不是唯一和最好的辦法」,他也知道「芬蘭有芬蘭的優點,台灣有台灣的優勢」,因此不會一味地崇拜芬蘭而批判台灣。他體會到雖然許多事情我們沒辦法改變,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找到自己可以著力與行動的地方,這也是這本書最值得台灣年輕人一讀的原因。

我很同意他寫的:「芬蘭人相信,因為有熱情,才肯花心思去學習。」的確,不知道為何而讀,沒有學習熱忱,就算被逼著去應付考試,讀起來也不會有效果的。以往的時代,讀好學校或擁有證照,這種「優勢」至少可以用二、三十年;可是在如今典範轉移迅速、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的全球化競爭時代,任何優勢都只能維持一、兩年就被超越或淘汰,未來的世界只有那些因為熱情而能忍受挫折、並不斷學習的人可以存活下來。

五年、十年後,這個世界有什麼行業或產業存在,沒有人知道,孩子長大後找工作所需的技術、知識或工具,現在根本還沒出現,即便家長再能幹、再用心,顯然也沒辦法教導孩子如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面對未來的世界,家長到底該如何協助孩子?

我比較樂觀。正因為未來是不確定且充滿變化的,所以不必太在意孩子現在讀什麼科系,現在的學業成績好或不好。反而是讓孩子擁有探索世界的熱情,以及在自律的習慣中培養耐心與挫折容忍度,才是我所希冀的。

這本書可以讓家長、老師與孩子自己,跟著聖元一起看看芬蘭年輕人的價值觀,然後我們就更能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

Top
精彩書摘

自序:想像與行動

二○○八年高一念完後,我獨自一人到芬蘭的曼查拉高中(Mantsalan lukio)當交換學生,體驗芬蘭教育的過人之處,回台灣後把這一年的經歷和感受集結成一本書《GO!來去芬蘭上課》。

不管是離開安逸的舒適圈遠走他鄉,還是初次嘗試寫作,這整個心路歷程在我的青春記憶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期間,我仍斷斷續續和芬蘭的朋友保持聯絡,得知他們在高中畢業後竟然很少人直接上大學,而是停留一段時間盡情體驗人生:嘗試不同的打工,出國遊學,甚至去進修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等到覺得自己準備好了,才考慮繼續升學。

他們不急著定位自己,而是藉由所謂的空檔年(Gap year),好好想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要的是什麼?然後才去規劃人生的下一步。

一開始聽到這樣的狀況,我十分不解與好奇。高中畢業後不趕快上大學念書,取得學位後早早進入職場,這樣子不會落後別人嗎?

在思索這個問題的同時,我身邊盡是滿面愁容、辛苦奮戰的高三生們,每個人猶如懸梁刺股,爭取心目中的理想校系。但我發現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奮鬥的方向是否屬於自己。

忽然有一種強烈的感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因此,我發願在高中畢業的那年暑假重新回到芬蘭,看看芬蘭人是抱持怎樣的態度與價值觀,來面對升學、面對未來、面對人生。

老爸也很支持我有這樣的熱忱和想法,決定贊助旅費,當做我的高中畢業禮物。

首先,我獨自飛往歐洲,和在大學到奧地利交換學生的姊姊會合,旅行一段日子,再前往芬蘭北部的首府羅凡尼米(Rovaniemi)與老爸相見。

老爸一直很想來到芬蘭,好好向那年的寄宿家庭佑卡(Jukka)一家人當面道謝,感謝他們無私且無微不至的照顧。

老爸和姊姊在與佑卡一家人見面隔天就返回台灣。

為期一個月的夏日芬蘭行,就是要再次讓我一個人去體會芬蘭這個國家的魅力。

這段期間我借宿在不同的朋友家,沒有太詳盡的規劃。我不斷詢問朋友們當前的生活計畫與未來展望,哪裡有不錯的拜訪機會就出發前往,目的就是要真實地貼近芬蘭年輕人的生活樣貌,希望從中獲取一些想法。

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流浪過程裡,我從沒想過自己能獲得這麼多的啟發。許多事情不親身經歷,許多傳聞不親耳從當事人口中聽到,是不會有什麼感觸的。

我不停思考、反問自己,並且嘗試設身處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

在芬蘭經歷每一個際遇故事後,我總會反思:「那麼台灣呢?我們又抱持著什麼樣的觀念?」

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反射性的自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比別人多愁善感,也因為這樣的個性,讓我常常會想很多。但是,在台灣,想太多通常不會有太大好處。

我所希望的,就是藉由芬蘭帶給我的影響,把「想」這件再簡單不過的大腦動作融入我們的「教育」和「生活」當中。

教育即生活。是我在芬蘭交換學生一年和重返舊地一個月後,對於芬蘭教育理念的充分體察。

芬蘭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啟發了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帶給你們一些些不同的視野及想法。

有一種資產,叫做視野:艾莉絲的巴西體驗

來到曼查拉的第三天,我借宿在朋友費拉的新公寓。天氣微涼,傍晚時分,費拉帶著我還有她的好姊妹意塔,正步行前往某處,不知道要做什麼。

「我們今天到底要去哪裡?要幹嘛啊?」從出發前我就不停地問,她們卻總是以神秘的笑容回答:「到了你就知道。」

途經一棟棟錯落的精緻平房,都有不小的院子。正值夏日時光,幾乎每戶都擺放著讓小孩子玩耍的彈簧跳台。穿越一片成排的樹林,從大馬路拐了個彎,繼續沿著小徑前進,路途中沒有遇見半個人。

我們來到一個院子比其他都還大了許多的一戶人家,寬闊的草皮上同樣擺著彈簧跳台。費拉和意塔領著我沿著前門旁的石階往下走,映入眼簾的是許多散落的玩具和庭院式的桌椅。

正當我們即將轉向到後院時,一群人「哇!驚喜!」的一聲,許多當年曼查拉高中的好友全部衝了出來,一一和我擁抱。

原來這是我的歡迎派對!光是寒暄問暖就花了許久的時間,大夥兒笑得合不攏嘴。帶點生疏、驚喜、靦腆、感慨,總之五味雜陳的笑容。

「沒想到你真的回來了。」安妮卡說,「感覺幾天前我們還只能隔著臉書交換彼此的消息,下一秒你就出現在眼前了。」

「對了,艾莉絲在我回台灣後不是也到巴西交換了嗎?如何啊?」

安妮卡揮了揮手要艾莉絲過來。她點點頭,順手抓了三瓶啤酒。這裡是她的家。我們一邊喝著酒,一邊坐在石階上說話。其他人也三兩成群地閒話家常,好像彼此也很久沒有好好地聊一聊,都因為歡迎派對而聚在一起。

「和你來芬蘭交換的原因差不多。」艾莉絲說,「其實就是想要親身去體驗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愈遠愈好。學習一種全新的語言,然後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嗯,那妳覺得這趟巴西經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像我對芬蘭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和食物。」我問。

「足球文化吧!在歐洲,足球已經很盛行了;但在巴西,每當國家隊進行比賽的時候,就好像國定假日一樣。只要贏了比賽,市區街道總是擠滿了慶祝的人潮,大家彷彿失去了理智,這真的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瘋狂!」

「還有,Henry,我想我可以理解你一開始在這裡生活的心情了。學習一個新的語言,最興奮的就是透過它一步步地融入環境。當你的語言能力逐漸成熟時,任何事情便開始順水推舟般容易了起來。我說的沒錯吧?」她笑了笑補充。

「真是說到心坎裡。」我回答。

「這趟旅程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很多事情。在芬蘭,完全看不到貧民窟,甚至沒有遊民和乞丐,但在巴西的每個大城市裡,貧民窟似乎已融入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有些還變成了觀光景點。親眼看到這幅景象並了解狀況,使我更珍惜自己的生活。當我們不停抱怨的時候,很少想到這世界上有比我們更辛苦的人。現在我變得懂事了。」她繼續說,「回到芬蘭後,我想要結合語言、文化和旅遊繼續深造,所以到拉普蘭大學攻讀觀光研究。我想,這是因為巴西打開了我的世界觀,發現自己的興趣。」

「我發現芬蘭的高中生好多人都有出國交換的經驗。艾莉絲去巴西,艾魯去土耳其,安妮卡去美國,勞拉去法國,還有約翰娜去了日本等等。這是一種風潮嗎?」我問。

安妮卡想了一會兒。「我不這麼認為。我們不會因為誰去過哪裡當交換生,就特別羨慕他。出去,就單純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透過這個世界認識自己。如果你已經清楚自己的目標而且有了計畫,又何必浪費時間呢?」她回答。

在我芬蘭的朋友圈裡,我發現,幾乎一半以上的人在高中時期便有休學然後獨自出國當交換學生至少半年的經驗。就像安妮卡所說的,因為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才要出走,藉由不同角度的世界觀和文化衝擊來認識自己。

然而,在台灣學制的認知中,休學多是家中有變故、學生不愛念書,或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所做出的決定。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事實上是不鼓勵學生在學期間走出去看世界的,不但觀念上有阻礙,連制度也不能配合。

當初在芬蘭念了一年的高中課程,因為教育系統和課綱的不同,完全沒有辦法抵學分,回來後仍得多修一年的課。返國後的磨合期和課程的銜接,都是影響學生考慮的原因。但在芬蘭,於國外期間修的課大多數都可以抵免國內學分的,這也使得他們更有意願為自己拓展國際觀。

我認為,想要開拓視野、放大自我格局,在高中時,也就是十六歲到十八歲的階段最為精華。這個時期的可塑性其實是最高的,因為這是一段邁向成年的前哨期,懂事卻又帶點童稚的青澀與好奇心。一個人對於文化的反思、人格的培養及知識的吸收,程度的差異一大部分便來自於自身的可塑性,而在這個年紀接觸異國環境的衝擊,收穫將更難以想像。

聽到這麼多不特定為了什麼而出走但有所成長的故事,我一直想著:視野,何其重要。

你永遠有辦法從任何一個地方或任何一件事上,看到自己不曾看到的東西。付諸行動,就會有所收穫。

「不覺得人們其實在多數情況下一直在盲目地生活著,總要等到一個不經意的際遇,然後完全改變了你前進的方向嗎?」我喝了一口後說道。

「沒錯,而且那個不經意的際遇,可能是任何一個人、事或物。也許互不相干,也許環環相扣,而你前進的方向也不會永遠都是一致的。因此任何人生經驗和感官,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安妮卡補充。

「所以,有一種無限可能的資產,叫做視野。」我緩緩道出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Top
跨世代對談

主講人:周懷樸教授 vs. 陳文堂 & 陳聖元 父子
時 間:9/29(六)2:00-4:00 pm
地 點: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新北市板橋區莊敬路62號B1)

◎參加講座,就有機會獲得
  手機夾袋(市價690元)

 

Top
如何去芬蘭

可去哪裡搜集資訊? 各大交換機構網站或大學內的交換計畫(例如政大國合處)。

有哪些代辦機構? ASSE(American Scandinavian Student Exchange)台灣辦理處遠景安公司、扶輪社。

需準備什麼申請資料? 高中在學證明、成績單、自傳。

申請時程(需多久前辦理)? 六個月。

所需費用? 十個月約五十萬(不需學費,吃住由寄宿家庭義務負擔,花費主要是代辦費、旅行和購買生活用品)。

語言上如何準備? 由於台灣沒有芬蘭語課程,當初只和在台灣工作的芬蘭人上了兩個禮拜家教,打好基礎。到芬蘭後,於社區專門為外國人開設的語言班上課。

學校如何挑選? 基本上以寄宿家庭地區附近的學校為優先,畢竟交通最方便。再來就是選擇普通高中或技職學校,因人而異。

寄宿家庭如何挑選? 是寄宿家庭挑你,而不是你挑選寄宿家庭,但若有特殊需求,可和代辦機構溝通。

芬蘭學制注意事項? 芬蘭的國民義務教育是九年,和台灣一樣,但他們認為高中生已經是成年人,不需要導師或父母的緊迫盯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和未來負責,所以從高中開始就實行選課制,每堂課都要跑班。

行李建議? 盡量先帶輕便的衣物,冬天的大衣和配件可到當地再買,較便宜且種類又多。

適應建議? 芬蘭人個性較拘謹,不容易主動打開話匣子,需要自己努力去拓展交友,不過一旦打入他們的圈子,芬蘭人是很好相處的。出國前可先學做幾道台灣菜,一解鄉愁外,也可請芬蘭朋友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