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紋飾發想

文◎黃子欽(【經典文學新譯系列】封面設計師)

經典文學新譯這套書,特別重視翻譯的品質,裝幀上則要強調出紙本閱讀的舒適及藝術性,降低經典文學的門檻,並讓他(她)們產生強烈的收藏此書的欲望。

設計上的裝幀原創,來自企鵝出版社 penguin 前幾年開始推出的經典文學精裝硬皮書,裝幀上皆使用紋飾圖案,有精裝平裝,並大量使用布面印刷質感(成本很高),推出後風評頗佳,設計師為Coralie Bickford-Smith,以下是她網站上部份作品,其中也包括了《大亨小傳》這本書。
http://www.cb-smith.com/index.php?/clothbound/f-scott-fitzgerald/
http://www.cb-smith.com/index.php?/clothbound/clothbound-series-1/
http://www.cb-smith.com/index.php?/clothbound/clothbound-series-2/

這套書的設計既古典又大膽前衛,在台灣的出版業界也頗具知名度,之前常跟編輯或設計朋友聊起,把這種西文系統的紋飾設計脈絡,用在「翻譯書」上應該再適合不過,當然中文書也可使用這個系統(西方精裝書),但那可能會是另一種混血的東方情調,總之,這套書從頭到尾都是在考驗設計者對紋飾的處理功力,及裝幀材料的運用。

壁紙、瓷器、服飾、和紙……都使用大量的紋飾,紋飾撐起來這些物件,把單一的「點」結構擴張到「面」,以二方、四方、八方連續的發展,從一棵樹到一千棵樹,從一隻蝴蝶到一千隻蝴蝶……把一道扁平的內容像萬花筒般的分裂繁殖出去,形成另一種「鏡相」,一顆種子必須先死去才能成就一棵大樹,紋飾的誕生也必須先抹去個體(單一元素)的存在,才能夠順利發展,這也是紋飾那種豐足富饒、滿溢而出的效果來源。可不可以這麼說,紋飾是一種「死了一次再活過來的東西」,如果沒有這種覺悟,就不容易創造出好的紋飾,那種生生不息的力道。紋飾也宛如狡猾的貓科動物,它不動如山,當我們忽略了這些存在時,它靜悄悄地攻佔了我們的視覺。

《大亨小傳》封面的的紋飾發想,是從Art Nouveau(新藝術風格)的風格來的,如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那個高入雲端的尖頂,及一層層弧形包裹的結構,以大量曲線性的形式表現。Art Nouveau可以呈現出某種中產階級的品味,但又不像 Art Deco那麼古典,某種時代的某些人,總會有種崛起的野性(野心),這樣的美國夢。

「純真年代」、「富貴浮雲」是《大亨小傳》的關鍵字。我也同時在日本一些描寫「泡沫經濟」的喜劇電影中得到靈感,那種經過大起大落後人心的轉換。

金色是一種對美國夢的歌頌與反諷,黑色則是表現出人的慾望。

《一九八四》的寫作年代,為1949年。文字非常洗鍊,但這樣的內容,在腦海中轉譯出來的影像,有一種獨創的原型,宛如一種母體,會發展出驚人的影像劇本, 難怪這本書的文本概念常被轉移使用,似乎覺得他是用文字直接傳達出內容,而不是影像消費的堆疊來鋪陳,這些年來,小說內容越來越像電影畫面,但《一九八四》像在說故事,而我們跟作者彷彿同在一間電影場景裡。

「無所不在的監控」是《一九八四》的關鍵字。我使用交錯的窗格子來表現,交錯的空間是一個個窗口也是柵欄,乍看下整齊劃一,卻也有點淡淡的冷漠殘酷。就是用一種「秩序感」來營造出小說中的氣氛與張力。紅的書名色塊是種權力、徽章的暗示,視覺上有個焦點但也顯出空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