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文:在變動環境中經營不變本質

199951日《民生報》記者徐開塵◎專題報導

前言

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個子不高,卻因長期觀察出版趨勢,總會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想法和做法,曾被同業稱為「火車頭」。近年電子科技與出版結合、大陸市場開放影響華文出版版圖重整等環境的轉變,使台灣出版業的未來充滿變數,站在時代交替的關鍵時刻,王榮文跳脫傳統出版人的思考,勾勒未來願景。

王榮文小檔案

一九四九年出生,政大教育系畢業,一九九六年政大企研所企家班畢業。

王榮文最早與出版業結緣,是在一九七三年和鄧維楨等約五十人合辦「太平洋雜誌」。一九七四年,又與鄧維楨、沈登恩一起創立遠景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他得到鄧維楨、吳靜吉、薇薇夫人的支持創設了遠流出版社,因相繼出版「拒絕聯考的小子」、「遠流活用英漢字典」、「中國歷史演義全集」、「柏楊版資治通鑑」、「大眾心理學全集」等書,奠定日後發展的基礎。

一九八五年,遠流網羅周浩正、詹宏志、蘇拾平、陳雨航、郝廣才、莊展鵬等出版界菁英,氣勢如虹,一舉一動備受業界矚目。後來,這些人才相繼離開,王榮文獨挑大樑,決定大展身手,又成立元尊文化公司、遠流博識網,將傳統出版與電腦、網路發展結合。一九八七年王榮文獲選為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現為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Q:遠流出版公司將於明年邁入第二十五年,從經營一個出版公司,到近來您提出「知識產業集團」的發展目標,面對出版事業,您是否已有不同於以往的思考?

A:過去我常說,我享受出版是「在不變的環境中尋找變動的樂趣」,未來我必須說,遠流是要「在變動的環境中經營不變的本質」。

怎麼說呢?資訊科技的長足進步,特別是Internet環境所造成的「地球一村化」,已嚴重地影響出版者長期所使用的唯一載體──紙本書(包括雜誌、報紙)。也徹底介入傳統知識的創造、加值與流通的過程。一個出版公司究竟在經營什麼核心價值,是我們目前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我在尋找出版事業不變的經營本質。二十一世紀是知識世紀,每個公司都關心「智慧資本」,出版者長期以來就是在做知識產業,我們必須在新時代裡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出版者不變的角色仍是扮演知識創作者和消費者的橋樑,只是新世紀的知識創作不限於文本,是多媒體的(可以用文字、聲音、肢體、影像、電腦整合創作),知識的流通也不是單向直線的,作者和讀者可以同時在Internet上共建共享知識。

所以,我們要利用資訊科技來服務優質內容。遠流在努力研發一個「整合性數位出版管理平台」,包括創作平台、編輯平台、閱讀平台,以及EC流通平台,目的是在傳統的讀者服務之外,提供更好的工具給作者、讀者。

我相信內容產業的核心角色是「催生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加值與經營管理」,未來的成敗是看我們能否有效地提供知識服務平台,滿足資訊社會所要求每個產業在「速度、品質、成本」上的競爭,而新的創意也表現在資源的整合、複製和連結上。想想看:用黃俊雄布袋戲去演出李總統「台灣的主張」是怎樣的情景?如果製作一齣一百集的「台灣通史布袋戲」在電視上播出,需要結合優質內容劇本、口白、造型、音樂……,是出版嗎?不是知識產業嗎?

Q:您一再強調大環境不同,電子科技的介入,可說是對傳統出版生態影響最大的改變,近年來遠流也投注不少人力、財力在電子出版和建構網路系統,您如何看待台灣電子出版的發展?

A:這幾年遠流在光碟、網站和資料庫的開發製作和經營上,充滿機會和風險,因為我們必須在原有的專業編輯團隊之外,結合新的內容專家、媒體結構專家、電腦工程師、動畫人才和行銷專家一起合作,才能把豐富的傳統內容,轉化為多型態、跨平台、多種語言的多媒體出版品。當然,跨產業的人才、資金和技術整合,其實是不容易的。而光碟出版太像拍電影了,可是台灣還沒有培養足夠人才。

所以,如果你指的電子出版是光碟製作,前景是不光明的,但如果把光碟當過渡產品,把氣力用在「以數位新科技來創新傳統內容知識價值」,那麼一定前景光明。舉例說明,我們的第一個資料庫「遠流英漢百科字詞典資料庫」可望於年底前完成,我們要在Internet上建構與讀者、作者共建共享的系統,也就是在網路上建立「知識百科全書」。以這些資料庫為基礎,就能發展出更多出版品或在網上開發商機。

Q:在轉變和摸索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A:遠流以「與環境對應,與時潮共舞」自我期許。但不論以何種形式、載體呈現,最後的創意還是知識產權的累積。能夠找到讀者需要的東西,以更方便的形式呈現,才能得到認同。所以產銷人才的培養和發現是我們的困難。

還好我們的經營舞台沒有受限,格林文化與國際插畫家合作的例子,說明出版決勝關鍵在有無創新的能力,能否規畫、經營智慧財產權,貼近華文或國際市場。

面對未來的競爭,應該培養新時代的媒體人才,「辦雜誌」也成為必需的計畫。單懂文字媒體的出版人,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的工作。未來遠流的工作團隊必須能有將書、光碟和網路三者結合的能力,以實踐「實體與虛擬齊飛,傳統與數位共舞」的理想。辦雜誌可能是培訓演練全方位人才的好方法,因為他們必須對環境的變動有更敏銳的反應。

Q:早年您以「沒有圍牆的學校」的概念來經營出版,現在強調要推廣「多元智慧教學網」(MITschool)進入教育出版領域,這與您學教育出身的背景有關?您在想什麼?

A:我出身教育系,沒有去教書,人生美好的機遇使我可以用出版來從事社會教育,幫助自己和別人「終身學習」。二十五年過去了,遠流經營出一點點成績,得到一些些肯定。但我的老朋友們,期許遠流介入教育出版領域,提供好的教材教法給正在就學的學生,迎接一個「沒有標準教科書」的教改時代,我知道這是政府和民間二十一世紀的大工程。

我們覺得哈佛大學教授迦納博士提出的「多元智慧論」,可以用來作為知識學科整合,教材教法的編選工具,我們決定先把研發的工作放在虛擬的網站。所以我們申請了MIT school.com的學習網,以服務九年一貫制中小學師生為主。要虛擬與實體齊飛,沒有實體學校師生的參予和支持,MIT school是沒有生命的,我盼望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理想舞台給新遠流人。過去我的角色比較像編輯人,未來的角色會比較像製作人。

Q:最近幾年大家都在關切大陸市場開放後華文出版版圖的變化,及對台灣的衝擊,您如何看待這個可預見的變局?

A:華文出版市場的開拓,可能是下一世紀最重要的知識產業競爭。這一競爭,是跨語種、跨產業、跨地域的。每個出版人要想他擁有的核心資源是什麼?他擁有的核心能力能複製嗎?能國際化嗎?進入策略是以書本、雜誌還是Internet?夢想的大小是否和自己能主控的成功因素成正比。

遠流定位自己是知識產業,決定「知識產權的開發加值與經營管理」是我們的核心,目的是要在他控的環境中掌握可以主動的利基。

Q:未來充滿變數,您以什麼心情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A:迎接挑戰,才能激發創意。出版這個產業使我們有機會接觸當代才俊之士,親炙他們的智慧思想,我以能服務他們為榮。我理解未來的創作資源是稀有財、珍貴財,是搶奪的,唯有戒慎恐懼,才能源遠流長、與時俱進。

這些年來,我們認真面對工作,且不敢因為一點成績而停下來自滿,鼓勵同事把遠流建設成「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正因如此,想到我們正逢時代交替的關鍵時刻,是中國歷史上出版事業前所未有最活潑的階段,面對未來,其實我是非常興奮,而且充滿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