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童話故事最佳聽眾?


誰是童話故事最佳聽眾?   

林意雪 /花蓮東華大學兼任講師、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前執行長

傳統童話是孩子們小時候必讀的故事。那些在民間流傳許久,有著公主、王子、巨龍、城堡、巫術的童話故事,似乎也是大人對所謂「童話」的一般印象。這種類型的童話,在兒童文學裡稱為「古典童話」或「口述童話」,用來區分當代所創作出來的「創作童話」。雖然現在的兒童有越來越多種類的故事可供選擇,舉凡生活、科學、自然、情緒等類別,應有盡有;但古典童話本身似乎有種無可替代的魔力,即使其他故事同樣鮮活有趣,但有許多孩子仍然喜歡沉浸在古典童話那種魔棒式的想像之中。

看到孩子喜愛聆聽這一類型的童話,一些父母難免會有這樣的問題:這種童話有什麼獨特之處?它對孩子有什麼幫助嗎?有些大人甚至擔心起童話的後遺症,特別當自己的孩子愛上扮演公主的角色,或者著迷於惡龍與王子的打鬥對決之中,讓人不禁懷疑:童話除了幻想,似乎就沒有其他特殊的意義了。

中年童話 魔法退席,責任感登場

不過古典童話的魅力可不僅限於此,它也不只包括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王子公主故事,或是藉助魔法和神力來完成使命的動人故事而已。古典童話包含的範圍很廣,而它們的產生、在民間口述流傳、一代一代地被修改,到最後完成一個固定架構的歷程,是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們有興趣深入研究的素材,畢竟它是在某種時空背景下創造出來的產物,經過了幾代的人們增添修減,一定隱藏了不少歷史軌跡和生活智慧,更能反映出一些人類共通的心理現象。

《大人心理童話》(晨星版)是由精神分析師艾倫•金所撰寫,書中以他所收集的十六個世界古典童話,特別是「中年童話」為材料,分析出其中特殊的象徵意義及人生智慧。所謂「中年童話」,是作者為了區分上的方便,將那些以王子、公主、孩童和魔法為主的古典童話,稱為青少年童話;反之,以中年人為主角的則通稱為中年童話。這本書以大家熟知的〈精靈與鞋匠〉(德國格林童話)為開場,敘說中年童話最大的特色,就是「魔力」的消失;而「魔力」,代表的正是青少年童話裡,用來表現那個時期天真、自由、創造力、快樂、沒有責任重擔的心理狀態。成年之後,魔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責任感、深思熟慮、世故、沉得住氣而較不衝動的特質。這些特質替代了魔法,在童話當中變成了主要的關鍵點。

例如在義大利童話〈所羅門的忠告〉當中,店主人花了二十年的薪資換取所羅門的三個忠告,雖然這三個忠告平凡地叫人生氣,但是卻因為店主人具有中年人較為容忍及認命的特質、不如不信的謹慎態度,遵守了這三個忠告,使得自己的性命受到了保護。

古典童話 面對人生的智慧寓言

艾倫•金在書中就以這樣的方式,詳盡清楚地分析中年男女如何顛覆傳統性別角色、如何面對人生的轉折、如何接受命運、療傷止痛、面對死亡及宿命。除了歸納出這些童話當中的中年智慧之外,作者也廣泛引述心理分析學、人類學研究、史詩、傳說及經驗,在每一篇童話中選擇各種角度切入分析,點出許多平常人不容易注意到的細節(譬如,為什麼中年童話裡常出現「五」這個數字),引導讀者看到童話背後蘊藏的豐富意義及暗喻。

《童話裡的智慧》(探索文化版)以及《童話看人生》(駿達版),也是以童話為出發,但是對象卻是大人的書籍。前者是一位母親描述她和孩子如何在故事中成長;後者則將童話視為面對人生的智慧寓言,鼓勵成人吸取童話中的寓意。這些書籍的出現,讓大人有機會不只看到童話帶給孩子的趣味,也看到它更深層的意義。

大人看這些大人的書,小孩同時也享用了書中所列舉的古典童話。若是孩子意猶未盡,由於古典童話幾乎沒有版權問題(除非重新翻譯、改寫、詮釋或配圖),不少坊間的出版社都樂意將它們集結成書,因此,很容易便可以蒐羅到不同版本的世界童話故事,提供孩子盡情聆聽閱讀。

 

──轉載自2000.03.27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更新時間:2000/4/19 下午 06: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