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全集》


遠流將柏楊先生畢生的思想精華重新出版,以【柏楊全集】嶄新的面貌與每一位讀者見面。可以在【柏楊全集】中看到從大陸到台灣、從異域到本土等最精闢的思想驅力,內容細數柏楊五十年來、二千萬字的寫作生涯: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五年專欄、十年通鑑,然後是通鑑的修訂與紀事本末的編寫,此外更有古典詩、報導文學及其他散文,成就可謂非凡,樹立了當代文人思想與卓越人格的不朽典範。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涵蓋了中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西元前403至西元959年)文化、政治、經濟、人物性格的縮影,是一部足以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的歷史鉅著,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必讀史書。九百年後的今天,在柏楊先生十年孜孜不倦、現代語詞的譯解下,使得原本晦澀難解的文言文《資治通鑑》,從此有了平易可親的一面。

 
《通鑑紀事本末》


【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是進入《資治通鑑》的大門,是最完整的一部「資治通鑑故事集」。對渴望吸收歷史知識的讀者,更是無量功德;已經讀過《資治通鑑》的讀者,更能從【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精心編輯剪裁後的成果,得到全新的閱讀啟示和趣味 。

 
《天真是一種動力》


「一個有夢的人,不見得會成真;但一個連夢都沒有的人,就更無從成真。天真──天真的理念、天真的盼望、天真的努力、天真的執著,是一種動力!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就建立在每個人都有天真的夢之上。」
這是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柏楊先生的信念。
柏楊一生經歷傳奇,不僅見證了台灣民主的發展進程,柏楊本身更是一個具有絕佳典範價值的人權教案。在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中,柏楊是積極參與的一員,其影響力因他不斷的反思書寫與熱情的感染力,持續地影響著我們。
如今這位八十幾歲的天真長者,持續運用他的熱情與獨特的文字魅力,試圖推動一項巨大的文化改革,希望將國人最缺乏的「尊重文化」推行到生活當中。
本書收錄柏楊近兩年來公開發表的文章、演講與訪問稿,主軸即是民主、人權、尊重與包容。柏楊不改辛辣、反諷的幽默筆觸。全書內容包括「獨白」、「對話」和「聆聽」三部分。「聆聽」部分收錄兩篇評論文章:〈世俗批判的現代意義-試論柏楊雜文思想的品格〉(陳曉明)和〈柏楊:非貴族的知識分子〉(周裕耕)。

 
《這個人‧這個島》


柏楊一生的遭遇,有其時代的共通性;然而柏楊處世應世的方式,卻更有其個人獨特的勇氣與堅持執著。我們試圖透過圖像閱讀柏楊一生的意義,以及他與台灣社會的交涉互動。本書運用傳主的生活照及相關圖像資料呈現柏楊生命歷程中各個不同階段的轉折。除展現視覺印象外,並輔以簡明的文字說明,藉由柏楊的經歷,見證台灣民主的發展進程。文字由傳主柏楊執筆,或從其回憶錄或作品當中選錄相關片段作為補充。嘗試將柏楊此一「小我」的人權生命歷程,化做一個「人權教案」供大家閱讀研究。
*本書由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和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本書由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補助印行

 
《柏楊品三國》


柏楊,一位觀察敏銳,筆鋒犀利,更是滿懷社會良知的文化觀察者。他的作品極具感染力,絕妙的文句中洋溢著淑世的熱情。看過柏楊著作的人,很難不被他擲地有聲的鏗鏘文筆所震撼。在他筆下,往事陳跡有了當代的新價值,枯燥沉悶的歷史敘述居然變得生動鮮活極富可讀性。
然而遺憾的是,柏楊的歷史著作篇幅都相當龐大,對於現代忙碌的讀者,很難完全讀至終卷。尤其是精彩的三國時代竟不曾書寫過任何專書。為了彌補此一遺憾,我們從其名著《中國人史綱》、《柏楊曰》、《皇后之死》中輯選出相關章節編輯成《柏楊品三國》一書。
文章雖是舊作,但因聚焦在「三國」,有了新的焦點與視角後,也就產生了新的閱讀啟示與趣味。透過柏楊的生花妙筆,讀者可以輕鬆瀏覽,既可增長三國歷史知識,更可從中得知柏楊對三國時代獨特的觀點與看法。

 
《柏楊品秦隋 》


「歷史上的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柏楊
秦、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短命王朝,它們各自結束一段長期的紛亂局面,統一中國,並開啟了繼之而起的漢、唐盛世,但是它們卻都無法通過瓶頸危機的考驗,黯然消失於歷史舞台。本書試著從柏楊先生舊作《中國人史綱》和《柏楊曰》中輯選相關章節,將二者並列陳述,發掘其短命特徵警示後人。
秦二世、隋煬帝的基本作風,在很多走向沒落的家族式企業二代傳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排擠老臣、跋扈專權、妄想式自信、肆意決斷而終於江河日下。所謂「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創業、興家之後,如何培養好下一代接班人,從而長久興旺,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書以秦、隋為殷鑑,對企業管理者、家族式企業的局中人,極具啟發性,閱讀價值甚大。

 
《人權版結婚證書 》



 
《綠島人權紀念碑 》



 
與柏楊有關的論著

1.《柏楊和他的冤獄》:孫觀漢編,香港,文藝書局,1970;台北,敦理出版社,1988。(易名《柏楊的冤獄》)
2.《柏楊與我》:梁上元編,台北,星光出版社,1979。
3.《另一個角度看柏楊》:應鳳凰編,台北,廣城出版社,1981。
4.《柏楊‧美國‧醬缸》:陳麗真編,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2。
5.《七十年代論戰柏楊》:藍玉鋼編,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2。
6.《柏楊65──一個早起的鳥兒》:編委會編,台北,遠流出版公司等,1984。
7.《夢回綠島》:孫觀漢編,台北,駿馬出版公司,1986。
8.《評柏楊》:孫國棟著,香港,明報出版社,1989。
9.《醬缸──柏楊文化批評》(Kulturkritikin Taiwan: Bo Yang):Jurgen Ritter(周裕耕)著,墨勤譯,台北,林白出版社,1989。
10.《一個作家觸怒兩個中國》(On Author is Rankling Two Chinas):Lin Zi-yao編,台北,星光出版社,1989。
11.《醜陋的中國人風波》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台北,林白出版社,1990。(易名《都是醜陋中國人惹的禍》)
12.《柏楊幽默散文賞析》:雷銳、劉開明著,廣西,漓江出版社,1992;台北,星光出版社,1994(易名《論柏楊式幽默》)
13.《歷史走廊──十年柏楊》(1983-1993):編委會編,台北,太川出版社,1993。
14.《海峽兩岸話通鑑》:盧心銘編,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
15.《情愛掙扎──柏楊小說論析》:李瑞騰著,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4。
16.《柏楊評傳》:雷銳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6。
17.《柏楊傳奇》:覃賢茂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8.《柏楊傳》:古繼堂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19.《柏楊的思想與文學》(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柏楊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黎活仁等編,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20.《走近柏楊》:李世家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21.《柏楊傳》:韓斌著,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22.《柏楊文學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瑞騰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Copyright © 2003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YLib is trademark of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電話: (02)2392-6899 傳真: (02)2392-6658 服務信箱:ylib@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