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這本書你該知道的事
憑味蕾嘗鮮,照靈感行事
胃口來了,興致就來了,手藝也跟著來了
在塵囂之外的森林裡,亞洲超商不見蹤影的地方,以神農嘗百草、試百醬的精神,就地取材,熬湯、煲粥、烙餅、燻雞、炸油條……一切憑空想像,順著口腹之慾,料理出最獨特的味道。
廚房是一個能激發靈感的魔法場域,尤其是對身兼聲樂家、畫家、作家,以及家庭主婦等身分的莊祖欣而言,更是如此。住在前不著村後不搭店的德國森林裡,個性豪爽直率的她,從罐頭酸牡蠣做成的「蚵仔煎」正式揭開她往後二十多年的「食」的冒險……
從小超市裡就地取材,回到自己的森林廚房,跟著聲樂的不同曲風,以歌入菜,邊煮邊唱歌劇(有時也邊畫),激盪出一桌火紅、翠綠、麻辣、酸爽的中式菜餚,或是揉合各國特色的無國界料理,端上由德國工匠特製的中式轉盤木桌,中西合壁的風格鮮明強烈。莊祖欣的冒險實驗在小鎮鄰里間漸漸遠近馳名,吸引了德國公共廣播電視台(WDR)記者帶著鳳爪、豬耳朵登門造訪,更開啟了莊祖欣料理冒險的新紀元。
本書以莊祖欣的生活故事衍伸出新創菜式,其中穿插了幽默風趣、文化比較的飲食散文,並以烹調的七個手段「拌、煮、煎、蒸、烤、炸、炒」加上「甜」等76道菜餚,分門別類,讀者可依照作者的烹調順序建議,按圖索驥的冒險、實驗,組合成宜時、宜地、宜人,色香味俱全的無菜單料理。
※特別收錄:
「十全十美」年菜特別企劃,以及專業品酒師、莊祖欣夫婿安德烈.庫恩的文章。
※美味推薦:
江振誠│國際名廚
胡忠信│作家,政論家,節目主持人
殷睿聆│ 「夢幻廚房在我家」女主人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韓良憶│作家,節目主持人
15 篇飲食文集 × 76 道中西混搭菜譜
現在,就跟著森林廚娘,展開一場無國界料理大冒險吧!
■今晚吃甚麼?
廚娘構思菜色的時候,思緒其實跟柴米油鹽醬醋茶無關,她想的是,如何讓食客在吃菜扒飯之際,一口一口地,從唇齒、牙齦、上顎、舌根……發起震動、刺激腦波、綻放新領悟,同時讓味道和質感(脆、韌、綿、軟、漿、稠、稀、凝、熱、涼、冰)更進一步地,在嘴裡爆開一連串意想不到的驚喜。
■做菜的靈感有如大小瀑布匯聚成溪流
幾經找尋,終於找到了同學口中的亞洲食品店。我騎著單車橫越大街小巷,買了一籃子又一背包的亞洲進口蔬菜、調味料,冰雨雪花搞得一路溼滑,卻橫衝直撞趕著回家料理,好幾次被街車、巴士司機叫罵呼喝,我邊閃邊縮頭,一心想著待會兒的烹食美味,再冰的冷雨、叫罵嘴臉也澆不滅我心頭的熱。
■身在德國森林小鎮,以「推廣亞洲口味」為己任
看到架子上擺滿了做亞洲菜系的基本調味料,總覺得這是被我二十幾年來冒險犯難、做烹調實驗的毅力和念力給念出來的。基於此,我隨時睜大了眼睛,單槍匹馬地跳起「亞洲食品啦啦隊」舞,以「推廣亞洲口味」為己任──猛嘗新,經常買米酒、麻油、麵線、乾辣椒等食品作為參加德國人生日派對的伴手禮,或是用來提供慈善活動的抽獎禮物。
■改變不了環境,那就改變自己
二十多年前,我初來德國之時,別說「吃不到」道地的中式菜餚,就連「取得」食材都成問題。於是從自己做菜、做實驗、冒險犯難、嘗百草、試百醬開始。二十年後,環境竟然受我感召,一一跟上,現在雖說不上應有盡有、要啥有啥,但是稍經手續變通,也沒有我想吃而變不出來的菜了!
■you are what you eat
味覺的偏好來自兒時的記憶,可能會被暫時遺忘、被分心,或被一時壓抑住。但它就在那裡,安靜地等待,時機一到,就會蠢蠢欲動,執拗地硬要把你拉回兒時食的記憶裡去,吃不到就會魂牽夢繫,絕不善罷甘休。
■一桌包山包海、色香味俱全的無菜單料理
考量烹調手法,讓各種菜色口感相輔相成,「慢燉」加「快炒」加「清蒸」與「涼拌」。這樣在熱火、沉淪後,再來一陣清風,實在舒服;食材選用可考量海拔的差異,從海裡的魚蝦,到地上的肉類,到泥土裡的根莖類、貼近泥土的蘑菇類,到爬牆的豆莢類和樹上的番茄、節瓜類,朝各個面向去排列組合。接著煎煎煮煮、拌拌淋淋,義式、德式、日式、中式調味料天馬行空地混合,每一次合菜,都是一桌精彩的無菜單料理!
■像戀人一般的酒與菜
酒跟食物的搭配組合凑對了,色香味的相互作用就層次無窮地開展來。葡萄酒像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引領味覺期待下一道菜,甚至進一步和菜餚的滋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道道菜餚配上一杯杯的選酒,一層層地喚醒味覺的意識,像一對戀人,在味覺神經裡起舞結合。以這樣的品酒藝術眼光看來,葡萄酒的價位高低其實微不足道。
■食譜書的功能新解
食譜書不應該是站在廚房裡一籌莫展地思考「我到底該做什麼菜」的時候才看的書,而是先讓那些文字和照片慢慢地在腦海中沉澱醞釀,到了下午下班去買菜的時候,見了市場的菜色,食譜印象就漸漸活躍清晰起來了。這時,問自己胃口在哪裡?時令的蔬果是什麼?想出了主菜,胃液和口水開始朝向它分泌,之後,再一一順著胃口描繪下去,第二個菜、第三個……也會自動出現。
想出了一桌子的菜,躍躍欲試之餘卻也怕手忙腳亂,擔心分身乏術而最後肉焦、菜老、魚不熟、醬沒味?安啦,邊做邊聽歌劇就行了,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的!
莊祖欣 Cindy Kuhn-Chuang
旅居德國24年,住在拉得弗瓦德(Radevormwald)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森林小鎮。在僻靜的小鎮裡一邊入境隨俗,一邊宣揚中華文化,教德國人寫書法、畫水墨畫、唱中華民謠、做中國菜,也教難民孩子學習德文。集繪畫、音樂、廚藝、寫作天分於一身,被寧靜的森林小鎮居民推選為「最能代表拉得弗瓦德小鎮的藝術家」。
著作:《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德國22年的文化詠嘆調》,《拉得弗森林異童話:地圖上沒有的德國小鎮Radevormwald,莊祖欣短篇故事集》
FB:莊祖欣
作者序
食的冒險
Chapter 1 品‧東‧西
做菜時就要聽歌劇
味覺的偏好來自兒時的記憶
鑑定的標準
會烹飪不是好妻子好媽媽的前提
德國鄉下中國餐館
講人情味的文化
葛蜜特利希凱──真正的德國情調
東風西漸的二三事──關於「餃子」
沒帶泡麵在勃艮第酒區旅行
葡萄酒的享受
歡樂啤酒國
原來賽車跟中式食用法有不解之緣
爛天氣茶
Chapter 2 來來來,大家趁熱吃
配菜心法
備菜順序
1 拌
食慾和身材──雞絲涼麵拌芝麻芥末醬
菠菜豆腐枕頭山
麻辣汁拌豆腐
日式揚出豆腐
節瓜大薄片
醃漬小黃瓜小蘿蔔
欣人獻曝的烹飪撇步──乾辣椒絲
2 煮
男人流感──元氣雞湯
黃瓜粉皮棒棒雞佐芝麻芥末醬
龍龍的生日願望──拉麵
高湯的油膩問題
紅透半邊天──紅湯拉麵
關於吃辣
治好空巢鬱悶──當歸鴨麵線
魚香茄子煲
中西合璧暖胃菜──清燉小牛肉薄片與高湯麵條
迎接父子賦歸──紅棗東坡肉
摻了東方味的聖誕節──十香滷肉
啤酒燉牛肋條佐迷迭香烤馬鈴薯
德國家常菜──白蘆筍佐荷蘭醬
蕈姑姑與老紅帽──烤雜蘑菇&奶燉秋季森林雜蘑菇
餃子
孤獨的熬粥記──鴨骨高湯干貝粥
唯獨鍾情徳式家常湯──大蔥濃湯
松露爛糊白菜
鍋塌豆腐
3 煎
從「青春舞曲」到「鯰魚晚餐」
欣人獻曝的烹飪撇步──長梗黑胡椒
豆酥鱈魚
豆瓣嗆鍋魚
幸好不只是隨便吃──香煎黑鱈魚佐雪莉酒醬汁與熊蔥湯
低碳減重烹飪法──煎菲力牛排佐烤西洋梨鑲青辣椒與南瓜椰汁濃湯
南瓜泥
香煎肋眼牛排佐節瓜茭白筍搭青檸醬汁
天地佳食──德式煎薯餅佐蘋果泥醬
蔥油餅跟Pizza結婚──義式蔥油鍋餅
剩飯煎成鍋巴蛋餅
紅薯籤拌玉米糊煎餅
4 蒸
清蒸蝦仁鑲絞肉填節瓜
小矮人青椒鑲肉
豆豉辣椒蒸比目魚
泰式清蒸檸檬鱈魚
自己做刈包
欣人獻曝的烹飪撇步──絞肉分裝
5 烤
傳說中排行榜第一的聖誕大餐──德式烤鵝
牛絞肉焗烤通心粉
蒜粒香草辣椒低溫烤整塊肋眼牛
烤伊比利豬肉卷的中式做法
烤白菜
松露烤白菜
中秋節全家團圓家常菜──花園香草烤紅薯片
我的松露調味寶貝
最愛的蘇丹級美味──土耳其烤茄子
6 炸
做菜慾望像中蠱似的──炸小牛排骨佐藜麥番茄荷蘭芹沙拉和煎玉米餅
鹽酥雞
酥炸豆腐
老皮嫩肉
宮保皮蛋
7 炒
有這味,世界隨處是我家──回鍋肉
苦等情人──蔥薑炒伊比利豬肉片
乾煸四季豆
松露培根炒高麗菜
宮保大白菜
記者訪問最美味佳餚──麻婆豆腐
8 甜
德國偷懶版的紅豆麻糬酥餅
芋圓栗子泥烤奶酪
玫瑰蘋果派
烤蘋果
紅蘿蔔蛋糕佐香草冰淇淋
南瓜起司派
膠黏中東蜜棗蛋糕佐焦糖醬汁
安德烈的牛皮吹破了──香橙蒸糕
思念婆婆的檸檬蛋糕
十全十美年夜飯特別企劃
芝麻芥末醬淋粉皮
莫札瑞拉冰鎮小番茄
酪梨番茄沙拉
蔥油泡雞絲
酸辣油煎酥魚
紅醩腐乳肉
八寶飯
功封鴨腿
生炒蝦鬆
菠蘿蠔油牛柳
後記
做下去、唱下去、跑下去!
作者序
食的冒險
一切始於1993年年底。
覺睡到一半,胃痛,痛醒的時候,一手扭著胃部的睡衣,口齒苦澀,一心恨透了那種得不到想要味道的感覺。睡前才硬塞進去的乳酪酸黃瓜加鹹肉黑麵包,不鹹不淡,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地哽在那兒,我的身體似乎從每個細胞裡抗拒接受它。但是餓,年輕的身體最會餓,餓的時候別無選擇。
需要辣的燙的,淅瀝呼嚕地在煙霧香氣裡,大口夾菜、扒飯的感覺。扒完飯用手背揩嘴,辣的一臉油光,舌緣險些燙傷,啊!何其過癮。但這兒沒有,天寒地凍,人人餐餐冷食,黃油、番茄醬、美奶滋就是全部的調味料,配上冰啤酒,大學城裡的學生頓頓這樣打發。我餓的發昏,饞的發抖,醒著睡著想的都是台北夜市裡的小吃、路邊攤的滷味。
受不了了,決定去一趟超市發掘可能性。一冰櫃的各式乳酪、冰淇淋蛋糕、奶油優酪乳,剛來的時候新鮮,還覺得好吃,吃了一兩個月,終於倒盡胃口,再也無法下嚥。這兒的超市不賣鮮魚,魚蝦蚌殻都是冷凍食品,皺眉頭,胃痛更加隱隱,忽地眼前一亮,前面架子上一排排的罐頭是什麼來著?牡蠣嗎?哇牡蠣啊!一看價錢,乖乖不便宜,但是管不了那麼多了,夜市裡「蚵仔煎」的記憶畫面把我眩地眼冒金星,今天非給自己做個蚵仔煎。一個不夠,這一罐牡蠣夠我做少說五六個。
哪兒有茼蒿?也沒空心菜,拿生菜沙拉吧!甜辣醬呢?沒問題,用番茄醬加超貴醬油(當年150 ml要五馬克)調調看,去同學那兒借人家烤蛋糕用的芡粉調水做麵糊,學生宿舍廚房被我搞得菜葉醬汁滴答滿地,進來找啤酒、巧克力的同學問我是否念化學系的,做實驗請到實驗室拜託。我哪有功夫理他們,起油鍋,大把下牡蠣,吱吱渣渣爆油漬,打蛋,淋上稀麵糊,生菜沙拉也炒兩下,盛盤拌醬汁。筷子呢?算了,用刀叉充數吧!瞧,冒著煙,還燙著呢,看起來真香。
這個嘛,比不上士林夜市,但是給自己打氣,直說「湊合湊合」,炒過的生菜黑污污爛兮兮,甜辣醬太番茄味了,配麥當勞的滿福堡會比較適當,保久的罐頭牡蠣竟是醃在醋裡,酸得我眼淚都出來了。不怕,邊做邊改進,反正牡蠣夠我做五、六個蚵仔煎呢,今天我是耗進去了,賠上小命也要做,也要吃。
酸牡蠣害我連拉了兩天肚子,但是「蚵仔煎之義」正式揭開我「食」的冒險。
幾經找尋,終於找到了同學口中的亞洲食品店。那裡跟大學城市區、學生宿舍有點距離,且店面陰暗狹窄,店主是越南人,老拉張撲克臉,對我經常的詢問感到很不耐煩。從此颳風下雨下雪,除了學校、宿舍,最常跑的莫過於亞洲食品店了。我騎著單車橫越大街小巷,買了一籃子又一背包的亞洲進口蔬菜、調味料,冰雨雪花搞得一路溼滑,卻橫衝直撞趕著回家料理,好幾次被街車、巴士司機叫罵呼喝,我邊閃邊縮頭,一心想著待會兒的烹食美味,再冰的冷雨、叫罵嘴臉也澆不滅我心頭的熱。
沒人跟我說做得對不對,一切全憑空想像,跟著口腹之慾走。
吃不慣德式美奶滋拌沙拉,希臘人用羊乳酪,為什麼我不能用豆腐乳?豆腐乳調稀了加米醋滴麻油,我的豆腐乳沙拉醬轟動學生宿舍一時;想吃粉蒸肉,哪兒去找五香蒸肉粉?自個兒用糯米八角香料以小火烘焙,打碎了拌肉蒸;辣椒油從乾辣椒加豆豉花生小魚乾自個兒熬;愛吃麵食?我擀麵給同學大夥兒包餃子下餛飩。他們吃得樂,但嫌不夠快,又不會耐心一張張地擀皮兒,想出個好辦法:把幾張大桌子拼起來,擀個三平方米的大麵皮,用杯口一個個地叩出圓形來,再一一地包。
那個年代,網上找食譜做法可不比今天,想吃菠蘿麵包就只能運用想像力,一試再試,口感不對就重來,最後發現德國的「奶油疙瘩酥」(Streuselteilchen)跟菠蘿麵包口感酷似,於是找到德文烘焙書中的做法,不斷加以研究改進,終於做成跟台灣「聖瑪麗麵包店」賣的一模一樣。但是一旦做成功後就再也不想碰它了,望著一大烤盤黃澄澄油酥酥的菠蘿麵包,才感受到這陣子真的是被發麵、奶油、糖霜和蛋黃給脹死了。
後來搬到森林小鎮,遠離塵囂,亞洲食品店是做夢也沒有了。可是我想吃豆腐,白白嫩嫩的鮮豆腐,哪兒買去?不著急,小鎮商店不是有賣鮮黃豆嗎?老德混著一鍋馬鈴薯鹹肉煮豆子湯。我且買回家,先泡它一整晚,剪了用剩的窗簾紗布,自個兒縫製口袋,第二天用打果汁機打了再濾,濾了再打,反反覆覆,擰出了兩大鍋白澄澄的鮮豆漿。還得邊攪邊煮,怕沾鍋,電話也不接,門鈴也不應了。
豆漿香噴噴做好了,灌了六大保特瓶。鮮豆漿保鮮不長,冰箱不夠放,鄰居謝絕我猛送豆漿,喝不慣也喝怕了,只好擱著等它發酸,讓我心痛。偏偏我不知道,如何使豆漿變豆腐。但怎可輕言放棄?去小鎮的乳酪店問胖胖的乳酪娘,如何將牛奶煉乳酪?必可依樣畫葫蘆地做豆腐。乳酪娘說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去職校、乳酪工廠實習,並鼓著我嘗嘗台子上促銷試吃的乳酪。我吃了一大堆各式乳酪,綠的、黃的、帶洞的、長毛的、滴油的,終於打嗝犯噁心,再也不想碰乳酪,但還是沒學到如何使豆漿變豆腐之方。
後來因緣巧合竟得日本朋友送的「豆腐凝固劑」,還特請木工為我釘了個豆腐模子。又重新泡豆磨豆擰豆,這下子做了一整長板的豆腐,揭開紗布,軟咚咚鮮嫩嫩的豆腐讓我喜極而泣,它美到我不知該拿它做什麼好。麻婆、家常醬汁太重,辜負了它的原味;煎煮炒炸又怕傷了它的白嫩單純,真個是塊「不食人間煙火」的豆腐。
我的冒險實驗在小鎮鄰里間漸漸遠近馳名,終於傳到了附近較大城鎮的電視台(WDR)。要過中國農曆年了,報章雜誌的異國風情版也不忘報導一番,電視新聞台那年沒什麼地震海嘯好報,得找個小道消息來拖時間,於是找到了我,題目是「在德國過春節的華人」。我準備好了紅紙寫春聯,教孩子們磕頭說吉祥話,至於年夜飯,打算做個滿漢全席教他們老德傻傻眼。誰知一開門,記者拎了血淋淋的兩大袋,一袋雞爪,一袋豬耳朵,說傳說中中國人愛吃這玩意兒,為爭取收視率,非要我對著鏡頭做這個。愛吃鳳爪、耳絲是一回事,卻哪兒抓過剛斬下來還帶指甲的鮮雞爪,還有滴血泛青絲的豬耳朵?但攝影記者容不得我拖,「卡麥拉」就要我跟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聊聊我的「鳳爪耳絲年夜大餐」。至此,「食的冒險」又進入新紀元。
這樣實驗冒險,把身手鍛鍊地頗有兩把刷子,煮栗子泥從在樹林裡揀栗子開始,再長長久久的燉煮剝殼,挖出栗子肉,搗碎了煮栗子濃湯,拌成泥鋪在派皮上做栗子蛋糕;豆沙也從泡紅豆開始,煮爛打碎成泥,和著油糖炒香,什麼不能自己動手做?但是想吃滷牛肚,大腸麵線就麻煩了,這些內臟德國不賣給人吃,只賣給狗吃,所以未經處理除臭,我三公斤一袋買回家,還得自己用小蘇打清洗,把家裡廚房臭了三天三夜,做好了只有狗狗願意跟我分享,其他人都給臭嗆了。
回到台灣,親戚朋友們的話題總是上哪兒吃,我卻對五花八門的餐館選擇傻了眼,光吃?不用冒險實驗了嗎?
在德國超市買亞洲醬料食品
今天你若來到德國短期居住或長期定居,再不用擔心買不到亞洲調味食品與醬料了。即使不上大城市,不去亞洲超商,小鄉鎮的超市也提供基本的選擇。雖然我跟這些食品業者毫無實質上的業務關係,但是看到架子上擺滿了做亞洲菜系的基本調味料,總覺得這是被我二十幾年來冒險犯難、犧牲小我做烹調實驗的毅力和念力給念出來的,就像誠心祈祝世界和平,世界就真的和平了一樣。
我初來德國之時,別說「吃不到」道地的中式菜餚,就連「取得」食材都成問題,不像現在,歐洲大城市裡亞洲超商林立,物美價廉,網路購物也方便,就連新鮮豆腐都能訂貨到家。那個時候,連夢中夢到美食都只看得到,吃不到,因為咬下去的剎那,就被胃痛折磨醒了,怔忡地躺在被口水浸溼的枕頭上,發現還是睡在「醒來只有硬麵包、冷奶油和臭乳酪」的現實中,所謂科技文明先進國家的飲食文化,其實還停留在德國祖先「尼安德塔人」(Neandertaler)的原始階段。漸漸地我發現,如果要在這裡儘快地入境隨俗──把德語學好、把德式的應對進退做好,心情愉快,身體健康,首要功夫就是:莫要逼迫自己的腸胃適應「德式冷食」文化,而是一肩挑起「引領尼安德塔人飲食走向美味文明演化」的重責大任。德國人的優勢,如社會紀律、守法、規範……等,我等甘願臣服及被同化;但未開發的飲食文化,則需要盡小我之力,同化他們!
今天你若到我們森林小鎮的超商走一走,找得到醬油、米醋、壽司米、麻油、辣椒醬(Harissa)、蠔油、海鮮醬(Hoi-Sin Sauce)、日式芥末醬、魚露……等等,新鮮蔬果類中終於也有了香菜、紅辣椒,且偶爾還會有青江菜、細長茄子等,還找得到木耳、花椒、乾辣椒、五香粉等一大堆的乾貨。這些,都是二十幾年前無法想像的。
據我觀察,我們小鎮的超市似乎在做實驗,他們會突然引進一大堆亞洲食品新貨,擺在架上看看銷售成果如何。賣得好,此類貨品架就會增寬增廣;賣得不好,隔兩週就撤了架,或是改賣其他異國醬料,如阿拉伯、非洲、東歐國家的罐頭、調味料等。基於此,我隨時睜大了眼睛,單槍匹馬地跳起「亞洲食品啦啦隊」舞,把「推廣亞洲口味」視為己任──猛嘗新,經常買米酒、麻油、麵線、乾辣椒等食品作為參加德國人生日派對的伴手禮,或是用來提供慈善活動的抽獎禮物。
經常,我收到臉友給我的熱心留言,如:你貼的這些菜色我一定做不出來的,只有空看和流口水的份。我回答:「失敗」為成功之母,「吃自己做壞的菜」為成功之父,「錯買德國人調的醬汁罐頭」為成功之助產士,「拿德國人做的煙燻鹹硬豆腐來充當豆腐乾炒菜」則為成功之保姆。
想想,住在德國鄉下地方要做到「成功地」滿足食慾,進而才能定心,入境隨俗、安家立業……需要多少次為之催生和撫育的「父母、助產士和保姆」之失敗經驗呢?
我記得讀過智慧的句子:「人心險惡、世態炎涼,這是世事之常態,改變不了世界,但是改變得了自己。從自己覺醒、滿足、開心做起,周遭的世界就會自然而然地跟上、越變越好。」我曾經惋嘆,為什麼無緣住在飲食聞名的大城市?即使不能在家鄉台北,命運也可以安排我住住上海、香港、東京……等的美食都會,或者,像美國加州也不錯,加州的亞洲美食餐館選擇應有盡有,要啥有啥。為什麼偏偏我該淪落於這個連像樣餐廳都沒的鄉下小鎮呢?
後來發現,改變不了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吧。從自己做菜、做實驗、冒險犯難、嘗百草、試百醬……開始,還真的耶,環境竟然受我感召,一一跟上,現在雖說不上應有盡有、要啥有啥,但是稍經手續變通,也沒有我想吃而變不出來的菜了!
傳說中排行榜第一的聖誕大餐──德式烤鵝
德國人過聖誕節在家都做什麼大餐吃?我曾經訪問過很多德國朋友這個問題,理論上與理想上,都得到這樣的答案排行榜:
1. Gänsebraten 烤鵝
2. Krustenbraten 烤脆皮火腿
3. Rehrücken 烤鹿背里脊
4. Roast Beef 烤牛肉
5. Raclette 小鐵盤烤乳酪
6. Fondu 乳酪火鍋
根本不會有「德國豬腳」這一項。「德國豬腳」作為「德國國菜」真的只是德國境外的傳說而已。
德文小說裡面若講到遊子在聖誕時節不能回家過節,最容易勾起鄉愁的也是想起聖誕夜的「烤鵝」香氣,一想到這菜,就忍不住鼻酸且淚沾襟了……
而實際上,去挨家挨戶調查,得到的結果竟然是這樣:
1.(哎呀本來是想做烤鵝的,但是真的太麻煩,結果還是做了)香腸配馬鈴薯沙拉
2.(本來計畫……可是後來沒買到……最後還是做)香腸配馬鈴薯沙拉
3.(烤箱臨時壞了,所以還是做了)香腸配馬鈴薯沙拉
由此可見,德國人在吃和烹調方面,真的是唱高調派,說的比做的好聽,計畫跟落實間仍有不小的差距。
不管怎麼說,想像的也好、實踐的也罷,既然烤鵝是德國佳節大餐排行第一名,我立志非親自做一次十全十美的烤鵝全餐不可。
肥大的鵝隻超市一般是買不到的,即使在一週一次的農夫市集上,也只買得到切成小塊的鵝肉。若要買整隻肥鵝,非得兩週前跟「雞鴨鵝販」預定才行。通常一隻待宰的大白鵝重約六至七公斤起跳,鵝販拔毛、處理乾淨內臟後還是剩下大約五公斤,體積好比一顆灌飽的大氫汽球(大到可以拉起三歲小孩一起飄上天去的那種),天不夠冷的話,抱回家是絕對塞不進一般家庭冰箱。所以整隻的烤鵝大餐總是在入冬以後才有,鵝隻在入烤箱的前一晚被填進蘋果粒、洋蔥頭、棗子、桃子、柑橘、香草……等,抹足了佐料,鼓脹鼓脹地在寒冷的冬夜陽台裡風乾一夜,第二天才進烤箱。
這麼大的工程、這麼大的鵝隻,按照習俗還得以一大堆的配菜輔佐之,我們一家四口怎麼吃得完?所以今年十月底就跟鄰居克莉絲汀擊掌為誓——聖誕節前的第四旬節(聖節前一週)咱們兩家合作、合食烤鵝大餐,到時候六個大男人加兩個樂活煮婦,五公斤的大鵝應該吃得完了吧……
四旬節的前一晚,我和克莉絲汀一塊兒,把扛回來的肥鵝肚子塞得滿滿的,鵝皮上抹了厚厚一層海鹽、現磨胡椒粒、蒜粉和乾香草,再合力將鵝隻搬到夜間降溫至冰點的陽台去風乾。不好意思,我說,第二天的烤鵝大工程得先交給克莉絲汀負責了,因為白天我還得進城帶領合唱團。咱們約好了,等我下午帶完合唱回來,她已將鵝隻在120℃的烤箱裡先用蒸氣悶烤過一個鐘頭,再以150℃烘烤過四個鐘頭了。
下午四點我趕回拉得弗森林,放下樂譜包包就衝往克莉絲汀家幹活去。等著我進行的工作就是,把烤了五個鐘頭、肥滋滋滴下的鵝油、乾果汁液,注入紅酒、加北艾草、墨角蘭……煮開,再關成小火慢燉,使它蒸發濃縮最後成為香稠的醬汁。一邊煮醬汁使它變濃稠,另一邊就動手做配菜——烤蘋果鑲杏仁泥、煮紅甘藍、炒栗子、清炒迷你包心菜、做麵包屑拌土豆泥球(Knödel )。克莉絲汀怕肥,進烤箱前她特別削下了鵝屁股邊上的大圈肥肉,再將肥肉用蘋果碎塊、紅蔥頭煎香,盛小碟放涼凝結,放隔夜後就是擦麵包搭火腿的絕配——蘋果香鵝油。
忙了暈頭轉向的三個鐘頭,七點整,兩家的老男人、少男人們飢腸轆轆地出現,我臨時打碎了根莖高湯(胡蘿蔔、蕪菁、荷蘭芹根、土豆……等),加鮮奶油略攪拌,另用鵝油炒軟洋蔥絲、洋菇片倒入,做成洋菇根莖濃湯,成為開胃前餐。「哇,好好喝的湯呦!」讚湯聲此起彼落!想不到臨機一動變出來的濃湯銷路奇好。「No!no!」但是我說,「不准添第二碗了,因為,烤鵝就要上桌嘍!留肚子吃鵝才是正經事喔!」
克莉絲汀打開冒煙的烤箱,端出金黃酥脆的肥鵝,全體食客睜亮閃映著金色烤鵝的大眼,起立注視,向烤鵝致敬!
這時我按捺下群眾的唾液湧動,故作冷靜操刀——卸下鵝腿、鵝翅、把肥鵝切片,克莉絲汀則一旁淋澆醬汁,老爺少爺們被我們支配去張羅著配菜,大夥兒三頭六臂地盛盤、分食、斟酒,兩家的老么兒子們都禁不住美食誘惑,已經大叫"Guten Appetit!"(祝大家胃口好!)就要開吃嘍,幸虧 Cindy 喊一聲,「欸,不准吃,來來起立靠攏,照了相才行!」咔嚓!不枉為辛苦一場留下紀念啊,我說。
材料
大肥鵝約重5 公斤
佐料(蘋果粒、洋蔥頭、棗子、桃子、柑橘、香草)
紅酒適量
抹鵝皮調味料(海鹽、現磨胡椒粒、蒜粉和乾香草)
北艾草、墨角蘭適量
作法
1. 鵝隻在入烤箱的前一晚被填進蘋果粒、洋蔥頭、棗子、桃子、柑橘、香草……等佐料,鵝皮上抹了厚厚一層海鹽、現磨胡椒粒、蒜粉和乾香草,再與鄰居合力將鵝隻搬到夜間降溫至冰點的陽台去風乾一夜,第二天才進烤箱。
2. 將鵝隻在120℃的烤箱裡先用蒸氣悶烤過1 小時,再以150℃烘烤過4小時。
3. 把烤了五小時、肥滋滋滴下的鵝油以及乾果汁液,注入紅酒、加北艾草、墨角蘭煮開,再關成小火慢燉,使它蒸發濃縮最後成為香稠的醬汁。
4. 最後打開冒煙的烤箱,端出金黃酥脆的肥鵝,操刀一一卸下鵝腿、鵝翅,把肥鵝切片分裝盛盤再淋澆上醬汁即可開動!
講人情味的文化
在一個講人情味的文化裡,打通人脈、建立關係、不看人面也要看佛面,是心照不宣的第一潛在規則。法律規章只供參考,到了節骨眼上就「視情況」而定,而情況,就是「人」,他的態度如何?地位如何?和我的交情如何?如果交情還不夠,值不值得投資這份交情?以後也許用得著。
反之,一個講法治、制度和規範的文化,人與人的關係自然是趨於疏遠的。熱絡或冷漠與否,只取決於個人天性。在這種文化環境下比較能夠「做自己」,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因為關係親疏影響不大,既不阻擋也不拓寬財路。法律維護公平,禮貌或和善的態度且看個人的家教和心情而定。生活在這種地方,一定要學會「酷」和「孤獨」的藝術,否則混不下去。
在「人情味」的社會文化中,討價還價是搭建關係的橋梁。小時候跟著外婆或媽媽上街買菜購物,外婆或媽媽看上了什麼東西,拿在手上把玩片刻,總先露出「不太滿意」的表情,問了價錢一定是,「這麼貴!這東西哪兒值這個價位了?」如果小孩子在一旁吵著要,大人的講價籌碼就沒了,一會兒走在路上肯定被機會教育一番,「下回大人講價的當兒妳別吵,無所謂、可有可無一點,店家才會大方給咱們降價……」
再來就是店家的台詞了,讓我摘錄一段莫言小說裡的對白——「中國東北大冷天的路上,羊皮襖子販子兜售吆喝著,……這樣的皮襖披上身,爬冰臥雪不覺……,只要十塊錢,跟白撿的有什麼區別?張大叔,穿上試試,哎呦我的親娘舅,這皮襖簡直是裁縫比量著您的身材做的,添一寸則長,減一寸則短……。八塊?八塊不行,不是看在老街坊的面上,十五塊我也不賣。啥?您就出八塊?大叔,讓我說句什麼好呢?去年秋天我還抽了您兩鍋子的旱煙,欠著您的人情呢!欠情不還,飲食不安。得了吧,九塊錢,賠本大甩賣……。啥?就八塊?八塊五吧!我讓讓,您長長,誰讓您大我一輩呢?換了別人,我一個大耳刮子把他搧到河裡去。就八塊?嗨,碰上您這樣的硬角色,天王老子也沒脾氣,我又有啥脾氣呢?八塊就八塊吧,張老漢,這次你可欠下我的情了……」賣個東西沾親帶故的,嘴上功夫全在這裡了。
我年輕時第一次到美國去玩,住在美國的親友帶我去逛街,到了購物商場,我拿出跟外婆、媽媽學來的講價伎倆,搓捏著一件(覺得美極了的)上衣,(故作挑剔樣地)指著標價問店員,「這什麼料子啊?怎麼這麼貴!」美國親友馬上用中文糾正我,「別說這種話,在這兒,一、酷一點,喜歡就買,不喜歡就走人。二、要擺出一副再貴我也不在乎的態度,人家才會尊敬你。」
在這種文化環境裡,沒有「花錢的就是老大」的邏輯。也不能說他們不懂服務,只是他們的服務不是鞠躬哈腰、一表三千里、欠情還情……的那種,而是一分錢一分貨,還有品質保證的售後服務。
我初來德國之際,跟著準婆婆上街購物,納悶兒極了,看她進店「日安」、離店「再見」的,如果看上了什麼貨品,仍是一味的誇讚,喜歡了就按標價付錢,從沒講過價,而且邊付錢邊誇店家推薦好、包裝好、紙袋好。她的誇讚不是討好,而是表達自身的優雅、識貨。我注意到,德國店員即使不拍馬逢迎、前呼後擁的,但那個尊敬眼神和恭候態度,像受過專業訓練的家臣伺候女王似的,跟中國式的「白撿的」、「親娘舅」、「欠人情」……截然不同。當然,家臣跟女王的級別清楚,不攀親不帶故,就算「見面三分情」,但最多就是三分,多了免談。
德國最大的移民族群就是土耳其人。土耳其外勞從六〇年代移入,至今他們的諸多社會舉止仍被德國人詬病,其中之一,就是家族裙帶關係牽扯特別大。前兩天我買完菜正要開車回家,一個女人過來敲敲我的車門,我搖下車窗,她一臉堆笑,問我是不是庫恩太太,「您還記得我嗎?」一口土耳其腔的德文,她說:「我還記得您家的兩位少爺呢,好可愛呦!長大了吧?我是以前市中心『阿里巴巴土耳其削肉店』的老闆娘啊,對對對,後來我們收攤不做了,那個店面現在是個Pizza店。我記得您最喜歡吃我們店裡的土耳其烤茄子了,配上松子烤飯,您每次光顧都點那個菜的……。您記得我女兒吧?對對,那個時候十來歲就在店裡幫忙了,很害羞的,可是手腳還算俐落,她呀,要結婚了。」
「哎呀,我真高興又遇上了您啊!我是您的粉絲呢,您每次上報紙我都仔仔細細地讀哦……,蛤?為什麼叫住您呀?不就是好久沒看到您,這會兒忽然在超市見著特別開心嗎?想說,有點小事想請您幫忙……。我女兒的未婚夫啊,人很老實,在德國出生、長大的土耳其人,德文比我這個老太婆講的當然好多了,學的是油壓機械操作。我呀,就想請您丈夫公司給他安插個職位。我知道您人好,幫我跟公司裡說兩句,我保證為您做土耳其『蘇丹級』的烤茄子配松子烤米飯給您送來。拜託拜託,我女兒的幸福就靠您了……」她鞠躬再鞠躬,把我連忙搖手說的話:「我幫不上忙的,請您的準女婿一切按照規矩投履歷應徵吧!」全被她的熱絡緊握雙手擁抱、潮水般的讚美懇求言詞給蓋了過去。
隔天早上我們夫妻倆剛遛完狗回家,老大跟我說:「媽媽,剛才有個女士送來兩大盤食物,我問她是誰,她說:『哎呦,寶貝少爺你長得這麼高大英俊瀟灑啦!這菜是送給你們一家人吃的,我跟妳媽講好的,她都知道。問候你媽媽啊!請她看在茄子的情分上,一定要高抬貴手啊!』」
我跟安德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愈講他臉色愈不悅。這茄子,看起來還真是「蘇丹級」的美味,是吃還是不吃呢?倒掉也不對吧?原封不動地還給人家?我連她家在哪兒都不知道,去哪兒還呢?那……就吃了吧。
吃人家的嘴軟,這份情還真是欠定了,不過,「對阿拉真主發誓,我從沒吃過這麼美味的土耳其烤茄子!」吃完了豈止嘴軟,心也給她收買了。
安德烈卻連連怪罪,說我沒事在路上跟陌生人搭訕幹嘛?明兒把人家烤盤洗乾淨,去她的舊店面打聽打聽如何把盤子還了,付錢謝謝她,跟她講清楚我們公司不以這種方式用人的。
哎,兩種文化各有邏輯,卻永遠雞同鴨講……
話說,今天我幾經打聽,終於找到了那位用「烤茄子」來「賄賂」我的土耳其女士的家了。她老店面的人跟我說,以前「阿里巴巴削肉店」老闆一家人,就住在「狐狸大藥局」的樓上。我拎了烤盤,準備了一束小花和30塊歐元,去狐狸大藥局旁邊的公寓大門口按電鈴。
公寓的電鈴上只有各戶人家的姓氏,由於不知道她姓什麼,就按了那個看起來最不像德國姓氏(勾拉比‧ 薩瑪希)的電鈴,門「嗶」一聲地打開了。我猶疑地爬了三層樓,她穿著家居服,把頭探出門縫看望,一見是我,笑容從左耳根子拉開至右耳根子,大大打開了門,拉了我的手進去,一定要我參觀她狹小的廳室,還一定要為我泡土耳其濃咖啡喝。
我跟她說:「妳的烤茄子和松子烤飯真的是『蘇丹級』的美味。但是,妳拜託我為女婿安插職位的事,奇怪,我托丈夫務必親自去人事部查查他的應徵履歷表,可是找了半天,卻沒找到。」她嘆口氣說:「沒關係,給妳送茄子的第二天一早,女婿就收到你們公司的回絕通知了。」
「啊……,真抱歉沒幫上忙……」
「算了,沒關係,叫他繼續去別家公司試試吧……。哎呀,我太高興妳來找我了。以後,妳若喜歡吃任何土耳其菜餚,跟我講一聲,我喜歡做,不怕麻煩,就給妳做了送去。告訴妳,我呀,這兩天把YouTube裡妳的歌唱影片全看過了。」30塊歐元她怎麼都不肯收下,花束倒是收下了。她把我拉到廚房,用不太靈光的土耳其腔德文,手舞足蹈地教我怎麼做烤茄子。我答應她,今晚就試,若做得成功,一定把照片傳來給她看。結果,超級成功,而且爽口無比!
書號:YLP15
裝訂:平裝
尺寸:17 × 23 × 1.85 cm
類別:應用科學類
分類號:427.07
頁數:288頁
重量:60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8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