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繹: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作者:吳宏一

出版日:2017/07/01

定價:500元

優惠價:79折395

關鍵字:人生三書

內容簡介

國家文學博士  吳宏一 重磅之作

日本人都在學 德國人都在看

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人生三書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三本代表儒、道、釋思想的經典著作,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它們都言簡而意賅,字句精簡,容易記誦,字裡行間卻蘊涵哲理,可以啟發智慧、增廣見識,使我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世界的資產,具全球影響力

《論語》至今被翻譯成27種語言,截至2016年《論語》在海外的各種英文全譯本已接近30種。而日本社會掀起的《論語》熱潮,《論語》更成為失去的二十年的救世聖經。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典籍,雖然全書只有一萬五千多字,但從中可以認識到孔子的思想學說,並且得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求學做事的寶貴教訓。古代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奉為修身治國的圭臬,更是家傳戶誦,人人必讀的文化寶典。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文明日新月異,但《論語》這部書,仍然歷萬古而常新,不失其時代意義。

本書不但白話注譯,注解力求簡明,譯文力求淺近,並且採用直譯的方式,盡量對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既貼近原文,也把握原意,有助於提升初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同時,對每一章句的詞性結構多所剖析,對各篇各章的主旨及內涵亦多所闡釋,提供給讀者更寬廣的視野。另外,還附孔子年表簡編,可作知人論世的參考。

 

為什麼要讀吳宏一的版本?

 注解簡明 用字精審 版本求精 折衷異同

對於歷來有歧說異義的字句、各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或字面意義與現代用法不同時,加以補充說明。

 

釋義精確 貼近原文 把握原意 文白流暢

盡量依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使讀者能明白原文每一字的意義。原來有押韻的字句,也盡量求其音節的和諧。

 

檢討舊說 提出新解 視野寬廣 時有新意

對字句的音義、寫作的技巧以及文字背後的含意等等,作種種不同的詮解,並闡述各章旨趣及意涵,提供更寬廣的視野。

 

作者.譯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論語新繹》、《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台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目錄

「人生三書」總序

《論語新繹》序論

 

學而篇

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長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鄉黨篇

先進篇

顏淵篇

子路篇

憲問篇

衛靈公篇

季氏篇

陽貨篇

微子篇

子張篇

堯曰篇

 

孔子年表簡編

參考書目舉要

序文前言

人生三書總序                                                                               吳宏一

 

    年紀逐漸老大,回首向來蕭瑟處,覺得人生雖然風雨載塗,但畢竟時有陽光普照。有些人,值得紀念;有些事,值得回憶;有些書,值得推薦。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很多條,所謂「世路多歧」。有人生來渾渾噩噩,白白走了一遭;有人不知方向,猶如暗夜到了十字路口,徬徨而無依;有人則始終認定一個方向,勇往而直前。哪一條路適合你呢?完全在乎你自己的選擇。

    書有很多很多種,但就一般人而言,「書到用時方恨少」。少的不是書,是你所需要的知識。知識,包括智慧和見識。對於人生的道路,很多書都曾談到,但值得推薦的,不會多;可以真正給你智慧和見識的,當然更少。

    我年紀逐漸老大以後,覺得有三本書真的值得推薦:《論語》、《老子》和《六祖壇經》,恰好是儒、道、釋三教的必讀經典。這三本書代表人生三條道路的大方向,可以給大家智慧和見識。它們都言簡而意賅,句子簡短,容易記誦,可是仔細體會,卻意義深遠。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代表儒、道、釋三家不同的思想,也分別代表追求人生、完成理想的三個指標,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論語》教讀書人如何進德修業,以期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老子》教統治者如何清靜無為,以期做為治國安民的指標;《六祖壇經》則教萬方俗眾如何明心見性,以期達到開悟解脫的境地。因此為「人生三書」作白話注譯、闡釋評述的工作,讓讀者藉此親近經典智慧,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

    如今「人生三書」終於完成,令我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人生的路該怎麼走?如何安頓身心,活出積極、清靜、圓融的人生?答案就在書裡面。                                    

 

導讀推薦

★榮獲文化部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審推薦理由

淺顯易懂。

 

精彩試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附近)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歲。

他幼年孤苦,但從小就愛好學問。當時魯國雖然不強,但文化氣息卻極濃厚,他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早已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

他長大後,想學以致用,曾做過管理糧食帳目和牛羊畜牧的小官,也做過魯國的小司空、大司寇,負責農工、司法行政的職務,但時間都不長。後來他離開故鄉,遊歷齊、宋、衛、曹、鄭、陳、蔡、楚等國,看看是否能被任用,以便施展抱負,實現理想。可惜道術不同,事與願違,他在經歷幾次危難之後,不得不又回到魯國:一方面整理文獻,從事著述,修訂《詩》、《書》,編次禮樂,撰寫《春秋》;一方面開創私學,廣收門徒,以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主張有教無類,顧及因材施教,不但重視學識的充實,而且也注意品德的陶冶。他的學生前後一共有三千人之多,傑出的有七十二人。因此,他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典籍。雖然全書只有一萬五千多字,但從這部書中,我們可以認識孔子的思想學說,並且得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求學做事的寶貴教訓。這些教訓,兩千多年來,只要是讀書人,甚至是不識字的人,都直接或間接,很少不受到影響。可以說,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奉為治國修身的圭臬。尤其從宋代朱熹以後,更是家傳戶誦,成為我國人人必讀的文化遺產。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文明日新月異,但《論語》這部書,仍然歷萬古而常新,不失其時代意義。有人說它是我們國人的「聖經」,實在很有道理。

《論語》是語錄體,對古人來說,雖然明白如話,但對現代一般人來說,畢竟已是兩千年前的古語,並非人人所能閱讀。即使有前人的注解,但同樣是文言,對一般讀者不一定有多少幫助。所以用白話把它譯注出來,這種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不但《論語》如此,《老子》、《六祖壇經》如此,恐怕還有很多其他的古書,也需要如此。

我用白話譯注《論語》這部書,就基於這種認識。所以譯文力求淺白,注文力求簡明,同時採用直譯的方式,盡量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希望讀者不但能了解原文的大意,而且能明白每字每句的意義,藉以提升初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

在「注釋」和「直譯」之外,為了幫助讀者更能了解書中各篇各章的旨趣,在每一篇之前,都有介紹全篇的提要內容,而在每一章之後,則另加「新繹」,對其字句的音義、寫作的技巧以及文字背後的含意等等,作種種不同的補充說明。

  

【一】學而篇

《論語》分為二十篇,它們的編次,沒有一定的體例,也沒有一定的內容。各篇的篇名,只是取自篇首第一句的兩、三個字而成,沒有什麼特別的含意。

本篇共十六章,論君子求學之道。學,不只指學識才藝,也包括品德修養。此篇以論孝悌、忠信為主。朱熹《論語集注》說本篇:「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第1章

子❶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❷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❸,不亦君子❹乎?」

 

校注

❶子——先生;古代對男性的尊稱,相當於白話的「您」。有時也用來指兒女。《論語》裡「子曰」的「子」,大都是指孔子而言。

❷說——同「悅」,喜悅、高興。「不亦說乎」是疑問句的句型,其實它的意思就是「說(悅)」。下同。

❸慍——音「運」,怨怒。慍怒的原因,是因為「人不知」。「人不知」有二義:一是人不知我,一是人不知學。

❹君子——古代君子有二義:一指才德兼備的人,一指在上位的統治者。這裡應指前者。

 

直譯

孔子說:「求得的學識,還能夠時時去溫習它,不也是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請教,不也是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新繹

首章開宗明義,說明求學的道理,重在為學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自立自修的工夫。「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求學、學習。古人解釋為「覺」,為「效」。「覺」是解悟,化不知為知,化不能為能。「效」是模仿,以好的強的為榜樣,轉惡為善,轉弱為強。「學」,在這裡不只是當動詞用的「學習」,它還指經過學習之後,所求得的學識。它已當名詞用,指的不只是書本上的學問,它還泛指一切外在的行為規範,包括道德的認知和實踐。孔子教導學生要學習詩、書、禮、樂、射、御等等,是文武合一的教育,認為這樣才能訓練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所以「學」所指的學識技能,範圍極廣。「時習」的「時」,有時時、及時、按時等義。及時、按時又兼含有按季節和按年紀作不同學習的意思。古人所謂「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以及幾歲學習什麼知識技能,都是指此而言。「習」,除了學習新知、溫習舊學之外,它同時還有實習、演習、操練的意思。因為禮、樂、射、御等等,是需要實習操演的。

第二個層次是自立立人的成效。學生能夠「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自然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教導別人。「有朋自遠方來」,「有朋」古本一作「友朋」。「朋」可以指志同道合的同門、同窗,也可以指一般的朋友。一個人讀書有成,不但近者心悅誠服,肯拜他為師;連遠方的朋友也會慕名而來,大家一起討論,互相印證。不但學生受到啟發,連當老師的人也可以從中教學相長。這就成為真正一同學習的「同學」了。

第三個層次是治學有成以後的修養態度。治學有成,有人慕名而來,請教學習,固然值得欣幸,但萬一別人不曉得你有學問,沒有登門請教,你該怎麼辦?「人不知而不慍」,正說明了該有的修養和態度。也有人說:「人不知而不慍」,是指人不知學而己亦不慍。意思是:君子看到別人不知學,對某些事物有所不解,也不會求全責備。這也是做為師長的人一種難得的修養。

「不亦說乎」、「不亦樂乎」和「不亦君子乎」,也同樣代表三種不同的層次。「不亦……乎」,是疑問句,翻成白話是:「不也是……嗎?」用肯定句來說,它說的正是「說(悅)」、「樂」和「君子」。「說」古代可以借用為「悅」,它和「樂」意義雖近,但層次不同。「學而時習之」,是從初學時的辛苦到「溫故而知新」以後所得的喜悅,畢竟還免不了有許多解說、體會的過程,所以它帶來的喜悅,往往是「獨樂樂」的。而「有朋自遠方來」,是代表自己學習有成,可以教導別人,也可以與人商榷討論,它所帶來的快樂,超過了「獨樂樂」的階段,已經到達「眾樂樂」的境地了。「君子」在古代是指在上位的貴族和有品德的人。這是孔子教導學生追求的理想目標。一個人能夠文武合一、才德兼備,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不管為人知或不知,孔子以為都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君子人物。

最後要說說虛字在古文中的作用。古人讀書,所用紙筆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方便,所用書本也不像我們今天這樣便宜,因此為了省時省工,刻寫在簡冊竹帛上的古代書籍,通常是「文不加點」的,文字能省則省,密密麻麻,連在一起,當然沒有標點符號。古書裡的虛字,其實就是標點符號的替代品。有人以為虛字不重要,錯了!沒有這些虛字,有的文章就不成文章了。例如這一章的首句:「學而時習之」,如果把虛字的「而」、「之」拿掉,只剩下「學時習」三字,這還成其為文章嗎?還有人能了解「學時習」的意義嗎?同樣的,把「不亦……乎」拿掉,那剩下的幾句也同樣會令人不忍卒「讀」!事實上,「而」作句中連接詞,「之」作代名詞。「之」指的就是「學而時習」的「學」。就因為有「之」字,我們才認為「學」是名詞,而不只是當動詞的「學」而已。「不亦」作發語詞,「乎」作語末助詞,和「也」一樣,它們原來都有替代今日新式標點符號的作用,表示講話的神氣,也表示字句語氣已到了該停頓的地方。不了解的讀者,把原文多朗誦幾遍,追摹其語氣,自然就懂了。

產品規格

書號:YLL30

裝訂:平裝

尺寸:17 × 23 × 2.85 cm

類別:哲學類

分類號:121.222

頁數:576頁

重量:97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8023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