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很完美,但很珍貴:從53個不很完美的伴侶關係中學習成長



作者:奧斯卡‧郝茲貝克(Oskar Holzberg)

譯者:楊夢茹

出版日:2017/06/01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折221

關鍵字:愛情 婚姻諮商 心理輔導 愛情關鍵

  • 版權到期,恕不銷售

這本書你該知道的事

內容簡介

◎  相愛容易相處難,而一對成功的夫婦到底做對了什麼事情,才得以維持長期和諧的關係?德國明鏡周刊、亞馬遜的暢銷大眾心理學家奧斯卡•郝茲貝克要告訴讀者如何與人建立一段終生的關係。

 

◎ 本書作者從事人際關係治療長達二十多年,每對走進他的診療室的人,他一眼便能看透誰能擁抱天長地久愛情,而誰又將勞燕分飛。由討論性、幸福、期望、溝通和愛情,增加打造長遠而穩定關係的基本論據。

 

為什麼婚後的兩人世界,羅曼蒂克變為爭鬧不休的戰場?為什麼大家都渴望親密和愛情,但內心越來越疏遠?這些都是大眾抓破頭皮都領悟不透的問題,作者在書裡提供53個改善關係的巧思,解釋與人維繫美好關係的關鍵指標讓人們瞭解關係不會永遠一成不變、理解並不意味著贊同、過分的要求導致更多的需求、優秀不等於愛情等等課題,便能從中修正當下關係的問題,重新奠定與另一半的新關係。

 

【臨床心理師 專業推薦】── 洪仲清、南琦、許皓宜、曾心怡

 

作者.譯者簡介

奧斯卡.郝茲貝克(Oskar Holzberg

德國《明鏡》周刊暢銷作家

心理學碩士、專業心理治療師、講師,以及合格的精神分析師。具二十多年豐富的婚姻諮商經驗,更長期為德國最受歡迎女性雜誌Brigitte的專欄作家。另著有Liebe kennt keine Regeln. Eine Beziehung schonPapa ist fertig以及Vom Leben mit den lieben Kleinen(Amazon評價五顆星)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博士候選人。

譯有《恐懼的原型》等十餘冊書籍,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

目錄

專業推薦  愛情是一種必須一再被作出的決定/洪仲清

      撥開我們的情緒窺見愛情/曾心怡

      在治療室裡看到愛情的光/南琦     

前言

 

第一章 矛盾

答案是沒有答案

想要講道理,最好別結婚

能安撫你的卻讓我跳腳

表達無助的感受

不一樣才互相吸引

掌權是為了避免軟弱無能

導致分手的理由,也可能讓兩人繼續牽手

 

第二章 連結

拯救關係

為自己辯護其實阻斷了愛

1 + 1 = 1

發動攻擊表示渴望親近

分開可以讓人在一起

情緒太激動時 先暫停

每次結束都蘊含一個新的開始

 

第三章 承諾

別任意提出分手威脅

根莖因危機而堅韌

關係永遠優先

停滯的感覺是警訊

愛需要時間

關係中沒有誰對誰錯

重新認識伴侶

現在不做,更待何時?

妥協不等於棄守

愛情並非公事

源頭的河水最清澈

不能獨自經營關係

 

第四章 關於愛情

了解不等於同意

溫柔可人不是愛

我又不是你

心愛的人沒有千里眼

我愛的非你所愛

幽默並非總是有趣

做不好,就重修舊好

兩人才能跳探戈 —搞砸卻只需一人就夠

從懷疑到信任

 

第五章 性

性需要沉著自信

性未必就一定等於性

讓性趣再次降臨雙人床

由興奮引發渴望

說出被拒絕的感受

外遇危機是可以度過的

必須說不

 

第六章 溝通

當下說清楚最好

沒有「但是」

討論過不等於已經決定

「總是」二字會讓愛情走樣

愛情中沒有小事

別人是別人

少說幾句

誇大其辭會製造裂痕

 

第七章 女人和男人

解決問題或理解對方感受?

關鍵答案是「負責」

化苛求為表達需求

 

後記 關於我的愛情生活

謝詞

序文前言

聽起來也許很奇怪,我本來沒有想要寫這本書的,但這本書卻真的「誕生」了。我幾乎每天都在我的診所裡遇見來接受聯合治療的伴侶,我因此擁有難能可貴的機會,在一旁觀察,兩個相愛的人如何相互角力,而他們只是為了要相守在一起,再次成為一對兒,不然就是即將成為一對兒。

擔任治療師的時間一久,人自然就會具備覺察出一定模式的能力,這樣其實是危險的,因為當腦海裡所浮現的都是些抽象的模式時,眼前就會看不見一對又一對具體的伴侶了。雖然我努力嘗試,針對每對伴侶個人的問題去觀察他們,但我仍覺察得出他們互動的結構,這些結構就好比智慧型手機上的提醒視窗,會自動地在我的內心裡彈出。叮咚:這位男士不曉得,他可以一方面同情自己的伴侶,另一方面同時又對她的問題抱持截然不同的想法。叮咚:這位女士擔心起衝突,心想如果她待他溫柔親切,她的丈夫還是會愛她的。叮咚:天啊,這位男士在這個時候說笑,不但選錯了時機,而且還錯得離譜,但他卻完全不知不覺!——請別把那些「叮咚」太當回事,因為,值得慶幸的是,就算沒有那些聲音信息,我的腦袋一樣也能運作自如。心理治療師的腦袋裡都在想些什麼,想必你也略知一二;除了,有時他們或許會突然想到,等會兒還得去鞋匠那取回送修的靴子。

我的閱讀量算多的了,所從事的工作又必須無止盡地進修,心理治療師老是在參加研討會,接受培訓和再進修。若問箇中的意義,那是因為大概沒有什麼比得上人類的心理來得複雜又多樣吧。即便在此處,我也一再和讓我感動,使我有所遵循的話語相碰撞。許多點出重點,我以前模糊地思索過的話語,現在則撥雲見日。

另一方面,有時我會一字不漏地將一本書從頭讀到尾,儘管畫線做記號的部分可能多達半本書,但我卻一點也想不起,自己到底從中學到了什麼。雖然讀到某些箴言和充滿智慧的句子,會令我產生某種程度的興奮。但這不表示,讓我醍醐灌頂的句子,就不能是極其平庸。那些極其平庸的句子也可能剛好起了點撥我的作用,幫助我稍稍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

於是,在我內心裡所「彈出」的洞見,就這樣與那些我突然想起或曾在某處讀過或聽過的話結合在一起。然後我便悟出了,諸如「溫柔可人不是愛」或「幽默並非總是有趣」之類的道理。到了這裡,將這些東西寫下,就只剩一步之遙。接著,在與鼎力相助的編輯室合作之下,這本書先是以專欄的形態出現,最後便彙集成冊。

除了短文之外,你在這本書中還可找到一些篇幅較長,關於伴侶關係的重要觀點。你在本書找不到真理、正確答案或者最佳解決辦法,我不認為世上有這樣的東西,因為愛情實在太錯綜複雜了。

本書不告訴你,應該如何做才會兩情相悅,也不會告訴你,應該如何經營快樂幸福的關係;愛情是一門藝術。

然而你將被本書激勵,並從中尋獲一些有助於你較輕鬆踏上愛之旅的概念。設若一切如人意,讀這本書讓你困惑,卻又啟發你若干靈感,因而多少改變你對關係的看法。一旦我們的觀點略微不同,事情便不再一成不變。我想也希望這本書能發揮這樣的功能。

 

導讀推薦

                     撥開我們的情緒 窺見愛情

                                                                          臨床心理師 / 曾心怡

   執業生涯的早些年,會遇到年輕的個案問我:『什麼是愛情?』有幸從事這個可以和個案一起成長的工作,這兩年致力於婦女心理健康,更遇到許多在婚姻張力中不知所措的個案們來到心理諮商門診,我常常提醒個案們的是:

        『你會來,表示你還想努力』。

   兩個人的相遇與結合,想想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在同個時間空間上,你們注意到對方並凝視著,感受到聯繫在對方身上的心意與情感,有了相互連結的承諾。作者Oscar Holzberg在第一章就告訴了我們:

        『不一樣才互相吸引』。

   然而,不一樣也讓關係中出現歧見與衝突。而伴侶關係中的困難會用多樣形式呈現:爭吵,冷戰,出軌,分手。太多的情緒讓我們幾乎忘了當時決定連結的理由。

   Oskar Holzberg接受了精神分析訓練,深知伴侶相處中反映著我們和原生家庭客體的關係,他以溫暖叮嚀的口吻與大量的實例,訴說著情感中種種面貌的原因,可能的結果以及可以協助我們自己的方式。書中提到『幼年時光的連結經驗深植我們的內心,從中我們形塑出一種關係的內在模式,那是一個無意識的指南,裡頭寫著,這就是關係』。

美國DePaul University曾請65歲以上的自願者提供童年的照片,來瞭解照片中的表情與成年後婚姻狀態的關聯。分析結果顯示,童年照片展開歡愉笑容者其中只有11%會離婚,至於照片中表情較不快樂者,離婚率則高達31%。有學者以樂觀性格特質解釋上述研究結果,認為開朗有助於婚姻關係的維持。但如果我們以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註)的角度出發,孩子可以展開放心的微笑,反映著他對於這個世界已經開始建立了信任認知基模(schema),奠下了未來與伴侶關係的良好基礎。   

    Oscar提到:『如果我們認真看待我們的伴侶關係,它就是一種馬不停蹄的注意力訓練,不斷地重新認識我們的伴侶,不讓它消失在我們自以為的想像之中』。這句話說明了在兩人相處之中,常常投射了我們自己過去的經驗或是思考的慣性於對方的言語與行為之上,而產生了誤解與紛爭。有一晚我加班晚歸,先生陪著孩子睡了,疲累之餘發現洗衣機裡有洗好未曬的衣服,心裡第一個反應是惱怒著:『不是說好平日不要太晚洗衣服?』不情願地曬著少量的衣服時突然想起昨天才和先生說不要一次洗太大量的衣服,以免因洗衣間小會不容易曬乾。許多相處之間的大小事,往往需要撥開我們的情緒與慣性思考才能夠窺見完整而確實的樣貌。

    坊間有太多教導我們處理人際中各種關係的書,但Oscar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尾聲分享了他自己婚姻中的故事,他用自己的經驗傳達著對於婚姻困難的感同身受。不管在治療關係或是伴侶關係中,同理心的展現是這麼地重要卻也常常非常困難,也許讀者們可以先翻到後記再回頭閱讀整本書,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註)依附理論由John Bowlby首先提出,孩子出生會去依賴身邊重要他人,藉此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而與重要他人互動的經驗,使個體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動的方式。在依附關係中,透過實驗觀察將個體的依附模式分為四種:安全依附,不安全依附—迴避型,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與混亂型。

----------------------------------------------------

        在治療室裡看到愛情的光

                                                                臨床心理師 / 南琦

 

這本不是在宣揚愛情有多美好,單身有多糟糕的書,他是在協助我們看清事實,戳破美好的幻想,朝向更真實的自己與生活。

作者與我一樣,都是心理治療師 (台灣正式名稱為「臨床心理師」),我們的工作經驗都是看著一個人,抱怨另一個因相愛而在一起的陌生人,我們在診間談的不該與應該,都是針對個人量身訂做的服務,無法類推,就像作者說的,愛情是一門藝術,沒有幸福公式。

沒錯,我們這些所謂專家是看了不少,我更喜歡作者的不說教。我們的職業敏感度常讓我們走在個案前面:糟了,他這樣做接下來會怎樣怎樣…賓果!猜對了。很多時候我們說也沒用,靜待事情的發生。好玩的是,總有許多讓我們跌破眼鏡的事情:我以為一味遷就原諒的她離不開男友了,孰料才過兩個禮拜,她就跟我說他們分手了;一直不敢交女友連朋友都幾乎沒有的宅男,做了幾次晤談後居然告訴我有對象了,這表示人真的很有潛力,永遠都能挑戰不可能。

在一個一個故事中,作者呈現了許多愛情樣貌,最終仍歸結到自己身上,在經營關係之前,要把自己先搞定。愛情猜不透,唯一搞得定的是自己,自己的個性、期待、過去好與不好的感情經驗,以及對這些東西有多少自我覺察,這才決定了愛情的品質。

那到底愛情是什麼,怎樣才能擁有愛情?傻孩子愛情是一種想像,你腦袋有,那就是有,除非你腦死。沒有對愛情的渴望,我們會死更快。現實絕對可以和想像並存,如果你可以和另一半不顧形象地吃炸雞,一邊把腳放在桌上,吃完挖著鼻屎,一起看好萊塢愛情電影,我想,這應該就算是愛情吧。

-------------------------

                         愛情是一種必須一再被做出的決定

                                                                           臨床心理師 / 洪仲清

關係當中常有驚疑恐懼,如果一有挫折,我們就想遠走,那關係通常撐不了多久。因為作者告訴我們,痛苦本來就是愛情的一種成分。 

「我們必須去到那個我們遇見決定的地方。我們必須去找它,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它相遇。」 

雙方互訴愛意不等於愛情,如果缺乏有意地澆灌,愛情不會悄然繁花盛開。

 

「愛是一個決定,從一開始以及之後都是。愛情需要意志,愛情需要理性,愛情需要練習,愛情需要鍛鍊,愛情需要耐力。」 

即便這些我們很少在愛情中談論到,可是只要進入愛情,我們幾乎是時時刻刻體會。我們把我們的決定交付出去,然後等待那神秘難測的火花,出其不意地燦爛。只不過,絢爛也會歸於平淡,愛情也有陰暗面,美好也可能枯竭。

 

走到最後,依然頑強地希望在痛苦中找到維繫關係機會的伴侶,會走進作者的治療室。作者奧斯卡•郝茲貝克是德國的兩性及婚姻治療師,他形容這時的伴侶,希望跟舊有決定重新相遇,忠心守護愛情,即使當下的感覺一直不看好彼此的關係。 

「我們成熟到能夠順從容忍了,因而做出這個決定。我們決定繼續懷抱希望,決定接受一次婚姻治療,決定相信我倆曾經共度過美好時光,相信我倆共同寫下的故事,那些不管好壞依舊燦亮的輕憐密愛時刻,我們決定為小小的幸福以及小小的愛而留下來。」 

為什麼愛情有時候很難?因為只要決定在一起,那不只是雙方都有感覺而已,還要學習經營友伴關係。 

愛情中的失望與渴望,兩者的力量都很強大。伴侶常難就事論事,因為除了事實本身,討論的時機、態度,都很容易牽動彼此的感受,把過往在原生家庭中的未竟事務捲入其中。 

「我們無法接受找不到答案也是一種答案。」 

作者所引用的資料指出,一段關係中,無解的問題占七成。尤其是當關係一年又一年,我們所面對的,與其說是一段關係,不如說是一段又一段的關係。伴侶曾經找到過的所有答案,可能就在這次無法派上用場,因為關係總會一再面臨新的挑戰。 

最容易拆散愛情的人,就是我們自己。特別是我們久經服務業社會的薰陶,我們會誤以為我們是愛情的「消費者」。 

「我們之所以摧毀自己所擁有的關係,較少是由於在情感上的無知或害怕束縛,多半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會偏執地幻想,在某處或許會有更棒的關係在等待著我們。」 

大部分的愛情經過時間的洗禮,其實容易變得平淡又普通。可是多少人、多少故事暗示我們,在關係中我們可以有幾乎無窮無盡的要求。如此,愛情透過這些粉紅夢幻般的執著,終於敗在我們自己之手。 

這本書,是我這麼多年來,少數拿起紅筆畫重點的書。作者的經驗豐富,尤其是譯者的文筆實在有趣美妙,讓我再三讚嘆。這本書會是我跟朋友們談愛情的重要參考書,也期待我們都藉著愛情,進一步認識自己。

                  

                      (洪仲清為臨床心理師,台大心理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

 

精彩試閱

    答案是沒有答案

「天啊,你就不能把你的鞋放進鞋櫃裡,非要扔在走道上不可嗎?我這樣要求又不算過分!」性情溫和的佩特拉狠狠地踢了她丈夫米夏無辜的鞋子一腳,一邊怒罵髒話。佩特拉覺得米夏老是亂放東西,很不尊重她,從她的立場看來,確實沒錯。她不喜歡被裝滿垃圾的抽屜、失去蹤影的廚房專用剪刀,以及皺巴巴的髒襪子搞得緊張兮兮;她希望為自己追求井然有序的壓力尋求一個終極解決方法。我們都能理解,新買的鞋櫃當然沒有解決她的問題,因為米夏想必是沒有用它。

我們了解佩特拉的難處,但我們不得不讓她失望,而且還是非常失望。因為她將找不到解決辦法,這個問題根本無解。即使在專門辦理離婚的律師眼中,亂放東西的傢伙絕不會突然變成以整潔有序為最高指導原則的人。井井有條對有些人來說比吃飯還重要,但那些決定不吃的人,他們堅持不為所動。

        不是任何問題都有答案,這種思維不太尋常,因為今日的我們認定思考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解決問題,況且有時甚至會出現我們連聽都沒聽過的家務事解決辦法呢。伴侶研究專家高特曼醫師(John Gottman)認為,一段關係中有百分之七十的問題無解。這個數字慢慢地傳開了,讓人聽了好不難受、徹底絕望。如果百分之七十的衝突無法獲得調停,我們還吵什麼?難道乾脆放棄經營這段很糾結的關係算了?

        事實剛好相反,就是因為我們明白兩人關係中的大部分衝突沒有解決方法,我們才能把關係經營得有聲有色。一旦我們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們的想法就不一樣了,我們尋求如何與衝突共存的方法,而非為了無法達到的和諧一致而吵個不停,我們尋求的是盡可能尊重雙方的異同,一種救贖!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繼續討論了。

        首先,講究井然有序的人,永遠不會准許屋子裡存在著雜亂無章的伴侶到處扔的東西,於是一個亂七八糟、塞滿各種物品的抽屜,獲准存在。接著,我們分配共用的收入,免得節儉的另一半永遠享受不到消費的樂趣。尋求難以達致的解決辦法,是唐吉訶德式的抵抗、與風車為敵。當我們總算放下一切,雙方才可能彼此了解並有所妥協,因為我們不再把找不到答案歸咎於對方橫加阻撓。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認清哪些問題是真正有解的。大多是那些認為個人風格很重要的問題,但是要小心!如果男生比較喜歡擬一張購物清單,而女生覺得無此必要,這個問題想必可以解決。但假使這個狀似無害的差別背後,埋伏著處在這段關係中的我們必須自動自發配合的衝突,我們現在知道了,又是那個答案——沒有答案。

第五章〈性〉

外遇危機是可以度過的

治療室裡瀰漫著某種程度的火藥味,法爾克與雅娜第一次來諮商。「你先說好嗎?」雅娜問她的夫婿,但法爾克搖頭:「不要,妳說!」雅娜深吸了一口氣,然後說:「我外遇了。」她說這話的樣子,聽起有點兒像:「是的,我一手把我們的關係給毀了,徹底毀了。」他們兩人臉色凝重,想不讓人知道有多少害怕、內疚、憤怒以及深沉的悲傷在背後翻攪也難。我沒說破,當下心想,外遇固然令人心碎神傷,但其實伴侶可以度過這個危機的。我開口問道:「您想多談一些嗎?」

        外遇製造的傷痛是雙重的,我們的伴侶和另外一個人發生了親暱、性行為,一起享受溫柔貼心的時刻。他推倒了那堵支撐我倆攜手共度的隱形圍牆,外遇使得連結安全確定的性迷失了,再者,他欺瞞、說謊。他把感覺偷偷藏了起來,導致我倆的關係岌岌可危,因為,情慾很快就會轉成愛,每一次達到高潮時,我們的身體會釋放出連結荷爾蒙。

        如果時機對,性吸引力排山倒海而來,關係便能臻至最佳等級,這場性冒險,沒有誰百分之百免疫。不信邪的人,不妨試試看,能否抵擋得住性愛的力量。一次肌膚之親的外遇,並非從一開始就建立在愛得不夠的基礎上,或者一定是愛情關係走到盡頭的信號。大約百分之四十的伴侶禁不起誘惑,至少有一次真的淪陷在外人的軟玉溫香裡;其他人只是偶爾在酒館裡和人打情罵俏,或者精神上出軌。

        假如這是一次認真、深刻的外遇,通常意味著伴侶關係早就危機四伏,偷偷進行或者已然結束的外遇才有機可乘,沈痾已久的問題長期被視而不見,於是模糊不清或被否認的不愉快被搬上檯面。「通常我們之所以外遇,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尋找另外一個對象,而是因為我們在尋找自己。我們絕對沒有要拋棄那個和我在一起的人的意思,這也與甩開那個我已經成為的我這個人無關。」美國性學專家裴瑞兒(Esther Perel)說。事實上只有百分之十的外遇會轉變為穩定的愛情關係,大部分的外遇是短暫的腳踏兩條船。

        外遇不必然是一個分手的理由,清理一樁外遇,過程冗長,但並非不可為,而是可行的。知道這一點後,承認欺瞞便不是難事。雅娜擔心,法爾克會因她坦承有外遇而離去,所以好長一段時間她用似是而非的障眼法搞外遇。

        大多數的外遇不會把關係給毀了,這並不是在鼓勵大家盡量搞外遇,而是鼓勵承認自己出軌。當我們真正了解在外遇中尋找或發現的需求,也回答了伴侶之間形成的諸多問題,外遇甚至不是關係的終點,反而比較可能成為關係重新開始的契機。外遇危機是可以度過的。

 

 

 

產品規格

書號:YLH13

裝訂:平裝

尺寸:17 × 23 × 1.7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544.3

頁數:256頁

重量:47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7998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