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新版序《徵婚啟事》陳玉慧
新版序 解構陳玉慧的《徵婚啟事》李國修
第一部分 徵婚實錄陳玉慧
啟事
第一個男人
第二個男人
第三個男人
第四個男人
第五個男人
第六個男人
第七個男人
第八個男人
第十個男人
第十一個男人
第十二個男人
第十三個男人
第十四個男人
第十五個男人
第十六個男人
第十七個男人
第十八個男人
第十九個男人
第廿個男人
第廿一個男人
第廿二個男人
第廿三個男人
第廿四個男人
第廿五個男人
第廿六個男人
第廿七個男人
第廿八個男人
第廿九個男人
第卅個男人
第卅一個男人
第卅二個男人
第卅三個男人
第卅四個男人
第卅五個男人
第卅六個男人
第卅七個男人
第卅八個男人
第卅九個男人
第四十個男人
第四十一個男人
第四十二個男人
後記 我想了解男人
第二部分 舞台劇本李國修
劇情簡介
場次解構表
四男三女演出故事中卅六個角色之參考簡表
暖場
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第四場
第五場
第六場
第七場
第八場
第九場
第十場
第十一場
第十二場
第十三場
第十四場
第十五場
第十六場
第十七場
第十八場
第十九場
第廿場
第廿一場
第廿二場
第廿三場
第廿四場
第廿五場
第廿六場
第廿七場
第廿八場
第廿九場
第卅場
第卅一場
第卅二場
第卅三場
第卅四場
第卅五場
第卅六場
首演記錄
附錄 評論
演出.婚姻?記錄? 陸蓉之
李國修的戲劇與關懷–《徵婚啟事》觀後 廖瑞銘
徵婚啟事也徵心事 劉怡明
偷窺與告解 黃英雄
陳玉慧膽大且勇敢地自剖及陳述她經歷「徵婚」實況並公諸於坊間書市《徵婚啟事》,曾經引起不少爭議與論戰。在當初閱讀原著之後,浮現腦際的疑問是--「道德?與不道德?」最令我訝異的是--竟然有這樣一名女子,在不可預期的危機中紀錄下她與陌生男子的「徵婚」實況;在某種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中,應徵男子是如此赤裸裸地坦誠內心深處的寂寞情事。眼下,生活在台灣,尤其是那些徘徊在「愛情與婚姻」之間,試圖藉「徵婚」的社會行為完成婚姻事實的男男女女,竟一一被披露於原著中。
站在一名讀者的立場的我充其量不過是一名偷窺者。
陳玉慧,文字作家,也是國內優秀的劇場工作者。《徵婚啟事》是她在事實與文學間完成的(近乎演出)短篇小說。
「男人都是寂寞的」?我深表懷疑但絕不否認。我也很好奇「女人都是不寂寞的」?兩性交會之後難道就不再寂寞?--我誠摯地邀請陳玉慧並經她本人首肯,同意我改編原著搬上舞台。
舞台劇版《徵婚啟事》有著一個離原著甚遠的故事--敘述「某劇團」正在彩排一齣取材自原著《徵婚啟事》的徵婚實況。因外力、外人頻頻介入,致使「某劇團」無力順利完成彩排,終而未及首演甚至宣告解散。
我一直喜歡藉用舞台作品來探索「戲劇與人生」相互辯證的主題挖掘。在《徵婚啟事》的原著與劇本之間,我摻進幾個可議的元素--
演員與演戲的關聯性
演戲與生活經驗的混淆點。
「愛情與婚姻」中的道德觀與不道德觀。
劇本創作與原著精神與泛政治化的意識型態,彼此間的「不尊重」及曖昧矛盾的情結。
兩性性關係
同性性關係
性
男性
女性。
所謂的「男性主義」觀點
所謂的「女性主義」觀點
所謂的「男性主義者」
所謂的「女性主義者」。
在幕啟、幕落之間呈現的戲劇?
真人真事?
什麼叫做「演戲」?
什麼叫做「不是在演戲」?
於是,《徵婚啟事》舞台劇版摘演了原著中廿二個應徵男子與徵婚女子的實況過程,穿插介入「某劇團」的旁枝人物進進出出,顛覆了讀者閱讀原著的必然情緒與反應,重組了故事的架構,也徹底地解構了陳玉慧的原著。
在原著中第一個男人是「內科醫生」。在舞台上他卻是第十五個登場的男人; (他也是原著四十二個應徵男子中,唯一站在舞台上代表他人現身說法,並對《徵》劇演出提出異議的應徵者?〔讀者?〕〔演員?〕) 在舞台上第一個登場的男人是「自以為通靈的男子」。他卻是原著中編號--「第十一個男人」。(他自以為通靈?已婚!只想幫助她?他認為與她「徵婚的男子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心存不善」?)通靈人揭開了舞台劇版《徵婚啟事》的序幕--應徵者與徵婚女子的對話,其實完全預告了《徵》劇將要剖陳的主題。
我刻意拆解重構原著已經順序編號出場的應徵男子,我讓他們和「某劇團」的人在舞台上交疊、關連、隱喻、混淆地出現,其中,某些角色與原著人物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曖昧關係--
舞台監督竟然是原徵婚者--「保守男子」。
導演替代女主角,與男主角對手排演「有充氣娃娃的學者」。(會不會是導演本人對於「無從了解男人」的肇因?)
舞台監督替代女主角,與男主角對手排演「提供性趣的男人」。(原屬男與女兩性之間的對話,頓時轉成男與男同性之間的對話?)
男主角飾演「第廿一個男人--業餘棋士」,他嘴裡說的是棋士的台詞,內容卻正是男主角真正自身的處境。
沒有完整面貌登場的第廿二個男人(男主角本人)其實一直被貫穿、分散在所有與他有關的上下進出場之間。
其他與「某劇團」有著間接關係的局外人--某學者、某警衛、某女友、某官員、女主角的先生、送便當的,甚至原作者陳玉慧本人。他們的對話、情節,甚至企圖,一而再地影響、干擾、中斷《徵》劇的彩排。
舞台劇版《徵婚啟事》在故事中僅運用了四男三女七名演員,共同完成了故事中出現的卅六個角色。的確,探索了原著之外更多的題旨;的確,離原著甚遠。
最耐人尋味的應該是女主角最後的獨白--
「我演好了我所有的角色,卻唯獨沒有演好我自己。」
「徵婚啟事」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7××—06×9
刊登媒體:《自立晚報》、《聯合報》、《中國時報》
徵婚時間: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一九九○年一月
徵婚地點:臺北市
應徵者:共一○八位(男士一○七位,女士一位)
這是一名女性與四十二名男性徵婚的記錄。
一九八九年冬天,我以吳小姐的名義陸續在三家報社刊登了上列的徵婚啟事,分三天刊出,三天之中,我都是自己接聽電話,(很多徵婚人抱怨電話一直佔線)只有在短暫的外出時,才以答錄機作為聯絡方法。一○八位應徵者中,除了三位是託人詢問外,其他人皆親自洽談。
在徵婚的過程,我和應徵者或見面或通信或電話,因人而異。我選擇四十二位男士作為記錄對象。在記錄中,我試圖捕捉每個人所留給我最強烈的印象,也盡量保存大多數人的談話資料,沒有潤飾。而自己在徵婚時的真實反應與心情,自然也成為這項記錄的一部分。
書號:Y3001
裝訂:平裝
尺寸:10.5 × 16.5 × 0.8 cm
類別:語文類
分類號:855
頁數:160頁
重量:125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7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