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臺灣府志(上)



作者: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出版日:2005/06/30

定價:500元

優惠價:79折395

內容簡介

  「臺灣方志彙刊」第八冊為范咸、六十七纂輯之《重修臺灣府志》(上)。本志共分二十五卷、卷首一卷,分十二門、九十二目。於各卷正文之後,徵引相關可資參引群籍諸書,列為附考,或註明所載出處,以詳其本源;或並列所聞異詞,以資參覆。各門中,尤以「封域」、「風俗」、「物產」、「雜記」等門,正文簡潔而附考詳細,為其特色。各條正文附考,亦有保存文獻之功。而本志於以往諸舊志所略之鄭氏事功,亦考慮其為「臺地之源起」,加以採擇紀錄。本志無論門類與內容,不但較之前各家所修府志完整,體例上亦為後修志書之典範。本冊由陳偉智點校,並附「點校說明」,對方志主修、纂修者、原刻年代、版本、藏所及內容點校情形等,略作說明。
 

目錄

25-序
 
37-【卷首】
 
37-重修臺灣府志姓氏
 
39-舊志姓氏
 
42-原志姓氏
 
45-舊序
 
52-凡例
 
57-福建臺灣全圖
 
73-臺灣郡治八景圖
 
91-【卷一】封域
 
91-星野
 
94-建置
 
97-山川
 
132-形勝
 
147-【卷二】規制
 
147-城池
 
150-公署
 
154-倉庫
 
156-坊里
 
165-番社
 
176-街市
 
181-橋梁
 
186-水利
 
192-海防
 
197-郵傳
 
198-養濟院
 
199-義塚
 
200-【卷三】職官
 
200-官制
 
204-官秩
 
236-列傳
 
246-【卷四】賦役一
 
246-土田
 
268-租賦
 
287-【卷五】賦役二
 
287-戶口
 
303-鹽課
 
305-水餉
 
316-陸餉
 
321-【卷六】賦役三
 
321-存留經費
 
339-養廉
 
342-官莊
 
346-【卷七】典禮
 
346-慶賀
 
348-接詔
 
349-迎春
 
351-耕耤
 
353-祭社稷
 
358-救護
 
358-鄉飲酒
 
363-鄉約
 
365-祠祀
 
376-【卷八】學校
 
376-學宮
 
398-書院
 
400-社學
 
401-土番社學
 
405-學田
 
408-【卷九】武備一
 
408-營制
 
426-營署
 
429-恤賞
 
431-【卷十】武備二
 
431-官秩
 
465-【卷十一】武備三
 
465-列傳
 
474-義民
 
476-船政
 
481-【卷十二】人物
 
481-舉人
 
483-鄉貢
 
488-例貢
 
489-武進士
 
490-武舉
 
491-列傳
 
496-列女
 
504-流寓
 

序文前言

  臺灣歷史奠基工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其南
 
  歷史是人民身分認同,每一個民族或國家都應擁有自己的歷史。擁有自己的歷史的國家或民族,宛如具備了全民的精神武裝。
 
  長期以來,臺灣人所接受的歷史教育是對於大中華文化的認同,對於自己本土文化的認識卻極為淺薄。古人常說,讀歷史可以鑑往知來,現代的史學家則認為,歷史最重要是解答身分認同與自我意識的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頭去了解臺灣過去樣貌、與過去對話,才能知道臺灣現在與未來,這樣我們才能清楚的定位自己。
 
  今年文建會建構「臺灣新知識運動計畫」,就是為了呈現臺灣主體知識的具體作為。在此理念下,文建會總其大成,結合國家資源、民間力量,積極推動臺灣歷史與人文的奠基工程,其中包括《全臺詩》、《臺灣歷史辭典》以及「臺灣史料集成」的編纂出版,並建置在國家文化資料庫中,都是此計畫的一部分。企盼從文學與歷史語言,促成國民文化網路流通,達成數位臺灣典藏目標及建構臺灣主體性。
 
  其中,「臺灣史料集成」這一部分的計畫,已完成《臺灣史料集成提要》一冊及《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八冊。此套出版計畫邀集臺灣文學、歷史界專家,以及出版專業者參與,努力進行臺灣史學的蒐集與標校,為臺灣文史界的盛事。因為工作團隊努力付出,這套臺灣史的出版,預見將會大幅提昇歷史奠基水準,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事。
 
  如今,《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第一輯九冊、【方志】一至十二冊以及【臺灣總督府抄錄檔案契約文書】第一輯十冊即一一出版,期許臺灣史料的研究之路跨出更大一步。由於此套書的出版,能增補以往有關臺灣史料不及之處,這不僅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期盼能成為臺灣文史研究者引為案頭必備工具書,更為一般民眾認識臺灣最好的選擇素材。
 

導讀推薦

  《重修臺灣府志》點校說明◎陳偉智
 
  本《重修臺灣府志》為清巡臺御史六十七、范咸所纂修,同時由諸羅縣學訓導陳繩參閱,於乾隆十年(一七四五)重修,並於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刊行。
 
  六十七,字居魯;滿州鑲紅旗(一作鑲黃旗)人,任官戶科給事中。乾隆八年冬(一七四三)欽命巡臺御史,次年三月到任;秩滿留任二年,至十二年(一七四七)革職。在臺期間,撰述有《臺陽雜詠》、《臺海采風圖考》、《番社采風圖考》、《海東選蒐圖》,並輯有《使署閒情》等有關臺灣風土著作。
 
  范咸,字貞吉,號九池,又號沅浦;浙江仁和人。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進士。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冬欽命巡臺御史,次年四月到任;秩滿留任二年,至十二年(一七四七)革職。為一文雅之士,著有《婆娑洋集》等。
 
  本志除六十七、范咸之外,另列名為「參閱」者陳繩,時任諸羅縣訓導。陳繩,字騮季,一字禮園;福建閩縣人。乾隆舉孝廉方正,授教職。乾隆九年(一七四四)渡台任諸羅縣學訓導。在臺期間,凡六十七所輯諸書,多有參與。而本志各卷之首,原刻本以「陳繩參閱」並列於「六十七、范咸同修」之左,可推知陳繩於本志成書過程中,當扮演重要角色。
 
  本志之輯修,距劉良璧所修、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刊行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不過數年時間。何以在短短數年內,即重修府志?綜合目前各種可見之重新修志因由,約有下列數端:一為補缺漏,二為刪繁瑣,三為整合體例。根據本志序言及「凡例」可知,劉良璧所輯,雖已大量蒐集時人前賢相關臺灣風土藝文著述,於文中亦多方引證時人著作、前賢遺書,以及已刊刻之舊府、縣志,但仍有所遺漏。六十七與范咸藉重修多方採集文獻之便,加以增補。兩志輯修時間,間隔無多,恰好印證當時臺灣田園日闢、人口增長、人文日盛等現象,必須重修方志以求完備。同時,劉志亦存有許多雜蕪,未妥為剪裁,比如其卷首「聖謨」,即有許多無關臺灣贅文。同時,劉志於各卷中亦羅列條目,失於繁瑣,類紛多置,本志於重修之際,亦多加刪整繁瑣。再者,於體例上重為整合,對於舊刊府志之體例,增損擇補,分綱附目,序列有體。最後成書二十五卷、卷首一卷,分十二門、九十二目。本志除體例詳明之外,每於各卷正文之後,徵引相關可資參引群籍諸書,列為附考;或註明所載出處以詳其本源,或並列所聞異詞以資參覆。各門中,尤以「封域」、「風俗」、「物產」、「雜記」等門,正文簡潔而附考詳細,為其特色。各條正文附考,亦有保存文獻之功。而本志於以往諸舊志所略之鄭氏事功,亦考慮其為「臺地之源起」,加以採擇紀錄。
 
  就目前所知,藏有本志完整原刻本的,有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及中國北京圖書館兩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曾根據刻本整理排版,列為「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五冊鉛印本之《重修臺灣府志》,於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出版。而中國中華書局據北京圖書館之刻本,於一九八五年合蔣毓英《臺灣府志》以及高拱乾《臺灣府志》二志影印,輯為《臺灣府志三種》出版1。另外,成文出版社亦於  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據臺灣分館館藏之刻本影印,列為「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四號出版。
 
  本志無論門類與內容,不但較之前各家所修府志完整,體例上亦為後修志書之典範。本點校本,以目前所知兩種原刻本為底,除互校之外,並用以修正文叢本脫誤部分。部分字體亦在不害及原意下,改為現代常用字體,以利閱讀。
 
1按北京圖書館藏刻本,依現行中華書局影印本觀之,卷二十五「藝文六」內明顯缺漏了葉二十四至二十七,致使從〈春日遊海會寺〉至〈蓮花潭〉止,計有二十三首詩未見。
 

產品規格

書號:V4208

裝訂:精裝

尺寸:14.8 × 21 × 0 cm

類別:史地類

分類號:673.21

頁數:512頁

重量:50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86001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