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術界的神秘面紗,讓台灣研究者,展現他們百年來的研究成果!
學術代表了一個地方累積發展出來的文化,其深度、廣度與所能培育的人才,與該地學術、政治環境皆有密切的關係。
「學術」這個名詞,聽起來似乎很沈重,而且距離很遙遠。什麼是學術?也許多數人都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但是只要藉由認識台灣這些學術人物,您就可體會學術的精神到底是怎麼。
從日治時期開始即研究蛇毒的杜聰明、李鎮源,他們讓台灣在國際蛇毒研究史上獨占龍頭,選擇「土腳」為一生志業的林朝棨,從事史學研究的傅斯年、哲學思想研究的胡適,國粹主義的代表錢穆,在素書樓授徒;原研究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抵台後改以宋史與台灣史為研究重心的方豪;佛學思想的大家釋印順,來台後專心論述,影響深遠;戲劇學者姚一葦,抵台後走進了戲劇學之路;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則積極對政府建言,影響了台灣的科學發展。而文史界有專研哲學思想的曾天從;經濟學者張漢裕,著作收入備受日本學者重視的岩波文庫中。另畢業自台北帝大的戴炎輝
,戰後更出任司法院長,也以整理淡新檔案貢獻極大。
讀過《學術台灣人》,就能認識各個領域的頂尖者。
晏山農
在新/舊世代、各種年級畫分的遊戲裡 ,還找不到座標的人。輔大法律系畢業後,研究所改唸歷史,卻專注於左翼政治社會理論。在平面媒體工作十餘年,也算積累了一些文字資本,夢想投資再生產,如今夢想仍在。
范燕秋
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興趣為台灣史與台灣醫療史。
陳純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職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台灣史以及台灣警政史。
學術台灣人 目錄
總序 文/莊永明---Go to page 6
百年來的台灣學術發展 文/曹永和---Go to page 9
文/莊永明---Go to page 12
精通詩書畫的清代書畫家──連橫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16
近代中國的學術大將──胡適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24
維護校園與學術獨立的教育者──傅斯年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32
台灣首位醫學博士── 杜聰明 文/范燕秋 Go to page 40
碩學通儒的國學大師──錢穆 文/陳純瑩 Go to page 48
新儒家代表人──徐復觀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56
台灣第一位人類社會學家──陳紹馨 文/范燕秋 Go to page 72
闡揚「人間佛教」的佛教思想家──釋印順 文/陳純瑩 Go to page 80
傑出的化學家潘貫──潘貫 文/范燕秋 Go to page 88
戰後台灣科學發展的領航人──吳大猷 文/范燕秋 Go to page 96
台灣第一位農業博士──徐慶鐘 文/葉益青 Go to page 104
精研法制史的大師──戴炎輝 文/陳純瑩 Go to page 112
台灣第一位地質學家──林朝棨 文/范燕秋 Go to page 120
台灣經濟史泰斗──張漢裕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128
院士、神父、史學家──方豪 文/陳純瑩 Go to page 136
哲學與思想學者──曾天從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144
國際蛇毒大師──李鎮源 文/范燕秋 Go to page 152
堅持自由經濟理念的儒者──蔣碩傑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160
戲劇專家──姚一葦 文/蔡其達 Go to page 168
世紀考古人類學者──張光直 文/陳純瑩 Go to page 168
名詞索引---Go to page 176
鳴謝與圖片出處---Go to page 180
台灣放輕鬆系列書廣告---Go to page 182
【台灣放輕鬆】系列說明---Go to page 184
百年來的台灣學術發展
曹永和
「學術」這兩字,可說是朗朗上口的「詞彙」,但何謂學術,恐無人可給一個人人均可認可的說法。畢竟,歷史是「一人一款」,且學術的定義與發展,會隨時代背景產生變化的。
本冊《學術台灣人》收錄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台籍人士,與戰後自中國來的學者,凡是在其專業領域,對學術有意義、貢獻者,即可廣泛地以「有台灣經驗」者來論定之。
學術代表一個地方累積發展出來的文化,其深度、廣度與所能培育的人才,與該地學術、政治環境皆有密切的關係。以台灣經驗來看,二次大戰前後,背景大不相同的統治者,對戰前戰後的台灣學術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戰前的台灣,屬日本治理下的殖民地,日方建設重視基礎建設,當時獨立的學術活動較少,就算是全台首學「台北帝國大學」(台北帝大),雖培養出台籍菁英如杜聰明、徐慶鐘、潘貫等,但其多數學生仍為日本人。加上從事學術研究,對當時社會而言,是種「不能賺吃」的行業,因此投入學術研究者並不多。自台北帝大醫學部培養出來之台籍人士,多半以擔任醫生為職,少有成為醫學研究者。法學部畢業者,則多當律師,幾無法學研究者。
一般而言,大學設立是學術發展很好的機會。現今許多人以為日治時的台籍菁英,若能就讀台北帝大,日後勢必飛黃騰達。但事實上,台北帝大可說是日治時期最不幸運的大學。因與日本內地的帝國大學相比,其設置年代晚,經費不多,學生也不多,待首屆畢業生畢業時,卻又逢經濟不景氣,謀職困難,因此無法走上學術研究的路。理科畢業者,尚可求得作實驗的機會,然文科畢業生從事研究的機會甚微。例如社會學者陳紹馨,他自日本的東北帝大畢業返台後,因景氣不佳未能順利覓職,最後只能在台北帝大當臨時人員。
這種現象直到二次戰後,日籍學者紛紛返日後,在日治時期已打好基礎、受嚴格訓練的台籍研究者才有機會「出頭天」。但隨新政權抵台的許多中國學者,使得學術圈的情況更為複雜。
隨國民政府而來的學派,在戰後多蔚為主流。以史學界觀察之,錢穆與中國史,在80年代前歷史學派的主流。居住地的台灣史則被認為是邊緣研究。今日雖時局略有演變,台灣史有人認為搖身一變為「顯學」,實際上,在大學教學系統中,它仍只是「小學」而已。這在在說明了學術的發展是會隨「政治局勢」改變而有所變化的。
而若以嚴謹的心態看待本書選錄之學術人物,首位傳主連雅堂,其《台灣通史》在戰後以「日治時的台灣精神」被推崇。但其寫史採傳統文人之筆調,並非嚴謹的學術研究,但其代表的時代性,可視為台灣史的先驅。
此外,本書中有部分傳主,在中國時早有學術地位,但抵台後反而未能持續學術研究開創新局,例如從事史學研究的傅斯年、哲學思想研究的胡適等等,戰後皆已跨越學術範疇。然而,抵台後成績斐然者,例如國粹主義的代表錢穆,在素書樓授徒;原研究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抵台後改以宋史與台灣史為研究重心的方豪;佛學思想的大家釋印順,來台後專心論述,影響深遠;戲劇學者姚一葦,抵台後走進了戲劇學之路;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則積極對政府建言,影響了台灣的科學發展。
戰後除了來自中國的學者,台灣也有不少研究者漸受注目。如身為許多台灣史研究者老師的楊雲萍;日治時期畢業自慶應大學,專研東南亞史,特別是越南史的台籍人士----陳荊和。他雖被台灣學術界所忽略,但其研究在側重中國史的台灣史學界中有其地位與開拓性。
也有不少優秀的台籍學者,早在日治時即受重視,戰後也持續之。例如專研哲學思想的曾天從;經濟學者張漢裕,著作收入備受日本學者重視的岩波文庫中。另畢業自台北帝大的戴炎輝,戰後更出任司法院長,也以整理淡新檔案貢獻極大;與他同期的蔡章麟,也是出自台北帝大法學部的畢業生。
不僅社會人文類研究者人才濟濟,日治時期的台灣醫學界,台籍菁英成就亦頗不凡。例如研究「藥理學」,甚早開始中西醫學合一研究的杜聰明;以蛇毒研究獲得國際肯定的李鎮源;專研解剖學科的余錦泉、蔡滋浬等諸位醫界菁英。此外,後來反而以畫家身份著稱的呂璞石,是台灣戰前少數的工科專才,研究應用力學、熱處理等,戰前在日本即已出書獲得肯定。
學術研究,最重要乃是包容的心態。今日台灣重視本土意識,雖具正面意義,但不能被狹窄的觀念侷限,而變成「台灣沙文主義」。學術本身是無境界的,只要能認同台灣,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今日甚至日後,台灣的成就,當不只是經濟而已。1734
莊永明
維護校園與學術獨立的教育者──
傅斯年
1896.3.26~1950.12.20
在五四運動時鋒芒初露的學運領袖傅斯年,既是中國新史學(史料學派)的先鋒,也是一位成功精悍的教育工作者。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生於山東聊城縣一書香世家。他幼時飽讀經書典籍,1916年進入北京大學本科國文門,經由同窗顧頡剛的力薦開始受業於胡適門下,中西並蓄,思想視野因而大開,乃投身文學革命陣營。
傅斯年終其一生都和胡適維持著亦師亦友的情誼。他有狂狷書生本色,既認同胡適的治學新路,又敢於向他提出尖銳的質疑;可是當胡適受到外界的攻訐圍剿時,傅斯年總是挺身為胡適辯護。如此的治學、處世態度,爾後在其出掌國立台灣大學校長任內,發揮了耳目一新的整頓功效,亦可視為五四新精神的展現。
北大畢業後,傅斯年先後留學英、德,1928年應蔡元培之聘於剛創設的中央研究院裡,籌設並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規畫宏遠、立意清楚,迄今猶未能移。而學思深厚、精力旺盛、行政能力絕佳的傅斯年,先是投入安陽殷墟考古的田野工作。往後又出任中研院總幹事、國民參政員;而後國事危急,傅斯年除積極治學,亦勤於論政,像抗戰勝利不久,他就於《世紀評論》雜誌發表〈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聲震九州。當胡適受命為北大校長尚留美未歸時,就由傅斯年暫代校長之職,及至國民政府遷台後,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出任為台大校長。
傅斯年是改制後的第4任台大校長,他出掌台大只有兩年不到的時間,但是台大人對他懷念特別多,像今日的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就是出於傅斯年之口;台大校園裡頭的傅園、傅鐘,都讓人油然生出思古幽情。這一切固然是由於傅斯年的威名罩頂,更重要的是,傅斯年鞠躬盡瘁的身教言教所致。
是時台大規章均循日制,傅斯年受命於危亂之際,就積極替台大進行脫胎換骨工作。他大力添購圖書儀器、增建教室宿舍、延聘教授名師、改革附屬醫院、慎選學生,更注重學生的品行教育。傅斯年的大刀闊斧確實讓台大氣象一新,但先前代理北大校長期間已耗損體能過甚,如今台大校長任內不眠不休的工作,更讓身體遭受前所未有的折磨。終於,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列席台灣省參議會,在答詢省參議員郭國基有關台大招生尺度和教育器材遺失等問題後,突然腦溢血昏倒議場,緊急送醫搶救無效,晚間11點22分宣告不治,得年僅55歲。當時黨國元老吳稚暉輓聯云:「成學派自由,豫制共匪,五四君千古;是真正校長,主持大學,孑民外一人」,可謂對傅斯年的公允評論。994
書號:V1011
裝訂:平裝
尺寸:19 × 21 × 1.2 cm
類別:世界史地類
分類號:782.632
頁數:184頁
重量:46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4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