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坊有理



作者:倫迪.鶴斯特

譯者:張聖琳

出版日:1999/06/01

定價:300元

優惠價:79折237

  • 庫存不足
目錄

序文一--走上街頭的設計師 劉可強
 
序文二--民主設計在台灣 倫迪‧鶴斯特
 
序文三--多元文化社區設計實驗 張聖琳
 
第一章 社區設計細說從頭
 
 社區設計師在做什麼?
 
 營造日常環境
 
 照顧居民需要
 
 爭取環境權
 
 突顯環境的不公
 
 創造環境正義
 
 刺激公共參與
 
 社區設計有什麼好處?
 
 增強社區感
 
 克服環境失序
 
 鼓勵學習
 
 建立自信
 
 享受創造
 
 社區設計的專業根源
 
 建築
 
 地景建築
 
 都市規劃
 
 社會工作
 
 心理學
 
 【台灣新實驗】
 
第二章 社區設計與你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如何使用這本書?
 
 【台灣新實驗】
 
第三章 沈思
 
 沈思Ⅰ:畫一張「環境自傳」
 
 沈思Ⅱ:我是這樣一個人……
 
 沈思Ⅲ:設計靈感
 
 沈思Ⅳ:參與
 
 沈思Ⅴ:參與的地點,地點的參與
 
 沈思Ⅵ:環境正義
 
 沈思Ⅶ:鍾情所在
 
 沈思Ⅷ:路邊傳情
 
 沈思Ⅸ:設計師的設計
 
 沈思Ⅹ:我的宣言
 
 【台灣新實驗】
 
第四章 社區設計師的價值標準
 
 社區設計師企圖達成的成就
 
 社區設計的指導原則
 
 社區設計師的人格特性
 
 【台灣新實驗】
 
第五章 社區設計技術
 
 【台灣新實驗】
 
第六章 技巧大全
 
 技巧一:在月球上迷路
 
 技巧二:社區營造
 
 技巧三:在你腳上塗鴉
 
 技巧四:設定目標
 
 技巧五:調查
 
 技巧六:社區自我介紹
 
 技巧七:組織
 
 技巧八:我喜歡做的二十四件事
 
 技巧九:愛周圍環境
 
 技巧十:傾聽
 
 技巧十一:重點
 
 技巧十二:分段增加指引
 
 技巧十三:潛在的地方資源
 
 技巧十四:模擬設計
 
 技巧十五:構想模式
 
 【台灣新實驗】
 
第七章 以設計解決問題
 
 問題一:選擇性設計
 
 問題二:丹拿公園的不良青少年
 
 問題三:我喜愛的運動--棒球
 
 問題四:社區工業131
 
 問題五:共用房屋--新同居法
 
 【台灣新實驗】
 
第八章 SAVE 黑皮一族 ──開始一個跨文化的設計之旅
 

導讀推薦

多元文化社區設計實驗--張聖琳
 
  知道嗎?這一刻,您不是翻開一本書,而是走入了一個屬於臺灣的多元文化社區設計實驗過程。這個實驗承載了我們對臺灣社區環境的無限期待,然而,沒有您的參與,它勢必有著缺憾。
 
  你我皆知,臺灣是我們的島嶼家園,但在它伴著我們走過的這五十多個年頭,我們對它的輕忽蹂躪,卻是它億萬年山河歲月中最難以撫平的傷口。從葡萄牙人的一聲驚豔-─Formosa! -─ (美麗島) 開始,臺灣的生活環境依稀彷彿走上了一條多元文化的不歸路。幾個世紀以降,島嶼住民走來了九族的原住民、1949年前受日據文化洗禮的本省人、1949年後自大陸遷臺的外省人,以及在現代美日文化影響下成長的新生代;近半個世紀,島嶼住民把臺灣從鄉村推向都市,從農耕轉為工商。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及其與環境互動的過程,汗顏的是,身為環境專業者的我們,始終沒有能力將這塊土地上包羅萬象的生活文化,轉變為活潑永續的本土空間形式,進而形塑出屬於臺灣的多元文化社區環境。
 
  然而,創造多元文化的社區環境,不是憑據任何一位設計大師的作品或理論便可以獨立完成,也非任何一小簇專業者有能力閉門造車。我們希望以鶴斯特教授三十多年來在美國的參與式社區設計經驗為起點,透過大家的參與、實驗,與反省,共同打開一條屬於臺灣社區設計的另類出路。因此,我們除了翻譯鶴教授的《造坊有理》(Community Design Primer)原文外,並在每一章節的文末留有一個屬於臺灣經驗的反省-─〈臺灣新實驗〉。臺灣新實驗中有「引言」及「回應」兩個部分,引言部分,是我們有感於美國及臺灣的社區文化差異,提醒您在應用的方法或調整,甚至完全創新突破;回應部分的留白,則提供您在實驗過程中記錄屬於臺灣社區設計的經驗與思考。發展一套屬於臺灣的多元文化社區設計方法,也需要同時關照參與式設計與環境正義。參與式設計的精神在於求同,環境正義的重點在於公平,而多元文化的精髓在於存異。如何求同存異並且公平,是臺灣社區設計工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們誠摯地希望,數年後,當每個人的「新實驗」裝滿了本土社區設計的反省時,大家能夠共聚一堂,集思廣義,彙整出一個屬於臺灣的多元文化社區設計方法。
 
  提起「臺灣新實驗」,開始一個屬於臺灣的多元文化社區設計實驗,對我們這一代的島嶼住民而言,責無旁貸。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從戒嚴到解嚴,從移民美國到探親大陸,從總統民選到飛彈危機,輕舟已過萬重山;臺灣,在我們的上一代眼中,也許是他鄉;到了我們的下一代,也許已是異鄉;但,它是我們這一代的家鄉。為我們的家鄉找一個活潑永續的本土社區環境,不只是設計專業者的責任,也需要每一個島嶼住民的關懷與投入。今日台灣,在都市,我們回首玻璃帷幕隔絕的天光雲影;在鄉間,我們轉身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社區大門,這種街坊鄰里失落的疏離,難道是我們故鄉命定的未來?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鶴斯特的社區設計方法也是社會改革的方法。社區設計充份運用地方的社會動力,進而完成一項實質的環境行動。這將是我們面對台灣本土社會改造,形成多元文化社區設計的課題之一,而《造坊有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經驗與啟示。-劉可強(台大城鄉所教授)
 
  我們在七股所做的努力,主要就是依據鶴教授在本書所傳達的「社區設計」概念,也就是居民參與式的社區總體營造。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說是我們共同在七股,用生命、熱情和愛心走過的歷程。-蘇煥智(立法委員)
 
  《造坊有理》預示了下一個世紀社會動員的新面貌。作者倫迪‧鶴斯特之於台灣,就像來自異域的黑面琵鷺一樣,天真熱情,卻提問嚴肅。他要求台灣社會重新想一想:什麼是台灣人的待客之道?什麼是我們有權可以替後代決定的?什麼是台灣社會自我改善之道?-林正修(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
 

精彩試閱

第一章 社區設計細說從頭
 
  社區設計師能讓人們自覺內心深處的俠義信念,並為實踐此一信念找到出路。
 
理查‧密爾(Richard L. Meier)
 
*理查.密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景建築系教授。
 
社區設計師在做什麼?
 
營造日常環境
 
  社區設計師經營創造日常環境。他們通常負責設計住家附近的公共場所,特別是一些大夥喜歡蹓躂,鬼混的地方。例如,社區的休閒設施和開放空間、鄰里的街巷空間和公共住宅,以及小型的購物與工作中心。這些空間不只支持著地方性的經濟發展,且是有益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生活環境。
 
照顧居民需要
 
  社區設計師合作的對象包括各位鄉親父老兄弟姐妹,而從一個社區組織到整個鄰里或小鎮,都可能是社區設計師的業主。更重要的是,除了領導階級和官員之外,那些對日常環境少有發言機會的人也可以參與式設計。他們可能是窮人、無家可歸者、殘障者、老人或小孩、少數族裔、第三世界難民、以及社會邊緣人。社區設計師企圖照顧每一位居民的特殊需求。
 
  換言之,大部分的社區設計就是提供建築、地景建築以及規劃服務給那些需要但卻得不到的人。因此,有人稱社區設計為「市民設計」。這種說法一點也沒錯。事實上,為貧困而弱勢的業主服務確實是社區設計工作中最重要而窩心的部分。社區設計是一種屬於人民的事業。
 
  例如,建築師寇瑪瑞歐(Mary Comerio)小姐,曾幫助舊金山中國城的老華僑解決他們住宅嚴重的品質問題。當時大約一萬名老人每天獨自生活在一個擁擠的小房間裡,每個房間莫不小得無處煮飯或接待訪客。由於沒有貯藏空間,老人生平所有四處雜陳,因此屋內更沒有可資利用的空間;而這些雜陳的物品,地震時將會帶來更多意外。建築師與居民共同研究出了解決方案──應用體積小、多用途且價廉物美的傢具,譬如,可貯藏食物的桌子,或有抽屜的床。這些傢具不但降低了地震所引發的意外災害,也把髒亂的小房間轉化成一個愉悅的生活空間。因此,建築師幫助成千上萬的老人脫離了「營區」生活,找到了真正的家。一位老婦人看到自己的房間因傢具的改變而煥然一新時,不禁驚歎,「我又重活了一次」。
 
*譯註,舊金山一帶因特殊的地質結構,向來有嚴重的地震災害。
 
爭取環境權
 
  由於貧窮往往使得低收入者無法自由自在地接觸或使用環境資源。某些社區設計師嘗試透過環境議題組織低收入者,進而爭取公平的社區資源與公共服務,例如,庇護所、鄰里健身中心、公園綠地等。這樣的做法帶來了雙重效益。首先,低收入的市民因此取得了環境的使用及控制權,例如,土地、住宅、公共設施及有利社區的經濟開發;換言之,最成功的社區設計應同時關照市民生活與地方經濟發展。其次,這樣的組織動員過程,有助於孕育社區領導者;這些在地的領導者,會持續成為居民代言人,為社區爭取更好的生活品質。
 
  波士頓的葛蘭姆女士(Sandra Graham)從投身社區到當選市議員的過程,便是最好的案例,她的行動證明了社區組織動員不但能改善眼前的生活品質,而且還可以達成長期的政治效果。葛蘭姆女士原是一位靠社會福利救助,住在國宅內的單親媽媽。但她卻深感自己的社區在公共福利政策上屢遭歧視,所以想起而抗爭。這些歧視包括沒有公園和托育中心,以及市府坐視國宅品質惡化,以便未來全區拆遷以取得高速公路用地。剛好此時社區設計師參與協助葛蘭姆女士組織動員,並試圖遊說市府以爭取一筆四萬美金的開放空間輔助金,做為改善社區的資金。社區設計師們彙整了一份河岸綠地的調查報告。報告內指出葛蘭姆女士的社區擁有波士頓最高品質的河濱空間。此開放空間可同時滿足全市以及當地居民的休閒需求。有了這分專業調查為後盾,葛蘭姆女士的社區開始大聲抗議。結果他們不但取得了這筆四萬元的社區發展資金,而且也奠定了葛蘭姆女士的領導地位。不久後,這個眾所矚目的河濱空間破土興建。也由於這次成功的經驗,居民開始關注改善其他生活品質的議題。兩年後,葛蘭姆女士順利當選了劍橋市的市議員。這樣的身份更有助於為劍橋河濱地區爭取更多的公共設施。如此一來,原本弱勢的河濱居民在市府決策的過程中,有了平等發言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擁有一個控制社區生活品質與環境資源的公共機制。
 
  上述爭取環境權的過程,對低收入的社區尤其重要。因為在這些貧困的社區中,即使具有潛力的領導者,也會因缺乏學習組織、動員與領導機會而委頓,更何況真正的民主是由草根性的互動中發展出來的領導關係。
 
突顯環境不正義
 
  社區設計師常常在遊說立法,影響管理政策,或幫一些不公平的環境案例辯護。在某些案例中,他們有特定業主以及焦點個案,例如葛蘭姆女士的情況。社區設計師也可能自行組織動員,主動的來解決嚴重的環境不公問題,紐約的戴維德夫先生(Paul Davidoff)的行動可謂一典型案例。他以主動出擊的方式,解決了普遍性的環境不公問題。個案中的戴先生在紐約的貧民區工作了許多年之後,他漸漸發現,紐約的城郊是最沒有正義的環境。雖然當時紐約城郊的工作機會相當多,但低收入而需要工作的人卻只能困居在市中心的貧民區,因為他們不但無力進入城郊的房地產市場,也買不起車子。1969年,戴先生決定發起一個名為「城郊行動機構」(Suburban Action Institute)的組織,進而開始遊說立法機構解決這個不公平的市場區隔。他的行動不但刺激了立法單位,更造就了所謂的「孟勞瑞決議」(Mount Laurel decision)──城郊社區需要提供各類住宅給不同收入水平的市民選購。
 
創造環境正義
 
  社區設計師與其他環境設計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關心環境正義。然而,在環境正義的創造過程中,他們有歡笑也有淚水。舒曼先生(Tony Shuman)略述他出道之初對環境正義的看法時說到:「我執業初期參與東哈林區(East Harlem)的社區設計,與「美好社會」(Real Great Society)組織合作。但我很快意識到,社區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建築方面,而是在居民收入的不均,權力分享的不平,以及種族主義的刻板印象,是這些因素不斷摧殘著我們的
 
自由與正義之夢。」
 
  早期,許多社區設計師都天真地相信,設計可以解決所有社區不公平的現象,隨著更多時間與精力的投入,我們能從環境的角度解決社會的不正義。正因如此,在貧窮的社區眼中,社區設計師更形珍貴。然而,現實主義(Realism)逐漸取代了社區設計師初期的理想主義(Idealism)。沒錯,對專業設計而言,社區設計過去25年來,一直是活力充沛、不斷求變的一支,但視環境正義為終極目標的理想卻是歷久彌新。1983年「人本設計宣言」為社區設計的長期掙扎打開了歷史的新頁,它宣誓「為環境正義而戰」是社區設計者的首要信念。宣言中並明列特定的環境不公類型,以做為社區設計師戰鬥的目標:
 
  「環境正義必須引領設計過程。好的設計執著於解決環境的不公,它們通常是以可及性低、排外或資源分配不均等情況呈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低密度的郊區住宅忽略母親就業的可及性,以及小孩接觸多元文化的可能性。設計師只顧著為中上階級的業主創造生活空間,卻將少數族裔、窮人等的空間排除在外,以致於這些弱勢居民常被棄置在日漸惡化的鄰里、品質低劣的公寓中,生活周遭也無足夠的開放空間。有鑒於此,社區設計師應投其畢生心力,追求環境正義。」
 
刺激公共參與
 
  社區設計師另一個工作特色是引導刺激一般居民參與式設計的過程。在某些情況下,市民可以在沒有任何專業者的介入、幫助下創造社區空間。就當今美國的大多數案例而言,社區設計師是參與和專業技術的主要提供者,他不是要為人們做一個設計,而是要和人們一起做設計。他們通常在參與或決策的過程中,幫助使用者及其他各類專家共同做決策。這些決策可能從目標設定、施工營造到經營管理,鉅細靡遺。透過參與過程中的良好溝通,有助於創造出為市民接受的設計。
 
  美國有句諺語最適合拿來比喻社區設計──如果你想知道鞋子合不合腳,當然要問穿鞋的人,而不是做鞋子的人。換言之,一個成功的參與式設計作品應能整合且表達居民的社會目標,反映出居民對此地點的夢想,而非只是設計者的價值觀。社區設計是一種屬於使用者的設計。
 
社區設計為生活帶來什麼好處?
 
  前文中已提到社區設計的某些好處,包括,弱勢居民可以得到他們通常得不到的規劃設計服務;貧窮的市民可以享受到他們需要的環境資源;個人和社區可以得永續生活環境的權力。
 
  社區設計帶來的其他好處,社區設計師也同樣受惠,包括,設計過程中加強了的團體感、社區感;有助於克服環境的失序感;同時設計的過程也教育了設計者、社區參與者,讓他們對環境問題、行政步驟、預算及決策,有更多的了解,社區設計更增加了個別成員的自我成就感;並且讓人們共享一齊創造生活環境的樂趣。
 
增強社區感
 
  參與的過程提升了社區感。雖然設計師不能創造社區,但是他們可以創造一個讓人們聚集的實質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們創造了一個孕育社區居民社區感的過程。透過與鄰居甚或陌生人,集體解決一些社區公共問題的過程,常會幫助居民建立社會性的連結,這樣的連結通常在社區設施完工後,仍會存在於居民的日常網絡中。社區設計的附加價值是大家互知姓名,並且個個身懷絕技,以及分享共同的價值、經驗以及工作。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克服認同的失落、與社會的疏離,進而為社區集體行動奠定基石。總之,「自助」是通往社區自足唯一的康莊大道。
 
克服環境失序
 
  由於我們周遭的環境總是大同小異,所以很難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環境意義。因此導致環境失序感,一種無根的飄零感,或地點感的失落。然而,社區設計卻關注到一個社區的特殊需要,而由此建構的環境,通常對居民有特殊的意義,進而克服那種失根的無奈。其實,參與式的設計,不但能幫使用者重新找回失落的地點認同;完工的成果,溢滿一種來自庶民的關懷品質,孕育出居民對家園的認同,也為外來者創造了特殊的地方感。
 
鼓勵學習
 
  社區設計需透過面對面參與的雙向溝通進行。參與計劃執行的每一個人,都在過程中學習。設計者可能在過程中從老人或小孩身上,發現到最細緻的社會行為習慣,進而發展出符合他們需要的細部基地設計。同樣地,居民也會學到新的政治智慧,在計劃結束後,能繼續透過市府的管道,逐步完成施工、管理的部分。此外,社區參與式設計,能提升大家的環境自覺,從耐旱植物的挑選,到省能生態屋、青少年的需求,以及作品的施工營造,都開闊了參與者的環境知識。
 
建立自信
 
  由於強調權力的爭取與環境學習,社區設計有助於建立參與者的自信。主動積極地參與規劃、設計、施工、及經營管理過程的社區居民,有學習各種新技術的機會。居民可能要擔任一些自己過去從來沒有做過的工作,例如,木工或估價;他們也可能要扮演一些自己從未嘗試過的角色或人格特質,例如,百折不撓的毅力或熱心公益的精神。
 
享受創造
 
  社區設計喚醒人們迫切想要自己建立家園的心情,也讓人們分享了只有專業設計師才能享受的創作之樂。地點營造的專業化之後,一般人總以為自己不會做設計,長此以往,人們的環境創造力逐漸被矮化,於是,小到決定客廳的設計,大到交通的規劃,仰賴專家處理乃為時勢所趨。而社區設計就是要對抗潮流,逆向操作。
 
社區設計的專業根源是什麼?
 
  社區設計的操作實踐源自不同的專業:建築、景觀建築、都市規劃、社會工作以及環境心理學。社區設計乃集各派之精華,不受限於任何一家。
 
  大部分的社區設計師出身於設計或規劃的專業,卻有著不同於專業傳統的宏大視野,而且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Ⅰ建築
 
  社區設計與建築師同樣著重於創造實質環境。這兩種專業都需要一些基本的專業技術,例如畫圖、視覺思考、解決空間問題以及營建。兩者也都經常從事住宅的設計,然而,社區設計師卻常常是在為低收入戶設計家屋。
 
  雖然建築師和社區設計師都是在為業主(業主)的需求而設計,但社區設計師常常會把觸角延伸到傳統建築師不認為是自己專業領域的角落。為了要讓低收入戶有其屋,專業者通常要嘗試新的社區規劃與政治行動,常見的例子包括,為了要解決貧窮社區的住宅問題,社區設計者自創一個自立造屋計劃,或者設計一套與住宅搭配的房租管制辦法。
 
  許多人認為現今的建築師與社區規劃設計師之間的區別已愈來愈模糊。因為建築師已愈來愈接受社區設計的技術,而社區設計師也變得愈來愈像私人企業。在20年前我們不曾聽過,建築師事務所會與社會研究專家合作,進而透過其對使用者的活動模式之分析,為空間設計提供更深入的資訊,然而,現在卻是司空見慣了。
 
  馬可士小姐(Clare Cooper Marcus)曾經參與舊金山粉紅公寓公共住宅的改建計劃,在工作團隊中負責研究、分析老人和低收入者的空間使用習慣。由於她的參與,使得住宅空間被設計成由一連串活動環繞而成的中心,譬如,一進門就有休息室、工藝工作室、洗衣室;而在傳統設計中,這些功能性的空間通常被丟在走廊的盡頭。她同時也建議建築師應在每位住戶的門口設計一個矮坐椅,並在廚房的外窗加一個廚櫃。所有空間的細部處理,成功地幫助老人克服了困擾多年的社會疏離感。同樣的,社會學家艾里斯先生(Russ Eillis)在里維史陀(Levi Strauss)辦公大樓設計案的參與中,也提供了為人稱道的正面影響。他的分析改變了辦公大樓的設計決策,一個多元互動的辦公空間隨之誕生。
 
  空間社會分析、使用後評估、規範性團體,以及遊戲技術都是社區設計師率先使用的技術,現在也為建築界廣泛的接受和使用。這些證據支持了貝可先生(Frank Becker)所宣稱的,社區設計的假想和技術已是現代建築師必須擁有的基本專業技能。
 
  建築師與社區設計師界線更加模糊的部分是,某些社區設計師本身也是享有盛名且富個人風格的建築師。例如,沙諾夫先生(Henry Sanoff)、亞歷山大先生(Chirstopher alexander)、克若先生(Lucien Kroll)以及賀參小姐(Sandy Hirshen)都同時是最具代表性的社區設計師,也是最被稱道的專業建築師。不過,一般而言,社區設計師仍然較強調與居民合作參與式設計,也因此,設計者必須放棄建築師獨創的美學觀。另外,在一個開放的共同完成美學決策的過程中,更需要藉助社區設計師的創造及藝術能力居間協調,才能滿足各方的需求。
 
  社區設計師比較不在乎那些控制著建築師們的流行風潮。儘管社區設計師也在意作品的外觀造形,但他們通常抱持的是民粹美學,而非菁英美學。經驗告訴他們,一個新的藝術形式,誕生於社區問題的解答之中,而非對純藝術的沈迷之中。克若(Kroll)對於新的住宅形式的挑戰,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些來自於使用者參與的基本形狀,創造出衛斯特先生(Troy West)所說的「民主藝術」。
 
Ⅱ地景建築
 
  許多社區設計師和地景建築師一樣,也做基地或區域的規劃。他們都在自然體系的限制內設計土地使用與組合空間。林先生(Karl Linn)從30年前首次做社區設計開始,就融合自己對自然材料以及空間設計的專業知識。他當時與一群費城的非裔青少年一齊設計一個鄰里公共地,此個案可謂結合了社會與環境的雙重意義。許多地景建築師至今都還延續林先生所創的模式,在他們的專業實踐中結合社會與環境兩種專長。例如,地景建築師弗藍西先生(Mark Francis)為麻州、劍橋市多元文化的哈佛廣場做的生態基地計劃,以及為加州戴維斯市的鄉村家園(Village Homes)設計的兒童遊戲園。在每個案例中,所有可能使用這個空間的人,都來畫一張自己的社會行為地圖。而弗藍西的生態分析則包括了微氣候、排水、土壤、植被。使用者和設計者在共同分析人與自然環境的各種因素後,生產出一個另類的規劃方案,再根據這個方案創造研擬更進一步的改善策略。
 
  社區設計者通常會與地景建築師分享參與的技術,因為設計開放空間時,法規規定必須有市民的參與,所以地景建築師往往也會創造一些參與式設計的技術。另外,地景建築師哈普林先生(Laworence Halprin)透過參與所創造的引人入勝的地景設計,不僅確立了參與在開放空間設計中的合法地位,而且誘發地景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善用參與的動機。
 
  雖然社區設計師與合作的地景建築師共通的專業技術並不多,但他們與有保育專長的地景建築師共有的方法和價值觀卻不勝枚舉。他們都支持對稀有環境資源使用的限制;他們都力促政府保育自然與營造地點特質。不過,在某些重要的觀點上,他們卻有著明顯的差異。社區設計師很少是嚴格的環境保育者,大部分的社區設計師希望可以將資源的使用與再分配照顧貧窮市民,但他們並非贊成設置法令來加以限制,因為通常一旦自然資源的使用受到局限,反而只有富豪階級能接近它,貧窮的市民根本無力可及。
 
  此外,環境主義的地景建築師常將一些只顧及生態意義,忽視社會敏感需求的環境新發明,介紹到一些窮困的社區。最好的例子發生在美國西南部某城市的一個少數族裔的貧窮社區中。有理想、有抱負的設計師們關心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所以用再生垃圾為材料在社區中創造了一個兒童遊戲場。這個遊戲場事後卻被當地居民破壞廢棄,因為他們不但沒有分享到設計師們崇高的生態關懷,甚至認為這是對他們社經地位的一種嘲諷。他們期待的是一個全新的兒童遊戲場。
 
  相對於上面的例子,地景建築師瑞尼格小姐(Clair Reiniger)就有完全不同的做法。她在為那瓦荷(Navajo)家族規劃生態基地中,適切地融合了美國原住民的傳統信仰,以及地景技術。結果那瓦荷家族不但因為使用太陽能而減低了水電費;精耕的蔬果種植方法,也降低了他們在食物上的花費;同時還保持了他們傳統的生活風格及地景。生態設計只有在環境與社會兩相協調下,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Ⅲ都市規劃
 
  社區設計和都市規劃都把土地使用與經濟管理視為最上位的公共資源。就實踐的層面而言,公共資源應該是每一個市民都能分享的環境品質。社區設計師與都市規劃師的區分在於尺度和角色──規劃師是在區域及部門的層級提供經濟的規範,而社區設計師則是在個案中獨立生產出一些地方可以掌控的工作機會。社區設計師並擔保個案為社區提增經濟力,而由於社區的資源有限,社區設計師必須在處理草根的房地產開發及財務分析時,更有創意地找到隱藏在地方地景中的市場資源。
 
  都市規劃與社區設計都以理性方式切入規劃。這個方式是以甘斯先生(Herbert Gans)介紹的「市民目標」以及「策略擬定」為基礎,再由其他專家進一步修定調整而成。社區設計同時也使用一些規劃業界熟悉的社區發展方式入手設計。這是社區發展規劃師布萊克利先生(Edward Blakely)所例舉的信條。他的方法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參與而自助式的案例組群」,每一個案例必須被整合到社區的其他案例中,所有的案例必須立基於一個盡可能被地方所控制的經濟基礎之上,所有的開發也要有適當容受能力的組織做為後盾,這些組織有能力掌控、處理及經營過程中的各項變因。對布萊克利而言,社區設計與社區發展是合而為一的。
 
Ⅳ社會工作
 
  社區設計與社工傳統的共通點在於改革主義的理想、強烈的服務倫理,以及社會行動主義。為無力付費者提供設計服務,以及使用阿林斯基(Saul Alinsky)式的戰略,成為早期社區設計的旗幟,時至今日,雖然歷來的經驗似乎削弱不少理想主義的熱情,但為弱勢團體代言,仍是社區設計的首要原則。至於策略方式,也仍以提供草根層級專業技術的協助為主,性質類似和平軍(Peace Crops)以及農耕隊的工作(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
 
  就像社會工作一樣,社區設計繞著個人、家庭、部落和鄰居,不論是否有社工人員或社區設計師的幫忙,此二領域都強調由內而外、以人為發展中心的解決方案。然而,社區設計的步驟,傾向是為個人或群體做整體的心理治療,也就是像一種臨床社工(Clinical social work),它與社工主要但非絕對的區分在於,社區設計強調環境心理的調整與改善。
 
Ⅴ心理
 
  社區設計亦借用了工業及環境心理學的專長。許多與社區設計相關的參與技術,例如雙向溝通或目標設定,都是工業界或公司組織為了擴大了產能而發展的技術。同時,大部分有關人在環境中的需要的主要理論,例如控制、個人空間、選擇和可及性,則源自一個與社區設計平行發展的領域──環境心理學。莫爾(Moore),亞克發諾(Iacofano)與高斯曼(Goltsman)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1971年,莫爾先生(Robin Moore)重新設計加州柏克萊市華聖頓小學(Washington School)的兒童遊戲場,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華聖頓環境園。莫爾的設計建立在兒童發展中的「參與溝通」以及「環境互動」研究上。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設計,因為它符合孩子們的需要和喜好;它完全是一個屬於小孩的空間,一種未經包裝的自然、水,未經雕琢──非一般的大人觀點多過小孩──的兒童遊戲場。
 
  為考慮到被忽略在遊戲場外的殘障兒童,莫爾另外結合了高斯曼小姐、亞克發諾先生,開創了一個甚至包括智障與殘障兒童活動空間的環境園設計。
 
  「寓教於樂園」(PLEY,play and learning through Adaptive Environments)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個案。由於園裡是從兒童為出發來調整及改善玩耍空間,因此它已成為每年夏天吸引兒童的重要地點之一。
 
  整個參與過程同時催生了一群積極的義工組織「園之友」(Friends of the Yard)。他們參與了大部分的施工、維護和經營。「寓教於樂園」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套雙向溝通的過程──長久以來,只被用在先進的工業界,鮮少使用於環境設計中。莫爾的團隊開始把他們的設計精力集中在團體過程與訂定決策,他們發現有創意的決策常來自團體互動中。至今,他們的專業實踐仍紮實地根著於心理學之上,持續關注兒童的需要與權益,廣泛地為各類業主服務。他們基本上借用了環境心理學的一些技術,但較之更為行動取向。
 
  總而言之,社區設計是規劃與創造日常的、地方性的環境,例如:鄰里空間、公園、住宅、社區設施、小型辦公中心(employment center),在某些案例中,還包括了整個小鎮或城市。社區設計要讓這些空間中的環境資源得到公平分配,因為環境正義是社區設計的指導原則,它的主要業主是一些被剝削或不公平對待的弱勢團體,例如:少數族裔、城內低收入戶、青少年、老人或鄉村貧戶。社區設計包括參與式的過程;考慮文化地景特殊性的最後決策;以及生產符合使用者特殊需要的空間成品。這個交互過程強化了草根居民的社區感,克服了環境疏離感,同時教育並爭取社區該有的環境權。
 
第二章 社區設計與你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這是一本為所有對社區設計充滿好奇、興趣與熱情的人準備的DIY手冊。不論居民、學生、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地景建築師、都市設計師、城市規劃師,以及任何希望以自己的專業技能貢獻於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的人,都是本書的讀者與使用者。本書當然也是為在學校教授社區設計的老師準備的參考教材,它更是提供了座標依據給那些想要幫助居民爭取環境權,創造屬於自己家園、社區與城市的設計師們。
 
  「幫助」這個字眼絕對是關鍵的。因為社區設計師一定要甘願用一種讓居民可以獨立決策的方式,提供專業技術的協助,包括:視覺問題的解決能力、空間性的創造力、基地規劃以及預測個案的發展後果。然而,這些技能的目標必須轉向以幫助居民為己任,並且奠基於合作、組織、政治策略規劃以及經濟可行性的決策之上。
 
  專業者也需要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去幫助居民。對設計師而言,我們得審視自己的需求以及對空間的價值觀,只有在了解自我內在的心理地景,如何影響著我們設計的外在地景之後,我們才有能力做心靈的設計,否則,我們只會著迷於自己的環境回憶中,無力幫助他人做好設計。
 
怎麼使用這本書?
 
  透過讓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幫你發展參與過程、政治、經濟與設計方面的技術,本書將協助你成為有效率的社區設計師。全書主要由三組練習組合而成:第一組練習著重於價值觀,第二組著重於技術,第三組則是設計。
 
  這些練習是讓你用來做的,不是讀讀就算了。如果只讀不做,其實沒什麼意義。除非你對某一個練習特別有興趣,非從那裡開始不可,比如說,如果你想學到技術,就可以跳過沈思練習,直接從技術練習開始。否則,我會建議你依序做完三組練習。
 
  本書的練習也能幫你和他人分享學習成果。我發現,和其他人或一個小組討論每一個練習,不但會帶來更大的樂趣,討論本身也會讓你的學習更有深度。
 
  在沈思練習的部分,你會經歷一個意想不到的探險。這個探險的過程會使你逐步發現自己的空間心理以及設計偏好,將有助於你處理其他參與者不同的心理狀態、探索自己的環境生命史、揭露自己最喜愛的地方、找尋自己設計靈感的源頭、體驗與反省參與的愉悅、觀察並體會環境不正義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你正在思索自己應做那一類的設計,或者你已經知道自己想當一個社區設計師時,你將發現沈思練習對你特別有幫助。
 
  技術訓練的部分,將幫助你在一個既定的政治情境中,做出可以調節細緻的社會行為,而且抓住社區集體形貌的設計。你會學到的技術包括,如何更懂得聆聽,如何設定目標,如何引導社區脫離成長主義,以及如何組織社區。
 
  第三部分的練習包含了各種藉由設計而解決的問題。練習中的每一個設計問題都和社區設計師日常處理的問題相似。沈思與技術訓練會奠定你解決問題的深度與技巧。不管你是初學者或老手,設計練習進一步磨練你對形式的掌握,它們將幫助你更有創意地解決空間的問題,而這不正是社區設計師最有價值的貢獻嗎?
 

產品規格

書號:T3005

裝訂:平裝

尺寸:19 × 26 × 1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

頁數:160頁

重量:46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3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