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蟬與慈禧貓:100位歷史名人的動物奇遇記



作者:杜萸

出版日:2005/07/25

定價:240元

優惠價:79折190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貓咪保管鑰匙、軍犬監視敵情、燕子護送情書、鴿子傳達軍令、蝴蝶充當紅娘、鸚鵡打小報告……本書蒐羅百餘張精彩的動物寫真、歷代名畫、傳統藝術,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告訴您動物如何展現魅力,擄獲人心。
 
◎當歷史名人遇見動物時,究竟會擦出什麼火花來?
 
句踐向青蛙行禮、孔子看人捕蟬、曹操欣賞山雞跳舞、孫權崇拜烏鴉、王羲之為鵝寫經、石勒因兔子而改年號、唐太宗用蟋蟀治療失眠、唐玄宗禁止吃鯉魚、楊貴妃愛玩蜘蛛、韓愈和鱷魚約法三章、蘇軾養蜂釀酒、林和靖以鶴為子、元好問填詞悼雁、窩闊台放狼祈福、鄭和非洲見麒麟、明武宗挺身護豬、吳三桂好鬥鵪鶉、乾隆皇帝替大象洗澡、袁世凱養狗孝敬母親、慈禧太后是愛貓一族……
 
100位歷史名人,與您分享他們的動物觀、動物情、動物畫、動物經。
 
◎ 這是一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史,幾千年來,先民與動物建立了三種關係類型:
 
【動物伴侶】
 
蘇武被放逐北海,有公羊陪伴;陸機寓居京師,靈犬幫他送信;孫思邈診療病人,老虎充當保鏢;僧景福有事外出,貓咪替他看家……動物,是人類的親密伙伴、忠實朋友。
 
【動物玩家】
 
紀渻子替齊王訓練「天下無敵鬥雞」;曹彰在父親面前表演伏虎、馴象;傅玄教猴子化妝、演戲;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主持「秋季鬥蟋蟀大會」……動物,是人類的歡樂來源、娛樂對象。
 
【動物剋星】
 
孫叔敖心地善良,斬斃雙頭蛇;張湯逮到偷肉老鼠,審訊處刑;孫權冀望長壽,伐桑煮龜;蔡京嗜吃鵪鶉,自己飼養,大量烹殺……動物,是人類迷信與口腹之慾下的犧牲品。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作者.譯者簡介

  杜萸
 
  1979年生,台灣苗栗人。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電視台助理導播。
 
  自四歲那年,無意間看見蜘蛛產子開始,生活裡即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動物——幼稚園時養陸龜、鵪鶉,國小時養蠶、兔子、蝴蝶,國中時養白文鳥、貓頭鷹,高中時養鬥魚、蝌蚪,大學時與金剛鸚鵡、台灣獼猴為鄰,還有鄉下老家的雞、鴨、鵝、狗……如今,身邊有三隻個性迥異的貓咪、廚房有一缸孔雀魚、屋簷下結了一顆大蜂巢、陽台角落也有一隻客居已久的蝙蝠,以及不時飛來挑釁貓的白頭翁、大捲尾。
 
  由於平時對文史掌故興趣濃厚,加上喜愛動物,長年精研動物歷史、掌故,對動物習性、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觀察入微。《孔子蟬與慈禧貓——100位歷史名人的動物奇遇記》即為其瀏覽古籍、相關文獻後集結的心得作品。
 

目錄

出版緣起 2
 
推薦 4
 
自序 5
 
寵物篇
 
  陸機的靈犬快遞 10
 
  慈禧太后愛貓一族 14
 
  明武宗與豹為伍 18
 
  楚文王放鷹抓雛鵬 20
 
  唐玄宗的鸚鵡緣 23
 
  陸龜蒙的寵物鴨 26
 
  王羲之為鵝寫經 29
 
  阮籍的斑鳩情 32
 
  梅堯臣寵愛鷓鴣 35
 
  桓豁手下的饒舌八哥 38
 
  張謙德養金魚 41
 
  楊貴妃七夕玩蜘蛛 44
 
伙伴篇
 
  孫思邈為虎拔刺 48
 
  劉旻封馬為將軍 51
 
  張果老的神驢坐騎 54
 
  李密在牛背上讀書 57
 
  蘇武北海牧公羊 60
 
  郭元振殺豬救美 63
 
  林和靖以鶴為子 66
 
  元好問填詞悼雁 70
 
  韓憑夫婦化為鴛鴦 73 
 
  郭紹蘭飛燕傳書 76
 
  曲端飛鴿傳軍令 78
 
  蘇軾養蜂釀酒 81
 
  荀子的蠶學之道 84
 
靈獸篇
 
  李靖代龍行雨 88
 
  鄭和非洲見麒麟 92
 
  陳季常家有母獅子 95
 
  窩闊台放狼祈福 98
 
  曹沖替大象過磅 101
 
  當楚王遇上了鹿王 104
 
  石勒因兔子而改年號 107
 
  元庭堅拜鳳為師 110
 
  李昉養鷺也畫鷺 114
 
  甘寧的神鴉傳奇 116
 
  張顥因鵲升太尉 119
 
  隋煬帝的鯉魚情結 122
 
  孫權伐桑煮龜 126
 
玩物篇
 
  馮婕妤挺身擋熊 130
 
  胡惟庸讓猴子當招待 132
 
  元仁宗下聖旨護雞 136
 
  曹操看山雉跳舞 139
 
  吳三桂好鬥鵪鶉 142
 
  曹丕向孫權討翡翠 145
 
  郭威的麻雀刺青 148
 
  李淵雙箭射孔雀 151
 
  莊子的一場蝴蝶夢 154
 
  句踐向青蛙行禮 157
 
  孔子看人捕蟬 160
 
  唐太宗用蟋蟀治失眠 162
 
怪物篇
 
  葛洪的蝙蝠大補帖 166
 
  李斯以鼠為鑑 168
 
  董仲舒的狐朋友 171
 
  杜宇化身做杜鵑 174
 
  楚太子盼鴞成鳳凰 176
 
  孫叔敖的雙頭蛇奇遇記 179
 
  韓愈與鱷魚的約定 182
 
  劉海的寵物蟾蜍 185
 
  蔡邕聽出螳螂的殺氣 188
 
  羅願觀察研究怪蜻蜓 190
 

序文前言

  動物世界真奇妙◎杜萸
 
  幼稚園大班的時候,某個星期六下午,念國小的哥哥、姊姊興沖沖地跑回家,掌心托著一對小鵪鶉,說:「這是在園遊會上抽到的!」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鳥類的我,既興奮又害怕,一邊試著撫摸牠們,一邊聽兄姊討論該怎麼飼養。
 
  幾天後,關在鳥籠裡的鵪鶉,居然互相看不順眼,打起架來,而且越打越兇,身上傷痕累累。哥哥姊姊覺得很不忍,但又沒多餘的鳥籠,於是就將其中一隻鵪鶉抓出來,放進飼養多年的陸龜居住的籠子裡。當時我們想:「烏龜是溫馴的動物,又吃素(我們每天餵牠吃泡軟的黃豆),應該相安無事。」不料經過一夜,那隻可愛又凶悍的小鵪鶉,居然被沒牙齒又看似溫馴的烏龜給咬死了!
 
  經此「震撼」,我才深深體會動物世界的「奧妙」,開始去認識放眼所見的那些動物的習性、特性。領養貓咪後,從與貓咪的互動當中,對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又有更深刻的體認。
 
  《孔子蟬與慈禧貓——100位歷史名人的動物奇遇記》,是我初次嘗試「寫動物」的作品,感謝那些從小到大,一路陪伴我的動物們,是牠們讓我有靈感,完成這部作品。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導讀推薦

  古人與動物間的生活情懷◎陳寶忠
 
  古今中外,許多音樂家、舞蹈家以動物的聲音及形象作為創作素材,帶給人們美的視聽享受;許多詩人以動物來舒發自己的情懷;文學、藝術家則從動物身上獲得創作靈感。更有許多傳奇故事是以動物為題材。這些迷人的文化與藝術美學,再再說明動物與人類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以及文學詩歌、傳奇故事裡,當然也少不了動物。這本《孔子蟬與慈禧貓——100位歷史名人的動物奇遇記》,蒐集了從《詩經》、《史記》、《禮記》、《左傳》,到《莊子》、《說文解字》、《三國志》、《爾雅翼》、《本草綱目》等諸多名著中,一百餘位名人與動物間的傳奇或典故。讀完這本書,不僅能更了解動物,也更能在中國歷代經典名著中,體會古人與動物間的生活情懷。
 
【推薦者簡介】
 
  陳寶忠
 
  台大森林學研究所野生動物碩士。目前為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並擔任台灣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理事長、中華鯨豚協會理事。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精彩試閱

  ◎ 陸機的靈犬快遞
 
  在戰國時代宣揚「一毛不拔」思想的楊朱,他的弟弟楊布,有一次穿著白衣出門,遇上了下雨,楊布脫下白衣,改穿黑衣回家。他的狗一時眼花,對他大叫。楊布正要打狗,楊朱勸他說:「不要怪牠!如果你的狗出去時一身白毛,回來時變成一身黑毛,你豈能不奇怪?」
 
  狗是人類的忠僕、寵物,更是廟堂的祭品、餐桌上的美食。《禮記‧曲禮》說:「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人們以吃剩的羹餚養狗,狗肥了之後,用來獻祭於鬼神,故稱「羹獻」。負責供應祭祀用犬的官,就叫做「犬人」。
 
戰國時代的四大刺客之一聶政,是個狗屠──專業殺狗的人,他家貧,為奉養老母而當狗屠,這樣「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
 
  *
 
  清人吳淏子編撰的《花鏡》上說,狗分三類:守犬,短喙善吠,專責守夜;食犬,專供五臟府;田犬,是一種獵犬;另有一種名叫「獒」,腳矮身短,尾大毛長,毛色細膩如金絲,俗稱「金絲狗」,這便是寵物狗之類了。
 
  北齊皇帝高緯飼養了一隻波斯狗,封牠為「逍遙郡君」,高緯常把牠抱在馬上,寵愛有加。
 
  《清稗類鈔》說,寵物狗之中,以京師狗、哈叭狗最為名貴。京師狗的特徵是「毛色形狀皆相稱,耳大而短,鼻凹而孔上仰,腿短而彎,行時周身擺動,腿作鍵形。」這些寵物狗生來就這副德性嗎?非也!「鼻之凹、面之短,皆由人工造成。京師畜狗者於其出生後,人即以手日揉其面部使短,以指日按其鼻之中間使凹,以極淺之盆為飼餧之具。生二三月後,以人牙將尾唆(咬)去一半,並抽去其筋,面即不復長矣」。
 
  當京師狗懷孕時,狗的「臥室壁上四周,悉精繪毛色勻淨之狗,使之日夜睇視,則所生之狗,毛色自不駁雜矣」。寵物狗懷孕還要進行胎教,這在一百多年前是匪夷所思!
 
  清末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太夫人還在世,非常喜愛狗,因此總督府裡畜養了許多狗,以討太夫人歡心。袁世凱一名部下名叫「叢金桂」,被編派專管狗事,都署上下都叫他「叢狗頭」,聽起來十分滑稽。
 
  *
 
  獵犬,很早就被皇室畜養,作為狩獵的工具。漢朝設有「狗監」的官,專掌皇室獵犬的飼養管理;唐代改稱「狗坊」;清朝皇帝對於養狗十分熱中,因此有「十駿犬」的畫作傳世,這些栩栩如生的高貴名犬,多半是從西藏等地進貢。
 
  《資治通鑑》提到五代朱全忠行軍紮營時,在營壘四周設置「狗鋪」──狗觀測站,由軍犬負責監視敵情。以此可見狗的另一種角色扮演。牠的吃苦耐勞、機動靈敏,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佳話。
 
  《晉書‧陸機傳》說,陸機養了一隻名叫「黃耳」的駿犬,當他寓居京師洛陽時,久無老家的音信,笑著對黃耳說:「家裡書信全無,你能為我傳遞個消息嗎?」機靈的黃耳搖著尾巴,向他示意。陸機於是寫了一封家書,裝入竹簍裡,將竹簍繫在黃耳的頸上。黃耳眼力很好,奉命之後便一路往南走,順利抵達陸機的老家,家人也寫了一封信,讓黃耳帶回,安然返抵洛陽。唐代詩人李賀「犬書曾去洛」,指的便是這件事。
 
  *
 
  狗作為寵物時,非常風光,一旦被遺棄或放逐,就變成「歹狗命」了。清朝光緒年間,譚鍾麟任浙江總督,署中的炊具常遭外來覓食的野狗大肆咀嚼,杯盤狼藉。野狗一群百餘隻,趕走了又來,而且經常群起狂嘯,「吹狗螺」,煩躁不已。譚鍾麟氣不過,下令圍捕,全部囚禁檻車中,押解到海寧州,比照「遣戍」條例,將野狗予以流放。
 
  海寧州沙田萬畝,人煙寂寥,當地土人以種植棉花為生。這群野狗一來,自相交配繁衍,一年後,狗子狗孫遍地,食物匱乏,農作物都遭啃噬淨盡。土人用鋤用耙趕狗,狗群散而復聚。當地只好以「狗荒」的名義具狀稟報海寧州。州官轉呈譚鍾麟。譚鍾麟命令中軍率領營兵一哨,攜帶火炮,前往圍剿。前後花了二十天時間,將所有野狗肅清,一隻不剩,然後奏凱而歸。
 
  【狗的小事典】
 
  ⊙狗別名黃羊、黃耳、義畜、豺舅、守門使等等。
 
  ⊙「狗」字多被用來損人:如狗輩、雞鳴狗盜、狐群狗黨。晏子出使楚國,楚國開了一個小門迎接,晏子以「出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予以譏諷;形容人品可鄙,連狗、豬都不肯吃他所吃剩的食物,叫做「狗豬不食其餘」;晉朝司馬倫篡位,滿朝雞犬升天,因為封官浮濫,官員冠帽上的貂尾供不應求,有人將狗尾巴砍下來,充當貂尾。當時人稱為「狗尾續貂」。
 
  ⊙狗與貓一樣都色盲,所見都是灰色的;牠的鼻子裡遍佈感覺細胞,如同雷達一般,讓牠嗅覺敏銳,成為動物界的首席「虎鼻師」。
 
  ◎ 慈禧太后愛貓一族
 
  《毛傳》說:「貓似虎,淺毛者也」,說明古人對貓、虎的認識;《禮記》上說:「迎貓,為其食田鼠也。」《韓非子》說:「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養貓捕鼠的歷史,至今已三千年。周武王有一次狩獵,捕獲老虎二十二隻、貓兩隻。抓貓來作什麼?應與飼養、捕鼠有關。
 
  孔子有一次彈琴,弟子閔子騫在室外聽到琴聲,感到很奇怪:本來一向清澈和諧之音,為何變得幽沉,夾雜著利害得失的調調?於是與曾子一起入室問孔子。孔子笑著解釋說:「我剛才見到貓欲捕鼠,一心想著貓務必得手才行,所以琴聲中便流露出幽沉之音了。」從《孔叢子》這段記載看來,在孔子的時代,貓捉老鼠已是司空見慣的事。
 
  宋代出版的《揮麈新談》說,萬壽寺有位僧人彬師,善戲謔,曾表示「貓有五德」:「見鼠不捕,仁也;鼠奪其食物而讓之,義也;客至設饌則出,禮也;藏物雖密,能竊食,智也;冬月入灶而眠,信也。」雖是遊戲之言,但從這些譬喻,可以了解貓的某些習性,以及牠與人們的一些互動關係。
 
  《七修類稿》記載,杭州城東真寺有位和尚,法號景福,飼養一隻貓,非常溫馴。景福每次外出誦經,便鎖上寺門,將鎖匙交給貓,等他回來時,拍打門板、呼叫牠,牠便從門洞銜著鎖匙鑽了出來,交給主人。別人敲門或出聲呼叫,牠一概不應。這隻貓,成了寺僧的最佳夥伴。
 
  *
 
  由於貓溫柔、可愛又有個性,歷代後宮女眷多喜歡飼養,藉以排遣寂寞。
 
  關於宮廷貓的傳說與故事很多,如《鶴林玉露》說,唐朝女皇武則天得寵後,把兩個情敵──王皇后與蕭妃,砍掉手腳,置入酒甕中,恨恨地說:「讓此二婢骨醉!」蕭妃臨死不甘,發誓來生投胎為貓,武則天投胎為鼠,「生生世世扼其喉」(因此貓又別稱「天子妃」)。為此,武則天非常忌諱,下詔六宮之中,禁止養貓。
 
  武則天因為蕭妃一句詛咒之語而下令宮中不准養貓?此一記載,與其他史料、筆記頗有出入。據野史記載,武則天其實是個熱衷的愛貓族,有專人替她收羅全國各地品種優良、花色綺麗的貓,作為寵物。《朝野僉載》也記載,武則天曾製作特殊的器皿,讓寵物貓與鸚鵡能在一起吃東西,並當場傳示百官,讓他們見識鳥與貓和諧共處的奇景。不料尚未傳遍,那貓已飢腸轆轆,竟撲殺鸚鵡,當場吃了起來,武則天見狀「甚愧」。
 
  後唐時代的瓊花公主,史上無名,她養的兩隻貓則比她出名,一隻白毛、嘴巴有花朵形狀的毛紋,取名「銜蟬奴」;另一隻黑色而白尾,名叫「崑崙妲己」,都非常的女性化。
 
  明神宗萬曆皇帝喜歡貓的程度也不輸後宮嬪妃。凡是被他及后妃們所憐愛的貓,都「加至管事職銜」,不但有官位,還有俸祿。其中公的暱稱「小廝」,被閹的則稱「老爹」。有些還被敬稱為「老爺」。
 
  慈禧太后也是愛貓一族,她養的乃進口緬甸貓,「純白色,鼻子、眼睛、嘴都擠在一起,扁扁的臉,對著人時,眼和嘴亂動,非常滑稽,老太后一見到牠們,就會開心大笑,愛稱牠們為大白、二白」(照此敘述,大白、二白應為純種波斯貓)。作為寵物,貓得到女性們的偏愛,也因此,貓被視為陰柔的動物。
 
  *
 
  貓天生喜歡獨來獨往、不受拘束,因此被賦予自我、神秘、現實的形象,貓來去飄忽、輕盈的個性,加上牠善於攀爬、平衡感強,往往從高處摔下而能毫髮無傷,有「九命怪貓」之說。與貓有關的傳說,因此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隋書‧獨孤陀傳》記載,隋煬帝的舅舅獨孤陀,喜好旁門左道,常在半夜子時祀奉「貓鬼」,貓鬼是一種陰靈,「其貓鬼每殺人者,所死家財物潛移於畜貓鬼家」。意思是貓鬼能奉人之命去殺人,並將被殺者的財物竊取過來。
 
  清代褚人獲所撰的《堅瓠秘集》云:
 
  金華貓,畜之二三年後,每於中宵,蹲踞屋上,仰口對月,吸其精華,久而成怪。入深山幽谷,朝伏匿,暮出魅人。逢婦則變美男,逢男則變美女。
 
  這就是所謂的「貓精」,也是對神出鬼沒的貓產生的幻想。貓是自我意識很強的寵物,古人以靈異解之,種種怪誕的貓事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貓的小事典】
 
  ⊙貓,又名蒙貴、烏圓、仙哥、鼠將、女奴、貍奴;牡貓又稱為「女貓」。
 
  ⊙貓的脊椎骨比人類多五片,且骨與骨之間有柔軟具彈性的纖維軟骨,因此柔軟度極佳,能任意扭曲身體。
 
  ⊙貓的聽力是人類的十倍。藍眼的白毛貓因基因的關係,發生耳聾的機率極高。
 
  ⊙古人說,貓食薄荷會醉;將死貓埋在接近竹子處,竹子會往埋屍處生長;又說貓吃青草,表示將變天、下大雨。皆為迷信。貓吃青草,是為了幫助胃腸蠕動。
 
  ⊙古諺云:豬來貧,狗來富,貓兒來開質庫。質庫即當鋪。
 
  ◎ 楊貴妃七夕玩蜘蛛
 
  蜘蛛,是天生的紡織高手,是「八卦」的創始者。伏羲氏結網,據說是對蜘蛛網觀察之後的心得。所謂「仿蜘蛛而結網,法螺蚌而閉戶」,指的便是古人師法大自然的智慧。
 
  《爾雅‧釋蟲》注云:「小蜘蛛長腳者,俗呼為喜子。」喜子的意思是招引喜事的蟲子。牠一出現,就會有喜。
 
  漢朝名臣樊噲,有一次問陸賈說:「自古以來國君都說『受命於天』,並有祥瑞的徵兆,真有這回事嗎?」陸賈回答說:「有……,乾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見《西京雜記》)陸賈認為,聽到鵲鳥聒噪,表示會有客人來,蜘蛛出現,將會事事順利。真有這回事嗎?那是未必。宋代歐陽修就說:「蜘蛛喜鵲誤人多」,不相信牠們有「預報員」的功能。
 
  民間從「喜子」這個觀念,衍生出七夕抓蜘蛛來結網,藉以「乞巧」的習俗。從南北朝到唐、宋,都有關於七夕抓蜘蛛的記載,蜘蛛成為七夕之前最有人氣的動物,仕女們尤其熱中抓蜘蛛、養蜘蛛。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說,唐玄宗每逢七夕之夜,都與他寵愛的楊貴妃在華清宮游宴。這一天,宮女們備好各種瓜果、花卉、醇酒、菜餚,陳列在宮殿的大庭中,用來祭拜牽牛織女星,祈求福祉。楊貴妃與宮女們還有一個重頭戲,即各自捉蜘蛛放在精巧的小盒裡,然後蓋好盒蓋,隔天一早起來觀察蜘蛛結網的形狀──如果網織得很密,表示得到的巧智多;織得稀,表示得到的巧智少。這種遊戲已經行之多年,民間紛紛仿效,七夕夜都忙著抓蜘蛛。
 
  此一習俗,到南宋仍十分盛行,蜘蛛所擁有的人氣,毫不褪色!蜘蛛在現代已經成為新興寵物,不少人飼養體型大、色彩鮮豔,甚至具有毒性的品種,天天玩賞,不再限於七夕之夜觀察蜘蛛結網。
 
  *
 
  古人對蜘蛛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見解,梁朝蕭繹所撰的《金樓子》說:楚國臣子龔舍,隨侍楚王入宿未央宮,見牆角一隻赤蜘蛛,四面結網,有蟲子觸網其中,欲退不能,因此困死。龔舍慨然嘆道:「吾生亦如是矣!仕宦者,人之羅網也。」龔舍將官場想像成大蜘蛛網,自己則像觸網的蟲子,於是毅然引退。
 
  因為蜘蛛張網以逸代勞,許多文人認為牠是不勞而獲,因此大聲撻伐,唐代詩人孟郊〈蜘蛛〉詩云:「蠶身不為己,爾心不為他。蠶絲為衣裳,爾絲為網羅。」唐代蘇拯也有詩曰:「蜘蛛吐出絲,飛蟲成聚血。蠶絲何專利,爾絲何專孽。」蘇拯進一步將蜘蛛視為造孽的害蟲。結果,蜘蛛淪為「兩面人」,一方面是寵物,一方面是孽種,盡力予以污名化。
 
  《勝非錄》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終南山人王守一,在洛陽市賣藥,隨身攜帶一把手杖,每見蜘蛛網,必以手杖予以搗毀,有人問他為何如此痛恨蜘蛛,他說:「天地之間所有飛禽走獸,捕逐搏拿他物都是用來維繫生命,惟獨蜘蛛結網張羅,『設機巧以害物』,所以痛恨牠!」這就有點以文人之心,度蜘蛛之腹了。
 
  王安石有詩云:「移床獨臥西風裡,靜看蜘蛛結網絲。」這般閒情逸致地觀察蜘蛛,豈不是自在得多!
 
  【蜘蛛小事典】
 
  ⊙蜘蛛用腹部的絲腺,分泌出液狀的骨蛋白,通過一個紡績器之後,形成結晶絲。蜘蛛網的橫線具有黏性,放射狀的縱線則無黏性。因此有一種說法:蜘蛛在自己的網上不被黏住,是因為牠只走縱線。此說似是而非,蜘蛛在網路上縱橫都行,牠在橫線上不黏腳,是因腳上有一種脂肪物質的緣故。
 
  ⊙蜘蛛結網,呈螺線結構,十八世紀昆蟲學家法布爾稱它為「對數螺線」,在自然界中,綿羊的角、向日葵的花仔、鸚鵡螺的外殼,都是螺旋狀的曲線。
 
  ⊙南美黑寡婦、澳大利亞人面蜘蛛等都有劇毒,黑寡婦的神經毒,是響尾蛇毒性的十五倍。在未確定蜘蛛有無毒性之前,都要敬而遠之。
 
  ◎ 郭元振殺豬救美
 
  
 
  有一次,魯國大臣季平子的家臣陽貨,想去拜見孔子,孔子拒不見他,陽貨留下了豬作為禮物,向孔子致意。
 
  豬很早就被當作祭祀的牲禮,《禮記》曰:「設其豕腊,脩其宗廟。」豕腊,是以豬肉製成的肉乾;又曰:「凡祭祀之禮,豕曰剛鬣。」豕曰剛鬣,是指肥碩大豬的毛鬣像鋼毛一樣,又粗又長,由此可想像現代中元普渡大豬公的模樣。
 
  豬除了作為牲禮,也一直是民間普遍飼養、最受歡迎的經濟動物,有人養豬致富,將豬別稱為「烏金」。俗話說:豬來窮、狗來富。豬仔自己送上門來,表示會讓人窮困破家。清朝梁章鉅《浪跡續談》解釋說:「窮則牆坍壁倒,豬自闌入之;富則庖廚狼藉,狗自處之。」點出了俗話倒因為果的癥結。
 
  *
 
  《幽怪錄》上有一則與豬有關的故事:唐朝士人郭元振,開元年間考試落第,從山西前往汾州,夜晚時候迷了路,走到一棟豪宅前,堂上燈燭輝煌,但悄無人影,一會兒傳來女子的哭聲,郭元振入屋查看,但見一個女子,向他哭訴原委:「我的家鄉有一個『烏將軍』,具魔法,能讓人招福、惹禍。每年鄉人都要遴選一個美女嫁給烏將軍。家父貪圖鄉人的錢,瞞著我,推選我來,又讓我飲醉在這裡。今晚一更時分,烏將軍就要來與我成親了。」郭元振聽了十分憤怒,說:「我雖無力救妳,但我會拼命。」不久,車馬雜沓而來,烏將軍喜孜孜地出現。
 
  郭元振出來迎接烏將軍,行禮作揖說:「今日嘉禮,我願充當司儀,共襄盛舉。」烏將軍不疑有他,高興地將他延請上座。郭元振趁烏將軍不備,抽出佩刀,猛向烏將軍手腕砍去,竟一刀砍斷了整隻手腕。烏將軍驚慌之下逃遁而去。
 
  天亮時,郭元振發現那一截被砍下的手腕,原來是個豬蹄。沒多久,聽到一陣哭聲逐漸接近,是女子的父母親帶著善後用品,準備來為女兒收屍。郭元振將經過描述了一遍,鄉人們持著弓箭,循著血跡尋找,一路找到一座大墓前,發現墓穴裡有頭大豬,斷了前肢。眾人將牠趕出來,牠便倒斃了。
 
  *
 
  明武宗朱厚照是個執迷的木匠,經常在宮內敲敲打打做木工、與番僧廝混沉迷佛事。他曾經打算在京師建造市集,以便就近逛街、吃花酒、收利息。在他治下,全國動亂騷擾不斷。有一次,他下詔說:「總督軍務武威大將軍、總兵官朱壽親率六軍,肅清邊境,特加封鎮國公,歲支祿米五千石。」這個「總兵官朱壽」,是朱厚照本人自封的頭銜,朱壽是他的化名。由此可見他的頑劣輕浮。
 
  《明朝小史》記載:「帝以豬字聲音,同於朱字,犯御姓,令天下禁殺豬。」
 
  豬與朱同音,殺豬就是殺朱,想到這裡,朱厚照心裡發毛,因此下令禁止殺豬。《萬曆野獲編》記載,「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若有故違,本犯並當家老小,發極邊永遠充軍。」養豬賣豬殺豬,本人及一家大小都要發配邊疆,而且是「永遠」,朱厚照對豬真是相挺到底。
 
  朱厚照的荒唐事罄竹難書,他還有一種癖好,即放下上萬個後宮佳麗,在外拈花惹草,並作打油詩曰:「野花偏艷目,村酒醉人多。」可見他的放蕩。他愛豬輕人的行徑,不是出於人道理由,或健康因素,或宗教考量,完全是一音之轉的緣故。準此以觀,姓俞、于、虞、余的當皇帝,全天下豈不都要敬魚而遠之了?
 
  【豬的小事典】
 
  ⊙豬,別稱烏鬼、烏金、烏羊、烏將軍、黑面郎、長喙將軍。
 
  ⊙豬其實是很愛乾淨的,大小便及睡覺的地方,牠會分得很清楚,並且總是固定不變。因此訓練寵物豬上廁所,要比訓練貓、狗還要容易。
 
  ⊙一般印象認為豬又髒又臭,但有一種「麝香豬」,其汗腺會散發淡淡的香味,加上外型小巧玲瓏,個性乖巧聽話,目前已成為新興的寵物。
 
  ⊙根據研究,豬的智商不亞於狗,可被訓練養成固定、良好的生活習慣,聽從人類執行各種指令,有些豬因此被訓練成「看門豬」。在《動物農莊》中,豬不只是領導者,更是獨裁者。因此,罵人「豬腦袋」是誤會了豬,昧於事實。
 

 
  ◎ 林和靖以鶴為子
 
  《詩經‧小雅》有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三千年前,鶴便是群居生活在沼澤地帶的禽鳥,彼此「呼朋引伴」的叫聲響遍四野。因為這種呼應的特性,古人早就學會以養鶴來招引野鶴、捕捉野鶴。
 
北宋名士林和靖(林逋),一生澹泊名利,對科舉、當官一點興趣也沒有。未娶妻妾、孤家寡人的他,四十多歲時隱居西湖孤山,直到八十三歲過世為止。這段期間,他在居處四周種滿梅樹,並飼養兩隻白鶴。神奇的是,每當打開鳥籠,白鶴就會飛入雲霄,在空中遨翔,一旦聽見呼喚,即立刻返回。
 
  林和靖喜歡四處遊山玩水。若他划著小船,在西湖閒晃時,有客人前來拜訪,家僮便會打開鳥籠,放鶴出去。那對鶴也頗有靈性,馬上凌空而飛,在西湖上空盤旋。林和靖看到後,即知有客來訪,立刻划著小船返家。
 
  由於他以梅、鶴為伴,當時人便說他是以梅樹為妻,以白鶴為子。
 
  *
 
  畫家皇帝宋徽宗曾畫一幅「鶴瑞圖」,圖中一群白鶴遨翔於宮殿之上,高雅潔白的形象,十分突出。自從道教界人士發現鶴既長壽,又能高飛九霄,與他們所描繪的仙人相似後,許多與鶴相關的神話、傳說,也應運而生,《酉陽雜俎》即記載一則人血治病鶴的故事:
 
  唐代同州司馬裴沆尚未當官時,某次在前往鄭州的途中,突然聽見路旁有呻吟聲,於是撥開草叢探尋,結果發現一隻翅膀生瘡腐爛的病鶴。他很不忍心,正想該怎麼辦時,一個白衣老人拄著柺杖過來,說:「你一個少年娃娃,怎有辦法救牠?若想讓牠復原,就得在瘡口塗人血。」裴沆聞言,立刻捲起袖子,說:「那有什麼難的,我這就刺臂出血。」老人笑道:「你樂於行善的精神很了不起,但必須三世都是人,他的血才有療效。」
 
  裴沆問:「那您可知誰符合這個條件?」老人說:「洛中有個叫胡盧生的,三世為人。不過你才剛從那裡出發,豈會為這隻素昧平生的白鶴,折返回去?」裴沆聞言,當即轉身往回走,沒幾天便到洛中,尋得胡盧生,告訴他白鶴患病一事。胡盧生倒也慷慨,馬上打開包袱,取出一兩個指頭大小的石盒,然後用針刺臂,將血滴滿石盒,交給裴沆。裴沆不敢逗留,又匆匆趕往病鶴所在。白衣老人見狀十分高興,說:「你真是守信的人啊!」於是教他將人血塗在病鶴瘡上,然後邀他到其居所,請喝一種味如杏酪的白色飲料。
 
  因為這一段奇遇,裴沆好心有好報,壽至九十七。
 
  *
 
  鶴又名仙客、露禽,是古人眼中的吉祥鳥,牠仙風道骨的飄逸模樣,不但令人印相深刻,更是那些嚮往神仙般生活的墨客、隱士們最喜愛的動物。於是,「閒雲野鶴」形容來去自如、無拘無束的人;得道成仙,叫「乘鶴駕雲」;骨骼清奇,稱「一身鶴骨」;品德為世人所敬重,但卻不當官的,是「鶴鳴之士」。
 
  《晉書‧忠義傳》記載,有人在熱鬧的街上遇見嵇康的兒子嵇紹,雖未與之交談,但卻深深為其非凡的相貌與出眾的氣質所折服,第二天便對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說:「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從此,才華或儀表出眾者,便被形容為「鶴立雞群」。
 
  *
 
  與岳陽樓、滕王閣並列中國三大名樓的黃鶴樓,相傳即因仙人王子喬騎鶴經過,暫歇於此而得名。其實關於黃鶴樓的傳說很多,另一則更有趣:古時一位辛姓老闆,在山裡開了家小酒館。某天,一個道士前來喝酒,臨去要結帳時,辛老闆執意不收錢。道士過意不去,便用橘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鶴,然後告訴他:「如有客人來,只要朝鶴拍幾下手,鶴就會從牆上下來舞蹈。」辛老闆依言為之,果然吸引大批酒客,每天都生意興隆。十年後,那道士又來到小酒館,朝鶴吹奏鐵笛。鶴聞樂聲,從牆上躍下,伴隨節拍舞蹈,末了道士即跨上鶴背,乘鶴離去。辛老闆為了紀念這段奇遇,便在江畔建樓,並取名「黃鶴樓」。
 
  有人認為辛老闆遇見的那位道士,便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有人認為其實取名「黃鶴樓」,是因附近有黃鶴磯的關係。不管它的建樓原因為何,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題詠詩,讓它成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歷代文士在此作詩填詞的,多不勝數,由此可見鶴的魅力了。
 
  【鶴的小事典】
 
  ⊙中國古代所稱的「白鶴」、「仙鶴」,就是棲息於東北與日本地區的丹頂鶴。據記載,宜蘭羅東在日治時期(西元1932年)曾有丹頂鶴飛來避冬,暌違71年後,復於民國92年12月的台北貢寮,再度發現牠們的蹤跡。
 
  ⊙日本古代,若有貴客來訪,一定要將主菜──鶴肉料理端上桌,以示隆重款待。
 
  ⊙「煮鶴」一向被風雅文士視作敗壞興致、俗不可耐的舉措,如李商隱《雜纂》將「燒琴煮鶴」與清水濯足、背山起樓等同列「煞風景」之事。
 
  ⊙中國古代有一種劇毒「鶴頂紅」,相傳源自丹頂鶴的頭冠。動物學家表示,丹頂鶴的頭冠並無毒性,「鶴頂紅」其實是色澤偏紅的砒霜的俗稱。
 

 
  ◎ 曲端飛鴿傳軍令
 
  唐朝詩人耿湋〈贈海明上人〉一詩中有「梁間有馴鴿,不去復何依」之句。馴鴿,顧名思義,是經過馴化的鴿子。古人很早便發現鴿子具有絕佳的方向感,在幾千里外也能飛回巢穴,於是將鴿子籠養,加以訓練,好讓鴿子傳遞訊息。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宰相詩人張九齡家裡飼養很多鴿子,每當他要寄信給親友時,都會將信「繫鴿足上」,然後鴿子「飛往投之」,從未弄丟或搞錯過,張九齡因此稱鴿子為「飛奴」。《酉陽雜俎》也有一則類似的故事:大理寺丞鄭复禮說,波斯人的船上大多都有豢養鴿子,「能飛行數千里」。每當船行駛幾天,水手便「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古代郵政不發達,在茫茫大海上,用鴿子來報平安,的確是很聰明的一招。
 
  *
 
  鴿子除了可傳遞信件、向家人報平安外,在軍中還能當「傳令兵」。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張浚,有一次到部下曲端的軍營視察,放眼望去,校場一片空蕩蕩,僅曲端一身戎裝,站立當中。張浚覺得很奇怪,便對曲端說:「我要點視軍隊。」曲端聞言,遞上自己所管轄的五部軍籍名冊。張浚看罷,隨便挑選了其中一部,曲端即「於庭間開籠,縱一鴿以往,而所點之軍隨至」。
 
  張浚非常訝異,又下令點視所有軍隊。曲端「於是悉縱五鴿,則五軍頃刻而集」,一時「戈甲煥燦,旗幟精明」,令張浚讚不絕口。
 
  鴿子從軍不稀奇,清代蘭州藩署的鴿子,還因緣際會,領有月薪。《清稗類鈔》記載,蘭州藩署平時即有數千隻鴿子棲息。某天夜裡,幾個竊賊來偷銀庫,鴿子受到驚擾,群起鼓譟,值班人員覺得有異,便前往查看,竊賊因而被捕。為了答謝這些鴿子,「官中月給二十四金以為鴿俸」,在當時,算是很不錯的待遇了。
 
  *
 
  鴿子除了替人類工作外,有些還被視為寵物。《聊齋誌異‧鴿異》記載山東鄒平一位叫張幼量的愛鴿人,平時對自己豢養的鴿子「如保嬰兒」,隨時注意天氣變化,「冷則療以粉草,熱則投以鹽顆」。
 
  有一次,他在廣陵用十金買了一隻體型嬌小的鴿子,因為「善走,置地上,盤旋無已時,不至於死不休也」,所以經常將牠放在掌心上,小心呵護、照顧。齊魯地區的養鴿人家,沒有比張幼量更專業的了,張幼量也常以此自豪。
 
  《聊齋誌異》寫的雖然多為神怪故事,但蒲松齡顯然對家鴿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他說鴿子種類時,指出「晉有坤星、魯有鶴秀、黔有腋蝶、梁有翻跳、越有諸尖,皆異種也。又有靴頭、點子、大白、黑石、夫婦雀、花狗眼之類」,種類繁多,令人眼花撩亂。
 
  鴿子也被視為和平、祥瑞的象徵,「和平鴿」的釋放,仍是許多重要典禮的「閉幕式」。早在宋代,便有類似的習俗了。據《鴿經》記載,北宋名相王安石生日時,好友曾鞏等便在慶生會上將一籠鴿子釋放,並大聲祝福說:「願丞相活到一百二十歲!」喜歡鴿子的南宋開國皇帝趙構,每天更不忘在宮殿廣場前放鴿子,或許他是想祈求戰爭早日結束、天下太平,也或許他是想要這些鴿子北飛,刺探被擄的徽、欽二帝的消息吧!
 
  【鴿子小事典】
 
  ⊙鴿子能從千里之外或陌生地區正確飛回鴿巢,有人認為是地球磁場與太陽方位的指引,有人認為鴿腦是個類似雷達的奇特器官,有人認為鴿子記憶力很強,能憑印象中的地形環境,找到回家的路。至今仍無定論。
 
  ⊙《鴿經》說,鴿「雌雄不離,飛鳴相依,有唱隨之意」,利於繁殖。所以如果人丁不旺,「當養斯禽」。
 
  ⊙中國古代的養鴿人,喜歡在每隻鴿子的尾巴上繫鈴鐺,當朝日初升,鴿群乍放天際時,鈴聲悠揚飄忽,悅耳而動聽。
 

 
  ◎ 李靖代龍行雨
 
  龍是中國最具代表的吉祥動物,是古人想像出來的神獸。有學者認為,「龍」是一種組合式的圖騰。當軒轅氏征服鄰近部落後,身為首領的黃帝為加強這些部落的認同感,強化自己的統治權,遂將這些被征服的部落的圖騰,各取一部份特徵,組合成一個新的圖騰,「龍」就這樣誕生了。
 
  也有學者認為,龍其實是古人將鱷魚神話的結果。《本草綱目》記載:「龍性粗猛而愛美玉、空青,嗜燕肉,畏鐵及菵草、蜈蚣、棟葉、五色絲。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鎮水患者用鐵,激龍者用菵草,祭屈原者用棟葉色絲裹粽投江。」龍為何會在水裡,和屈原又有什麼關係?一般認為,包粽子丟入江中,是要餵飽江裡的魚蝦,免得牠們啃食屈原的屍首。但照李時珍的講法,朝江裡丟粽子的目的顯然在趕走「龍」,而這個「龍」,很可能便是鱷魚。
 
  秦漢時代,因古籍記載黃帝、炎帝、堯、舜、禹等與龍有關,為了證明自己的皇權是延續正統,帝王開始將「龍」與天子結合,龍成了皇帝的象徵,成為所有想爭取最高統治權、想鞏固最高統治權的人最想獲得的動物伴侶。
 
  *
 
  神話世界裡,龍不但是象徵富貴、吉祥與力量的神獸,更掌握司水布雨的大權。《續玄怪錄》記載,唐太宗的大臣李靖代龍降雨,因亂改降雨量而釀禍:
 
  李靖未成名時,有一次在山裡打獵迷路,便借宿荒野一座豪宅裡。
 
  半夜,豪宅當家的太夫人前去找他,說:「實不相瞞,此非人宅,乃龍宮也。如今天帝降行雨符來,我的兩個兒子都不在,可否請你幫忙?」李靖一口答應,太夫人要他騎一匹馬上天,並吩咐說:「等這匹馬跑地嘶鳴時,即取鞍前瓶中水一滴,滴馬鬃上。切記,千萬不可多。」
 
  李靖照著指示,一路行雨,最後來到平時常去的村子,心想:「如今久旱,苗稼將枯,雨在我手上,還吝嗇什麼?」於是連下二十滴。
 
  等他返回龍宮,太夫人已在大廳上哭泣,說:「瓶裡的水,一滴等於地上一尺雨。那村子在三更半夜時分,平地水深二丈,豈還有人生存?如今我遭受天帝譴責,被杖八十了,兩個兒子也將受到懲處。」李靖一時無言以對,只得作揖告別。天亮後,他經過那座村子,果然一片汪洋,大樹僅露梢而已,一無生還者。
 
  由於龍與水的關係密切,因此在古代,若久旱不雨,執政者與地方耆老多會前往祭拜龍王廟,或舉行向龍祈雨的儀式。
 
  *
 
  龍不僅能呼風喚雨,還掌管河川湖泊與海洋,對於以農為主的中國而言,牠是最神聖、最權威的靈獸。因此當龍真的現身時,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漢代學者劉向所撰《新序‧雜事》記載:春秋時代葉子高,愛龍成痴,不但穿的衣褲織有龍紋、配帶的刀劍飾有龍紋,家裡的門窗、樑柱、几床,全都用龍來做裝飾,與龍相關的收藏品,更是琳瑯滿目。
 
  天上的龍知道後,非常感動,決定親自前來拜訪。但當牠降臨葉子高宅第,把頭伸進窗裡探望時,葉子高卻嚇得臉色發白,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他所喜歡的,不過是那些龍的雕刻、裝飾、圖樣而已,並非真正的龍。
 
  唐代也有一則龍現身,造成轟動的傳說: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鎮守蜀地時,資州進獻一條長一丈多的龍給他。韋皋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遂將這條小龍放在木匣裡,公開展示於大慈寺殿上。適逢正月初一,百姓都到廟裡燒香,結果才兩三天,小龍竟被香煙燻死了。
 
  《聊齋誌異》卷二則記載一則龍在凡間現身,狼狽不堪的故事:清初,北直界有條龍不慎墜落地上,因無力返回天界,便拖著笨重的身軀,鑽進某大戶人家宅第,嚇得老爺、夫人、僕役、婢女全都奪門而出,並跑到鄰居樓台上,架設銃炮猛轟。龍不得已,只得爬出,在門外一灘淺水裡打滾,弄得渾身泥汙。這段期間,牠曾試圖往上騰躍,但離地才一尺多,又墜落下來。三天後,蚊蠅聞得腥臭味,紛紛聚集,在龍鱗上亂飛。當大家正議論紛紛時,突然烏雲密佈,下起滂沱大雨,這條狼狽不堪的龍,總算得救,趕緊騰空而去。
 
  龍是中國藝術作品裡最常見的動物,也是最受尊崇的神獸,但當牠真的現身時,一般人還是恐懼、好奇多過敬畏。
 
  【龍的小事典】
 
  ⊙宋人羅願在《爾雅翼》中說:「龍者,麟蟲之長,……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麟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聲如銅盤,口有鬚髯,頷有明珠,喉有逆鱗,頭有博山。」
 
  ⊙《韓非子‧說難》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可見要對領導者直言不諱,就像摸龍的逆鱗一樣,很少有全身而退的。
 
  ⊙傳說龍有九子,長相性格皆不相同。牠們分別是:螭吻、贔屭、椒圖、狻猊、饕餮、嘲鳳、蚣蝮、蒲牢、睚眥。
 

 
  ◎ 鄭和非洲見麒麟
 
  王嘉《拾遺記》記載這麼一則傳說:至聖先師孔子快要出生的時候,天上突然降下一隻麒麟,口吐玉書於孔家,書上寫:「水精之子孫,繼衰周而素王(有王者道德而無王者權位的人)。」沒幾天,孔子便呱呱墜地了。
 
  七十一年後,有個魯國人在野地砍柴時,意外捕獲一隻麒麟。由於大家都「有眼不識泰山」,以為那是不祥之物,因此將牠丟棄在名為「五父之衢」的地方。孔子的學生冉有聽說後,趕緊跑去告訴孔子,孔子即命駕車前往,但抵達時,麒麟已經死了。當下孔子十分感慨,說:「麟出而死,吾道窮矣。」(見《孔叢子》)《春秋公羊傳》記載:「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麒麟出現,象徵此地有王者;麒麟死去,意味那個「王者」不久即將死去。孔子從麒麟的生死,聯想到自己的一生,不禁悲從中來,感慨後繼無人,兩年後鬱鬱以終。
 
  孔子的生與死。都和麒麟傳說有關。《山陽瑞像碑》云:「天有奇獸,名曰麒麟,時下有德,安國富民。」麒麟與龍、鳳、龜合稱「四靈」,是古人心目中的瑞獸,牠的出現,象徵天下太平、君子在世、帝王有德、國泰民安。
 
  *
 
  《漢書‧武帝紀》記載說,漢武帝太始二年三月,皇帝「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洼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因為看見白麟、天馬、黃金等祥瑞的徵兆,所以漢武帝下詔將當時通用的金幣,依麒麟蹄趾形狀另鑄,並改名為「麟趾褭」(一種圓形的金餅)。
 
  《瑞應圖》說:「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羊頭、鹿身、牛尾、馬足、黃色、圓頂,頂有一角,角端戴肉。」可見麒麟也和龍、鳳一樣,是古人想像出來的神獸。然而,歷代多有「進貢麒麟」的記載,甚至近代還有學者指出,明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本來只打算到印度,後因鄭和聽說某國產「麒麟」,為了將牠找來獻給皇帝,才派分隊前往非洲。鄭和船隊的翻譯、回教徒馬歡在歸國後撰寫的西洋遊歷見聞──《瀛涯勝覽》一書,便詳細記載了「麒麟」的長相:
 
  阿丹國有麒麟,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麵餅。
 
  神奇的是,鄭和的部屬不但找到「麒麟」,還將牠千里迢迢運送回國。明成祖見罷龍心大悅,朝野也齊聲歌頌。事後這隻「麒麟」不但被畫師描繪下來,大臣還特地寫一篇〈瑞應麒麟頌〉祝賀。
 
  從現存的明代「麒麟圖」來看,鄭和當時在非洲找到的那隻「麒麟」,事實上就是今日我們所熟悉的長頸鹿。有趣的是,麒麟長頸的形象,多半見於秦漢以前,之後描繪的麒麟,外型則近似獅、鹿。或許因為鄭和等人從未見過長頸鹿,加上牠身似鹿身、尾似牛尾,頭上又有一對肉角,與古書上描述的麒麟特徵大致相符,為了討好皇帝,於是硬將牠當作傳說中的瑞獸麒麟。
 
  直到清代,畫家筆下的麒麟,仍有外型酷似長頸鹿的,可見「長頸鹿等於麒麟」的看法,持續了好幾百年。古人期盼世間有瑞獸心理,不言而喻。
 
  【麒麟小事典】
 
  ⊙東部非洲有土著稱長頸鹿為Giri,這個字同時也是長頸鹿的英文Giraffe、法文Girafe、德文Giraffe的語源,因此有學者認為,長頸鹿即麒麟的說法,或許在鄭和之前就已有了。
 
  ⊙清末由於中西交流漸多,長頸鹿不再被當成麒麟,而改稱「鹿豹」。《吳友如畫寶‧中外百獸圖》說,「鹿豹」因「不肯低頭下氣,故所食者惟樹上之葉」。其實長頸鹿之所以長脖子,是因身處沙漠環境裡,為避免與其他草食性動物競爭,故以樹上嫩葉當主食,經長期演化,形成今日所見的長頸族。
 

 
  ◎ 石勒因兔子而改年號
 
  《詩經‧王風》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古代很早就將兔子視為狩獵的「目標」之一,因此《本草綱目》說:「兔處處有之,為食品之上味。」不過,兔在神話裡,卻是另一種身分──月神。《韻會》云:「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淮南子》記載: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裡求得的長生不老靈藥,逃到月亮,變成一隻蟾蜍,成為月精。後來,「蜍」音訛變為「兔」,「蟾蜍」成了「蟾兔」。及至東漢,乾脆去掉「蟾」字,月神也因此從蟾蜍一變而為兔子。
 
  到了明代,中秋節出現兔首人身的兔兒爺,造型各異,有些供人祭拜,有些則是孩童的應景玩具。《花王閣剩稿》說:「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燕京歲時記》也描述:「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從此,兔子成了中秋佳節最有人氣的動物。
 
  *
 
  《雲窗思志》有一則兔子殺后羿的故事:后羿在巴山打獵時,抓到一隻兔子。他將兔子放進木籠裡,沒多久,兔子竟脫逃了。當晚,后羿夢見一個君王打扮的天神,對他說:「我乃鵷扶君,為掌管這裡的神。你竟敢侮辱我,我將借逢蒙之手殺你!」第二天,逢蒙果真叛變,殺了后羿,自立為王。從此以後,當地人再也不敢隨便獵兔子、吃兔肉。
 
  在中國古代,有不少人將外型特殊的兔子視為祥瑞。魏晉南北朝時,茌平令師懽抓到一隻玄兔(黑色的兔子),將牠獻給已自立為趙王的石勒。起初,石勒不以為意,大臣程遐等人告訴他:「按照五德終始的算法,晉屬金德。兔乃陰精之獸,玄為水色。如今殿下獲得玄兔,象徵以水承金,應有所行動,以順應天人之期望。」石勒覺得頗有道理,便下令大赦,並改年號為太和(在此之前,石勒並沒有年號,而是使用東晉的年號)。
 
  明世宗嘉靖末年,因皇帝迷信祥瑞,佞臣紛紛進獻白鹿、白兔、白龜,並宣稱牠們乃祥瑞之兆。後來,白兔生子,世宗皇帝認為是延生之祥,還特地舉行祭祖儀式,群臣也煞有介事地上表道賀。
 
  *
 
  兔子除了象徵祥瑞、為餐桌上的佳餚外,其被毛更是製作毛筆時不可缺少的材料。根據考古發現,戰國時代便有用兔毛製成的毛筆。《嶺南異物志》有則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地方官得到一張珍貴的嶺南兔皮,便要製筆工人用它做成毛筆。製筆工人醉酒誤事,把兔皮弄丟了,為怕責罰,他剪下自己的鬍鬚,製成毛筆。不知情的地方官覺得很不錯,便要他再做一枝。製筆工人不得已,只好吐露實情。沒想到,地方官竟下令管區內的每戶都要繳納鬍鬚一把,若無法送來,就得折抵現金。
 
  白居易〈紫毫筆〉詩云:「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紫毫,即取兔子項背毫毛製成的高級毛筆,因顏色呈黑紫而得名,質地堅韌,人稱「健毫筆」。由此可見兔子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兔子小事典】
 
  ⊙古人對食兔肉頗有忌諱,《飲膳正要》說:「兔肉不可與薑同食,成霍亂。」「雞肉不可與兔肉同食,令人泄瀉。」「芥末不可與兔肉同食,生瘡。」「(兔)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即兔唇)。」「(兔)二月不可食,傷神。」這些都屬無稽之談。
 
  ⊙《花鏡》云:「兔壽可千歲,五百則白。」因此白兔常被當作祥瑞的象徵。
 
  ⊙白兔之所以紅眼睛,是因為白兔本身缺乏色素,無色的眼球呈現出眼球血管的顏色。至於黑兔、棕兔或花色的兔子,因眼球含有色素,都不會紅眼睛。
 

 
  ◎ 曹操看山雉跳舞
 
  《詩經‧小雅》曰:「雄雉于飛,泄泄其羽。」雉,就是野雞、山雞,又稱金雞、錦雞。楊炯〈冕服議〉說:「雉身被五采,象聖人體,兼文明也。」在古代,雉是吉祥禽鳥,屏風、箱櫃類的家具上都有雉鳥的形象。明清時期,二品文官的補服圖案即是錦雉,取其「耿介、守節、高貴而華麗」,來做為官員的表率。
 
  古人認為雉鳥飛來則有喜。《史記‧索隱》記載:春秋時期,有個陳倉人捕獲一隻像豬的怪獸,準備獻給秦文公。半路上,遇見一對童男童女,告訴他:「此名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腦。」要他趕緊將怪獸殺了。那怪獸不甘示弱,也告訴陳倉人:「這兩個小娃叫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陳倉人聞言,便丟下怪獸,轉去抓童男童女。結果,這對男女竟化為雉鳥,其中雌雉飛到陳倉北阪地區,雄鳥則飛到南陽。據說後來秦穆公抓得雌雉,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東漢光武帝起於南陽,因為有雄雉在那裡。
 
  *
 
  除了稱王稱霸的傳說外,相傳纏足也與雉鳥有關。古籍《賢奕》記載:「纏足一事謂之妖,古無此。蓋自妲己始。妲己乃雉精,足猶未變,故用裂帛纏之。」這裡認為商紂王的寵妃妲己乃雉精變成的,因為腳未幻化成功,怕被人發現,因此用布帛緊緊包裹。這是纏足由來的另一種說法。
 
  葛洪《神仙傳》則記載上古帝王顓頊的後代彭祖,擅長養生之道及烹飪。他曾特製一道料理──雉羹,讓堯品嚐,堯吃了以後即長命百歲。或許因為雉在古代有許多神話傳說,因此古人認為吃雉肉能像神仙那樣長壽吧!
 
  *
 
  杜牧〈朱坡〉詩云:「迥野翹霜鶴,澄潭舞錦雞。」錦雞,是雉鳥的一種。雉科類的鳥類,通常公鳥尾羽較長,羽毛豔麗,每當求偶時,翩翩起舞,以博取母鳥的青睞。《異苑》記載一則山雞跳舞的故事:三國時期,南方遣人送一隻美麗的山雞給曹操。曹操聽說山雞跳舞時姿態優美,便設宴廣招親友部屬,準備讓大家大開眼界。不料山雞出場後,竟呆呆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參加宴會的賓客,爭先出餿主意,但山雞仍意興闌珊。
 
  這時,曹操年僅五六歲的幼子曹沖,表情認真地跑到曹操面前,自信滿滿地說:「我有辦法讓牠跳舞。」說罷,命人搬來一面大鏡子,放在山雞面前。果然,山雞一見到鏡中自己的身影,便張開翅膀,舞蹈起來。曹操和眾賓客都嘖嘖稱奇,拍手叫好。可惜,山雞跳得太賣力了,不肯停下來,最後竟因此而累死。
 
  《異苑》作者劉敬叔解釋說:「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這隻山雞跳個不停,是因為太自戀了,一看到鏡中的身影,即無法自拔。後人根據這個說法,將「山雞舞鏡」比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
 
  其實,大部分的動物對「照鏡子」或「自己的倒影」,都沒有反應。因為影像是平面的,不是立體的。動物學者實驗發現,除了猩猩之類的靈長類動物會懷疑鏡子裡的影像是自己外,其餘的動物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誤以為鏡子裡的影像是另一個同類。山雞「映水則舞」,恐怕是山雞誤以為水中倒影是另一隻山雞,為怕自己的風采被搶走(尤其是在求偶期間),自然要賣力地舞蹈,以超越對方了。
 
  【雉的小事典】
 
  ⊙《本草衍義》說:「雉飛若矢,一往而墜,故從矢字。」雉鳥飛得像箭一樣快,因此古人將牠的尾羽插在舟車上,好讓自己的船或馬車行動更快。
 
  ⊙中古世紀歐洲水手帶貓上船,以貓毛來占卜天候;古代中國則以雉鳥占天候。《中和集》說:「商人置雉於舟中,以候陰晴。天當晴,則雉尾直豎,天將雨,則雉尾下垂。」
 
  ⊙漢高祖劉邦的正室呂后名呂雉,為避諱,劉邦下令將雉改稱「野雞」。
 

 
  ◎ 吳三桂好鬥鵪鶉
 
  鵪鶉,是「隨地而安」的鳥類。《本草綱目》說:「竄伏淺草,無常居而有常匹,……夜則群飛,晝則草伏,人能以呼聲取之,畜令搏鬥。」這是一隻怪鳥,生活簡樸、居無定所、食不挑剔,莊子說「聖人鶉居而彀飲」,對牠推崇備至。但是,牠愛湊熱鬧、好鬥的習性,卻與牠的生活態度格格不入,更因鬥性堅強,成為人們的玩物。
 
  《清異錄》說,鵪鶉聞同類之聲必至,以一隻善鳴的鵪鶉作誘餌,即能大批捕捉,往往雌雄、幼雛全被一網打盡,形同滅族,世人稱之為「族味」。
 
  《禮記‧內則》記載,帝王宴會的食材中,有蜜蜂、麻雀、鵪鶉等物。北宋徽宗時代的宰相蔡京,生活奢靡,愛吃鵪鶉,自己畜養,大量烹殺,他與賈似道一樣,酷愛野味。
 
  《鵪鶉譜》引《唐外史》云:「西涼廄者進鵪鶉於明皇(唐玄宗),能隨金鼓節奏爭鬥,故唐時宮人咸養之。」在唐玄宗時代,皇宮裡已有敲打鑼鼓替鬥鵪鶉助陣的遊戲,這種刺激新鮮的玩藝,正是追求聲色犬馬之娛的唐玄宗所喜愛,影響所及,宮中風靡鵪鶉,人人爭相飼養。在唐、宋之際,鵪鶉逐漸成為熱門寵物。
 
  *
 
  《宋史‧王安石傳》記載這樣一則案例:宋仁宗時期,有個少年獲得一隻鬥鶉,他的同伴求之不得,便假裝與他親近,然後趁其不備,搶走鬥鶉。少年一氣之下,追殺了那個同伴。開封府判處少年死刑,但王安石批駁這樣的判決不當。他指出:「強取是盜,追殺之,是捕盜,不應判死!」此案後來還引發一段爭議,而這個鬥鶉少年,則是「玩物殺人」的血淋淋案例。
 
  南宋博物學家羅願的《爾雅翼》指出:「今人以平底錦囊,養之於懷袖間,樂觀其鬥。」清朝潘容陛描寫得更詳細:
 
  膏粱子弟好鬥鵪鶉,千金用勝。夏日則貯以雕籠,冬日則盛以錦橐,飼以玉粟,捧以纖手,夜以繼日,毫不知倦。
 
  夏天關在精巧的雕籠裡,冬天關在錦囊中,終日沉迷在鬥鵪鶉的亢奮裡,一點也不累。其中當然有賭博在內,清代顧錄《清嘉錄》云:
 
  霜降後,鬥鵪鶉角勝。標頭一如鬥蟋蟀之制,以十枝花為一盆,負則納錢一貫二百;若勝,則主家什二而取,每鬥一次,謂之一圈。
 
  從記載中可見鬥鵪鶉是以金錢賭勝負,已非純粹的民俗娛樂。
 
  *
 
  史上最有名的鬥鵪鶉玩家,當屬吳三桂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陳圓圓而迎清兵入關,落得千古罵名。他對鵪鶉情有獨鍾,有一幅「吳三桂鬥鵪鶉小像」,描繪這位山大王坐在鬥鶉平台前,八個僕役分列兩邊,各皆手抓鵪鶉,準備放到平台上,一對一廝殺。由此觀之,鬥鵪鶉是成雙搏鬥,一圈一圈進行下去的,吳三桂從鬥鶉中找到刺激,獲得快感,可見他的眼界、格調如此而已。
 
  鵪鶉並不迷人,只是人自迷罷了。
 
  【鵪鶉小事典】
 
  ⊙鵪鶉的毛羽,呈堆疊累累之形,故形容一個人衣衫襤褸為「鶉衣百結」。
 
  ⊙鵪鶉是明代九品文官、清代八品文官官服補子上的標誌。
 
  ⊙清代董天工所撰的《台海見聞錄》記載:「五鳴雞,一名五更雞,大如鵪鶉。雄者項下有黑白文,如太極圖。每漏下一鼓,即鳴三五聲。土番曰:『標標』,以其音相似也。」
 
  ⊙古之鵪鶉,為了搏鬥而存在;今之鵪鶉,為了生蛋而存在。但鵪鶉蛋是食品中含膽固醇最高者,不宜多吃。
 

 
  ◎ 唐太宗用蟋蟀治失眠
 
  蟋蟀又稱蛐蛐、莎雞。因其鳴聲如織布機,在寂靜的夜裡響起,彷彿敦促婦女辛勤工作,所以又稱促織、催織、紡紗娘。
 
  蟋蟀有極強的領地佔有性,只要同性相遇,必鬥個你死我活。古人發現蟋蟀的這種習性後,將牠們抓來豢養,讓彼此相鬥,以賭輸贏。最早記載鬥蟋蟀的,是宋人顧文薦所著的《負暄雜錄》:「鬥蛩之戲,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可見唐玄宗天寶年間,民間就盛行鬥蟋蟀。
 
  到了南宋,更是盛況空前,《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每年六月六日,首都臨安的百姓便開始養蟋蟀,「鄉民爭捉入城貨賣,鬥贏三兩個,便望賣一兩貫錢。頭生得大,便會鬥,便有一兩銀賣。每日如此。九月盡,天寒方休」。
 
  從夏末到秋末,宋人陷入養蟋蟀、鬥蟋蟀的狂熱中,蟋蟀成為熱門搶手的超人氣寵物。此風吹到朝廷裡,讓宰相賈似道樂此不疲。政治上毫無建樹的他,竟將全副精力用在鑽研蟋蟀上,編纂了一部蟋蟀玩家必讀的《促織經》。他贏得「蟋蟀宰相」的尊號,也落得「亡國宰相」的臭名。
 
  清末的慈禧太后是歷史上最愛鬥蟋蟀的權貴之一。每年重陽節,她都在頤和園開賭鬥蟋蟀,並由宮中專精鬥蟋蟀的「把式」代勞。與她「對戰」的,是一群王爺、福晉、公主,以及有錢的太監。鬥蟋蟀的賭注多用銀兩,以一百金為底,一局下來,輸贏可達數萬,當然,絕大多數是慈禧太后這邊勝利。
 
  這樣的豪賭,一直持續到深秋,方才落幕。
 
  在此之前的明朝,也有一位皇帝熱中此道,並且下詔蘇州知府每年呈獻一千隻蟋蟀,讓百姓苦不堪言。這位皇帝,就是擅長繪畫、在政治上與父親合稱「仁宣之治」的明宣宗。由於他的沉迷,不少蘇州百姓為捉蟋蟀而家破人亡,當時有句俗話說:「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曾經有個朱姓鎮撫進獻絕品,明宣宗見了,龍心大悅,將他連升兩級。
 
  一隻小小的蟋蟀,左右著一個人的生死與富貴,令人難以想像。
 
  *
 
  蟋蟀除了互鬥賭輸贏外,牠的叫聲還能治療失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因長期征戰而導致失眠,大臣、書畫家閻立本於是稟奏秘方──聽蟋蟀叫聲催眠。閻立本自己也曾罹患失眠症,後來是聽蟋蟀的叫聲才治好的。唐太宗半信半疑,如法炮製,果然夜夜好眠,從此,宮中便流行起在枕邊養蟋蟀了。
 
  這段記載雖不見於正史,但唐代宮中的確盛行養蟋蟀,《開元天寶遺事》有段記載可以佐證:
 
  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于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
 
  蟋蟀鳴聲能治失眠,或許是因音調一致、頻率固定,整夜叫也不嫌累,猶如催眠曲一般。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罹患失眠症者不少,若不想靠藥物解決,又不想整夜數羊,不妨試試「聽蟋蟀鳴叫」的自然療法,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蟋蟀小事典】
 
  ⊙蟋蟀和蟈蟈、油葫蘆(蟋蟀的一種)並稱中國三大鳴蟲。
 
  ⊙《促織志》說:「促織生於草上者身軟,生於磚石者體強,生於淺草瘠土磚石深坑向陽之地者性劣。其色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黃不如青。」
 
  ⊙清代的鬥蟋蟀,一度由官方主持。因蟋蟀又名促織,主辦單位就歸「織造府」。
 
  ⊙清代官方雖主持鬥蟋蟀,但因淪為賭博,亦特頒禁令防賭。《大清律例‧賭博條例》規定:「凡押寶誘賭及開鵪鶉圈、鬥雞坊、蟋蟀盆賭鬥者,將開場及開賭之人,俱照賭博例治罪。」當然,這則條文僅徒具形式罷了。
 

 
  ◎ 董仲舒的狐朋友
 
  《詩經‧衛風》云:「有狐綏綏,在彼淇梁。」狐狸是一種生性謹慎的動物,因此古人認為牠們多疑。顏師古說:「狐之為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稱『狐疑』。」
 
  在東方的神怪小說裡,狐是最常被當作主角或配角的動物。《萬曆野獲編》指出:「狐之變幻,傳記最夥。」可惜,小說家所描繪的狐,多為「妖孽」、「迷人精」,如《玄中記》說:「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名山記》也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從此,人們把那些專用美色哄騙男人的女子,叫「狐狸精」。
 
  南宋人郭彖所撰《暌車志》,有一則故事便直指名妓李師師為狐精:宋徽宗宣和年間的某一天,深受皇帝寵幸的道士林靈素,發現一股妖氣瀰漫宮殿。他正感到奇怪時,名妓李師師翩躚而來。林靈素見狀,怒目攘袂,順手抓起爐裡的火筷,朝李師師飛擲而去。一旁的太監大驚失色,趕緊撲身救護,李師師才逃過一劫。事後,林靈素很不甘心,嚷道:「若我殺了她,屍體沒露出狐尾的話,請皇上治我欺君罔上的死罪!」但宋徽宗卻笑而不從。
 
  *
 
  雖然《說文解字》說:「狐,妖獸也,鬼所乘之。」但在春秋戰國時代,狐卻是祥瑞的象徵。《瑞應編》記載,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時,是大夫散宜生將涂山的青狐獻給商紂王,才逃過一劫的。郭璞所注的《山海經》也稱:「青丘國九尾狐……太平則出而為瑞也。」就連《說文解字》本身,也說狐有「三德」:其色中和(中庸之道)、小前大後(尊卑有序)、死則首丘(念舊不忘本)。因此,有些神怪小說裡, 狐的形象是能吟詩做詞、談論文章的飽學之士。
 
  《幽明錄》記載:漢代大學者董仲舒,有一天在書房獨自吟詠時,一個丰神俊秀的書生突然前來拜訪。董仲舒與他聊五經,對方侃侃而談,令人印象深刻。書生的名號前所未聞,董仲舒懷疑他並非一般人,因此當書生說:「外面好像要下雨了。」他便開玩笑地回應:「巢居知風,穴居知雨;我猜你不是狐狸,就是鼷鼠。」書生聞言臉色大變,瞬間化成一隻老狐狸,奪門而出。
 
  *
 
  《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之。……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庸庵筆記》也說:「北方人以狐、蛇、蝟、鼠及黃鼠狼五物為財神,民家見此五者,不敢觸犯。」可見民間也有將狐當作神來祭祀的,因此招惹狐,總被認為會有不好的下場。《宣室志》即記載一則相關的故事:唐朝權臣李林甫為宰相時,在自家宅第前軒獨坐,突然一隻牛馬般大的黑色狐狸,從屋裡跑出來,在院子左顧右盼。李林甫覺得很討厭,便叫人拿弓箭,狐狸聞言,趕緊逃了。接下來的好幾天,每當李林甫白天坐在前軒,黑色狐狸就會出現。過沒多久,李林甫便被抄家了。
 
  狐雖被稱「神」,但大家仍認為牠是妖魅的一種,亦正亦邪,也會報復、生氣,因此民間祭祀狐神,除因有所求,還因害怕遭報應。
 
  【狐的小事典】
 
  ⊙狐為夜行性動物,白天藏匿洞穴,夜晚出來覓食。因此古人獵狐,多在晚上。《莊子‧山木》云:「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即說明了狐的習性。
 
  ⊙《酉陽雜俎》說:「狐欲為怪,必取骷髏置首,搖之落者棄去,不落者戴之始能變人。」還有一種說法,說狐狸戴上骷髏頭,朝北斗七星膜拜,便能化成人。這些都是古人的想像,不能當真。
 
  ⊙《格致鏡原》說:「千歲之狐姓趙姓張,五百歲狐姓白姓康。」
 

 
  ◎ 楚太子盼鴞成鳳凰
 
  《詩經‧豳風》曰:「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鴞,一作梟,又稱角鴟、鵂鶹、鴟鵂,俗稱「貓頭鷹」。古人認為牠是「不孝鳥」,《爾雅翼》說:「羽翼既成,食母而飛。蓋稍長,從母索食,母無以應,於是而死。」
 
  古人認為貓頭鷹長大後會向母鳥討食,母鳥無法供給,就被幼鳥當食物吃掉。因此,看到貓頭鷹表示不吉,厄運當頭。據說,黃帝為了將這種「惡鳥」趕盡殺絕,下令大小祭祀都用貓頭鷹當祭品,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漢代。《漢書‧郊祀志》云:「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作梟羹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食之也。」不但把貓頭鷹當作祭品,還煮成濃湯分給百官品嚐(陸璣說:「其肉甚美,可為羹。」),可見古人對貓頭鷹是多麼深惡痛絕。
 
  《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建成露寢(大會群臣的大堂)之台後,卻不登臨,大臣柏常騫覺得奇怪,便問原因。齊景公說:「有鴞在那裡鳴叫,讓人厭惡,故不用。」柏常騫自告奮勇說要把鴞趕跑,齊景公依照他的要求,蓋了一間小房子,讓他在裡頭作法。第二天,柏常騫問:「還有聽見鴞鳴嗎?」齊景公搖頭道:「只聽見一聲,就嘎然而止。」他派人前往察看,那隻夜夜鳴叫的鴞,已墜地死亡了。
 
  唐朝韓愈說,半夜聽到梟鳴,是「聚鬼征妖」,不祥的徵兆。《本草綱目》云:梟「作笑聲,當有人死」,這是盲目嚇唬自己。
 
  直到清朝,梟仍陷於人們的魔咒中,徐崑《遁齋閑覽》記載:「余嘗居北阿鎮小寺,寺後喬木數株,有梟巢其上,凡生八九子。子大能飛,身皆與母等,求食益急。母勢不能供,即避伏荊棘間,群子噪逐不已。母知必不能逃,乃仰身批翅而臥,任眾子啄食,至盡乃散去。」這是一樁血淋淋的幼鳥分食母鳥的悲劇。作者以親身見聞的手法描寫,彷彿真有其事。
 
  *
 
  劉基《郁離子》一書,藉楚太子養貓頭鷹,來說明人「本性難移」。話說楚太子養了一隻鴞,天天餵牠吃梧桐子。春申君問:「為何要給鴞吃梧桐子?」太子回答:「牠的聲音太難聽了,我餵牠吃鳳凰的主食梧桐子,好讓牠擁有悅耳的鳳鳴。」春申君覺得可笑,說:「鴞生來就是那樣,怎麼也改不了,和吃什麼東西一點關係也沒有。」
 
  然而,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卻不這麼認為。《詩經‧魯頌》說:叫聲難聽的貓頭鷹,因為吃了泮水邊樹林裡的桑椹,唱出美妙的歌聲來。這篇原是讚美魯侯伯禽的德行,連向來被稱為惡鳥的貓頭鷹,吃了魯地的桑椹,都受到感化。後來原意被曲解,以致當北魏太祖慕容珪帶兵打仗缺糧時,御史中丞崔逞便說:「桑椹可以佐糧;飛鴞食椹而改音,詩人所稱也。」於是慕容珪便讓百姓用桑椹代替粟、麥繳稅。
 
  *
 
  古人認為貓頭鷹邪惡,在冬至日還有「捕梟磔之,以頭掛木上」的習俗(「梟首」一詞即由此而來),但南方人卻發現牠善捕鼠類的特性,將牠抓來飼養,以代貓職。《嶺表錄異》說:「桂林人家羅取(鴞),使捕鼠,以為勝狸(狸奴,即貓)也。」鴞夜捕鼠類,對人類而言是益鳥。古人以其聲音單調低沉、外型灰褐,又是夜行性動物而加以醜化,忽略他能捕食鼠類與害蟲,未免太「以貌取鳥」了。
 
  【鴞的小事典】
 
  ⊙貓頭鷹的眼珠不能轉動,只能直視,但牠的頸椎很柔軟,能轉270度。
 
  ⊙貓頭鷹各品種的體型差別很大,鵰鴞體長約80公分,領鵂鶹體長僅16公分。
 
  ⊙孔廟屋頂上的垂脊,雕有成排的鴟鴞。據說,孔子有教無類,連兇惡食母的貓頭鷹,都受其感化。
 
  ⊙與「梟」有關的詞彙,多帶貶抑的意味,如梟雄、梟將、毒梟、鹽梟等。
 
  ⊙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愛鳥就是貓頭鷹,牠在西方是智慧的象徵。
 

 
  ◎ 蔡邕聽出螳螂的殺氣
 
  東漢大學者蔡邕,某次受邀到鄰家赴宴,結果在門口聽見琴聲,掉頭就走。主人追出來問,蔡邕說:「琴聲裡有殺氣!」彈琴者聞言,解釋道:「我剛才彈琴時,見螳螂走向鳴蟬。那蟬要飛不飛,螳螂雙斧一前一後。我唯恐螳螂有所閃失,便不知不覺隨著螳螂的殺伐之氣而形諸於琴聲之中。」蔡邕聽了不禁莞爾。
 
螳螂,在古人看來,是揮舞著兩把巨斧的職業殺手。又因為牠只顧眼前利益,忽略背後隱憂,因此被黃雀所乘,是個智慧不高的殺手。
 
  《說苑‧正諫》記載:春秋時代,吳王欲征討楚國,對左右說:「敢有諫者,死!」少孺子聞言,便攜帶彈弓,到皇室後苑,連續三天如此。吳王問他怎麼回事?少孺子說:「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後。螳螂委身曲附欲捕蟬,不知黃雀在其旁;黃雀引頸欲啄螳螂,不知彈丸在其下!」吳王知其勸諫自己不要伐楚,以免他國趁虛而入,於是罷兵。此即寓言「螳螂捕蟬」。
 
  *
 
  螳螂是被古人污名化的昆蟲,將其塑造成看前不看後、思慮不周、缺乏自我認知的形象。《莊子‧人間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螳螂用牠的臂膀去阻攔車子,是不自量力、愚不可及。
 
  但是,齊莊公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螳螂敢以小搏大,其志可嘉,倘若人如螳螂,會是天下第一勇士。《韓詩外傳》說:「齊莊王出獵,有蟲舉足將搏其輪(指螳螂舉臂欲捕抓車輪)。問其御(車夫)曰:『此何蟲也?』對曰:『此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迴車(迴車,繞道也)而避之。」螳螂又成為寓言裡的主角,不過這一回並沒有被醜化。牠的勇氣,還被齊莊公誇讚一番!
 
  自古以來,沒有人因為鳥類啄食而大聲撻伐,獨對螳螂捕食意見多多。原因無他,螳螂挾帶「凶器」。謀生的工具太過招搖,讓螳螂背負了這麼多的原罪,實在冤枉!
 
  【螳螂小事典】
 
  ⊙《埤雅廣要》云:螳螂是「殺蟲」,即殺戮之蟲也。螳螂生於仲夏,仲夏是陰氣產生之始。陰氣生而殺蟲出。此說迷信。
 
  ⊙古人說螳螂獵物時「超枝緣條,執翳自蔽,悚腰舉刀,搏而取之」,執翳自蔽,意思是持著隱蔽物偽裝自己。此說為誤。螳螂不會舉物自蔽,但會以保護色來偽裝自己(花螳螂即是)。
 
  ⊙螳螂與若干蜘蛛一樣,雌雄交配之後,雌螳螂會將雄螳螂吃掉,讓自己有較多的營養孕育下一代。這是生物演化的需要,無關道德。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SE0048

裝訂:平裝

尺寸:15 × 21 × 1.2 cm

類別:應用科學類

分類號:437.111

頁數:192頁

重量:35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5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