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更快樂



作者:楊翠屏

出版日:1997/03/01

定價:200元

優惠價:79折158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要活得快樂,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了解自己的秉性,培養一個健全的自我。愛別之前,須先從愛自己做起,自愛而後愛人。
 
  多用點心,放下心頭牽掛,常貼近大自然,心中感性的喜悅將被觸發,我們周遭美的事物,俯拾即是。
 
  人生旅程不是一路鳥語花香,只要知福惜福,每個人皆有使自己快樂的能力。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作者.譯者簡介

  楊翠屏:台灣雲林人。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曾在里昂大學、巴黎大學攻讀法國文,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平時酷愛研讀文學、人文科學、歷史、傳記音樂方面的書。先後在「婦女雜誌」、「中央日報海外書簡」發表文章,也│為中國時報開卷版世界書房撰寫書評。現居住法國,專事寫作。翻譯作品有「見證」、「西蒙波娃回憶錄」(志文出版社)、「第二性(三卷)」(獲得聯合報讀書人一九九二年非文學類最佳書獎)。著作有「婚姻如何影響女人」(方智出版社)。
 

目錄

(一)幸福的詮釋
 
 幸福何處尋
 
 法國人的夢想與希望
 
 信仰的力量
 
 追求幸福就在此時此刻此地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學習獨處
 
(二)人生旅途
 
 聯考是必要的嗎?
 
 相敬如賓
 
 人到中年
 
 安享晚年
 
 走過婚姻
 
 認識死亡
 
 域外之光
 
(三)積極進取
 
 求知的熱誠
 
 加強記憶力
 
 積極的思想
 
 從自我為出發點
 
 多方位的人生
 
 英雄崇拜與昇華
 
(四)自強不息
 
 創意的人生
 
 創造的火花
 
 成功的秘訣
 
 適時開發孩子的潛能
 
 有志者事竟成
 
 以創作療傷
 
(五)生活點滴
 
 園藝之樂
 
 搭公車情趣多
 
 逛書店
 
 感性的喜悅
 
 把音樂帶入生活
 
 精神堡壘
 
(六)海闊天空
 
 休息是要走更長遠的路
 
 換個環境
 
 旅行可以增廣見聞
 
 文學家故居巡禮
 
(七)善用一點情
 
 關懷別人
 
 法國的義工制度
 
 可貴的友誼
 
 禮貌的溫情
 

序文前言

  七十年代初期,出國前夕,姊姊擔憂我在他鄉舉目無親。我拎了兩只皮箱與六位女孩,飄洋過海來到法國。當初祗抱著一顆想認識世界的好奇心,二十多年之後並不後悔當時的抉擇。
 
  一位中國女孩問我:「當時妳難道不怕書唸不成,及無法適應異國環境嗎?」
 
  為何事情未發生之前,就已經杞人憂天了呢!拿不到學位又不是世界末日,我不會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複雜情結。「妳不擔心拿到學位後找不到結婚對象?」那時打算修完博士學位後就回台教書。「船到橋頭自然直」是我的樂觀心態。
 
  「妳去非洲住了兩年,那兒天氣酷熱,衛生環境差,百病叢生,文化落後,也缺乏娛樂,妳怎麼受得了?當然加彭的生活環境、居住條件沒法國好。但我喜歡趁年輕時多走走,體會不同的生活經驗,況且我經歷種菜之辛苦與樂趣,也收集寫作的題材。事情換個角度來看,就沒那麼嚴重。
 
  回台時與中學好友見面。
 
  「妳在法國的悠閒生活,有充裕時間閱讀、寫作。有些人不一定適應得了,認為太寂寞、單調,沒什麼親友。並且台灣的物質享受比法國好。」
 
  是的,我在法國不常上餐館,我家的電話曾經有幾天沒響過,我沒有中國親戚,祗有幾位中國朋友。換了別人,尤其是愛熱鬧的人,一定替我叫苦。
 
  讀者請放心!我活得快樂自在。
 
×    ×    ×
 
  每天扭開電視看電視新聞。舊南斯拉夫的內戰持續了好久,盧安達部落之間的殘殺。為了報復黎巴嫩南部狂熱回教徒砲擊以色列北區,以色列軍機轟炸黎巴嫩南部及首都貝魯特郊區,我法國女友的先生將被派去那兒工作,她不久將帶三個孩子前往x。巴勒斯坦的極端份子並沒放棄在以色列,置定時炸彈謀殺無辜平民的企圖。阿爾及利亞的回教暴徒綁架、謀殺法國的苦修會會士。
 
  報紙常刊載偷竊、搶劫、謀殺、強姦、車禍、火災、地震x的新聞。
 
  天下不會太平,過去的世界、現在的世界皆一樣,未來亦如此,人類無法從歷史上記取教訓,悲劇會再重演。
 
  祥和的社會是不可及的理想。
 
  法國有些第三世界主義者,把非洲之落後歸咎於殖民政策之後遺症,殊不知非洲國家已獨立三十多年,生活水準反而降低,且常鬧革命、政變、獨裁。衣索匹亞的饑荒令他們寢食難安。
 
  關心世界、同情他人是先進國家人民之常情,但不必把整個宇宙災難、社會不幸之重擔全挑在你肩上。
 
  國際政治、世界舞台、社會諸相不盡完善,我們仍然可在心中追尋桃花源。
 
怎樣才能活得快樂呢?
 
  依照每個人的個性、教育程度、健康情況、年齡、宗教信仰、文化、社會環境,人人皆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價值觀。對某些人而言,是追求權力或金錢,某些人則是名望或愛情,有些人以知識充實自我,追尋豐富的智性或精神生活,另外有些人則是奉獻自己,關懷不幸的人,參加慈善事業、教會組織x。範圍包括物質、情感方面,或智性、精神層次。
 
  幸福不是絕對的,人人有其相對的幸福指標。
 
  我寫本書的動機,並非想提供快樂的處方,祗是把我個人的經驗及法國人的快樂能力,給中國讀者作為參考,啟發更大的思考空間。
 
  衷心感謝輝瑞藥廠同仁、楊翠微、蘇文昭、林桂貞、林秀霞、李性芝、陳奕妙、李素綺、楊淑玲、康菱、法國福謝小姐、史脫普女士、貝荷醫生的熱心協助,中文、法文問卷調查得以順利完成。
 

導讀推薦

怎樣才能活得快樂呢?
 
  依照每個人的個性、教育程度、健康情況、年齡、宗教信仰、文化、社會環境人人皆有自己一套生活哲學、價值觀。對某些人而言,是追求權力或金錢,某些人是名望或愛情,有些人以知識充實自我,追尋豐富的智性或精神生活,另外有些人是奉獻自己,關懷不幸的人,參加慈善事業、教會組織……。範圍包括物質、情感面,或智性、精神層次。
 
  幸福不是絕對的,人人有其相對的幸福指標。
 
  我寫本書的動機,並非想提供快樂的處方,祇是把我個人的經驗及法國人的快能力,給中國讀者作為參考,啟發更大的思考空間。
 

精彩試閱

  人生旅程不是一路鳥語花香,知福惜福,每個人皆有使自己快樂的能力。
 
  「你快樂嗎?」為了瞭解台灣人和法國人的快樂能力,我於一九九五年春天返國之際做了問卷調查,回法時亦繼續進行。中文問卷總共收到九十九份回答,法文問卷則是一百二十九份。
 
  在台灣約八成的人十分快樂及快樂。二成的人不怎麼快樂,其中女性佔八成,女人較難和諧地兼顧事業與家庭,高中女生則有升學壓力。人生快樂的必要條件,依次是健康(三成二)、知足(二成二)、家庭美滿(一成三)、有足夠金錢(一成二)、做自己想做的事及有明確的目標(各佔百分之九)、平安、開朗的心胸、友情(各佔百分之八)、自由、和諧、休閒、信仰、希望、樂觀......等。
 
  在法國九成的人自認為十分快樂及快樂。一成的人不怎麼快樂,其中男女性各佔半數,高三學生有學業壓力,擔憂未來職業前途;離婚者及單身漢因沒家庭生活、尚未找到伴侶、也不太快樂。
 
  法文問卷中,人生快樂的必要條件,我再加入十分快樂的必要條件,依次如下:家庭生活(五成一)、健康(三成二)、愛情與有興趣的工作(各佔二成九)、生活沒問題(二成六)、友誼(二成四)、實現人生目標(二成二),足夠金錢以實現夢想(一成九)、接受自己(一成七)、做自己喜愛的事及施予愛(各佔百分之九)、和諧(百分之七),旅行、自由、美的事物、接近上帝、和平......等。
 
  身體健康、家庭美滿、有工作、有足夠金錢可以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是快樂的基本條件。中國人的生活哲學是「知足常樂」、「無欲則剛」。
 
  幸福的定義處方因人而異,是一種主觀意識,依其教育程度、信仰、社會地位而有所不同。例如一位家庭主婦最大的幸福是愛其子女及被子女愛。一位幫助社會邊緣人的失業者,其幸福是發現生命的原動力。一位在開羅貧困地區服務的法國修女,實現宗教志願,喜愛上帝,對他人施予愛。一家大企業的總經理認為人須先自愛才能愛他人,強求自己才能達到和諧,他常祈禱、深思、自省,感受生活之美,與不同的人接觸,懂得抓住生命中的特別時刻,即其幸福。一位常去世界各地巡迴演奏的女豎琴家,有一次在一個小村落表演之後,一個老農夫感動流涕地對她說,這是他生平首次聽到古典音樂,他樂得想手足舞蹈。對於這位經常旅行的音樂家,與他人見面則為我們打開一扇門,人類是終身學習的動物,最大的不幸是自我封閉、退縮。知道觀察、聆聽、感受是人生的王牌。
 
  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一位教授,以科學方式研究使人快樂的因素,十二年期間,包括世界各地、不同年齡、各種階級的人,有十萬名自願參加這項試驗。試驗者身上帶著一種隨身響儀器,他們必須把其感覺記錄下來,把情緒作筆記。
 
  結論如何呢?他們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刻不是處於被動狀態(例如看電視時),而是全神專注於一種需絞盡腦汁、運用其能力、忘掉其他一切的活動。極樂的感覺像什麼呢?一種與世界相關、掌握自己命運的情感,從事的活動縱使簡單,但使人感興趣。
 
  快樂的人有什麼特徵呢?他們較慷慨、有創造性、身體健康、好奇、樂觀、有鬥志、自信。
 
  幸福是一種心態,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意志、能力,一種與周遭事物的和諧感。無需什麼特別條件,每個人多多少少可獲得一種幸福,在開羅違章建築貧困地區服務五十多年的艾曼紐修女,把她的經驗寫成暢銷作品「我所認識的耶穌」一書,證實貧窮人家雖然物質匱乏,但樂天知命,時常唱歌,為生命添樂趣。
 
  幸福不是永久狀態,一個人不可能永無挫折、一生一帆風順。我們每天營造幸福:愛情、親情、友情、一幅畫的美感、藍天白雲、佈滿星座的夜空、一種發現。生活中的某些片刻,我們會感到快樂。
 
  幸福來自我們的內心世界,豐盈的物質生活無法填滿心靈的空虛貧乏感,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想瞭解佛教,追求精神和諧。
 
  在日常生活尋求變化,以另一種方式去體驗。發覺每天上班的路途,行人不一樣、公車乘客不同,看看他們的特徵,想像其年齡、身份、職業。步行時,注意周遭的聲音、顏色、味道。啟開心扉就可發現引起我們好奇、興奮、樂趣、奇妙感覺的諸多動機,使我們想去瞭解。下班時,不妨改變一下平時走的路程,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呢!
 
  不要苛求自己做個完美主義者,什麼事都要達到一百分的成績。一直緊繃的絃,終會有斷掉的一天。想要愉快、寧靜地過日子,就要放棄十全十美的人生觀,不完善是做人的條件,人生路途不妨輕鬆一下。
 
  心情不好時,可運用下列五個簡單步驟,以掃除陰霾:
 
  微笑--想一想任何令人發笑的事情,開心地笑。
 
  朗誦--找來一本你喜愛的書,抑揚頓挫配上表情十足地朗讀。
 
  輕鬆--讓全身肌肉鬆弛下來。
 
  打扮得光鮮亮麗--洗洗頭、換個髮型、穿上乾淨漂亮的衣服,不僅自己感到愉快,也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讓想像力奔馳--閉眼靜坐,想像你正置身於一個寧靜的地方或在鄉間漫步。
 
(取自兒子的英文課本)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求多福之際,也別忘了造福人群社會。
 
  法國人的夢想與希望,雖然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移民問題衍生的不安全、暴力現象、苛稅太重,大多數的法國人感到快樂。
 
  一句古老的德國諺語:「快樂得像住在法國的上帝」,似乎還適用於當今的法國。法國是世界上觀光客最多的國家,法國的服裝、香水、酒、科技、文學聞名於世。雖然西歐經濟不景氣,法國首當其衝(失業率是百分之十一點八),恐怖份子的炸彈威脅、移民問題衍生大城市郊區的不安全、暴力、苛稅太重......等問題。
 
  一九九五年九月底「快訊週刊」刊載的「當今做為法國人的幸福」,發表一項民意測驗結果,九成五的法國人高興身為法國人,八成二的法國人感到快樂,一成四感到不快樂。
 
  令法國人驕傲的理由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傳統觀念,民主的政治體制,法國的歷史及它在國際舞台所扮演的角色,景色之優美、多變化,氣候適中(不像美國的嚴冬及酷暑),文化、生活藝術、法國菜、法國文學、生活水準、民族性......等。
 
  雖然大部份的法國人感到快樂,但失業造成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某些傳統道德觀念的遺失,越來越難維持的退休制度,生態環境的破壞,法國在世界地位的逐漸式微等因素,六成五的法國人擔憂未來。
 
  根據一九九五年二月「費加洛夫人週刊」針對「法國人的夢想與希望」之調查,八成七的法國人希望身體健康,四成六希望家庭生活和諧,四成四希望賺更多錢,二成八希望找到工作或能保有現成的工作,一成六希望有更多的休閒。
 
  年紀越大越會關心健康問題,尤其是已屆六十五大關。年輕人則最擔心失業,亦關懷愛滋病。三十歲至五十歲則想賺更多錢(法國人的購買力停滯不前,消費態度則十分謹慎)。五十歲以上的法國人則希望家庭生活和諧,大概是離婚率之扶搖直上使許多法國夫婦無法白頭偕老。
 
  每一階層年齡皆有其煩惱。在失業陰影籠罩下,有工作機會被視為享有特權,祗有極少數的人(百分之三)希望能停止工作。甚至有足夠收入可以不愁生活的話,四分之三的法國人還是想工作。
 
  大城市空氣污染是世界性問題,法國亦不例外。呼吸系統疾病之增加令法國人極關心環境污染、生態平衡,層次如下:對抗空氣污染(五成九)、發展廢物再利用(五成二)、改善郊區貧困地帶的設施及居住環境(三成五),以公共交通工具取代汽車(三成二)、改良水的品質(三成二)、對抗噪音(二成四)、綠化城市(二成三)、加強公寓的隔音設備(一成五)。
 
  法國人的夢想是什麼呢?中獎成為百萬富翁(五成三),因可實現許多願望、人生計劃。環遊世界(四成六),旅行可調劑身心、增廣見聞。年輕十歲(二成六),青春就是本錢、西方社會標榜年輕。成為公司老板(一成二),自己創業不受人指使,在諸多條文限制下不是件易事。著書或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一成一)。當電影明星(百分之三)。在電視上亮相(百分之二),極少數的法國人妄想成名。
 

產品規格

書號:S1041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5 cm

類別:語文類

分類號:855

頁數:288頁

重量:39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3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