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七年級的「草莓族」、一個都會長大的大三男生,決定利用暑假效法前人不花一毛錢遊歷台灣。一路上,從大卡車、賓士到小50,從科技新貴、失業男子到農夫,28輛便車,42個陌生人的熱心幫助,讓身無分文的他,從原本的目的地──高雄,延伸到了鵝鑾鼻,又到了花蓮……短短九天環島一周,完成夢想,遠遠少於計劃中的天數;但更多、更重要的收穫,是旅途中大家真心搏感情,讓涉世未深的他,初探了台灣各個階層的生活概況,飽嚐了台灣人的善良和熱情,印證了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依然存在。
俞子維
我是俞子維,可能跟很多大學生一樣,我就讀了自己沒興趣的系所,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可是我在裡面過的很快樂,因為我還是在追尋自己的夢想,現在有人叫我流浪男孩,或是擁抱男孩,不管如何!我就是我,我是一個愛作夢與愛把夢實現的人!但是務實的我還是希望可以順利畢業!但是隨和的我又覺得晚個一兩年又沒差!
哈哈~真實的我說:JUST DO IT!
推薦---青春‧夢想‧勇氣
--蘇成田/中華民國國際青年之家協會理事長
去年,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大學生不帶錢去流浪環島旅行的報導時,我除了佩服這個年輕人的勇氣之外,我的另一個感受是我們正想推動的「搭便車遊台灣」活動,居然已經有人付諸行動了,好不令人振奮,因為他證明了「搭便車」旅行在台灣也是可行的。今年初,子維當了YH協會的義工,我們成為忘年朋友。
當然,子維的流浪行動並不是單純為了旅遊,而是為了實現他「不帶錢去流浪」的夢想,從而探尋台灣的人情味是否如媒體所報導的淡化了,人們變冷漠了。結果他如期的完成了他的夢想,同時驗証了台灣人的人情味和熱情仍然如昔,只是人們的互信被太多負面的犯罪報導給影響,才會不願接受人家搭便車。
子維在這本書理記載了他在流浪的九天過程中,與人接觸交往的經過與感受,充滿了趣味、人情味、與見聞心得,讓人讀來趣味盎然。然而,最重要的是子維在書中傳達了青年人應該要有夢想的理念和實現夢想的勇氣,子維的作為和他的這本書都值得時下「草莓族」參考。
為什麼流浪?
--吳念真V.S.俞子維
‧流浪是回家的路
◎吳念真:談談你對流浪的定義是什麼?
○子維:流浪的定義嗎?
◎吳念真:你覺得流浪這兩個字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子維:我覺得「流浪」是脫離固定的生活模式,去尋找未來的方向,或是沉澱自己,但最後還是必須回來的事情。
◎吳念真:為什麼你想到流浪跟「回來」?
○子維:因為流浪太久之後,流浪反而會變成固定的生活模式。所以我會想要流浪一陣子之後回來,然後再去流浪,我想這跟為什麼要旅遊差不多。但是流浪是比較沒有拘束、隨心所欲的。
◎吳念真:所以你當初計畫流浪的時候,是有訂一個期限了?我對流浪的定義,跟你完全不一樣。
○子維:就是居無定所,想多久就多久?
◎吳念真:沒錯。我想你說的對,所謂的流浪就是遠離固定的生活方式,去作一種新的嘗試,可是這種嘗試的目的是什麼,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只能靠自己尋找。要花多少時間,也不知道。一旦訂了時間,就不是流浪了。我的看法是,如果你已經訂好時間,那就是旅遊,而不是流浪了。
○子維:我沒有訂時間要去完成什麼,但是我給爸媽一個期限,原本想大概兩個禮拜左右就夠了。
◎吳念真:所以你訂時間主要是為了要讓爸爸媽媽安心?這是蠻現代的流浪呢。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在決定流浪這個主題時,你會想用不花錢的方式,走台灣一圈?
○子維:這是因為我以前有看過一本叫《不帶錢去旅行》的書。很奇怪,我從小就想要流浪。我也和父母談過「想要體驗流浪的感覺」這件事。以前還小,他們不會准許我這樣做。高三那年,我看到由美國記者寫的《不帶錢去旅行》,作者談到他由一天開始,不帶錢出門,從美國西岸用走路加搭便車的方式一路移動到東岸,沿途經歷了各種人情冷暖,像是借宿在遊民之家、被人搶劫之類的,一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這趟旅行。我看了之後很感動,印象中,美國是個複雜的國家,竟然還有這樣的正義感和人情味存在,可以讓他化解各式各樣的危機,在兩個月內完成這趟旅行。
大家都說台灣人很有人情味,不少外國朋友也都說台灣人很熱情。但是我卻覺得這些人情味好像慢慢都淡掉、喪失了。而且報章雜誌和電子媒體都讓我對台灣有一種很負面的印象。真實世界和我們所看到究竟是不是一樣?我想要去證明看看。
◎吳念真:所以這就是你的動機?你想要去實驗、證明。
○子維:對,我想要實驗看看「不帶錢流浪」這一套在台灣行不行得通。大家都說搭便車是西方人的文化。如果我在台灣也辦得到,就表示台灣人一定也是很有人情味的,我想檢驗一下大家腦中的刻板印象。
......(未完)
書號:S0201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1 × 1 cm
類別:語文類
分類號:855
頁數:212頁
重量:39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6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