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套書(東日本30選+西日本30選)



作者:磯 達雄、宮澤 洋、日經建築

譯者:許嘉祥、李美惠

出版日:2016/02/01

定價:700元

優惠價:7折490

關鍵字:旅遊建築物文化遺產日本

  • 版權到期,恕不銷售
內容簡介

一次逛不夠、每次參觀如初見的驚喜景點!
 
日本建築人必讀《日經建築》雜誌王牌專欄搭檔,
精選60處神社、寺院、古城、公共建築、工業遺址、車站、民居、洋館、考古聚落,
遍覽史前、奈良、平安、江戶、明治時期古建築風華,體驗前所未有的精采旅行!

 
大開眼界!原來建築遺產這麼好玩 \^^/
 
兼顧趣味與知性的絕佳旅行導覽
 
★簡潔易懂的文字+輕鬆風趣的圖解=樂在其中的旅人指南
 
★實景探訪攝影+多角度手繪圖=提供最佳視角與拍攝建議,看熱鬧也看門道
 
★貼心條列交通資訊+地圖+入園資訊=更有效率的行前規劃
 
★超值收錄:東&西日本遺產巡禮地圖拉頁、看懂日本建築的關鍵字特集、日本建築5000年歷史
 
兩書合購另享限時特惠,再送限量多功能隨身手帳「捃拾帖」──
 
★收錄日本古建築與西洋建築基礎知識及專有名詞,方便攜帶隨行查閱。
 
★素白記事頁面,讓您隨手塗鴉、蓋印、記錄、任意揮灑。
 
★精美防水夾鏈袋,便於保存票卡等點滴回憶。
 

 
名家推薦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黃俊銘、《旅飯》網站創辦人 工頭堅、古建築大師 李乾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李清志、旅行文字人 Milly
 
東日本建築遺產巡禮
 
Part1 北海道
五稜郭/手宮機關車庫/日本銀行小樽分行/舊函館區公會堂/網走監獄五翼放射狀平屋舍房
 
Part2 東北
三內丸山遺跡/大湯環狀列石/中尊寺金色堂/會津蠑螺堂/舊濟生館本館/斜陽館
 
Part3 關東
圓覺寺舍利殿/笠森寺觀音堂/日光東照宮/三溪園聽秋閣/成田山新勝寺三重塔/富岡製絲廠/舊岩崎久彌邸/日本銀行總行本館/迎賓館赤坂離宮/東京車站丸之內站舍
 
Part4 中部
伊勢神宮/安樂寺八角三重塔/松本城/犬山城/如庵/白川鄉的合掌聚落/岡太神社‧大瀧神社/舊開智學校/六華苑
 
西日本建築遺產巡禮
 
Part1 京都‧滋賀
平等院鳳凰堂/三十三間堂/石山寺多寶塔/銀閣寺/龍安寺石庭/待庵/桂離宮/清水寺/伏見稻荷大社千本鳥居/京都國立博物館
 
Part2 奈良‧大阪‧兵庫
法隆寺/談山神社十三重塔/唐招提寺/東大寺大佛殿/淨土寺淨土堂/姬路城/濱寺公園車站
 
Part3 中國
出雲大社/三佛寺投入堂/嚴島神社/吉備津神社/舊閑谷學校
 
Part4 四國‧九州‧沖繩
吉野之里遺跡/今歸仁城跡/熊本城宇土櫓/中村家住宅/舊金毘羅大芝居/舊哥拉巴住宅/道後溫泉本館/舊松本家住宅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磯 達雄

 
1963年生於埼玉縣,1988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建築系,1988~1999年間任職於《日經建築》雜誌編輯部。2002年合夥成立編輯事務所flick studio,目前擔任桑澤設計研究所及武藏野美術大學外聘講師。
 
flick studio網址:http://www.flickstudio.jp/
 
繪者簡介
 
宮澤 洋

 
1967年生於東京,1990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政治系,之後進入日經BP社。就讀文科卻不知為何被派至《日經建築》編輯部,從此與建築結下不解之緣。現為《日經建築》副總編輯,並與磯達雄在《日經建築》上固定連載專欄。
 
共同著作:
 
《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楓樹林出版)
 
《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西日本篇)》(日出出版)
 
《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商周出版)
 

許嘉祥
 
專職日文譯者,譯作包含軍事、政治、美術、模型等多項領域。近年主要譯作有《當井上雄彥遇見高第》(尖端)、《森永洋的模型迷宮日記 第1集 野戰灰色之卷》(楓書坊)、《忍者:闇影軍團的真實面貌!》《萌姑娘圖鑑》《少女系野菇圖鑑1&2》(遠流)等。
 
李美惠
 
輔大英文系、輔大日文所畢,研究平安朝古典文學。曾至橫濱菲利斯大學日本文學研究所交換留學。喜歡旅行,正好以翻譯為業,享受生活於動靜之間。譯作包括《影武者德川家康》《傾奇者前田慶次郎》《德川一族:創造時代的華麗血族》《信玄戰旗》《秀吉之枷》《龍馬行》《百年傳承》(以上皆遠流出版)等。
 

目錄

《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東日本30選》
 
希望親眼目睹的東日本遺產
 
前言
 
《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的閱讀方法
 
Part.1 北海道
 
01 五稜郭
 
02 手宮機關車庫
 
03 日本銀行小樽分行
 
04 舊函館區公會堂
 
05 網走監獄 五翼放射狀平屋舍房
 
Part.2 東北
 
06 三內丸山遺跡
 
07 大湯環狀列石
 
08 中尊寺金色堂
 
09 會津蠑螺堂(日圓通三匝堂) 福島縣會津若松市╱江戶時代後期
 
雙重螺旋的平行世界
 
10 舊濟生館本館(現在的山形市鄉土館) 山形市╱明治11年
 
革命時代的純粹幾何學
 
11 斜陽館(舊津島家住宅) 青森縣五所川原市╱明治40年
 
鏗鏗鏘鏘的響聲
 
Part.3 關東
 
12 日圓覺寺舍利殿 神奈川鎌倉市╱市町時代中期
 
HIS IS 「禪宗樣」
 
13 笠森寺觀音堂 千葉縣長南町╱安土桃山時代
 
和現代共通的「空中」演出
 
14 日光東照宮 櫪木縣日光市╱江戶時代前期
 
坐立不安的布魯諾‧陶特
 
15 三溪園聽秋閣 橫濱市╱江戶時代前期
 
行雲流水般的左右非對稱
 
16 成田山新勝寺三重塔 千葉縣成田市╱江戶時代中期
 
自然洋溢的高雅氣質
 
17 富岡製絲廠 群馬縣富岡市╱明治5年
 
牆壁與梁柱的的合體
 
18 舊岩崎久彌邸 東京都台東區╱明治5年
 
從紅茶之國來的御宅
 
19 日本銀行總行本館 東京都中央區╱明治29年
 
鏡之國的建築師
 
20 迎賓館赤坂離宮 東京都港區╱明治42年
 
左右對稱的近代化建築
 
21 東京車站丸之內大樓 東京都千代田區╱大正3年
 
國技的建築樣式
 
Part.4 中部
 
22 伊勢神宮 三重縣伊勢市╱在紀元690年第1次遷宮
 
永遠活在今日的神宮
 
23 安樂寺八角三重塔 長野縣上田市╱鎌倉時代後期
 
放射狀的八角形
 
24 松本城 長野縣松本市╱安土桃山時代
 
「看」與「被看」的統合
 
25 犬山城 愛知縣犬山市╱安土桃山時代
 
大膽增築終於升格為「天守」
 
26 如庵 愛知縣犬山市╱江戶時代前期
 
超越時空的膠囊
 
27 白川鄉的合掌聚落 岐阜縣白川村╱江戶時代中期~
 
摩斯拉的家鄉
 
28 岡太神社‧大瀧神社 福井縣越前市╱江戶時代末期
 
永平寺棟梁的吉格爾風格造型
 
29 舊開智學校 長野縣松本市╱明治9年
 
全力吸收西洋風
 
30 六華苑 三重縣桑名市╱大正2年
 
刺激巨匠創意的年輕出資者
 
Column專欄
 
‧辰野金吾 剛強無敵的「辰野堅固」
 
‧布魯諾‧陶特 年輕時崇尚奇幻七彩
 
‧片山東熊 傷心的「花形滿」
 
讓欣賞日本遺產的樂趣增加10倍!關鍵字圖解
 
後記1 值得一看再看的東西(磯達雄)
 
後記2 提高「體驗值」的方法(宮澤洋)
 
《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西日本30選》
 
希望親眼目睹的西日本遺產
 
前言
 
《建築遺產私房導覽》的閱讀方法
 
Part 1 京都、滋賀
 
01 平等院鳳凰堂 京都府宇治市╱平安時代中期
 
終極的海邊
 
02 三十三間堂 京都市東山區╱初建於平安時代後期(現存物為鎌倉時代前期所建)
 
長度和數量令觀者震懾
 
03 石山寺多寶塔 滋賀縣大津市╱鎌倉時代前期
 
「龜腹」並不是為了蒙混過關
 
04 銀閣寺 京都市左京區╱室町時代後期
 
漆黑的光輝
 
05 龍安寺石庭 京都市右京區╱室町時代後期(諸說不一)
 
風景原型是海洋
 
06 待庵 京都府大山崎町╱安土桃山時代
 
即使只是驚鴻一瞥也感覺靈氣逼人
 
07 桂離宮 京都市西京區╱江戶時代前期
 
雁行式的翻修增建
 
08 清水寺 京都市東山區╱江戶時代前期
 
「玩遮臉躲貓貓」的興奮
 
09 伏見稻荷大社千本鳥居 京都市伏見區╱江戶時代
 
自動生成式的演算法則之美
 
10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市東山區╱明治28年
 
面對面的設計之神與施工之神
 
Part 2 奈良、大阪、兵庫
 
11 法隆寺 奈良縣斑鳩町╱飛鳥時代
 
塔與柱的象徵意義
 
12 談山神社十三重塔 奈良縣櫻井市╱初建於飛鳥時代(現存物為室町時代重建)
 
「13」是通往永恆的開端
 
13 唐招提寺 奈良市╱奈良時代後半
 
列柱的理論
 
14 東大寺大佛殿 奈良市╱初建於奈良時代(現存物為江戶中期所重建)
 
既大且小的空間
 
15 淨土寺淨土堂 兵庫縣小野市╱鎌倉時代前期
 
中世的高科技建築
 
16 姬路城 兵庫縣姬路市╱安土桃山時代
 
很像柯比意風格的孔穴
 
17 濱寺公園車站 大阪府堺市╱明治40年
 
配合高架化繼續存在的兒童著色圖圖樣
 
Part 3 中國
 
18 出雲大社 島根縣出雲市╱初建於7世紀以前(現存本殿為江戶時代中期所建)
 
通往天上的階梯
 
19 三佛寺投入堂 鳥取縣三朝町╱平安時代後期
 
懸崖上的ProjectX
 
20 嚴島神社 廣島縣廿日市市╱初建於平安時代後期(現存本殿為室町時代重建)
 
滿潮時分
 
21 吉備津神社 岡山市╱室町時代中期
 
增生的屋頂
 
22 舊閑谷學校 岡山縣備前市╱江戶時代中期
 
從山谷思索世界
 
Part 4 四國、九州、沖繩
 
23 吉野之里遺跡 佐賀縣吉野之里町╱彌生時代前期~後期
 
從望樓看到的「都市」
 
24 今歸仁城跡 沖繩縣今歸仁村╱13世紀
 
超越「新國立」的3次元造型
 
25 熊本城宇土櫓 熊本市╱安土桃山時代
 
充滿男性氣概的直線設計
 
26 中村家住宅 沖繩縣北中城村╱18世紀中葉
 
受屏障守護的房子
 
27 舊金毘羅大芝居 香川縣琴平町╱江戶時代末期
 
現實與虛構並存的空間
 
28 舊哥拉巴住宅 長崎市╱江戶時代末期
 
耗費4個半世紀才建成花瓣狀
 
29 道後溫泉本館 愛媛縣松山市╱明治27年
 
本身就是部「小說」的建築
 
30 舊松本家住宅 北九州市╱明治43年
 
辰野金吾的青蛙食堂
 
Column專欄
 
小堀遠州 多才多藝的建設官員
 
俊乘房重源 因災害重建計畫而大放異彩
 
加藤清正 戰術與建築都講求實際效益
 
約略了解!日本建築5000年歷史
 
後記1 值得一看再看的東西(磯達雄)
 
後記2 提高「體驗值」的方法(宮澤洋)
 

 

序文前言

世界遺產是所有目光的焦點。
 
已登錄為世界遺產的設施確實有許多教人嘆為觀止,
 
但若因為獲得外國認證才去,
 
身為日本人,我覺得有點可惜。
 
因為日本國內本來就有許多必看的歷史遺產,
 
無論這些是否已登錄成功或正在申請。
 
撰寫設施介紹文的是磯達雄,
 
負責插畫部分的是宮澤洋,
 
兩人實際探訪後選出30處西日本最動人的景點並做成報告,
 
成品就是本書。
 
我們決定自作主張地稱之為「日本遺產」。
 
在擬訂旅行計畫之前,請先翻閱本書。
 
一定可以發現不同於往常的旅遊樂趣。
 
* * *
 
後記
 
超越時代的思考實驗
 
磯 達雄〔建築作家〕

 
我們一起環視一下位於日本各地的有名建築吧。在這個構想之下,建築評論家磯達雄和編輯兼插畫家宮澤洋兩人組成搭檔,在日經BP社發行的建築專門雜誌《日經建築》上發表了「建築巡禮」的連載系列。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寫了《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西日本篇)》(日出出版)、《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楓樹林出版),以及《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商周出版)等。
 
最初的《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挑選出戰後復興期到高度經濟成長期這段期間(1945~1975年)所建造的建築。接著《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則是回顧了接下來的20年之間(1975~1995年)所建造的建築。因為是以時代作為區分,更後來的建築應該也有一天會編寫成書吧。「你們覺得接下來寫什麼好呢?」結論卻是要我們回溯過去的歷史,而成果呢,就是這本《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
 
剛聽到這個決定,我的心裡感到不安。在現代建築方面,我累積了不少的採訪經驗。但是說到古代建築,那並不是我大學時代的專攻科目,這方面的知識可說少之又少。我真的能下筆寫出有意義的文章嗎?
 
真的開始採訪之後,我才發現越看越有趣。我們從古代到中世、近世、近代,依序前往參訪這些建築物,在短期間內吸收了大量的知識,看出日本建築隨著時代改變的地方,以及沒有改變的地方,各有各的看頭。我也深刻體認到,原來如此,這才是建築史的醍醐味啊。
 
然而,本書記載的建築物欣賞法,和一般建築史所研究並且廣泛認知有許多相異之處。我在下筆寫文章的時候會特別小心,要跟一般的俗稱和解釋做出區別,這點要請各位讀者注意。
 
不過,在古代的神社和現代的建築之間拉起假想的連結線,把茶室名作和代謝運動的建築放在一起比較,這樣不斷的擴張想像力,讓我想到「這樣說不定很好玩呢」,寫起文章也越來越有勁了(當然啦,我沒有忘記時時尊重前人研究的成果)。
 
回想起來,日本建築界曾經在1950年代發生過傳統與現代的爭議,主題圍繞在現代日本建築究竟應該參考彌生時代還是繩文時代?當時非常著名的建築師如丹下健三和白井晟一就曾為此展開爭辯。這麼熱烈的評論,好比說以過去的建築題材來評論現代的建築,或是反過來,用現代建築的原理去思考過去的建築如何。這種超越時代的思考實驗,對他們來說,是充滿趣味的思考遊戲吧。
 
而以建築當作趣味來源,我想,本書應該是最合適的讀物了。如果讀者們能夠從本書中找到共通的樂趣,那將給是筆者最開心的回饋了。
 
好!我們出發吧,來一趟日本遺產之旅。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導讀推薦

感動分享
 
值得細細品味的行家建築導覽
 
歷史旅行愛好者暨《旅飯》網站創辦人 工頭堅

 
無論是我的私人旅行,或者擔任主題旅行團的領隊,在旅程中,除了自然景觀和飲食體驗之外,遇見最多的便是建築。
 
自己旅行的時候,或許單純只是覺得路上遇見的建築「美」或者「值得拍攝」。但如果有過帶團經驗就能理解,其實建築有最多的故事可以講述。有些不在文字記載範圍的史前時期的聚落遺跡,讓我們得以窺見當地人們早期生活的樣貌;戰爭時期留下的城寨,則訴說著幾乎和人類文明一樣悠久的爭戰歷史,足以發人省思。
 
而我個人最喜歡但學問也最深的,無非是宗教建築,從神殿、教堂、寺廟,在文明開化或者仍不盛行的時代,工匠與職人以多彩的雕刻或繪畫,將一座座宗教建築化為一部部的經典,甚或建築本身就象徵了該宗教追求的理想境界。當每次講解著建築形制以及上面「記載」的神話與歷史故事,總是我在領隊生涯中覺得最過癮的一部份。
 
我也曾經規劃或帶領過日本平安與幕末時代的歷史主題旅行,以及近現代的建築之旅。在準備解說資料的過程中,常覺得現有的參考書籍,多半受限於某種主題類型(例如城池、寺廟)或某個時代(戰國時代或近現代),很少有能夠縱橫古今、又不至於太過於生硬或學術性的範本。所以當我看到這套《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便覺得如獲至寶;因為它不但蒐集了全日本(分為東、西日本兩冊)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而且範圍從彌生與繩文時代的遺跡、到大正年間興建的東京車站等建築,幾乎每個時代、各種類型,都有其代表作。
 
而且本書的圖解說明方式,深入淺出地讓讀者進入這些建築與歷史的世界,不僅有知性上的收穫,事實上也饒富閱讀的樂趣。
 
作者將選出的這60處建築稱為「日本遺產」。就像我常在演講中提到的,人生苦短,世界可看的事物又太多,現在有專家為我們評選出了最值得看的「遺產」,更是值得細細品味、按圖索驥的。我個人非常喜愛,也願意推薦這部書籍。
 

精彩試閱

東京車站丸之內站舍
 
導遊一面說明,觀光客一面拿起照相機對著建築物拍照。當觀光客走入圓頂大廳時,上班族腳步匆匆的走出驗票口,人們毫不厭煩的仰望天花板的裝飾。
 
2012年復原完成的東京車站丸之內站舍(紅磚大樓),天天上演著這樣的光景。搭乘人數也增加了。復原之前,東京站JR東日本地區的車站中排名第5,而大樓復原之後的翌年,則是一舉跳升到僅次於新宿、池袋的第3名。
 
圓頂:復原的重點
 
復原的重點,是戰爭時遭到戰災而損毀的圓頂屋頂。其實,在復原工程展開之前,我一直覺得既有的屋頂就堪用了。因為那是我看習慣的東京車站,相較於剛開業時的原始設計的屋頂,後來的臨時屋頂使用時間還比原來的長2倍以上,所以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可是現在看到這麼多的人把眼光放在站舍上,可以肯定復原工程相當成功。
 
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這次的復原並不只是單純恢復到剛蓋好時的模樣。復原的基本方針,是保存當初殘留的部分、並且復原戰災受損的部位。紅磚外牆是保留2樓以下部位,然後復原3樓部位。至於從正面看過去中央偏南的換氣塔,那是戰前增建的部分,則是刻意保留下來。
 
再來是南北兩個圓頂的內部,3樓以上的修飾和浮雕都復原到初始狀態,1~2樓則是要滿足現在的車站所需的機能而重新設計。在結構要求方面不得不加粗的柱子,則是沿襲縱溝(Fluting)設計,在柱頭的部分依照昔日的樣貌來製作,上面刻了「AD2012」代表修改年份,明示這是新設計的。戰後復興時天井模仿羅馬萬神殿式樣,可仰望圓頂天花板,但是復原時將此花樣改成石板鋪設地板。
 
我可以感覺到,這次的復原是尊重過去到現在的100年間所有的時代,來進行修繕。就建築保存方法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好的範例。
 
喜愛相撲的建築師
 
東京車站的建造,原本是交給德國的鐵路技師法蘭茲‧巴爾澤(Franz Baltzer)來主掌,他提出的方案是把幾棟頂著千鳥破風的和風建築物排在一起。之後,才找辰野金吾來設計。辰野除了設計日本銀行總行等建築,還擔任大學教授,培育日後的建築師,是明治時代建築界的領袖。
 
辰野把巴爾澤的方案整理成一棟長長的大樓,排除和風的元素。設計時採擷英國建築流派中的安妮女王樣式,然後自由組合這些古典樣式建築。從外觀來看,最具特徵的是紅磚和白色大理石構成的條紋設計。日本銀行京都分行(現在的京都京都文化博物館,1906年)、舊盛岡銀行總行(1911年)等辰野其他的作品常看到這種設計手法,所以又被稱為「辰野式」。
 
建築史學家藤森照信在他的著作《建築偵探的冒險〈東京篇〉》(1986年,筑摩書房)中,提到東京車站的建築物帶有橫綱上土俵露面的含意。好比說圓頂屋頂就像是大銀杏(關取的髮型)。
 
刻意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是因為辰野自己就是個相樸愛好者。他的自宅裡就設有土俵,甚至想把兒子送進相撲部屋受訓,以後當相撲選手。
 
辰野還設計了國技館(1906年)這座有著巨大穹頂的建築,卻在1917年的火災中被燒毀了(此後沒有重建,因此沒有實物)。
 
展現出「日本的樣式」
 
我在調查辰野設計建造的國技館時,發現一件事。
 
在明治時代,相撲並沒有被認定是國技。辰野蓋好這座相撲的常設會場,想了好多個備取的建築名稱,最後決定採用「國技館」。結果人們漸漸的就把相撲視為國家重視的體育項目了。
 
這麼想來,東京車站的建設也有雷同之處。他在長滿芒草的原野上建造一座火車的停車場(車站),然後用「東京」為車站命名,從此東京的玄關以及日本的中心這些印象,就烙印在人們心中。
 
辰野在決定建築樣式的時候,應該也有同樣的目標。希望藉由建造建築物來展現出「日本的樣式」。這絕對不是沿襲傳統的和風建築可以達成的,因為沿用過去的樣式,無法搭配近代日本的形象。所以,不得不否決巴爾澤的方案。
 
辰野也建造過奈良飯店(1909年)這類擷取和風的建築,但是僅限於休閒用設施。凡是公共建築物,都一律堅持紅磚外牆的「辰野式」。
 
現在的日本,幾乎把紅磚建築和近代建築劃上等號。辰野金吾這一招「日本的樣式」的企圖,確實是成功了。
 
小專欄:剛強無敵的堅固辰野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為了培育推廣西式建築的人才,成立了工部大學校造家學科(相當於建築系)。辰野金吾就是當時第一屆的學生,而且是當代四大知名建築師之一。
 
辰野出身於佐賀縣的唐津,與同期的曾禰達藏是同鄉,不過曾禰家是上級武士的後代,辰野家只是下級武士之家。另外,他和「宇部市民會館」、「日生劇場」的設計者村野藤吾(1891~1984年)也是同鄉。像唐津這樣孕育出這麼多知名建築師的鄉鎮,實在是非常少見。
 
辰野是工部大學校的首席畢業生,之後他前往英國留學,歸國後在帝國大學任教,擔任造家學會(後來的日本建築學會)的會長。他憑著在專業界的穩固地位,領導還處於黎明時期的日本建築界。
 
他也是創辦民間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先驅。首先和葛西萬司在東京創立辰野葛西事務所,又和片岡安在大阪成立辰野片岡事務所。陸續建造了第一銀行神戶分行(現改為神戶市營地下鐵港區元町站)、舊盛岡銀行總行、奈良飯店、武雄溫泉新館樓門等許多作品。作風踏實剛健,所以大家便給他取了一個「辰野堅固」的外號。
 
私底下的辰野非常喜歡觀賞相撲,還曾經計畫要讓兒子(之後的法國文學家辰野隆)當相撲選手。有圓形屋頂的國技館(1909年完工)就是出自辰野的設計。要是這棟建築當初有保存下來,應該會和東京車站齊名吧。
 
──以上摘自《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東日本30選》
 
平等院鳳凰堂
 
從京都搭乘火車南下,不到30分鐘即可抵達宇治。此處也是《源氏物語》〈宇治十帖〉的舞台,在平安時代是貴族的度假勝地。本章所要介紹的平等院原本也是個名為「宇治院」的別墅。後來,藤原道長的長男藤原賴通才將此地改建為淨土宗的寺院。
 
走過石板鋪成的參拜道之後有座門,進了這門就是寺院境內。向右沿著蜿蜒的小徑往前走會出現一個池塘,接著,名聞遐邇的鳳凰堂也逐漸映入眼簾。
 
遠遠看去感覺是一整座建築,但其實平等院鳳凰堂是由四棟建築物所組成的。正中央的中堂、往左右兩側延伸的翼廊,以及往後方延伸的尾廊。
 
中堂裡有個須彌壇,其上供奉著阿彌陀如來像。要參觀佛像的話,必須鑽過右側(北側)翼廊的地板下方才能接近。翼廊是底層架空的建築,二樓室內天花板高度只有一公尺,大人想站直都沒辦法。即使有內部空間,在功能上也是無法使用的空間。
 
關於建築和雕刻間的差異,有一種解釋是從內部是否有容人進入的空間來說明的。但古代的建築卻未必如此。有沒有專為人類設置的空間只是其次。
 
翼廊之上還設有角樓,所以看起來像是三層樓的建築,但以實用性來說卻可謂零層樓建築。
 
對稱性美學的追求
 
在本書法隆寺的篇章(72頁)中提到,五重塔雖然看起來像是棟五層樓建築,但事實上卻是一層樓的建築。此建築也是如此,外觀上的樓層數與實用上的地板數大不相同。可見古代建築上的樓層觀念與現代是完全不同的。
 
倘若沒有實用上的意義,那麼究竟為什麼要建這兩側的翼廊呢?想必是為了給人從外面欣賞的吧。換句話說,是一種景觀要素。
 
繞到水池東側,眼前會出現很眼熟的建築物立面,那也是10圓日幣上面所繪的圖案。翼廊呈左右對稱延伸的姿態讓欣賞者的視野瞬間往橫向擴展出去。讓人想起第一次看到寬銀幕(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寬兩倍以上的銀幕)電影時的感動。
 
翼廊底下以柱子高高撐起,看起來好似浮在半空中。為了不阻礙視線的穿透,尾廊是從中堂後方筆直延伸出去而藏在中堂背後。此外,目前翼廊雖然也是建在基壇之上,但據說當初創建的時候,水池是淹至翼廊下方的。如此想必更有漂浮的感覺吧。
 
建築物的姿態映在眼前的水面上,也呈現了上下的對稱性。除了泰姬瑪哈陵(印度,1653)之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巧妙利用水面倒影的建築,而日本的代表作應該就是這平等院鳳凰堂吧。
 
順帶一提,現代建築中也有在建築本體施行上下對稱的實例。高松伸就是如此嘗試的建築師之一,「織陣3期(京都HINAYA總公司辦公大樓第三期)」(1986年)的側面及「KIRIN PLAZA OSAKA(大阪麒麟廣場)」(1987年)的局部也呈現如此效果。高松伸是以京都為主要根據地的建築師,在高松的腦海中或許也曾出現平等院鳳凰堂的影像吧?
 
對比的地景
 
據說佛教的某部經典曾提及釋迦牟尼過世2000年(一說為1500年)後,佛法崩壞的末法時代就會到來。而在平安時代則流傳著末法時代將於1052年降臨。那很類似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的大預言。
 
於是人們開始把此人世間視為污穢的世界並加以否定,一心期盼能前往極樂世界。這就是「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思想。
 
平等院建於1053年,此時才剛進入末法時代。正視「此世」的終極,並將「彼世(死後世界)」的極樂淨土呈現於「此世」,這就是本建築的精神。讓觀賞者聯想到「淨土」的設計包括中堂內的雕刻及裝飾,而庭園的設計本身也有相當的效果。
 
淨土式庭園所採用的形式是阿彌陀堂在沙洲(模仿沙灘的水邊)與水池相接。其中的阿彌陀堂是由直角方格所組成的整齊形狀,但相對於此,水池卻是呈不規則形狀。平等院的水池若由上方俯視也是呈現勾玉般的形狀而非對稱。透過如此對比,正可產生從「此世」眺望「彼世」的感覺。
 
事實上,這種多重對比的手法在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和都市計畫也可以看到。例如伯納‧楚米(Bernard Tschumi)所設計的巴黎拉維列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1989年)就是在大片綠地上配置遵循嚴謹格線的朱紅色裝飾建築。
 
說到日本,丹下健三及其團隊所設計的大阪萬博「慶典廣場」(1970年)中,「太陽之塔」這個非均質的造型物也穿透了均質的空間桁架。
 
20世紀,淨土式庭園的設計復甦了。這難道是「現代是末法時代」的證據嗎?
 
──以上摘自《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西日本30選》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RV00A

裝訂:平裝

尺寸:17 × 21.5 × 3 cm

類別:世界史地類

分類號:731.9

頁數:362頁

重量:985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7779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