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為藝術檔案



作者:姚瑞中/編著

出版日:2005/08/01

定價:450元

優惠價:79折356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什麼是行為藝術?台灣有沒有行為藝術?又要傳達些什麼觀念呢?本書試圖透過作品抽樣與文獻圖表檔案,提供大眾瞭解台灣行為藝術面貌的入門途徑。雖然書中收錄及討論的行為作品,大多並不具備可供交易流通的必然性,但在這個消費資本主義襲捲一切的享樂時代,卻也益發凸顯了視覺審美體系背後,被忽略的另一種美學價值觀;從社會角度來看,藝術作為社會定義下的產物,其深沉的批判性格,就來自於「無用性」與「解放性」,雖然行為藝術乍看之下沒有實際用處,卻也可從中嗅出強烈的實驗性與開創性,尤其是體現台灣某些荒謬情境與社會發展的變遷,也許可作為當下社會自我觀照的途徑之一。
 

作者.譯者簡介


 
姚瑞中(Yao Jui-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理論組畢業,曾代表台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並策劃「出神入畫-華人攝影新視界」等許多展覽,曾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另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及《台灣廢墟迷走》。為專業藝術家、藝術評論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
 
個人網站 www.yaojuichung.com
 

目錄


 

 
第一章 80年代行為藝術發展概況
 
第一節 「存活」就是最大的一件創作--謝德慶
 
 Ⅰ One Year Performance 1978-79
 
 Ⅱ One Year Performance 1980-81
 
 Ⅲ One Year Performance 1981-82
 
 Ⅳ Art/Life-One Year Performance 1983-84
 
 Ⅴ One Year Performance 1985-86
 
 Ⅵ Tehching Hsieh 1986-1999 Earth
 
第二節 藝術解構體制--李銘盛
 
 Ⅰ 為美術館看病
 
 Ⅱ 藝術的哀悼
 
第三節 陳界仁等人的街頭游擊戰
 
 Ⅰ 機能喪失第三號
 
 Ⅱ 「奶‧精‧儀式」的試爆子宮
 

 
第二章 90年代以降Ⅰ--政治嘲諷與社會批判傾向
 
第一節 行為顛覆藝術--李銘盛
 
 Ⅰ 90年代初期
 
 Ⅱ 90年代後期
 
第二節 張永村的蒙娜麗莎杜象村
 
第三節 無政府主義者的反美學節慶
 
 Ⅰ 破爛藝術節與空中破裂節
 
 Ⅱ 國際後工業藝術祭
 
第四節 施工忠昊的選舉嘉年華
 
 Ⅰ 政治神偶競選與繞境擺攤造勢
 
 Ⅱ 無國度
 

 
第三章 90年代以降Ⅱ--儀式化行為
 
第一節 姻緣離聚
 
 Ⅰ 拖地紅--侯府喜事
 
 Ⅱ 陳明才與逗小花的離婚典禮
 
第二節 石晉華的肉身試煉
 
 Ⅰ 媒體影響下的肉體擱淺
 
 Ⅱ 體內廢液回收
 
 Ⅲ 行走的人
 
 Ⅳ 客觀與主體的失落
 
第三節 法事與祭儀
 
 Ⅰ 張永村的覺識道
 
 Ⅱ 關於「焦慮」與「記憶」的祭祀--林俊吉
 
 Ⅲ 起乩的七彩迷魂轎--李俊陽
 
 Ⅳ 收驚、參拜與繞境--顏忠賢
 
第四節  陳永賢的肉身覺醒
 
 Ⅰ 從數息到觀淨
 
 Ⅱ 照見五蘊皆空
 
 Ⅲ 潮起潮落、人死蛆生
 
第五節 林鉅的斷境自囚
 
 Ⅰ 斷境繪畫實驗
 
 Ⅱ 紀念日--救世主的生命意義
 
第六節 從巨觀轉移到微觀的「奈米儀式」--劉寅生
 

 
第四章 90年代以降Ⅲ--日常生活經驗中的行為藝術樣態
 
第一節 藝術靠勞動,勞動變藝術--劉秋兒
 
 Ⅰ 繪畫秀
 
 Ⅱ 勞動藝術
 
第二節 時空鄉愁的黑洞--湯皇珍
 
 Ⅰ 狀似日常化的重複行為
 
 Ⅱ 行為參與及互動遊戲
 
 Ⅲ 尋訪的人
 
第三節 溝通與共享--李明維
 
 Ⅰ 晚餐計劃
 
 Ⅱ 睡眠計劃
 
 Ⅲ 孕夫計劃
 
第四節 社會體制化與標準化的過程--賴玥伶
 
第五章 90年代以降Ⅳ--以大地作為行為創作場域的一股伏流
 
第一節 藝術作品乃是世界與大地抗爭的所在--陳愷璜
 
 Ⅰ 文化測量
 
 Ⅱ 總體拓樸經驗
 
第二節 藝術終將不是「無所不在」,而是如何地「不在」--高俊宏
 
 Ⅰ 社會化無聊
 
 Ⅱ 泡沫的消失
 
 Ⅲ 阿普瑞遜--傘
 
 Ⅳ 逆種植
 
第六章 世紀交替前後的行為錄像暗潮
 
第一節 現實生活狀態中的荒誕與詭譎--崔廣宇
 
 Ⅰ 十八銅人
 
 Ⅱ 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
 
第二節 演練死亡與存在焦慮
 
 Ⅰ 七種基本自殺方法--盧謹明
 
 Ⅱ 數位焦躁--蘇匯宇
 
第三節 身體是我唯一的畫筆,遺留物是我的顏料--鄭詩雋
 
 Ⅰ 穢物循環
 
 Ⅱ 原生顏料
 
第七章 2002年以降的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脈絡及作品樣態
 
第一節 人間戒嚴--王墨林
 
 Ⅰ 環境劇場與行動劇場
 
 Ⅱ 我的身體‧我的國家
 
 Ⅲ 我有不愛國的權利嗎?
 
第二節 關於愛情二三事--葉子啟
 
 Ⅰ 結髮為夫妻
 
 Ⅱ 本是同卵生,相煎何太急
 
第三節 切片中的抗體--鄭荷‧徐
 
第四節 泰雅三部曲--瓦旦‧塢瑪
 
 Ⅰ 第一部曲
 
 Ⅱ 第二部曲
 
 Ⅲ 第三部曲
 
第五節 反射/覆蓋--顏亦慈
 

 
附錄一 在路上……--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 (文/鄭慧華)
 
附錄二 台灣行為藝術作品及相關記事年表(1978-2004)
 
參考書目
 
圖片索引
 
感謝名單
 

 

序文前言

  什麼是行為藝術?它與我們認知的藝術有何差別?又要傳達什麼觀念呢?相信這是普羅大眾的疑問,也是尚未被明確定義出來的藝術範疇。一般而言,「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與我們所知的「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不盡相同,其中開發的「藝術自律性」與「身體觀」,從西方美術史發展來看,存在著基本面的差異性,在「達達運動」(DADA)之後,藝術家的身體成為藝術觀念的「承載體」,通過身體表演將其概念公開呈現,試圖打破藝術與生活間的界限,往往有著反敘事、無調性、重複性、過程性、隨機性、隱喻性及在地性等特色,而其他周邊演出型式、技術、體制與技巧,也與表演藝術完全不同,而慢慢發展出一套有別於表演藝術的美學觀。簡言之,行為藝術並不特別強調身體美感、表演技巧,也不太透過身體或語言,再現帶有敘事情節的故事或寓言及角色刻畫,並試圖破除鏡框式舞台、排除過多戲劇聲光效果……等,經由行為本身彰顯藝術家的觀念,並進一步擴大至外在環境乃至於社會層面,而這都指向核心觀念部分;這種化無形於有形的身體行為創作,不必過度依賴某種具體生產的藝術形式,如繪畫、雕塑……等傳統素材,而在於透過身體行為擴張人類身體感知及潛能,進而達到某種藝術理想或精神超脫之可能。
 
  不過台灣藝術界對此類藝術的界定並不一致,有的以「行動藝術」名之,也有特別關注於身體方面的「身體藝術」(Body Art)及「活體雕塑」(Living Sculpture),或者如「偶發藝術」(Happening)或「臨場藝術」(Life Art),甚至「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也都不約而同地以「行為」探討藝術的種種可能;雖然每一發展階段,皆因某些相異之處而有不同名詞稱謂,在此我也無意給予一個明確定義,而傾向保留給它的開放性與實驗性,但為了本書討論的一致性而統稱「行為藝術」。若從西方此類藝術範疇發展脈絡來看,可視為一部反叛傳統藝術的歷史,也是藝術家積極拓展藝術領域、跳脫既有美學的一連串嘗試。無論是二十世紀初的「達達」、「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乃至於二次大戰後興起的「維也納行動派」(Viennese Actionism)、「偶發藝術」(Happening)、「福魯克薩斯」(Fluxus)……等,或重要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卡布羅(Allan Kaprow, b. 1927-)、歐本海默(Dennis Oppenheim, b. 1938-)、阿孔奇(Vito Acconci, b. 1940-)……等人,都是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與嶄新觀念,影響了現代藝術發展,也對後世藝術面貌有著啟發性作用。
 
  無論是加諸於肉體皮相上的各種外力,乃至於身內的吃、喝、拉、撒、睡、藥物反應、潛意識……,或強調身體行為的扭動、搖擺、旋轉、丟擲、滾動、浸泡、流浪、做愛、囚禁、婚禮、哈氣、吶喊、奔跑、跳躍、倒立、埋葬、目盲、投降、葬儀、起乩、自慰……等等,都是藝術家試圖表現某種意涵的途徑;此外,藝術家也經常使用一些身體物件,如:尿液、精液、經血、粉末、毛髮、糞便、嘔吐物、口水、淚水、指甲、屁、氣息……,或其他有生命(如:馬、狗、狼、牛、豬、兔……)或無生命物品,配合身體動作與時間進程,強化藝術家所欲展現的觀念,這些「中介物」在空間上的運用,則賦予作品更精確的張力,其中包含的時間因素也佔有重要地位,而環境選擇更是關鍵因素之一,往往使作品的呈現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應;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行為藝術不僅是探索人類身體與意志的方式,也是一條通向自我解放的途徑之一。經過數十年累積,西方藝術界已建構出一套行為藝術系譜,而現今於世界各地舉辦的行為藝術節更是層出不窮,也發展出重新看待身體與行為的藝術論述。
 
  但台灣到底有沒有行為藝術?與西方又有何不同面貌呢?懷著這個疑問,本書鎖定在台灣尚屬小眾的此類藝術範疇,花費二年時間做基本整理與客觀狀況描述,其目的是提供大眾瞭解台灣行為藝術面貌的入門途徑,透過初步抽樣與文獻檔案,試圖重現這類較被忽略的藝術型態;雖然有些作品乍看之下與西方行為作品似曾相識,但特定社會時空背景下的行為,也存在著本質上之殊異性,這點可在內文解讀中看出其差異性。在此以年代先後順序,分七章抽樣介紹並討論各個階段的發展與議題。第一章先對80年代行為藝術先驅,以及解嚴前後的狀況做一回顧;第二章開始以主題方式,討論政治反諷與社會批判的傾向;第三章聚焦於儀式性行為與肉身試煉;第四章則關注於藝術與生活間的關係;第五章試圖剖視在大地場域中進行的行為觀念面向;以上第二、三、四及第五章,整體而言較集中於90年代,第六章則介紹了2000年前後,以錄像作為介面的行為作品面貌;第七章初步整理自2002年以來,定期舉辦的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作品概況。因篇幅有限,正文僅收錄三十餘位藝術家及八十八件作品圖錄,其他未收錄正文部分的作品(約二百餘件及百餘位藝術家),以年表概述的方式納於「附錄二」之中,希望能彌補遺珠之憾。
 
  最後必須補充說明的是,本書是根據我在2003年6月,於高雄「豆皮文藝咖啡廳」所策劃的「金剛不壞--台灣當代行為藝術錄像展」為基本架構,並將之前出版的《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2002)一書中,第一、二、六、十二及十三章部分文章增減修訂而成,總計約二十一萬字(含附錄約六萬餘字),雖然部分內容重疊(約三萬餘字),但在添加更多文獻後已趨近完整。由於當時並沒有想到有出書的可能,在此必須對二書部分重疊之內文向讀者致歉,也藉此機會,感謝木馬出版社主編汪若蘭,與遠流藝術館主編吳瑪?的支持,也特別感謝藝術家們所提供的精彩圖片與寶貴資料。此外,書末另收錄藝評家鄭慧華撰寫有關我個人創作的一篇文章供讀者參考;正文後面並刊載了二十七年來與台灣行為藝術有關的期刊文章一覽表,希望能對相關研究者有所幫助。由於台灣目前尚未有相關完整書籍流通,往往造成一般大眾無法入門的窘境,因此本書主要是以田野報告的方式撰寫,大多是以史料、採訪及簡評作一概觀,屬於基本建構工作,至於深入的藝術理論架構,則有待其他專業人士於日後補強,未竟完整與遺漏之處,還望各方先進不吝指教。
 
  雖然書中收錄及討論的行為作品,大多並不具可供交易流通的必然性,但在這個消費資本主義襲捲一切的享樂時代,卻也益發凸顯了視覺審美體系背後被忽略的另一種美學價值觀;透過作品,藝術家們提問了身體究竟還存有多少可能性?而航行在現世藝術體系內與迷宮般的精神宇宙中,我們又開發了多少藝術樣貌?人類的行為在不同社會環境下又有何種相異面目?與社會又產生什麼關係?從社會角度來看,藝術作為社會定義下的產物,其深沉的批判性格,就來自於「無用性」與「解放性」,雖然行為藝術乍看之下沒有實際用處,卻也可從中嗅出強烈的實驗性與開創性,尤其是體現台灣某些荒謬情境與社會發展的變遷,也許可作為當下社會自我觀照的途徑之一。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R1078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1 × 2 cm

類別:美術類

分類號:909

頁數:376頁

重量:64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