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赫若:月光光



作者:呂赫若

出版日:2006/02/01

定價:200元

優惠價:79折158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台灣人莊玉秋為了租屋,必須偽裝成標準的國語(日語)家庭,因為房東要求租戶不能說台灣話。但是日子一久,一家人憋不住那種不講母語的苦悶,一不留神,母語突然脫口而出,被房東聽到了,令莊玉秋感到徬徨。他不知道:應該改變自己去附和這種國語政策?還是讓自己的家人盡情以母語交談,即使找不到房子也無所謂?
 
‧ 延伸閱讀:日據時代的台灣庶民生活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作者.譯者簡介

呂赫若(1914~1951?)
 
  
 
  本名呂石堆,台中潭子人。1934年畢業於臺中師範學校,次年即以〈牛車〉嶄露日本文壇。翌年〈牛車〉又與楊逵〈送報伕〉、楊華〈薄命〉,經胡風翻譯,被選入《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一書。曾赴東京學習聲樂,返臺後,加入《臺灣文學》,參與編務,並偕友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致力於臺灣劇運。作品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傾向,對人性的貪婪、人倫道德的崩潰、人民艱辛生活的真相、女性無奈的悲劇命運、皇民化運動下臺灣人心靈的扭曲,表現出高度的關懷與同情。作品見證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和農村家庭組織病態。能精確掌握文學本質,其藝術手法以客觀冷靜著稱,文字精鍊自然,人物心理和事件處理細膩深刻。
 
  呂赫若也是和楊逵一樣,在戰後未曾停止文學的腳步,他在1946年已經能用中文寫小說,陸續有〈戰爭的故事--改姓名〉、〈戰爭的故事--一個獎〉、〈月光光--光復以前〉和〈冬夜〉四篇。因受陳文彬影響,思想逐漸左傾,進入50年代,他忽然從台灣消失,關於他的轉變和下落,留下的是無法證實的傳言(說他參與「鹿窟武裝基地事件」,在石碇附近的鹿窟山區不慎被毒蛇咬死)。外表俊逸、才情洋溢的呂赫若,是左翼文學人物、聲樂家、劇場的主角,激越的政治道上的不歸人,一生宛如彗星般的璀璨卻又短暫,留給人無限的懷念,到了90年代,他甚至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哩。著作有:《呂赫若集》(前衛)及《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出版)。
 
◎繪者江彬如
 
  
 
  1969年出生於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對於插畫一直有濃厚的興趣,較諸其他媒材,運用紙筆塗抹的過程,最讓她著迷。曾任職於漢聲出版公司、遠流出版公司台灣館與親子館,現專職插畫創作。作品有:《台南》、《岩石入門》(以上為遠流出版)、《寶島小遊記》(信誼出版)等。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序文前言

  總序◎許俊雅
 
  
 
  記得十年前我初次看到橫式台灣地圖時,心中充滿驚奇與喜悅,不僅因它像一隻充滿想像的鯨魚,我想最主要的是它打破我平常的慣性認知。我只能大約看出它的輪廓,圖中很多區域不明,煙嵐樹林飄散其間,經緯度雖然沒有現在的地圖清晰,可是也就相對不是那麼機械化。那是一張充滿想像的地圖。
 
  
 
  這世界是豐富的,沒有找到的、不確定的,永遠是充滿想像的空間,讓人無限的憧憬。而文學的創作與閱讀也是這樣,作家們在創造形式與題材不斷向自己挑戰,作品所留下的廣闊想像空間,有待讀者去填補、延續,讀者則因各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學力、不同的生活經驗,同一部作品因人、因時而有不同的感受、領會,每篇文章具有雙重甚至多重的效果。
 
  
 
  然而,近年我深刻感受到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隨著資訊的發達,影像世界無所不在的侵吞羈占,我們的想像與思考正逐漸在流失之中。想像力的激發與創造力的挖掘,絕非歸功聲光色的電子媒介,而是依賴閱讀,尤其是文學作品的閱讀。因此,我們衷心期待著「文學」能成為青少年生命的伙伴。
 
  
 
  青少年透過適合其年齡層的文學作品之閱讀,可以激發其想像力、拓展其生活經驗,使之產生心靈相通的貼切感。這樣的作品,不僅是他們傾訴、表達、質疑、宣洩情感的管道,同時也是開發自我潛能、了解自我,學習尊重他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途徑,通過文學的閱讀、交流,把心靈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調動起來,建立一種對生活的美好信心,及對生活的獨立思考。
 
  
 
  我相信文學固然需要想像的翅膀凌空飛翔,但也唯有立於自身的土地上,才能感受到落地時的堅穩踏實。我們要如何認識自身周遭的一切呢?我固執地以文學最能說出一個人內心真正的想法,透過文學去認識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群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遠比透過閱讀相關的政治經濟方面的報導來得真切。因此這套《臺灣小說‧青春讀本》所選的小說,全是臺灣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呈現了百年來臺灣社會變遷轉型下,臺灣人的生活方式、歷史經驗、人生體悟、文化內涵等。
 
  
 
  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是在努力選擇,其實,更多的是不斷的割捨。割捨篇幅太長的小說,割捨隱喻豐富不易為青少年理解的小說。「割捨」,使選編者不免感到遺憾,因為每一位從事文學推廣工作者,心中總想著帶領讀者進入繁花盛開的花園,而今可能只是帶來小小的盆栽,我們只能先選取這些作家這些作品呈現在你眼前。但有「捨」必然也會有「得」,「捨得」一詞可作如是觀。透過這一盆一盆的花景,我們相信應能引發讀者親身走入大觀園的興趣,而此時種下的文學種籽,值得你用一生的時間去求證、去思索、去體悟。
 
  
 
  閱讀之餘,我們向作者致敬,由於他們的努力創作,讓我們有豐富的精神糧食,這時代除了儲存金錢、健康的觀念之餘,我們也要有儲存文學藝術的觀念,才能豐富生活,提昇性靈。我們也向讀者們致意,由於你們的閱讀與參與,因此使所有的過程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策劃──許俊雅
 
  
 
  台灣台南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該校國文學系教授。致力於台灣文學研究,曾獲巫永福文學評論獎。著作有《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灣文學散論》、《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等。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導讀推薦

  終戰後短短一年之中,作為日文作家的呂赫若,迫不及待以中文發表了四篇小說,全力嘲弄、批判了皇民化運動期間的社會怪現狀。
 
  
 
  作為<月光光-光復以前>的這篇小說,寫作手法更為圓熟,富有曲折的影射技巧。內文描寫隨著盟軍的轟炸,市區的房子都被日本人徵作防空用,以至很多臺灣民眾沒有房子住,住在城裡的人不得不疏散到郊外去租房子,但是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能否租到房子,就要看是否全家符合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說日本話。
 
  小說是以台灣人莊玉秋為中心,為了租屋,他必須偽裝成標準的國語(日語)家庭,因為房東要求租戶不能說台灣話。但是日子一久,大家都憋不住那種不講自己母語的苦悶,最後在不留神當中,突然用母語彼此交談,拉攏了親人之間的情感,但卻為房東聽到了。這給主人翁帶來很大的矛盾和徬徨,他想:是不是要改變自己去附和這種國語政策?或是讓自己的家人講親切的母語,即使一時找不到房子,也無所謂。最後,他自己也憋不住長久不講母語的痛苦,於是他放開了心胸和孩子一起唱台語童謠。這一唱,他內心的糾結、壓力、矛盾全給化解、消除了。
 
  
 
  作品嘲弄了台灣人為了升格為日本人,而被迫扭曲自己的性格,作者以日常生活的情景,呈現一語政策的壓迫,人民的無奈、苦痛,可是到了最後,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尋得內心的快樂,是可以超越物質層次,提昇到精神層次的。
 
  
 
  小說中的房東,比殖民者還更像殖民者,為了取悅統治者,完全泯滅了台灣人性格,是殖民統治下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而莊秋玉為了租到房子,偽稱是國語家庭,為了繼續保有租約,全家不得說一句台灣話,這又是另一種畸形人格的浮現。這種自我壓抑的結果,小孩失去了活潑的精神,而家眷則猶如生活於囚牢之中。莊玉秋的母親終於忍受不住這樣的壓抑生活,開始責罵起房東「是個吃日本屎吃的很多的人」,並責備自己的兒子「台灣人若老不可說台灣話,要怎樣過日子才好呢?……你若要繼續這樣的委屈,就是同迫死我們祖孫一樣的啊!」莊玉秋的母親在這裡代表了台灣固有傳統文化的根,她以最嚴厲的字眼責備奉行皇民化政策的房東,以生命相脅於偽裝國語家庭的兒子。莊玉秋終於覺悟,在搬家前夕,他在庭院與孩子唱起「月光光」的台語童謠,雖然引起鄰居的畏懼與騷動,但他內心卻是一片暢快。
 
  
 
  小說產生的背景,是國民政府欲立即以中華文化取代日本文化,決定於1946年10月光復節前夕廢止所有報刊雜誌上的日文版,以推行配合北京話的國語政策。此文發表的《新新》月刊裡,同期即有一篇文章呼籲當局應謹慎實行國語政策。理解了這樣的時代背景,小說一箭雙雕的高明手法即呼之欲出:在批判日本國語政策扭曲人性的同時,也暗諷了國民政府在台推行的相同政策。
 

 

產品規格

書號:QY108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1 × 0 cm

類別:

分類號:

頁數:56頁

重量:16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