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到期,恕不銷售
巫婆的掃把和巫婆同樣法力無邊,但是,巫婆往往青春永駐,她的掃把卻會隨著歲月漸漸老去。有一隻「車況」呈現疲態的掃把,終被它的巫婆主人遺棄在一處偏遠的小農莊,幸好被老農婦收留下來。盡管在巫婆世界,這隻掃把已經不敷使用,但在人世間,它可以幫忙老婦人餵雞、種田、打掃……,還會彈琴娛樂主人,讓老婦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不過,這樣的順遂引來了忌妒,鄰居們直嚷著這是一項「罪惡」,這隻掃把根本就是撒旦的化身,並且算計著如何處置這把巫婆的掃把……
策劃者說作者
克里斯˙梵˙奧斯柏格(Chris van Allsburg)
一本好的圖畫故事書應該有什麼特質呢?我想,每一個圖畫作家的答案都不太一樣,奧斯伯格認為圖畫故事書裡面的圖,應該有可以讓視覺捕捉的事件,換句換說,那些圖應該要引人注目,讓人想要看久一點,看到事情的背後去;他還說:我做圖畫書,都是先有圖像在心裡,這個圖像要有趣,然後我繞著它,去編織我的故事。
Perry Nodelman說:圖畫書裡的圖是大地,文是大地上的路。可是,對於奧斯伯格來說,它倒是像一個貝在做珍珠,先含一粒沙,再繞著那個沙,將智慧結晶出來。他說他有了圖,再編了故事,再把它畫在紙上,寫在紙上,構成畫面,編故事的時候,他大概需要七個月,可是編好了,想好了之後,又是整天整夜不眠不休,幾天甚或幾個星期把它做完。
我稱奧斯柏格為「如果作家」,他總是在做一種思考的實驗,他創作時,先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假設性的問題,然後才去回答它,比如說,在創作《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的時候,他會先問自己:如果有一個小男孩,搭上列車會怎麼樣?他要去哪裡?讀他的書就像是搭上這種虛擬的列車,往圖像世界深入進去。
奧斯伯格的圖常常像一幅雕塑(實際上他就是一個雕塑家),就是普普通通的東西,被他畫出來也會戴著神秘的感覺,他運用透視、光影以及觀點的掌握與轉移來營造那個神秘性。
我常想在兒童文學的領域裡,文字上最富玄想性的童書作者是阿諾‧羅貝爾(Arnold Lobel),而在圖像上最富玄想性的作者則非奧斯伯格莫屬。他的圖令人深思,對小孩與大人有同樣的效果。如果我們說風格是所有細節加起來的統合感覺,那麼奧斯伯格的畫,是使得平平常常的東西因為特殊細節的選擇與刻畫,而凍結在畫面上的神情,這種神情使他的故事蘊含著視覺的魔力。
譯者
楊茂秀
楊茂秀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矮矮的個子,長長鬈鬈的頭髮有五分之一是白的。外號「歐巴桑」,其實是男的。1944年生。已婚,有個女兒。求學過程一直不算順利,初一時留級過一次,博士論文寫了好幾遍才通過。一生好讀雜書。
曾任教美國蒙特克萊大學兒童哲學促進中心(IAPC) 、輔大及清大、教授心理與哲學、美學、兒童哲學、兒學文學與思考實驗、父母學等。現任教於國立台東師院語文教育系。喜歡寫故事、說故事、和朋友走山看海。
在文化的十字路口上
──楊茂秀
巫婆的故事總是最受歡迎,為什麼?
情緒的投射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教授,布魯諾.貝特罕曾經說:「那是因為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巫婆。」
母親和孩子的關係一般來說,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孩子初期的生活,一切要靠父母,但是父母不只是供養者,也是教育者,有時是會變臉的,一變臉的時候,母親就變成巫婆,父親就變成大野狼。
可是孩子不能指責父母,只好藉著閱讀巫婆的故事將心中的感受投射出來,把情緒變成藝術品。
現在台灣盛行的《哈利波特》、《魔戒》等,這都跟巫婆有關係。在一個科學發達、社會進步的環境裡,這種書怎麼會流行呢?對文化深層與表象都注意的人會知道,巫婆現象是文化的十字路口。在這裡,現實與虛構,科學與迷信,普羅與精緻,會交織在一起。不同的文化現象,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在這個路口徬徨、交談,愈是進步的社會,巫婆現象會月活潑。文化的新成員(小孩)也一定要走過這個路口,會熟悉這種現象。只是熟悉與清楚、了解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有責任預備讓社會新成員,在熟悉的當下,同時就能夠獲得清楚、了解的可能性。
人性的舞台
台灣偶戲的戲台上,常常高掛著「實中虛」三個字的橫批,倒過來唸則是「虛中實」,它不只說出了舞台的特性: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也說出了真實世界跟虛構世界的關聯與意義。巫婆故事本身就是一個人性的舞台,它使得讀者能夠在實與虛之間出出入入,充分體會藝術世界的真諦,那就是畢卡索所說的:「每一幅畫都是一個謊言,但卻告訴我們真理。」我們讀巫婆的故事,雖然因為是故事,所以是假的,但是其中含藏著非藉故事難以表達的基本智慧。
科學與迷信
許多人把相信巫術視為「迷信」,但是,進步的社會真需要將迷信趕盡殺絕嗎?美國哲學之父查爾斯.波爾斯曾說過:「如果你能找出一個沒有迷信的民族,我就能夠找出一個沒有科學的民族。」他認為,人的信念極端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迷信狀態。科學的「信」跟迷信的「信」根本上有非常相似之處,都會失去理性。信念都是結合思考與行動的關鍵,可是我們怎麼區分科學的「信」跟迷信的「信」呢?他以巴特為例,巴特相信人類生病的原因,是因為有微小的生物,人類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在作怪,他一直深信不移,雖然那時顯微鏡尚未發明。如果要講究方法和證據,他是站不住腳的,可是他就是這麼認為。也是因為如此的執著,促使他努力研究,直到顯微鏡發明之後,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是正確。在今天,我們都會認為巴特是了不起的科學家,不會說他是迷信,可是在彼時,沒有證據可以證實細菌的存在,巴特的行為跟一般所說的迷信有什麼差別呢?所以查爾斯.波爾斯認為,迷信與科學是難以區分的,我們不應該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大剌剌的去驅除所謂的迷信,而是應該虛心的面對一切信念,發展比較可靠的方法,來參與文化十字路上的指標設立。
你喜歡看魔術表演嗎?魔術師使很多人心醉神迷。科幻電影呢?小說《綠野仙蹤》?《科學怪人》呢?電影需要製作、小說需要材料,需要有高度的文化做背景,要有人對其中所含藏的科學的、神學的、哲學的概念有深刻的了解,魔法本身從某一個層面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代名詞。
《封神榜》的故事,希臘神話的故事,《西遊記》的故事,《三國演義》裡面的孔明借箭造東風,以及尼羅河定期氾濫時,僧侶搭起祭台去求神,每一次都能獲得精確的氾濫日期。上述這些現象,都可以從很多方面去看,研究科學的人,會說孔明跟尼羅河畔的那些僧侶,都在應用科學、應用平常的觀察所獲得的知識,來營造他們與神「溝通」的能力,把科學的力暗暗轉成魔法力。可是對看重大眾文化的人類學家,會從人的信念轉變的歷程來同情他們,給魔法的呈現找出支持的理由。這樣說都還認為魔法是假的,可是不管是真是假,它都是一個需要我們用心去了解的文化現象。
怎麼樣裝備文化新成員了解魔法現象的能力與素養呢?我們在這幾本書裡提供了歷史的描述、民俗的描述、藝術與敘事智慧的呈現,讓父母、阿公阿媽跟小孩在接觸魔法現象的時候,比如閱讀上述小說的時候,觀看上述電影的時候,甚或到恩主公廟拜拜、聽人家講彩卷的時候,能夠秉持從真與假、事實與虛構、迷信與科學、普羅與精緻等不同的面向去討論它們,而不是一眛的崇拜或鄙視任何一方。
這些書都相當的幽默,但是它的幽默都含著清涼的性格,不以熱鬧取勝。這些書作者與繪者在童書的領域上,不管是文化的內容,或藝術的表達,都具有相當的魔法力。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這些書是重要而溫馨的導護媽媽。
書號:Q6903
裝訂:精裝
尺寸:33.3 × 20.5 × 0.8 cm
類別:
分類號:
頁數:36頁
重量:52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4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