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政治發燒的台灣,格外需要一陣清涼雨,讓大家多關心一些民生事務,少誇談一些政治高調。台灣這塊土地是大家的生命共同體,需要全民來多關心在地的社區事務、市鎮事務與省政、國政事務。
本書以三個角度──市政經營者、省政經營者、國家經營者描繪出李登輝總統深具專業經營精深和獻身公共服務的完整面貌。
第一部「市政經營者李登輝」選文中,點出市政經營者應俱的兩種靈魂──務實辦事的實務家靈魂與精緻思考的藝術家靈魂,以及三種能力──了解問題、改革問題的理念能力,計劃立案能力和有效管理的能力。
第二部「省政經營者李登輝」選文中,凸顯對台灣省政事務經營的全面視野與深入掌握,並點出行政效率的基石在組織信賴的獨特洞見以及對台灣「農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策略。
第三部「國家經營者李登輝」選文中,呈現對台灣的策略定位與經營觀念:包括台灣在亞太區域經濟中的定位與遠景,文化及社會層面台灣未來的發展與展望,以及對「革新與領導」要訣的深切體會。
書中呈現的基調是「經營者李登輝」的剖面,並不以政治議題為主,強調的是管理專業精神、服務理念、經營策略,以及李登輝總統的領導風格。
李登輝,民國十二年一月十五日出生於台北縣三芝鄉,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康乃爾大學農經博士。民國四十六年,從農復會農業經濟組技正開始公職生涯;六十一年被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延攬入閣,成為最年輕的政務委員;六十七年起歷任台北市長、省主席、副總統之職。民國七十七年經國先生猝然病逝,依據憲法規定繼任為總統,二年間的表現深獲全國人民的肯定,因而於七十九年當選為第八任總統,不斷積極推動各項政治改革,一再落實主權在民的民主憲政,為台灣的前景帶來光明的希望。
《經營大台灣》出版緣起王榮文
〈編輯導言〉經營大台灣 一步一印李仁芳
李登輝先生簡傳
第一部 市政經營者李登輝
1 一年來市政工作的檢討
2 自強年與我們所負的歷史使命
3 談訪美觀感
4 如何開拓市政的新境界
5 台北市政建設面面觀
6 都市經營的概念及意義
第二部 省政經營者李登輝
1 行政效率與組織
2 當前台灣的農業問題
3 從垃圾處理看地方自治問題
4 面對民眾 向下紮根
5 田園之樂
6 從短期到長期
7 從公共救助到自助
8 建立八萬農業大軍的觀念與作法
9 向下紮根與民眾參與
10 我對省政工作的回顧
第三部 國家經營者李登輝
1 均衡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 促進工業升級 推展經濟建設
3 談書生報國
4 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
5 重視溝通減少認知差距
6 一步一步突破當前困境
7 文化建設推動國家發展
8 共產主義正步向衰亡
9 革新與領導
10 再論革新與領導
11 國家統一綱領的目標與意義
12 從不確定時代到務實時代
13 建構以尊重人權為基點的國際新秩序
14 環島之旅的意義與感想
15 亞太區域經濟發展的前瞻
16 破冰之旅
17 主權在民
18 場所的悲哀
附錄 家庭經營者李登輝
父親與我 李憲文
經營大台灣 一步一印
一九八八年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辭世迄今,台灣陸續不間斷地一直處於「政治發燒的時代。
組織理論與決策理論上斷言:
當資源逐漸減少,競爭逐漸激烈,或當資源分配產生急遽性變動,因而威脅到特定群體的權力地位時,政治發燒症候群就易於出現。
一九八八年迄今陸續不間斷地政治鬥爭時常「漂亮地飾以訴諸深層情緒的統獨、省籍議題包裝。
政治人物自利的奪權行為總是覆上公益的斗篷。
對創設政治化議題的政客而言,這些議題是「核心」的,因為是搶權力、爭分配的工具,是將政治鬥爭合理化的藉口。
但對人民與社會的生計來說,這些議題事實上是「周邊的。不客氣地說,無論這類議題的結論為何,對我們絕大多數國民在個人工作崗位上的正經工作而言,都是不相干的。
難道高喊「中華民國萬歲」,台北市的交通問題就能改善?或者昇起「台灣共和國」的旗幟,高雄市民的飲水問題就能獲得解決?
政治發燒的時代,格外需要一陣清涼雨冷被政客挑撥起的激情,格外需要提醒國民注重自身周遭公共服務的品質及公共事務的基礎建設。
不幸的事實是:
政治發燒症候群常伴隨公共服務經營管理品質的低落。
政治發燒時代的清涼雨
為什麼編選《經營大台灣》這本書?
《經營大台灣》呈現的是「經營者李登輝剖面,強調的是公共事務管理專業精神(Professional Management),不以政治議題為主調。
編選《經營大台灣》,希望在一本書的篇幅中,用李登輝總統自己的言論語彙,呈現一位深具專業經營精神、獻身公共服務(PublicServices,擔任行政首長、副首長十六年的都市經營者(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台北市長任內言論、省政經營者(一九八一~一九八四年)台灣省主席任內言論以及國家經營者(一九八四~一九九二年副總統、總統任內言論的鮮明完整面貌)。
《經營大台灣》的讀者將由書中選文理解並感受「經營者李登輝對公共服務事業的服務理念、經營策略和領導風格。
政治發燒的台灣需要多幾陣清涼雨讓大家多關心一些民生事務、少誇談一些政治高調。台灣這塊土地是大家的生命共同體,需要大家來多關心在地的社區事務、市鎮事務與省政、國政事務。
《經營大台灣》代表政治發燒時代的一帖清涼劑,是一位獻身台灣公共事務服務擔任領導者十六年,且仍然繼續殫精竭慮奉獻斯土的台灣公共事務經營者的選樣顯影。
《經營大台灣》希望選樣顯影台灣在地、社區在地曾經存在過的一公共事務問題。
《經營大台灣》也希望選樣顯影公共服務經營者李登輝曾經如何面對、分析、掌握台灣在地過去種種公共事務問題,他現在又如何面對、分析、掌握台灣在地當前種種公共事務問題。
希望《經營大台灣》這本書能給關心在地公共事務的台北市民、台灣省民、中華民國國民一個進一層了解社區事務,了解公共事務思考者、行動者以及經營者李登輝的一步一腳印——他過去的努力痕跡、他現在的工作方向,以及他未來的領袖視野。
希望《經營大台灣》這本書除了對種種在地公共事務與一位在地公共服務經營者做選樣顯影,更能提供台北市、台灣省以至全中華民國從事公職服務人士一個思齊的見證。
「市政經營者」李登輝以經營實踐成效與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讜論相呼應,杜拉克曾指出:
「我們這一代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使公共服務機構以企業經營的精神重新再現。」
現場主義實業家風格的都市經營者
「……從事市政建設工作,雖然並不是做生意的人,但應懂得做生意的道理。……」
「公務員所做的工作,就像商人經營自己的公司行號一樣,熱心負責,來為市民服務,方能得到市民推心置腹的合作。」
一四高地新社區(萬芳社區)的開發,都市經營家李登輝親赴前線與擁有被徵收土地地權的市民溝通。到第一線掌握問題的現場主義實業家風格,展現了視市政公共服務如事業經營的工作態度,積極任事的處事方式以及情理透徹的說話技巧,終能克服市民的反對,完成一件個體與社區公私兩利的市政建設。
都市經營家李登輝劍及履及,務實面對問題的現場主義精神也表現在他處理中山北路擁擠以及公車改走慢車道問題上。
「……經開會協調,每一單位都有不同的意見。例如公園路燈管理處的意見是——最好中山北路的路樹一棵都不要動;養工處的意見是——路型沒有辦法來修正;建設局的意見是——公車要轉彎的時候,可能有問題。」
「於是眾說紛紜,無法達成一致。」
劍及履及,務實面對問題,主張「司令部」搬到第一線的都市經營家如何處置這種狀況?
「當時經本人裁決:」
「『明天向公車處租一部公車,所有有關的單位都參加,我們要實地的去勘察、去證驗。就在公車上要把所有的問題解決。』」
「第二天,從長安西路開始,當車子轉過中山北路的時候,彎雖轉得很大,但還是差一點沒碰到安全島。我們看見這種情形,了解了真正問題所在;一面將實情繪成地圖,一面研究怎樣改革。」
「很明顯的,安全島必須去掉一點,才能使車子暢通無阻。但是,安全島上的路樹,雖可以保留下來,然而有盞路燈卻必須移開。移到哪裏呢?經過研究、選擇,大家以為還是移到路樹的後面比較妥當。」
「如此,車子再轉到南京東路—長春路—民生東路—民權路—民族路等,這樣子兜了一個大圈子回來,整個問題也解決了。」
一位「將都市經營視為自己事業」的市政經營家視市政為實業經營,里幹事為市政服務通路(Sorvice Channel)的前線,要求其擔任查覺市民公共服務需求的神經網路。
閱讀人口統計(Demographics),敏銳感知都市人口、年齡、教育程度的變遷,掌握目標客層公共服務需求的特徵與變化,並調整市政作為因應之。
果決地以競爭手段,促進光華巴士天母黃金路線提昇服務品質。
關心部屬,直接走上第一線,走進公車司機、車掌的生活圈子,實地了解他們的工作環境,改善他們的福利,卒能提昇他們的公共服務精神與態度。
一針見血地點出過去的市政經營,只有投入管理(預算審核,沒有流程管理,更不見產出管理。一件工程修改案,由於公文的層層往返,費了七、八個月的時間,而真正用於工程只花了十二天的時間。工商登記由原來的十五天完成,經流程改革(Process Reengingeering)縮短為八天,甚而三天。土地登記以前是五天,縮短為一天。還有透過申請書格式及信封的改良,均能提昇公共服務體系的生產力。以上這些作為,均與現代化先進經營管理所揭櫫的「企業改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與「改善」(Kaizen)不謀而合。
「都市經營者李登輝的實踐成效,為他自己所主張的市政經營家應具備的兩種靈魂以及三種能力做了畫面精準清晰的顯影。具備務實辦事的實務家靈魂與精緻思考的藝術家靈魂,獻身公共服務的專業經營者,行動如思考者(深謀遠慮),謀定而後動,思考如行動者(劍及履及起而行,意志堅定勇往直前。)
而了解問題、改革問題的「理念能力」(Conceptual Skills),計畫立案能力,和有效管理流程與成果的能力則是此類型公共服務經營者必備的三種能力。
人‧文化‧田園之樂
「社區改造與文化重建是李登輝總統近來再三關切的地方公共服務事業重點業務。八十三年九月他深入地指出:
「台灣鄉村地區的各種初級產業,在工業化的衝擊下,已經逐漸沒落,那些未能走向工業化或都市化的大部分鄉鎮社區在經濟上如果要維持生機和活力,只有往『文化產業』的方向來開發。」
「一方面將原有的各種產業和特色賦予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開發新的地方文化活動和產業,配合社區重建工作,提供較高級的生活、遊憩環境,使鄉村的初級產業直接轉型為具有特色的、精緻的第三級產業。」
「根據先進國家的經驗,台灣在鄉村地區的精緻住居遊憩產業,內部和外部需求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倒是以社區為主體的地方建設,一直尚未趕上這個需求,地方政府也沒有這種認識,這是相當令人擔心的一件事。」
「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具地方特性和進行地方產業轉型的工作。如何從精緻的文化產業角度來重建社區、開發地方特色、整合多樣的文化活動,發揮整體效果,將是考驗各縣市鄉鎮自治行政能力的指標。」
「社區改造與文化重建的施政理念其實早已萌發並推動執行。」
他曾協助台北文山區指南里社區以「鐵觀音茶」為核心,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和社區重建,協助雲林縣麥寮鄉海豐村從事住宅與社區重建。從人與文化的角度重視「田園之樂,批評英國依經濟學短期比較利益的理論放棄農業,走工業化路線。短期來看,只要有「自由貿易」,便宜的美國小麥便可以進口到英國。其實長期來看,沒有農村作為不景氣時工人的退路,只好用昂貴的社會福利政策協助失業工人。
「省政經營者李登輝一貫的理念是:人本的農村建設,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農業體系,以及社區文化建設是省政建設的奠基石。」
他強調民眾參與的社區主義精神。
〈從垃圾處理看地方自治問題〉也可顯現「省政經營家李登輝觀念領先、前瞻以及深入分析事理的功力。七十二年十二月處理一位草屯青年農民購地困難事例,以及鼓勵農民轉作葡萄,並力勸公賣局增購釀製葡萄酒,結局皆大歡喜的事例均顯示出「省政經營家」李登輝的實務家靈魂與藝術家靈魂。
現代化文明國家的形成
「國家經營者時代」的李登輝是不折不扣的「改革先行者」。
但是,對整體利益有益的改革,常引發對公益為何具不同知覺的群體之間的衝突。
堅定的改革先行者曾被批評為「獨裁者」。
「獨裁」在「主權在民」的時代當然是一種不合時宜的時代錯誤(anachronism)。
但是進一步來說,不論其意向是為了生命共同體共同利益或是赤裸的本身利益,堅持改革的先行者終究得訴諸權力落實革新。
經常,為了改革所必須的「領導與「獨裁間之差距難以區辨。
幸好「國家經營者」李登輝的「獨裁」是可以公開批評的「獨裁」。上至黨國大老、權臣,下至民意代表、普通老百姓,人人均可公開批評「主席」與「總統」的國家是一個「現代化文明國家」的形成要件之一。
而這也是「改革先行者」李登輝的改革成就之一——「獨裁者」李登輝的「獨裁」是白色恐怖絕跡的「獨裁」。
其實,改革之際總有一夕之間「嫡系」變「偏房」,「中央」變「邊陲」的群體。對公益為何具不同知覺群體間的政策之爭或階級利益之爭甚或權力之爭不必化裝成道德之戰,轉移了社會討論的焦點。
政策之爭可以有利害之辯,權力之爭並無是非可言。
政治人物兜售政策並向公民爭取權力,事屬天經地義,不必戴上道德面具,把正義高調高唱入雲。
《經營大台灣》這本書就是期望在政治發燒難免的改革時代,提醒國民多關心公共服務與民生政策,少跟隨狂熱政客起舞而併發政治高燒症候群。大陸和海洋文化交匯成新「中原的經營家
「國家經營者李登輝的公共服務與民生政策顯影在:
‧台灣觀點的世界觀與國際新秩序。
‧鑲嵌(Embeded)在亞太產業合作網路中的台灣定位策略。
在革新與領導方面,「國家經營者」李登輝有多年實戰智慧的體
認,悟出領導者:
‧如在花蓮秀姑巒溪上彎彎曲曲湍急水流上泛舟,須將皮筏在急流中保持平衡;
‧須具備夢想描繪能力,以及說服同仁共同編織夢想的感染力;
‧須具備為實現夢想,爭取必要資源的柔軟行動技巧。
在國家定位方面:
‧「記得在草擬本人去年就任總統時的就職講詞前後,為了題目是用『開創中華民族的新時代』還是用『開創中華民國的新時代』好,整整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最後決定用『開創中華民族的新時代』,……」
台灣光復後曾經聚來自大陸各地的精英,台灣在近代世界發展的歷史中,也正處於四方交會的位置。這固然使得台灣曾經一再淪為荷蘭、明鄭、滿清、日本的殖民地,但不知不覺中也成為東西文化,大陸和海洋文化,最容易交匯融合的地點。
四百年來台灣種種非主體性的悲情經驗,造成「舊台灣人」的邊緣人心態,在小傳統情結中形成孤兒意識,充滿疏離感——這正是「舊台灣人「心靈結構的最大內在隱伏。
「國家經營者」李登輝的施政理念奠基在台灣的主體性思考,四百年來台灣人種種非主體性悲情經驗,今日成為喂養「新台灣人」走出「舊台灣人的悲哀,肇建台灣自我主體性大傳統尊嚴的養分。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把這本選樣顯影「台灣經營者李登輝經營理念、策略與作為的言論選集定名《經營大台灣》——提醒自己也鼓舞大家同心協力,共同打造「大台灣的自我主體性傳統。
是的,台灣已經不再是邊陲小島,台灣的確具備成為新「中原「的歷史與地理條件。「國家經營者「李登輝要領導這個新中原到那裏去?
還是請您從他自己的言論語彙中尋找答案吧!
李登輝的省政經營理念
建立八萬農業大軍的觀念與作法
這個題目本人早在兩年前就任省政府主席不久時,在中南部一次相關的會議中就已提出。有很多人對八萬農業建設大軍培育的問題感到驚訝,因為念農經的人很少在課本上看到有關「人的因素,所談的問題都是質和量的問題,最多只談到了企業者的部分,為何在此提出這個問題,這是今天本人特別要強調的地方,也是要向各位報告的重點。
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力
提到這個問題,本人不禁回想到民國五十六、七年時,台灣的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十字路口;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影響到農業,而傳統勞動力為中心的農業也開始要轉向。因為工業的發展,已經將農業方面勞動力吸收達到相當程度,農村勞動力已經開始減少,工資已經開始上漲。這些問題牽涉到當時我們在策進台灣農業發展時所採用的很多措施,包括了肥料換穀的制度,如何來鼓勵農民勞動密集的生產方法等等,這些措施都必須重新檢討,在民國五十七、八年時,這些問題更嚴重的影響到我們各方面的問題。
事實上,到了民國五十七、八年時,大家均能了解,這些老措施在遭遇到新的客觀條件時,我們未能適時予以因應,因而使農業生產落到谷底。
民國六十一年,大家很清楚,台灣稻穀的生產已降到一百二十萬公噸的最低情形;不得已我們緊急向泰國買了六十萬噸的米,這一大筆的支出影響到了當時整個國家的外匯。
事實上我們對問題的處理態度是:在改革中求進步。
我要藉此機會報告民國六十一年,我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協助政府推動加速農村建設措施的大概情形。
當時,有一個九項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第一項就是廢除了長期不公正的肥料換穀制度。第二項取消田賦徵收教育捐,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第三項就是放寬農貸條件;第四項,農產品運銷制度,成立了在台北市的果菜運銷公司及台灣地區的果菜公司;第五項就是加強農村的公共投資,包括所有農路、產業道路等等;第六項,加速推廣綜合技術栽培;第七項,創設台灣農業生產的專業區;第八項,加強農業事業研究推廣的工作;第九項,鼓勵農村地區設立工廠,例如南投縣竹山設立的農村工業區,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
就這九項工作內容來看,大家應可得知,這些工作只能解決短期的問題,對於農村所產生的勞動力日益減少,工資益形高漲等長期問題無法解決。在農村生產形態中最重要的勞動力因素不足時,沒有長期考慮生產結構的通盤改善問題。
我們也可以看出在這九項中,大部分是農民負擔的減輕,以及有關技術上的改進為目標,這些問題到民國六十五、六年時,政府也注意到加速農村建設以及提高農民所得的方案,想要解決較長期的問題。這些問題到了七十年時,才正式列入「第二次土地改革方案」,如何擴大經營規模,以及增加勞動生產力等也才包括在裏面。
綜合來說,目前台灣農業所遭遇的問題,把它分為短期、長期兩方面來看,大家沒有注意的問題共有四項;這些問題也是我所要強調為什麼要建立八萬農業大軍觀念的基礎。
改進農村新面貌,增加農民信心
第一項是短期方面問題。過去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客觀的不確定因素;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在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如想要保護農業,卻因保護不徹底而落空。特別是短期的主觀的不確定因素,本身曾遭遇到農產品進口以及出口時所產生無法解決的問題。今年八月,立法院正式通過修正的農業發展條例,規定農產品的進口必須得到農業主管機關的同意,才開始對此問題有一確定的作法。
另一個短期問題,是客觀上的問題引起價格上的不安定,這是無法對農業方面認真負責增加生產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在短期情況下,農民所得受到不安定因素影響時不免所得偏低,例如民國六十一年時農家所得只有非農家所得的百分之五十八。
民國六十一年時,廢除肥料換穀的制度,但事實上,米方面採取保證價格的平準基金制度是到了民國六十二年才開始實施。這可說是台灣的農民第一次得到政府正式的農產品保證價格,從此農民才有安定的所得。
第二項是長期方面的問題,可分為兩項,即勞動力問題、土地結構問題,勞動生產力增加的基礎很有限,主要理由是生產的結構無法改進,而且改進速度很緩慢。
李登輝的省政經營理念
建立八萬農業大軍的觀念與作法
我們了解民國六十一、二年時,台灣農民耕地面積平均已降低到只有零點八公頃。比戰後的兩公頃還少。
據我個人的研究,這兩公頃是自荷蘭、清朝以至日本占據時期中,以農民人數、耕地面積以及耕牛數目等平均得到的一個家庭耕作的限度。
民國四十年以後,政府開始大規模的獎勵大家投入農業生產,到了六十一年時,平均耕地面積只剩下零點八公頃,可以說是因為人口增加快速、耕地面積不增加的結果。經過政府十幾年來的努力,希望能提高平均耕地面積,但是恢復得非常有限,還不到一公頃。以長期來看,土地結構似乎難以配合台灣農業勞動生產力提高的趨勢。
以短期、長期計畫來說,台灣的農業政策應加強如何在解決短期問題時,盡量安定農民收益,以配合長期土地結構的改善措施。
以前雖然知道必須改善生產結構、擴大經營規模,但是在短時間內,卻無法有效地安定農民收益。農村勞動力大量移出不是個好現象,何況移出者多為優秀的人力,留下來的只是些年老的、沒有能力的農民。這些問題是因為政府的措施未能通盤考慮,只偏重技術上的考慮所造成的結果。對農民的照顧,每個單位提出來的措施缺乏一貫性。也就是一面嘗試,一面處理發生的問題,以致處理過程缺乏條理和聯貫。
簡單的說,台灣農業在面臨轉向時,必須要有一段時間的照顧和保護。然而所做的保護不夠徹底。一面要生產專業區化,另一面又要進口大量牛肉、牛奶等,打擊國內生產,影響農民信心。
這些問題,我在台北市政府時沒有機會提出來,等我到了台灣省政府時,我覺得是應該提出來的時候了。我總是覺得省政工作第一件要做的就是農業問題,農業問題沒有解決的話,就等於省政工作沒有做好。
七十年的農業產銷會議以及七十一年中華農學會開會時,我第一次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改進農村新面貌,以這個目標來增加農民的信心,一是為了增加農民的信心,應該有八萬農業大軍的建立。
如何培育八萬農業大軍呢?我曾引用《聖經》中的一段故事來比喻八萬農業大軍的培育方法。《聖經》的故事中說,在一個沙漠裏堆滿了骸骨,當信使者被神帶到沙漠中,看到這些骸骨就問神:「究竟這些骸骨你有辦法將他們變成大軍嗎?
當我看到這些故事時,所想到的也就是台灣農業猶如沙漠中的骸骨,事實上根本沒有辦法站起來,如何使它們能真正的站起來而變成一股生力軍,來復興台灣農業,這是我認為最迫切的一項工作,因此我才使用了「大軍二字,而絕不是要將農民當作「軍人。
很多農民寫信給我,問到他是不是要當二等兵去打仗?打仗可沒這能力了。省議會也有人問:「大軍的總司令由誰來當?是不是要李登輝?」我則說:「都不對!」
八萬農業大軍亦即八萬戶核心農家
其實這問題只要用一句話就可解釋清楚:即「八萬農家大軍」就是要建立八萬核心農家的意思!大軍本身只是形容詞而已,「八萬」的來源,則是從台灣八十九萬戶農家中,以現有百分之十的專業農戶來計算,恰好有八萬戶左右的專業農戶,將這八萬戶專業農家培養成為台灣農業生力軍,來領導台灣的農業。
我提出「八萬農業大軍」的原由即是來自此種構想,為何我們要如此培養這些核心農家呢?大家很清楚,依我剛才所提的有兩個因素,一是為了目前我們保護農業不徹底,過去對農家照顧得不夠,一是我們措施本身沒有一貫性,施政效果經常互相抵消。前天有人問我對日本蘋果進口政策是否需要檢討,我則明確表示反對。因為馬上就要砍伐德基水庫集水區梨山一帶的濫墾蘋果樹了,日本蘋果進口的政策此時不宜有所更動,我站在台灣省政府主席立場,絕不同意此種作法。否則我不但在議會無法解釋,更不能對農民有所交代。
由這件事就可知道,對問題處理若無一貫性,朝三暮四的,則農民就不知所從了。我們應該使農民了解,只要認真做事,必能建立台灣未來農業厚實基礎。
因此我才敢提出八萬多戶核心農家作為「大軍。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就是農業勞動力的減少,也是經濟發展的必要過程,我們在農村勞動力減少時,如何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只有靠我們培養了。
首先我們要以八萬農業大軍作為對象,因為他們是所有農業措施落實的目標,譬如明年要開始進行大量稻田轉作的工作,就得有很多農民來應用新品種玉米以替代稻米的栽種,而目前沒有明確的農家來做這些工作,以前我們有很多措施,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對象,終告失敗。我上星期剛在議會總質詢完後,回到辦公室看了一封來自草屯農民的信,信中表示「主席在議會中答覆質詢說,農地現在無法自由買賣,若有農民要買地,願幫助他!因此寫信請求幫助。
我就利用晚上的空閒時間,到草屯這位農民家中去看他,果然不錯,他是一位非常篤實,對農業極為關心的農民。他告訴我目前他正準備生產玉米之試種工作,但他只有六分地,實在太小。
現在他的農地旁有二分地想賣給他,他到農會信用部去借貸「購地貸款」以購買這二分地,但是沒有貸成。農會購地貸款雖有十三億,貸出的卻只有一億元而已,原因是條件一大堆,符合條件不容易。
首先在買土地時必須要農地合計達一公頃以上才可貸出,其「但書則說若離農轉業者的土地雖未達一公頃,則仍可貸給。意思是說除非賣土地的人是轉業離農,否則購後土地在一公頃以下者,就是一毛錢也貸不出。
這農家購後土地只有九分多一點,與規定還是不合,使這一位年輕又認真的農民借不到錢,到處碰壁,無人願借錢給他。
我與這位農民談了一個多小時後,立即到附近農會找總幹事,總幹事、主任都下班回家了。又到附近的農民銀行找到經理,這位經理很認真,我告訴他這種事情後,就盡量想辦法幫助這位農民。
過了幾天,農民銀行經理打電話給我,說這位農民的困難已經解決了。但這只是一個特例,我希望未來八萬農業大軍的成員,這一類貸款都能得到幫助,不能只解決一位農民的困難,要將對象放在八萬農業大軍身上。日前我幫助的這一戶是基於「一百頭羊中縱使失去一頭羊,也要協助尋找牠歸來的精神,來幫助他。從事省政工作必須具備這種精神,否則規定限制一大堆,就會形成目前十三億元購地貸款才只貸出一億餘元的窘狀。可見設限越多,越失去貸款的誠意。
這些問題就導因於我們農業措施缺乏明確對象,如果真有八萬農業大軍可做貸款的直接對象,還有甚麼問題?
八萬農業大軍就是我們照顧的對象,使其經營面積擴大,成為真正專業農家,有技術並參與共同運銷體系,必能發展農業潛力。
目前已經選出了八萬戶的核心農家,有人說「遴選出來的是一些老頭子,如何能做大軍?這些問題我已要求農林廳再做檢討,要以認真、負責、有意留農者作為核心農家,將這八萬多戶核心農家皆納入檔案之中,未來各種農業措施,皆可以這些專業農戶作為對象。
當核心農家遴選完畢,我們跟著要將其分類,再做個別訓練,以增加其信心。對此問題,我個人擔任二年的台灣省政府主席,別的不敢說,至少台灣農民已經知道「李登輝會幫助農民,這點值得我欣慰,也給了農民信心與鼓勵,知道政府會幫助農民。
以目前我們農產品促銷工作已經擴及日本、香港、新加坡來說,是以往從沒有過的事,由這一點證明我們是以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
進行八萬農戶輔導時,首先要通盤將農村改為農業示範村,以「指南里模式」及「海豐村模式」為例,大家要知道,當整個村子被建設得合乎現代化時,才可能使青年樂於留農留村,因為現代青年農民都受過一定教育,必須使他們能有起碼的現代生活環境,否則怎能留住他們?因此我們才積極改建農舍,成立示範村。(案指南里即台北市文山區指南里,海豐村即雲林縣麥寮鄉海豐村。)
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農業體系
生產技術引進方面,我很樂觀。因為大體上沒有困難,台灣在引進技術的能力方面沒有問題,如我們引進高產玉米已經獲致成功,每公頃可產八、九噸,最少也有六、七噸,比美國的四噸半高多了。
但農家還是要給他們信心,使他們認為農業建設是他們最切身的自我責任,這點觀念還需要農輔單位加以宣導。希望共同運銷、購地貸款、共同及委託擴大經營方式、農舍改進、農村醫療等重要工作早日開展,使八萬農業大軍能迅速建立。
我們要建立一個以「人」為中心的農業建設體系,而不是生產多少作物之類的「物質中心體系,以「人」為中心的農業建設也是八萬農業大軍的主要觀念來源之一;也只有這個方法才可能建立起農民信心,等農民信心建立起來了,要突破台灣農業的成長,也就容易了。
今天對將建立台灣農業八萬大軍的觀念與作法做概要的說明,希望對各位了解這個問題有所幫助,進一步更希望大家都來關心農業問題,使我們的農業建設理想早日實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台灣大學活動中心演講)
書號:O2018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2.5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575.232/101
頁數:528頁
重量:635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2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