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事典



作者:陳捷先

出版日:2008/12/01

定價:300元

優惠價:79折237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清史事典》叢書,以清朝歷代皇帝做為分冊的依據,共十二帝,每帝均有「小傳」對其生平重要事蹟略作簡述,並用年表式開列其在位期間的重要大事,再以辭典式文字來詳解人、事、時、地的內容,使讀者一目瞭然,容易掌握當年的史實。是從事清史研究、教學及一般人士閱讀學習必備的便利工具書。
 
本書為第12冊《宣統事典》,以清遜帝宣統皇帝一朝為主要內容,包括「宣統皇帝小傳」、「宣統皇帝年表」和「宣統皇帝辭典」三大部分。書末附錄包含「宣統帝溥儀退位後大事記」、「年代對照表」、「辭條檢索」及「譯名對照表」等,方便讀者查閱檢索。正文部分,時間從西元1906年到1912年,選取297個辭條;附錄部分,時間從西元1912年到1980年,選取155個辭條,全書共選取452個辭條。
 

作者.譯者簡介

陳捷先,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劃研究,返臺後曾任臺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任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中國南開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專攻清代史、滿族研究、方志學、族譜學,著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康熙寫真》、《不剃頭與兩國論》、《雍正寫真》、《乾隆寫真》、《努爾哈齊寫真》、《皇太極寫真》、《順治寫真》、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及中英論文百餘篇。
 

目錄

主編的話/陳捷先
 
前言
 
凡例
 
宣統皇帝小傳
 
宣統皇帝事典
 
附錄
 
 1.宣統皇帝溥儀退位後大事記
 
 2.年代對照表
 
 3.辭條檢索
 
 4.譯名對照表
 

序文前言

前言
 
 這本書是有關清末宣統朝與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史事的,以下一些特別事實,我以為應先作簡要說明: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近百個朝代或政權,當過皇帝的人也有近千人之譜。但是清朝是唯一由邊疆同胞建立而享祚超過二百五十年的。宣統皇帝溥儀是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的最後一個君主,所以宣統一朝史事與溥儀本人實在應該受到重視並予深入了解才是。
 
 溥儀的祖先在國力最強盛時曾為中國營造了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廣大、人口最眾多、物產最富庶、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明的大帝國。可是清朝中期以後,國家由富強變成貧弱了,由先進變成落後了,由獨立自主變為半殖民地了,特別宣統之世,帝制變成了民主,這些史事實在值得回顧與加以考察。
 
 宣統朝是清朝的尾聲,皇帝僅歷時三年就退了位,大清帝國隨之也走進了歷史。不過在這短短的三年之中,滿漢等族的人確曾為救亡圖存,構思過不少策略,採取過很多行動,但是並未能化危機為轉機,也未能使溥儀成為中興的明君英主,原因又是何在呢?
 
 溥儀三歲當上清朝末代皇帝,三年多後退位。上臺下臺都是在他懵懂無知中發生的。但是他不像一般的末代皇帝大多隨著政權共存亡,卻在退位後又當了十二年的「關門皇帝」、十二天的「鬧劇皇帝」以及十四年多的「鳥籠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僅見的趣事。
 
 溥儀一生雖然當過幾次皇帝、幾種皇帝,但是他都是當的任人擺佈的傀儡皇帝。清末宣統三年以及民國以後在紫禁城的帝王生涯,多為他父親載灃與一批死忠於清室的親貴大臣主政。偽滿洲國時代,他更是虛有皇帝之名,當時一切政策,甚至他個人行動全都被日本人控制。他一生雖貴為天子多年,但生活是既可憐又可悲的。
 
 溥儀不像他的若干祖先擁有妻妾數十人,他一生先後娶過「后妃」四人以及當了中共的公民之後娶的一位「愛人」。她們分別是皇后婉容、淑妃文?、祥貴妃譚玉齡、福貴人李玉琴與最後由自由戀愛而結婚的李淑賢。這五位妻妾之中,除譚玉齡與李淑賢與他有夫妻的真感情外,其他的都是名義夫妻,特別是文?與李玉琴還與他經法院宣判辦理了離婚手續。皇帝也會離婚,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天大奇聞。
 
 溥儀為了復辟,為了恢復清朝盛世的光榮,他不惜聯絡軍閥,聯絡日本人來作靠山。他不僅送出或賣出很多清宮珍藏文物,造成中華國寶流失的浩劫;他更出賣中國權益,使部分土地為日本所有,若干資源物產為日本所享用,甚至供奉天照大神,公認日本人為其祖先。他一生所犯的過錯,所犯的罪惡之多,真是罄竹難書。
 
 溥儀在1959年五十四歲時被中共特赦,返回北京。大陸官方與民間有不少人認為溥儀由皇帝變為了公民,由封建主義轉為社會主義,由賣國者變成愛國者。他的這些轉變是共產黨改造的成功,是「世界上的奇蹟」。不過,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溥儀在特赦後的八年生涯中,一切工作與私人事務,可能是隨著中共政策,望風承旨而起舞的,因為他要生存呀!
 
 從以上的這些說明,相信讀者諸公一定覺得宣統朝與溥儀一生史事是值得考察與研究的。
 
 本事典參考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纂的《清史編年》,與《愛新覺羅.溥儀日記》(李淑賢提供,王慶祥注釋)以及王慶祥著述的《溥儀的後半生》、《非常公民》等書,特此聲明,並伸謝意。
 

精彩試閱

【清遜帝】
 
宣統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滿族人,旗籍屬滿洲正黃旗。字耀之,筆名植蓮,英文名字叫亨利(Henry),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十代君主。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906.02.07),他誕生於北京醇王府。他當了皇帝後,由於這一天是道光皇帝的忌辰,皇家為了避免在他生日慶賀禮時鳴鐘震鼓而對祖先不敬,所以把他的「萬壽節」日改在農曆正月十三日舉行。一直到1959年,溥儀被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後,才以農曆正月十四日為生日。
 
 溥儀原先只是清末醇王府的一個成員,不是皇家直系子孫繼承人。他的曾祖父雖是道光皇帝,祖父則是咸豐皇帝的弟弟醇親王奕?,父親是奕?的兒子載灃。他的伯父載湉(載灃同父異母兄長)因為同治皇帝死後無嗣,被慈禧太后以兄終弟及方式繼承大統。而光緒皇帝又未生子,所以在光緒死時、慈禧病危之際,頒降懿旨以溥儀繼承同治、兼祧光緒帝,即皇帝位,當時溥儀年僅三歲。慈禧又以載灃為攝政王,幫他兒子攝理國家大政。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1908.12.02),清廷舉行溥儀的「登極大典」,小皇帝先後接受領侍衛內大臣等與文武百官在中和殿與太和殿的叩拜。當時正值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國喪期間,不能奏樂,而那天氣候極冷,三歲兒童又不知忍耐,所以常有哭喊掙鬧的場面,儀式就在哄亂聲中草草結束。溥儀即位後,改明年為宣統元年(1909)。
 
 溥儀登基前的清朝政局已經腐敗紊亂不堪,內有政壇上的各種政治鬥爭與民主革命派人士的反滿反清運動,外有世界列強的侵略,清朝已面臨存亡關鍵時刻。攝政王載灃為維護政權、鞏固國基,先團結滿族力量,全力削弱漢族官僚的權力,而首先被開刀的是袁世凱。袁世凱當時擁有北洋強大軍權,對清廷存在嚴重威脅。載灃上臺不久,便以袁世凱患有「足疾」為由,讓他回河南老家休養,乃集軍政大權於皇族權貴,自己代為海陸軍大元帥。然而清朝積重難返,不是去一袁世凱所能解決問題的。載灃的假立憲又被人民逐漸識破,加上革命運動前仆後繼,國家經濟命脈被外國列強切斷種種因素,清朝的覆亡終成了定局。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10.10),武昌起義成功,全國呈現大動亂,載灃在攝政三年之中,根本沒有提出救亡圖存的方案,因此倉皇失措,只得無奈的再起用袁世凱。袁世凱見清廷大勢已去,同意出山,藉以大撈一筆政治資本。他在革命爆發後兩個月光景,穩定了大局,迫使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退歸藩邸。讓隆裕皇太后與娃娃皇帝溥儀這對寡婦孤兒,完全被袁世凱操縱。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日(1911.12.29),南方革命聯合力量選出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的建立,標示著清朝已走入歷史。不過袁世凱在北方迫使清帝溥儀退位時,與清室訂立了優待條件,允諾民國政府對清廷猶如外國政府,並給予經費及其他優待。例如:清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皇室費用四百萬兩,由中華民國政府撥付;清帝可暫居紫禁城;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宮內所有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等事。因此溥儀等人又在北京宮殿裡繼續住了十二年,後人把這一段時期看作完整清史中不應缺少的尾聲,稱溥儀退位後仍有帝王事實的生活為「關門皇帝」時代。
 
 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02.12),溥儀不到七歲時,清室頒發三道詔書:〈清帝退位詔書〉、〈公佈優待條件詔〉、〈勸諭臣民詔書〉。當了三年皇帝的溥儀,正像他糊裡糊塗的上臺一樣,又糊裡糊塗的退位下臺了。
 

產品規格

書號:N2012

裝訂:精裝

尺寸:15 × 21 × 1.7 cm

類別:史地類

分類號:627.9

頁數:312頁

重量:44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6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