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事典



作者:莊吉發

出版日:2008/12/01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折221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清史事典》叢書,以清朝歷代皇帝做為分冊的依據,共十二帝,每帝均有「小傳」對其生平重要事蹟略作簡述,並用年表式開列其在位期間的重要大事,再以辭典式文字來詳解人、事、時、地的內容,使讀者一目瞭然,容易掌握當年的史實。是從事清史研究、教學及一般人士閱讀學習必備的便利工具書。
 
本書為第9冊《咸豐事典》,以清文宗咸豐皇帝一朝為主要內容,包括「咸豐皇帝小傳」、「咸豐皇帝年表」和「咸豐皇帝辭典」三大部分。時間從西元1831年到1861年,精選出754個辭條詳加解釋。書末附錄包含「咸豐皇帝后妃表」、「咸豐皇帝子女表」、「年代對照表」、「辭條檢索」及「譯名對照表」等,方便讀者查閱檢索。
 

作者.譯者簡介

莊吉發,1936年生,臺灣苗栗人,原籍廣東陸豐。1956年省立臺北師範,1963年臺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1969年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先後曾任士東國小、士林初中教員、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通史、清史專題研究、故宮檔案專題研究、中國祕密社會史、中國邊疆文化史、滿洲語文等課程。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目錄

主編的話/陳捷先
 
前言
 
凡例
 
咸豐皇帝小傳
 
咸豐皇帝事典
 
附錄
 
 1.咸豐皇帝后妃表
 
 2.咸豐皇帝子女表
 
 3.年代對照表
 
 4.辭條檢索
 
 5.譯名對照表
 

序文前言

前言
 
 清朝入關前的歷史,稱為清朝前史,在清太祖努爾哈齊、清太宗皇太極的努力經營下,建州女真由小變大,由弱轉強。天聰十年(1636),金國號改為大清。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清朝勢力由盛京進入關內,定都北京,確立統治政權,至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政權終結,歷經二百六十八年,稱為清代史。整個清代史又可以分為清代前期、清代中期、清代後期三個時期。
 
 在清代前期中,聖祖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世宗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1723~1735);高宗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1736~1795),共計一百三十四年,恰好占了清代史的一半。這段時期,清朝的文治武功,遠邁漢唐,稱為盛清時期。
 
 清代中期,仁宗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宣宗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1821~1850);文宗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1851~1861),共計六十六年。國力由強轉弱,內憂外患,是中衰時期。
 
 清代後期,穆宗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1862~1874);德宗光緒皇帝在位三十四年(1875~1908);宣統皇帝在位三年(1909~1911),共計五十年,國運已傾,辛亥革命,遽謝政權。
 
 咸豐皇帝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崩於咸豐十一年(1861),得年三十一歲,英年猝逝。歷史故事,穿鑿附會,咸豐皇帝的嗣統,充滿著戲劇性。傳說道光皇帝以皇四子奕?居長,並無失德,皇六子奕訢英異,頗得父愛,道光皇帝對密建儲位,遲疑不決。奕?師傅杜受田密授機宜,儲位遂定。奕?為人仁厚,大孝性成,立奕?為皇太子是道光皇帝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慎重選擇。
 
 咸豐皇帝即位之初,為整頓吏治挽救內政危機,屢頒特諭,訓飭大小臣工摒除因循不振的積習。咸豐皇帝任賢去邪,罷斥三朝舊臣穆彰阿等人,說明他對內外臣工因循廢墮的深惡痛絕,及其整頓內政外交的決心,充分展現了他早年英明果斷的作風。
 
 奏摺是皇帝和相關文武大臣之間單線聯繫的一種上行文書,起源於康熙年間,臣工進呈奏摺,逕達御前,皇帝親自啟封披覽,親手批諭。咸豐皇帝勤於批諭,並不起稿,得力於良好的書法基礎。他常藉奏摺批諭諄諄訓誨臣工,或指授方略,期盼同德同心在政治上形成生命共同體。英法聯軍進逼京師,咸豐皇帝巡幸木蘭駐蹕熱河行宮期間,臣工奏摺照例進呈御覽,親書硃批諭旨,從不假手於他人,勤理政務。雖然有傳北京戲班到熱河行宮的故事,但咸豐皇帝並未沉湎於清歌妙舞縱情聲色缺乏憂患意識。
 
 小說歸小說,歷史歸歷史。史料與歷史,關係密切,沒有史料,便沒有史學。史料有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的區別,檔案是一種直接史料,也是一種第一手史料。歷史學家充分利用檔案,比較公私記載,進行有系統的詮釋、分析與敘述,使歷史的記載與客觀的事實,彼此符合,始可稱為信史。有清一代,除了豐富的官書典籍外,文獻檔案,汗牛充棟。捨棄大量的文獻檔案不用,而採信於杜撰虛構的歷史小說,並不符合歷史研究的基本要求。
 
 實錄是一種編年體的官書,清朝實錄除了漢文本外,還有滿文本、蒙文本,都是記載各朝皇帝在位時期的重要大事。關於咸豐皇帝的誕生地點,諸書記載,頗有出入。據《清帝列傳‧咸豐同治帝》記載,「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1831.07.17),紫禁城的承乾宮裡忽然傳出喜訊,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的第四個兒子降生人世。這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代國君──愛新覺羅‧奕?,廟號文宗,年號咸豐。」原書指出咸豐皇帝生於「紫禁城的承乾宮」。《滿漢大辭典》記載,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全貴妃在北京圓明園澄靜齋生文宗奕?。《文宗顯皇帝實錄》記載,「道光十一年辛卯六月初九日丑時誕上於御園之湛靜齋,後更為基福堂者是也。」文中「御園」即圓明園,咸豐皇帝生於圓明園湛靜齋的記載,是足以採信的。
 
 起居注冊是記載皇帝言行的冊籍,也是類似日記體的一種史料,逐日記載,按月成冊。所記內容,有些是起居注官在殿廷侍直時耳聞目睹的記錄,有些則是摘自當時的各種文書,包括內閣奉上諭、硃批奏摺以及君臣對話的內容,有漢文本,也有滿文本。譬如咸豐五年十二月初一日(1856.01.08)記載:「朝鮮國正使判中樞府事徐熹淳、副使禮曹判書趙秉恆、書狀官司憲府兼執義申佐模三人;琉球國正使紫巾官向邦棟、副使正議大夫毛克進二人入覲於神武門前,跪迎聖駕。」探討清朝與朝鮮、琉球關係的歷史,不可忽視起居注冊的史料價值。
 
 上諭檔是彙抄各種諭旨的一種檔冊,所記內容,除明發上諭、寄信上諭、奉旨事件外,還有特諭。例如咸豐十一年三月初五日(1861.04.14)軍機大臣抄錄硃諭一道:「道光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1836.03.14),奉硃諭:四阿哥、五阿哥著於四月初三日(1836.05.17)入學讀書,杜受田著充四阿哥師傅;徐士芬著充五阿哥師傅;潘世恩、穆彰阿著充上書房總師傅;瑞郡王奕誌著在上書房伴讀,特諭。」標注:「夸蘭達送下傳旨,另繕遞並黏黃簽。」
 
 刑部候補主事何秋濤對制度沿革、山川形勢,考據詳明,纂成書籍八十卷,進呈御覽。軍機大臣遵旨擬寫書名進呈,候旨欽定。上諭檔內抄錄清單云:「臣何秋濤所進書命擬書名四字:漠北全編、朔方備乘(欽賜名寫入旨內)、龍沙一覽、綏邊備考。」原清單奉硃筆圈選《朔方備乘》,咸豐十年正月二十四日(1860.02.15),頒發內閣奉上諭,並將《朔方備乘》寫入諭旨內。
 
 清初本章制度,沿襲明朝舊制,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康熙皇帝親政以後,為欲周知地方利弊、民情風俗,以及施政得失,而於公題私奏之外,又命大小臣工使用奏摺,逕達御前,皇帝親書硃批諭旨,硃批奏摺就是政府體制外的一種秘密通訊工具。雍正皇帝即位後,命臣工呈繳硃批奏摺,並貯存於宮中懋勤殿等處,除硃批外,還有墨批奏摺、藍批奏摺,以及軍機大臣等奉旨墨批奏摺,統稱為宮中檔案。咸豐皇帝沿襲親手批諭的勤政傳統,諄諄訓誨臣工,指授方略,展現了處理政務的政治能力。宮中檔案內除奏摺外,還有各種諭旨、清單等文書。掌書諭旨,是軍機大臣的主要職掌,現藏咸豐朝宮中檔案中也含有各種形式的諭旨原稿。例如咸豐八年三月二十六日(1858.05.09),軍機大臣所撰擬的明發上諭原稿云:「內閣奉上諭,四月初四日(1958.05.16),常雩大祀,朕因腿疾,尚未如常,恐升降拜跪,不足以昭誠敬,著派恭親王奕訢恭代行禮。初三日(1958.05.15),即在壇內齋宿,朕仍於初一日(1958.05.13)進城在宮內敬謹致齋,欽此。」原稿進呈後經硃筆改定如下:「內閣奉上諭,四月初四日,常雩大祀,朕因腿疾尚未如常,恐升降拜跪,不足以昭誠敬,著派恭親王奕訢恭代行禮。初一日、初二日在禁城內齋宿。初三日,在壇內齋宿。此次大祀,朕雖未能親詣,仍於初一日進宮,在養心殿敬謹致齋,以嚴對越,欽此。」《文宗顯皇帝實錄》所載內容,與硃筆改定稿相合。同年十月二十九日(1958.12.04),軍機大臣所擬內閣奉上諭云:「怡親王載垣、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內廷〔外〕宣力〔勤〕,楙著勤勞〔勳勞楙著〕均著加恩在紫禁城內乘坐二人椅轎,以示優眷,欽此。」〔〕內字樣為硃筆改動文字。改定後的上諭文意,更加優美,足以說明咸豐皇帝並非依樣畫葫蘆。通過奏摺制度的運作,外任官員可以下情上達,咸豐皇帝了解施政得失及地方利弊,君臣互動,更加密切。
 
 咸豐皇帝體弱多病,咸豐十一年五月十八日(1861.06.25),上諭檔記載一道諭旨云:「朕前日夜間未能安眠,昨日已覺心氣太弱。昨晚服藥後仍不能酣寢,歷亥子二時,心中繁熱,不得已略坐數刻。自丑初三刻以後安眠一時有餘,今早更覺氣弱。現有吏部引見人員,可多遲數日,候旨帶領。」心氣既弱,又不能酣寢,健康狀況不佳。同日,載垣等以天氣炎熱,奏牘紛繁,奏請咸豐皇帝隨時頤養,靜心調攝,軍報摺件,從容閱看,稍遲一、二日發下,以免聖躬過勞。惟因長期積勞成疾,虛癆舊疾,病情日劇,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08.22)賓天。《清史稿‧文宗本紀》論中已指出,咸豐皇帝遭陽九之運,內憂外患,而能任賢擢材,洞觀肆應,轉危為安。倘使假年御宇,安有後來伏患?
 
 史學家探討歷史事件,所依據的就是文獻檔案。舉凡實錄、起居注冊、上諭檔、宮中檔硃批奏摺、軍機處檔奏摺錄副,以及清史館紀、志、表、傳等稿本,都是可信度較高的文獻檔案,《咸豐事典》所列歷史事件,主要就是取材於這些文獻檔案,以還原歷史,咸豐一朝的掌故,不可從闕,通過這部事典,有助於勾勒出咸豐朝的歷史發展輪廓。
 

精彩試閱

【清文宗】
 
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奕?(1831~1861)是宣宗道光皇帝(1782~1850)第四子。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1831.07.17),奕?生於圓明園湛靜齋。生母是原任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追封承恩公頤齡之女全貴妃鈕祜祿氏。道光十六年(1836),皇四子奕?六歲,開始就傅。是年四月初三日(1836.05.17),命皇四子奕?與皇五子奕?(1831~1889)入學讀書,以杜受田為皇四子師傅,徐士芬為皇五子師傅。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1646.08.07),道光皇帝遵照儲位密建法,以硃筆滿漢文親書「皇四子奕?立為皇太子」(duici age i ju h?wang taidz de ilibu),以漢字硃書「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02.25),道光皇帝居圓明園慎德堂,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內務府大臣文慶,宣示密建儲貳滿漢硃諭,立皇四子奕?為皇太子。同日,道光皇帝賓天。正月二十六日(1850.03.09),皇四子奕?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咸豐元年。
 
 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儲位密建法是雍正初年以來的祖宗家法,皇帝以硃筆滿漢兼書。道光皇帝將立皇太子硃諭和封親王硃諭一同放置建儲匣中,曾被史家解讀為舉旗不定的建儲之舉。一匣二諭,是道光皇帝的創舉,然而是否能反映立儲過程中的矛盾心情,仍有待商榷。
 
 歷史小說對咸豐皇帝的嗣統,頗多著墨。傳說道光十二年(1832)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生皇六子奕訢(1832~1898),漸長,頗英異,道光皇帝愛之,欲立為皇太子,以奕?居長,無失德,故逡巡不決。全貴妃隱知其意,謀酖奕訢,以絕後患,奕?不忍,陰告之,得不死。又傳說道光皇帝生病期間,曾召奕?、奕訢入對,奕?、奕訢各請命於其師。奕訢師傅卓秉恬教以皇上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師傅杜受田則云條陳時務,阿哥知識萬不及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果如其言,皇上大悅,以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奕?十六歲,奕訢十五歲,又同得父愛,建儲確實頗費躊躇。然而小說歸小說,歷史歸歷史,傳聞之詞,文獻無徵,不足以採信。
 
 《清史稿》記載奕?自六歲入學,杜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擒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儲位遂定。檢查《實錄》、《起居注冊》,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初八日(1846.04.03),道光皇帝由圓明園啟鑾。三月十二日(1846.04.07),祗謁西陵。三月十五日(1846.04.10),駐蹕南苑,此時草木繁茂,牲獸尚多。三月十七日(1846.04.12),行圍。《起居注冊》記載:「今日行圍,御鳥槍伊昌阿槍獲一兔,著加恩賞穿黃馬褂。」並無諸皇子參加行圍捕獲鳥獸的記載。諸皇子皆受良好教育,奕?書法尤佳,生性仁孝,並無失德。朝鮮《哲宗實錄》記載:「聞新皇性仁厚,民亦愛戴云矣。」立奕?為皇太子是道光皇帝慎重的選擇。
 

產品規格

書號:N2009

裝訂:精裝

尺寸:15 × 21 × 1.5 cm

類別:史地類

分類號:627.71

頁數:280頁

重量:39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6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