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期刊(第12期/2011春)



作者:王智明、、等

出版日:2011/06/01

定價:350元

優惠價:79折277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21世紀初,「攤解歐洲」成了各方學者探討「歐洲」歷史與當代意義的常見主題。2001年在歐洲文化之都,荷蘭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術館還策辦了一場「Unpacking Europe」的大展。當一個過熟的歐羅巴開始自我攤解的同時,「東亞知識分子企圖在區域整合的浪潮中重新集結,跨越語言與國界,協力建構一套關於自我的敘述與論述」(見王智明,本期「情感的亞洲」專題導言)。前者,歐羅巴的攤解,我感到有些魅力。後者,亞細亞自我建構的論述,我始終未曾入門。自捫:有啥痛感或快感,是在亞細亞的名目下感受的?不曾。不過,身為門外漢,對於紛紜的亞細亞主義或亞洲論述,自有一套簡便的觀察:這些論述各自創作了什麼情節的敘事?召喚著啥樣的團結與使命?有了情節結構(narrative),有了召喚作用(mission),大約即是所謂的mythos,我不大願意沿用「神話」這麼個帶有「不真」意涵的中譯,因為「信以為真」的情感投資才是mythos的前提,而建構或是攤解,在情感政治與敘事競爭之外別無超然判讀的法庭。於是,或許可以用「mythos研究」(mythology)的觀點探問:亞細亞敘事的主角如何是受害者或勝利者(victim or victor)?召喚的是進取領導權或是塑造同源團結(heg emony or homogeny)?其種族、階級、性別的形構?如何辨識內部異己或是表現排外(xenophobia)?甚至試問,當「歐洲中心主義」(Euroc entrism)成為爛熟的批評標籤之時,「亞洲中心主義」(Asiacentrism)這個陌生的指稱能夠有什麼意思?本期專題一「情感的亞洲」集結了三篇論文以及一個論壇,並未牽涉什麼亞細亞主義的體系,局部而錯綜的旨趣卻透顯著亞洲想像之下潛藏的創傷記憶,以及情感亞洲的困難。我謝謝王智明編委的專題策劃以及為專題文章精心書寫的導言。
 
本期第二個小專題,「運動文化」兩篇研究取徑不同的論文,為本刊帶來一個容許跨領域延伸的文化研究議題,我謝謝客編蘇碩斌的策劃與導言。
 
論壇「山寨精神與文化回擊」,2011年文化研究年會上的引言稿,像是四碟各具風味的前菜,令人意猶未盡地等候這個主題上更為深廣的文化(史)研究。對於智慧財產權或所謂版權所有(copyright)的侵犯,在17世紀的英國即稱「海盜」。18世紀初英國安妮女王時代首度立下制裁的法令(Statute of Anne, Copyright Act 1709)。一些精彩的文化史研究(Robert Darnton, Adrian Johns...),令我們瞭解,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及其肇致的法國大革命,都因為波瀾壯闊的「海盜」事業而成為可能。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海盜」更是革命性的,盜版倫敦的出版物,是反叛的行動,也是起義的號召。Johns的兩個篇章標題響亮不下於「山寨中國」:"The Piratica lEnlightenment"、"Making a Nation",海盜啟蒙運動的歐洲,海盜立國的美國,都可與當代「山寨中國」互為歷史縱深。若如此,則山寨或海盜,不局限於挑戰資本主義商事法的非法性,也應同時是對教權、君權、黨權檢禁言論箝制思想的突破與顛覆,例如對黨國壟斷媒體以及防火長城屏蔽言論的挑戰。
 
丸川哲史、鈴木將久的評論:〈劉曉波的「民主」及其他〉原本是東京岩波書店出版《劉曉波文集》的一篇「解說」。在本刊這一期刊出,使我們必須回頭提及本刊第11期子安宣邦的評論:〈劉曉波:作為我們的問題-重讀《從天安門事件到「08憲章」》〉。在這篇文章的註5(頁220),子安宣邦嚴厲地指控:
 

在岩波書店的《劉曉波文集》中,收錄了批判劉曉波與「08憲章」及劉曉波獲諾貝爾獎一事的丸川哲史、鈴木將久的「解說」。岩波書店是帶著惡劣的政治意圖發行此書,把附帶了批判劉曉波及其獲諾貝爾獎一事的書呈現給讀者。岩波書店以及中國政府的代言人丸川、鈴木等,對於支持身處獄中的劉曉波的人,以及期待中國民主化得以進展的人而言,不啻是潑了一盆冷水……。

 
對於子安宣邦在第11期的評論,我欣賞而且帶著敬意。至於他對岩波書店以及丸川、鈴木兩位作者的「解說」那麼嚴厲的指控是否公允,必須由讀者仔細閱讀領略兩篇評論的旨趣之後自行判斷。在我的閱讀,丸川與鈴木〈劉曉波的「民主」及其他〉是一篇頗有助益的「解說」,但確實也有著令人感到詫異的一些「短路」。首先,兩位作者假定「08憲章」即便受到檢禁但應有廣泛流通,儘管有一萬多人連署,他們感興趣而提出來揣測的問題竟是:沒有連署的大有人在,為什麼?然後在沒有連署的人中舉一些代表性的,例如秦暉,找出其先前商榷「08憲章」的評論文字,於是建構出他不簽署「08憲章」的代表性見解。這般特定方向的揣測,以及由公領域討論文字跳躍到「不簽署」的個人動機歸因,不能說沒有些突兀。第二節評介劉曉波的現代中國觀:文革、毛澤東與共產黨,「解說員」多處捲起袖子親自上陣,直接批駁劉曉波的論點,而反駁意見又稱不上高明或深刻,徒然予人因襲特定立場而批評的印象。例如,劉曉波主張廢除城鄉二元戶籍,評論作者卻反駁「若廢除城鄉戶籍制的話,流亡的農民導致城市貧民區化的危險性很大。……不得不設想在土地政策方面,仍舊需要一個位居中心的主體。這點和必須以強制手段來實行『計畫生育政策』的現實情況也有關連」。又例如,劉曉波在政策上建議農地私有化,「解說」作者指責這個主張「脫離現實」,因為:「土地公有制乃是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這個制度深植於太平天國、孫文及之後的毛澤東也承繼的大同思想傳統中」。且不論將孫文(平均地權的土地徵收法、就價徵稅、漲價歸公皆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與毛澤東(人民公社)鼻子眉毛一把抓的謬誤,丸川與鈴木無視於自戰國以降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不是太平天國「天朝田畝」那般短暫的土地公有制,而是「民得買賣」的土地私有制度。這項歷史現實,曾經在50年代以迄80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界關於「從封建體制到資本主義的過渡」幾波大論戰裡構成極不方便的案例,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上「該」如何的歷史「過渡」,在中國卻並非像歐洲的兩百年,而是很難解釋的兩千年。我們可以反問,到底是劉曉波,還是丸川、鈴木「脫離現實」?
 
丸川、鈴木在「解說」的第一節裡花了功夫推測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性:「與其說這個諾貝爾和平獎是肯定劉氏的言論活動,毋寧說讓人強烈感到對抗中國政府的脈絡」;歸結出:「與西方世界奉為理想的國家型態不符的政府所施加的迫害,才是頒獎與否的關鍵點」。於是大致呼應了中國政府「授與劉曉波和平獎是褻瀆該獎」的論調。這樣的議論無所謂謬誤,也早已爛熟,我沒有反對意見,意外的是,這是「解說」作者呈現諾貝爾和平獎政治性的唯一角度。事實上,在劉曉波獲獎之後,這款議論在許多角落裡受到某些左翼意見人士複誦。Tariq Ali的評論"The Nobel War Prize"可作個代表性的例子,從劉曉波刻意諷刺誇張的訪談對話裡抽出「中國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能實現一個真正的歷史變革)」的話語,或是肯定小布希先發制人的反恐戰略沒錯、贊成北約在阿富汗的介入等等意見,遽爾以「新保守主義」(neo-con)標籤劉曉波,並據以質疑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正當性。誤導的是,諾獎委員會當然並非因為這些被搜掘出來的意見而授獎,而授獎的理由,Ali之類的評論卻不認為值得正面一述;而且意味著,對於那些在威權體制下因言論獲罪繫獄的人,因為他們跟我們政治立場不同,所以沒有聲援的義務。相較之下,丸川、鈴木的「解說」雖也複誦類似質疑諾獎政治性的議論,對劉曉波卻不算那麼粗暴。並讀本期這篇評論跟上一期子安的評論,大約可以領會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事件所引起的爭議脈絡與不同感受。
 
最後,幾句卸任感言。自2003年本刊創刊籌備,迄今八年,從無到有,一期期地豐富這份國際華文的文化研究刊物所呈現的內容與面貌。我要謝謝創刊編委:尚仁、志明、宏倫、小虹、紀蕙、裕棻,稍後加入的歷屆編委,澎生、宗儀、智明、建宏、文玲,以及常相左右的工作伙伴,執行編輯惠敏、美術設計允華。與你們共事的點滴,都將是我懷念的珍藏。也讓我對八年來受本刊委託、無酬貢獻心血的眾多審稿人表達衷心的感謝。過去這一年本刊進稿量顯著增加,這意味著編務的日趨繁重,讓我再度謝謝紀蕙慷慨承接主編職務,也祝福留任以及新加入的新屆編委。
 
過去數年,我們持續耳聞一些類似的懷疑或批評:這份刊物會不會太過艱澀,偏好哲學或思想性論文,不夠反映文化研究的某些領域?回顧這十二期的內容目錄,本刊呈現了相當廣泛的、跨越人文與社會的研究議題與研究方式,否則也不會同時成為受TSSCI及THCI Core收錄的少數期刊之一。但更重要的一點,讀者可能未必明瞭:主導刊物內容與樣貌的主要力量不在於主編或編委會,而在於來稿。有了來稿,編委會媒介同儕審閱與對話的職能才啟動。因此若有「不夠反映文化研究某些領域」的印象,編委會未必有能力回應與改善,只有該領域的研究創作能量與投稿意願能夠造成改變。因此,無須懷疑,歡迎賜稿!
 
朱元鴻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譯者簡介
 
丸川哲史 MARUKAWA Tetsushi
 
任職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教養設計研究所。著有《魯迅和毛澤東》(2010)、《台灣國族主義》(2010)等;譯有溫鐵軍的《為中國,農業農村問題是什麼》(2010);編有《竹內好撰集1、2》(200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成員。
 
鈴木將久 SUZUKI Masahisa
 
1967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現任日本明治大學教員,專攻中國大陸的現代文學。中文的文章有〈竹內好的中國觀〉(《二十一世紀》第83期,2004年),〈背叛的政治學-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者穆時英的選擇〉(《新文學》第3輯,2005年)等。
 
山田獎治 YAMADA Shoji
 
日本國際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兼海外研究交流室室長(2011年起)。筑波大學取得學士及醫學科學碩士學位後,任職日本IBM公司四年,1992年在筑波大學科技學院電腦科學系擔任研究助理,1996年在日本國際文化研究中心任副教授。1998年取得京都大學資訊工程博士學位,著作包括有:Shots in the Dark: Japan, Zen, and the Wes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海賊版」の思想―18世紀英国の永久コピーライト闘争》(「海賊版」的思想:18世紀英國無止盡的版權鬥爭)〈みすず書房,2007);《禅という名の日本丸》(以禪為名的日本丸號)(弘文堂,2005);《日本文化の模倣と創造―オリジナリティとは何か》(日本文化的模仿與創造:原創性為何?)(角川書店,2002)等。
 
王智明
 
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亞裔美國文學、保釣運動、文化研究以及離散論述。編有《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與謝小芩和劉容生合編,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研究論文散見中外學術期刊:《中外文學》、《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以及American Quarterly等。目前正在進行關於亞裔離散文學與台灣外文系學術史的相關研究。
 
朱惠足
 
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資訊研究所博士,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與後殖民文學、沖繩與台灣文學比較研究。著有專書《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麥田,2009)。
 
何春蕤
 
台灣中央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講座教授暨性/別研究室召集人,曾任文化研究學會第四屆理事長,在文化研究及性/別研究領域耕耘相關議題二十餘年,針對文化、身體、情感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連著作及編纂專書近20冊。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性別政治與全球治理。個人簡介可參考:http://sex.ncu.edu.tw/members/ho/index.htm。
 
宋堯璽
 
現就讀廈門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班。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公民理論。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是19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特別是帝國與現代西方醫學的關係,探討焦點集中在兩個相關的主題,一是19世紀英國在中國的醫療活動,再則是英國熱帶醫學的早期歷史。
 
李明皓 Christopher Lee
 
加拿大卑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同時擔任該校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副院長。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亞洲離散研究、美國研究以及批判理論。甫完成的書稿將於明(2012)年由史丹佛大學出版(標題暫定為The Semblance of Asian America)。近期的研究從移民者殖民主義,以及冷戰時期文學理論的跨太平洋流通等角度切入,檢驗並探討了「亞洲性」(Asianess)的形構。
 
沈思
 
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曾赴瑞典林雪平大學(Linköping University)一年進行學術交換,現為加拿大卑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語文學所碩士生。
 
汪宏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在文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理論等,尤致力於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之研究。除了台灣的國族問題外,近年來將觸角延伸至中國與日本,探討東亞現代性當中的情感與價值觀問題。
 
林文蘭
 
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2010),博士論文題目為:「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目前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與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助理教授。研究興趣有:原住民當代處境、教育與階層、族群與文化、經濟與工作、運動社會學。
 
林志明
 
出生於1965年,台灣台中市。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於90年代留學法國,1999年獲得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台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美學、法國當代思潮、藝術理論。同時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家及策展人,最近完成的策展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9年AAM MUSE silver award)及2010年台中國美館《數位之手》。2011年夏天和Dominique Païni共同策畫了台灣藝術家謝春德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個展《春德的盛宴》。
 
林淑芬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歷史事件與政治主體化。
 
b>許佩賢
 
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職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專攻台灣教育史,希望透過教育史考察國家如何形塑符合自己統治需要的人民,同時也關心地方社會因為新式教育而帶來的改變。
 
陳光興
 
任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同時負責亞太/文化研究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成員,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期刊共同執行主編。著有Asia as Method: Towards Deimperi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2006)、《帝國之眼》(2003;漢城,韓文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主逃逸路線》(1992);共同編有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1996)、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998)、《陳映真:思想與文學》(2010)、《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2010)、《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歷史方法》(2010)、《異議:台社思想讀本》(2008)、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2007)、《Partha Chatterjee講座:發現政治社會:國家暴力、現代性與後殖民民主》(2000)。近兩年,參與推動「西天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與「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彭明偉
 
1973年生,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目前為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魯迅、周作人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台灣文學等領域。
 
張慧瑜
 
1980年生,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中國電影史、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近期發表:〈「被看」的「看」與三種主體位置:魯迅「幻燈片事件」的後(半)殖民解讀〉、〈彌合斷裂與暴露傷口:關於「建國六十年」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兩種歷史敘述〉、〈「重寫歷史」與新主體的浮現〉、〈從主旋律到主流大片的嬗變〉等論文。
 
彭麗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主要個人著作包括:《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The Distorting Mirror: Visual Modernity in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Cultural Control and Globalization in Asia: Copyright, Piracy, and Cinema (Routledge, 2006),以及Building a New China in Cinema: The Chinese Left-wing Cinema Movement, 1932-37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2)。
 
馮啟斌
 
政大新聞系學士,現就讀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主要研究興趣為日治時期台灣史,近代日本思想史。
 
黃建宏
 
四年在台中的大學生涯專事修習化學,服完兵役後,便決定前往巴黎繼續進階的學習。當時在我未來的研究計畫中,我徘徊在哲學與電影之間,後來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Jacques Rancière在電影筆記中的文章。他便成為我日後的論文指導老師。2004年,我結束學業,拿到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博士的文憑,現任台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繼續從事關於影像的研究。同時也書寫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另外,從事過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布希亞與洪席耶等人著作翻譯。著作有2009年的《COQ》以及2010年的《一種獨立論述》。於2007年開始接觸策展,國美館線上展覽「Ex-ception」、2009年的「S-HOMO」、2009年九月展出的「後地方:post.o」、2010年與中國OCAT合作策展「電影」,以及2011年與後藤繁雄合作策展的「渾變」展。
 
蔡明發
 
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群主持人,社會系主任暨文化研究學程召集人,同時擔任非營利視覺藝術機構Visual Arts @ Temenggong理事會主席,並與陳光興共同擔任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執行編輯。
 
蕭旭智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博士論文:《非理死:死亡政體與生命政治的現代轉換》。研究領域為社會思想史、當代社會理論與文化社會學。
 
藍弘岳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17世紀以後的日本思想史、日本漢學、東亞思想文化交流史。著有〈「神州」「中國」「帝國」-會澤正志齋的國家想像與19世紀日本之亞洲論述〉(《新史學》,2011年9月)等論文。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專題一:情感的亞洲
 
專題序…………王智明
 
論文
 
從「戰爭的記憶」到「記憶的戰爭」:宋澤萊、陳映真與目取真俊的二戰記憶書寫…………朱惠足
 
評論論文
 
「現代」主體的浮現與「現代性/亞洲」傷口的彌合:《南京!南京!》的文化症候…………張慧瑜
 
評論
 
作為隱喻的亞洲…………李明皓著,沈思譯
 
論壇
 
敬重與惜別:感知亞洲的可能與方法
 
「亞洲」的記憶/技藝:張承志《敬重與惜別-致日本》讀後…………林淑芬
 
「恐怖主義」文學的異端:張承志《敬重與惜別-致日本》讀後…………彭明偉
 
貼近與錯身:作為情感的亞細亞…………王智明
 
亞洲能否誕生團結的話語?-從張承志的亞洲觀出發…………宋堯璽
 
如何亞洲、什麼情感:思考的局限與知識的困境…………陳光興、汪宏倫、藍弘岳
 
專題二:運動文化
 
專題序…………蘇碩斌
 
論文
 
作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與殖民地台灣…………許佩賢
 
棒球文化:紅土場上的原住民文化展演和運動儀式…………林文蘭
 
論壇:山寨精神與文化回擊
 
山寨中國…………何春蕤
 
智慧財產權與創意經濟…………彭麗君著,蕭旭智譯
 
海賊版與文化鬥爭…………山田獎治著,陳惠敏譯
 
創意產業中的偷偷摸摸vs.圍剿…………蔡明發著,蕭旭智譯
 
評論
 
劉曉波的「民主」及其他…………鈴木將久、丸川哲史著,馮啟斌譯
 
書評
 
評介《凌駕諸民族:技術、環境與西方帝國主義,1400年至今》…………李尚仁
 
展評
 
NSK國家在台北的「Real Wince」…………黃建宏
 
封面作品創作者謝春德和他的創作…………林志明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LA012

裝訂:平裝

尺寸:17 × 22 × 1.55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

頁數:336頁

重量:56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471902500444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