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黃新生
1947年生於山東,長於台灣,負芨美國,或西北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博士學位。自少年時期即是胡適迷,立志進修,遂由軍官轉業教授,又因緣際會轉任文官(新聞局處長)在隨緣進入新聞界(電視電影部經理)。著(譯)作有:《媒介批評:理論及方法》、《廣播與電視》、《媒介分析方法》。
出版緣起
徐 序
自 序:鑽破亦在我
第一章 新聞部的結構與角色
一、美國的模式
二、台灣的三台模式
三、結 語
第二章 新聞製作的流程
一、美國電視新聞部
二、台灣電視新聞部
三、結 語
第三章 電視新聞的裝配組合
一、基本的裝配組合
二、裝配組合的變型
三、現場立即報導
四、結 語
第四章 電視新聞的定義
一、一般的新聞價值
二、界定電視新聞
三、新聞的呈現
四、結 語
第五章 採訪新聞的訣竅
一、新聞採訪三階段
二、例行的新聞採訪
三、突發的新聞
四、街頭群眾運動
五、結 語
第六章 新聞攝影學問大
一、視覺思考的能力
二、ENG與新聞攝影
三、團隊的默契
四、固定的採訪搭檔
五、新聞攝影的要領
六、原音重現
七、微波傳送畫面
八、結 語
第七章 撰寫新聞稿的要領
一、電視新聞的特色
二、電視新聞的結
三、口語對話的寫作風格
四、旁白與畫面孰先
五、先聲奪人的原音
六、新聞寫作實例
七、結 語
第八章 新聞訪問的技術
一、訪問前的準備
二、新聞訪問的類型
三、提正確的問題
四、拍攝新聞訪問
五、剪輯新聞訪問
六、結 語
第九章 編輯新聞的原則
一、取捨新聞的標準
二、選擇頭條新聞
三、新聞的段落
四、新聞的節奏
五、編輯台作業
六、維護新聞信譽
七、結 語
第十章 衛星與電視新聞
一、衛星傳播的要件
二、進入衛星時代
三、其他國際衛星系統
四、國營與私營衛星系統
五、接收國際新聞
六、新聞採訪的傳送
七、衛星現場報導
八、衛星新聞蒐集車
九、結 語
第十一章 新聞主播面面觀
一、主播的條件
二、明星主播的困擾
三、其他的主播模式
四、台灣的主播問題
五、結 語
第十二章 電視新聞贏的策略…167
一、動員有能之士
二、強化在職訓練
三、建立專業標準
四、製造新聞話題
五、促銷主播群
六、打亂市場次序
七、以獨家新聞取勝
八、結 語
附錄 電視新聞編採手冊
陸放翁有一首詩最適合形容我寫這本書的心情:
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
近幾年來,我有機會參與電視實務的工作,極力推動新聞製播的專業化,執著專注之情彷彿是「作繭自纏裹」。一九八八年一月至一九九一年六月,我擔任電視台新聞部經理的三年半期間,力行實踐新聞專業化,期使電視新聞媒介真正成為社會公器,反映民主社會的脈動。雖然我經歷很多的困難與阻擾,承受不少的壓力與屈辱,可是因而引發三台新聞的良性競爭,奠立的專業規範制度,至今仍被電視界與學術界津津樂道,讓我覺得功不唐捐,無怨無悔。
我調離新聞部之後,有較多的時間思考反省,為台灣的電視新聞把脈診斷,得出的結論是:電視新聞體質虛弱,中氣不足,關鍵在於專業觀念不彰顯,專業制度未奠基,以及專業作為受排斥。於是,我決定著手撰寫本書,希望藉著書中闡述的專業觀點與作法,孵育無數的「春蠶」,有朝一日「眉羽成」化為蝶,帶來一片美麗繽紛。
既然本書的主題是電視新聞的專業化,那麼讀者或許會問:何謂「專業化」?對於專業化一詞說得最簡明扼要的莫過於我的朋友李金銓教授。他在《吞吞吐吐的文章:新聞圈與學術界》一書中寫道:「『專業化』有幾道關口——理論知識,長期訓練,嚴謹的道德規範,以公利為目的——分寸極嚴,理想極高。」唯有通過這幾道關口,新聞人員得以揭起專業自主的大旗,不受外力操縱,不為政治干預所屈服。換句話說,一個專業的電視新聞人員與機構要以專業意理為依歸,而不是藉機累積個人政治資源或服務黨派私利。
在此,我要感謝一些朋友與同事的支持協助,讓我如期完成本書的寫作。有的贈送參考書籍資料,有的提供寶貴的意見與經驗,在在溫暖了我的心靈,鼓舞了我的意志。政大陳世敏教授的推薦,使本書得有機會問世,情誼可感;徐佳士老師慨然賜序文,讓拙作生色不少,前輩風範可佩。最後,我要特別指出,本書有些專業觀(理)念是受教於新聞界的前輩張繼高先生。張先生是一位飽學之士,也是一位有教養的紳士,我在求學期間及進入電視界前後,有幸得到他的指導與期勉,真是畢生難忘的經驗。
黃新生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一日
在台灣,或者在世界上大部分其他地區,在傳播理論和實務兩方面都有深厚素養的人士是十分稀少的。這些稀有動物能在這兩方面(甚至可以說是兩個領域)都著書立說,且同樣出色,更加少見。
我拜讀這本《電視新聞》的校對稿時,一直都處於驚喜之中,因為黃新生博士在寫作方面,我一直以為他是一位傳播理論的耕耘者。他七、八年前的傑出著作《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民76年)就給了我這麼一個印象。以後再拜讀他的一些論文及譯作,這個印象就更為深刻。黃博士雖然也主持了好些年月的電視新聞實務,我以為那只是一個教授對社會的服務而已。在知道他寫《電視新聞》時,我還以為又有一本媒體理論要問世了。誰知道他興致勃勃地產生了一本大談媒體實務的書。
令人非常高興的是,他沒有留戀在象牙塔裡,而是積極地根據他豐富的媒體經驗,相當細膩地介紹了這門受到很多方面注視的行業。此舉令我十分欣賞,更值得今日台灣學界和業界不同層次的人們來歡迎。傳播學界的教師有了一本值得參考的著作,學生和打算以電視新聞當作事業來幹的青年,有了一本入門的書。業界的實際新聞工作者、和主管人士更能在本書中得到一些如何工作和如何規劃督導的寶貴啟示。
這本書還相當生動地描畫出怎樣把電視新聞建立為一個專業的具體途徑。而如何專業化,正是今日台灣電視新聞因為媒體擴張而迅速變成一個龐大的就業園地時,所十分迫切需要廣為進行的工作。
本書作者固然沒有在這兒討論理論問題,但他鑽研理論的嚴謹思考方式和態度,無疑有助於這麼有系統且有深度地來處理這個主題。而本書讀起來這般容易瞭解,當然是因為他原本也是一位新聞記者。
徐佳士
民國八十三年初春於新店山居
【序者簡介】
徐佳士,曾就讀美國明尼蘇達及史丹福大學,獲傳播學碩士學位。曾任政大教授兼新聞學系及新聞研究所主任、政大文理學院院長及考試院考試委員等職。現任政大兼任教授。主要著作有《大眾傳播理論》、《大眾傳播的未來》、《符號的陷阱》、《符號的遊戲》、《模糊的線》及《大眾傳播八講》等。
新聞部的結構與角色
電視新聞是團隊合作的產物。從採訪到製播的流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完成不是以「獨行俠」的方式,靠單槍匹馬可以竟其功的,相反的,電視新聞的製播自始至終牽涉了眾多人員,各司職責,執行不同的角色,聲光畫面才得以呈現於螢幕上。
其實,團隊運作的「合群性」是製播電視新聞的特色,迥異於其他的大眾新聞媒介。「印刷與廣播的新聞記者無論是撰稿或報導,主要是單獨進行工作;雖然在各個階段有其他人參與,可是新聞最後的產品實質上是個人的作品。」
個人獨特的風格易於表現,而團隊精神的發揮難乎其難。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電視新聞部如何配置適當的角色與組織結構,才能群策群力,使團隊順利運作,製播高品質的新聞?
一、美國的模式
美國電視新聞部由於市場大小的分別,其工作人員與組織結構差David Keith Cohler, Broadcast Journalis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5), p. 188.異極大,有些新聞部人手不足,工作人員必須兼職代辦,採訪剪輯播報得集於一身;有些新聞部人員眾多,職務專精,分工細密,各有所司,他人不得越俎代庖。因此,以下所列的角色分工因各電視台大小有別,或兼併職務而精簡,或分工細密而擴編,情況不一。
新聞部主任(news director)
是新聞部的最高主管,負責新聞之成敗,人員的聘任與解雇,預算的爭取與控制。有些新聞部主任參與記者的採訪會議,了解日常新聞工作進展,但不捲入例行工作細節中,只在同仁爭執新聞、難作取捨時,才出面擔任最後的裁決。新聞部的結構與角色
執行製作人(executive producer)
新聞部主任無法事事躬親,所以日常的新聞運作往往由執行製作人負責,包括執行新聞部主任的政策,督導各節新聞的製作人遂行工作,審看重要的新聞稿內容,預作長程的採訪轉播計劃等等。其角色好比是新聞部的「管家婆」,大小事務都掌管。曾經擔任美國ABC電視聯播網新聞執行製作人魏思亭(Av Westin),認為執行製作人有五項基本職責,依其重要順序分別是:
1新聞記者。
2計時員與後勤專家。
3財務管理人。
4創新者、表演者、宣傳員。
5心理醫師,有時候是「牧師」。
魏思亭對執行製作人的職責加以解釋,他說執行製作人:
……首先,必須是一位新聞記者,關切新聞內容與新聞的相關重要性。不過,尚得具備其他要件。一旦決定傳送新聞的最佳方式,接著要考慮的是後勤和科技問題:應該以衛星或包機傳送?旁白部分能不能另外以電話傳達,以便在畫面送達前可以先作審查?畢竟截稿時間永遠不變,浪費時間尋找航行時刻表或傳送線路上,會使新聞判斷的時間為之減損。
財務管理是執行製作人的第三項工作……執行製作人每天必須花時間評估新聞在經費上的相對價值,以決定是否值得採訪報導。
……常常,沒有太多時間衡量成本因素,因為延遲決定即表示錯過傳送新聞錄影帶的班機,或表示衛星線路被敵對的電視台搶先佔去。類似的決定得經常迅速下達。
執行製作人的第四類工作是創新者、表演者與宣傳員。編排新聞播出需要一些表演者的才分。如果是獨家新聞,……可能要排在前面播出,以吸引觀眾的注意……有時候在新聞部內與對手之間,為團隊的努力成果大作宣傳是很重要的。稍做自我吹噓與獎勵部屬是有益的,特別是搶得「獨家新聞」的時候。
執行製作人有創新的空間……表演技術……不得扭曲新聞資訊。在限制內,執行製作人仍然可以嘗試。
執行製作人第五類工作是擔任心理醫師。此工作花費較多時間,若要組織運作順暢,是值得花時間的。一位大牌記者不滿意當天的採訪安排,可能需要安撫。兩位記者為是否採訪到「獨家新聞」而發生爭執,對於未受肯定的記者必須好言安慰。自我本位在新聞事業隨處可見,心理學是使事情推動順暢的重要因素。
製作人(producer)
如果一個電視台每天播出兩節新聞,通常就配置二位製作人,各司一節新聞,負起成敗的責任。製作人得掌握某節新聞的全般狀況,選擇新聞,安排播出順序,決定新聞長度,掌握製作風格型態,以及督導新聞的播出。一般說來,製作人是中級管理人員,對上與主任和執行製作人商議新聞的取捨,對下則與採訪調派編輯(assignment editor)討論採訪派遣事宜。值得注意的是,新聞製作人是一種很重要的制度,一節新聞的內容與製作事宜多由製作人決斷,採訪什麼新聞,如何採訪,由誰採訪,新聞播出順序,每條新聞的時長等等,必須由新聞製作人衡量決定。這樣看來,新聞製作人是一節新聞的指揮官,要下達命令,使工作人員執行任務,又是一節新聞的組織者,將人員/設備/資源加以整合,開發出該節新聞的特色。
總而言之,製作人是一節新聞的「老大」(boss),也是「管家婆」,扮演的角色既重要,又繁雜。有人觀察美國地方電視台新聞部,發現製作人從事的日常活動如下:
製作人上班後便與採訪編輯和前一節新聞製作人交接晤談,以了解情況,然後檢看新聞通訊社電報稿與其他新聞來源,找尋新聞點子,並且對正在發展中的新聞補充最新資料。如果前一節製作人在播出前編排新聞發生困難,製作人可能助其一臂之力。製作人開始排列自己新聞節次的大要,包括各條新聞的順序與長Av Westin, Newswatch(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2), p. 59~61.度,以及可能用到的圖卡,幻燈片,單張的畫面等等。製作人會參加管理階層日常的簡報,討論當天的新聞大要,意義與順序(此時各製作人之間經常會展開討價還價——每位製作人試著為各自的新聞節次爭取最好的新聞)。製作人開始撰寫新聞的開場白和轉接語。製作人會交給主播一份當天的新聞播出順序表與新聞角度,也一併交給主播撰稿任務。製作人會找採訪回來的記者,討論新聞稿的撰寫與組構方式,並且按時整合新聞素材,以便於各個參與人員進入狀況。然後製作人坐鎮於副控室,督導技術上的執行與新聞的實際播出。在此過程中製作人也許得當機立斷,決定修改新聞稿。最後,製作人對於播出的新聞予以批評,並且讓下一節新聞製作人(如果有的話)進入狀況。
採訪調派編輯或經理(assignment editor or manager)
這位編輯掌理「採訪調派桌」(assignment desk),負責新聞採訪的計劃,派遣與執行,是整個新聞部消息來源進出的主要管道,也是新聞部運作的成敗關鍵。
採訪調派編輯所扮演的角色與台灣的電視新聞部採訪組組長不盡相同,前者只管調派記者出勤採訪,不負責審查記者的新聞稿,而後者一手抓採訪調派與新聞內容。
較具規模的採訪組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運作,有不同的採訪編輯輪值,包括「大夜班採訪編輯」(the overnight assignment editor)(從清晨4Richard J. Goedkoop, Inside Local TV News(Wisconsin:Sheffield Publishing Com., 1988), p. 29~30.時至8時),「日班採訪編輯」(the dayside editor)(從上午7:30或8時起),以及「夜班採訪編輯」(the evening assignment editor)(從日班採訪編輯下班後接手至清晨4時)。當然,這種全天候的輪值彷彿佈下天羅地網,任何時候可以接收與追蹤新聞線索,以免漏掉重要的新聞。
採訪編輯的工作非常繁雜,是新聞記者/後勤專家/心理醫師/企劃師等等角色的綜合體。首先,採訪編輯應該是一位採訪經驗豐富,頭腦清楚的新聞記者,對事件的新聞價值有高度的專業判斷能力,知道什麼事件值得派遣記者赴現場採訪。同時,採訪編輯對於派遣在外的記者要能保持連絡,時時掌握其情況,適時給予支援或調派臨時任務,或甚至應採訪記者之要求準備背景資料,參考畫面,以及代約受訪人等等。其次,機動因應突發新聞(breaking news),迅速派記者採訪,是採訪編輯的至要工作。突發新聞因應得宜不是臨時打爛仗,而是靠平時的準備,訓練,新聞預判與安排。最後要指出的是,採訪記者的士氣之高低往往影響新聞的品質。士氣高願意衝刺,反之,士氣低落交差了事。所以,採訪編輯得知人善任,了解各個記者的能力、性情與優缺點,或適時打氣、給予鼓勵,或疏導怨氣、使之心理平衡,皆有助於打勝採訪戰。
新聞記者與攝影記者(reporters and photographers)記者在採訪編輯的指揮下從事新聞採訪的工作。以美國電視聯播網而言,新聞記者派駐全美各地以及各國重要都市,受紐約的採訪編Ted White, Adrian J. Meppen and Steve Young, BroadcastNews Writing, Reporting and Production(New York: MacmillanPublishing Com., 1984), p. 138~139.Westin, p. 73~75.輯或製作人指揮,交付任務;其採訪的新聞主題與方向,大致由遠在千里之外的總部(新聞部)決定。不過,一般而言,製作人或採訪編輯多喜歡記者自動自發,主動挖掘新聞線索,找出獨家新聞。
在規模大的電視新聞部,有些記者是按專屬線路(beat system)分配採訪工作,也就是將某特殊地點(geographic location)或某一類型新聞(type of story),如市府新聞/犯罪新聞/消費者事件等,分配給記者固定採訪。但是大多數的記者分配為一般性採訪工作,無特定路線,由採訪編輯視當日情況調派任務。
在一般的情況下,文字記者接受採訪編輯交付的任務後,會以電話連繫了解狀況,約好受訪者,與攝影人員赴新聞現場。最後,在截稿時間之前要交出完整的新聞影帶——有旁白/畫面/訪問的剪輯帶。
攝影記者——有些電視台稱之為「攝影師」(photographers)——負責技術方面的工作,包括攝取畫面與錄收聲音。「今日,一些加入公會的新聞部,其運作要求兩人一組的技術人員與文字記者外出採訪,分別由一人處理音效與錄影機,一人操作攝影機。不過,由於設備的輕便化,大多數的新聞部為一位記者配屬一位技術人員(攝影師)。有時一位攝影師單獨被派出採訪。這情形通常是不需要作訪問與現場報導的採訪,像是:體育事件的採訪或拍攝火災現場。」
一般說來,有些大規模的電視新聞部會指派「外勤製作人」(field producer)陪同記者外出採訪。外勤製作人的角色因各台而異,有的負責指揮新聞的現場採訪,而有的只督導攝影人員,取捨鏡頭。比較複Cohler, p. 191.Goedkoop, p. 34.雜的是擔任文字與攝影記者的先遣人員,做好採訪的先前準備工作,諸如:偵察地點,連絡協助單位與相關人員,備妥設備,約好受訪者,蒐集資料進行研究,或進而協助記者構思內容的架構等等。總之,外勤製作人的主要職責是陪同記者赴外採訪,擔任協助的工作。通常,外勤製作人是在聯播網新聞部設置,由專人負責,而多數的地方電視台並未設置這類職務,在情況需要下則指定記者臨時兼任。
新聞主播(news anchors)
新聞主播是電視新聞部非常重要的職務,不但薪資高得驚人,而且名氣最大,彷彿是電視台的代表人物或新聞發言人,真是炙手可熱,不可一世。
美國三大電視聯播網的新聞主播皆出身於採訪經驗豐富的記者,具有新聞專業技術,才華橫溢,企圖心旺盛。他們不但播報新聞,而且實際參與新聞的運作,親自涉入新聞的採編寫事宜,斷能力與敬業精神頗令同事佩服。至於地方電視台的新聞主播則多所迥異,往往以外表/服飾/髮型/化裝為重心,吸引觀眾的注意。
撰稿人(writers)
撰稿人擅長於新聞寫作,敏捷流暢,是電視新聞稿的捉刀人,使新聞聽起來清楚動人,展現統一的風格與特色。
在一般的情形下,只有三大電視聯播網和一些大型的電視台才設置撰稿人的職位。撰稿人接受製作人的指示,為各記者的新聞稿寫導Cohler, p. 192.言,為主播寫旁白,為播報台現場播出或棚外現場播出的記者提供播報稿,有些撰稿人還要檢查新聞播出帶的時長與圖卡上的頭銜/姓名等等。雖然這類的撰寫工作在某些電視台由新聞主播或製作人分攤,特別是聯播網的主播不願他人代寫播報旁白,幾乎都由本人親自推敲定稿,可是一節新聞所要改寫或撰寫的稿件實在太多,故撰稿人的職務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有些視台將撰稿人賦予「副製作人」(associate producer)的頭銜,以示尊重;更有些撰稿人表現優越,而被擢升為製作人。
工程人員與技術人員(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電視新聞運作上,製作人負責新聞內容的取捨,而在技術的方面是由導播(director)負責。兩者的工作職責不同,然而都是總其成的角色。
整體說來,導播是進入副控室(control room)播出新聞時的指揮官,發號施令,齊一動作,使技術上無失誤,以零缺點完成播報。詳細的說,導播從事的工作如下:
為適切地準備新聞播出,導播應該有充裕的時間閱讀新聞稿,加註記號。導播們運用獨特的符號與速記,以利於新聞播出。若事前準備不周,就容易出錯。
在大多數地區,導播不僅負責新聞播出,而且負責按鈕,向攝影師與棚內指導(floor manager)下達口令。在聯播網與大型電視台,導播有一些助理人員接受派遣。這些助理會先調整攝影機的鏡頭,備妥幻燈機和錄放影帶機,等待播出。另一位助理——稱為技術指導(technical director)——操作控制盤的按鈕,以管制錄影帶的收放,切換攝影機的畫面,啟動特殊效果。在聯播網與大規模電視台的副控室中,也有專司音效與燈光的助理人員。
此外,有一些工程人員在新聞部協助新聞的運作。他們隸屬於工程部,配置支援新聞的製播,負責新聞播出音效與畫面的品質,架設棚外現場轉播車輛與微波設備,維修各類器材等等,使新聞採訪製播的工作順利進行。有些電視台即設置「電子新聞攝影機協調員」(ENG coordinator),居中協調新聞部與工程部,便於工程人員和新聞製作人溝通意見,因應不同新聞狀況而申請使用切合需求的科技設備,以及監督指導器材的妥善使用。
以上釐列的是新聞部的一些重要角色。這些個別角色代表各個專業職位的分工,十分明確清楚,便於個人發揮特定的功能。事實上,電視新聞部組織結構發展的趨勢是分工更加精密,職務的劃分更求角色明確。例如,在新聞部主任(或經理)之下設置更多的副主任(associate news directors)職位,也在採訪編輯之下設置副採訪編輯(associate assignment editor),更設置副製作人(associate producer),分工分勞。這種分工細密的趨勢用意在於逐級授權,分掌事務,促進分層負責,發揮專業功能。不過,另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是:這些角色的工作互動關係如何呢?換句話說,分工之餘如何加以統合?如何指揮?如何協調?
現就美國一個中型(mediumsize)的電視新聞部組織結構(請參閱White, Meppen and Young, p. 244~245.Richard D. Yoakham and Charles F. Cremer, ENG: TV News and the New Technology(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5), p. 198~201.附圖一)來說明各個角色之間的指揮/協調/統合的關係。首先要指出的是,新聞部主任的主要職掌是管制新聞運作的預算/資本支出預算/人事。在主任之下設有兩位副主任,有一位負責財務/設備/行政,另一位則負責新聞的運作/採訪事宜。在這三個管理人員之下設有執行製作人,綜合新聞部各節新聞,除了直接指揮各節新聞的製作人之外,主播/體育與氣象製播人員也是接受其指令。日常的新聞採訪與企劃是由採訪調派經理或編輯掌理,一方面對上受督導新聞運作的副主任指揮,一方面對下負責調派文字記者、攝影記者、ENG協調員。要特別指出的是,各節新聞製作人扮演協調的角色,與採訪經理、文字記者、攝影記者、ENG協調員、主播、體育/氣象製播人員等互動關係密切,因而形成工作團隊的焦點,有如資訊中心,總體整合新聞的採編播的事務。
上述新聞部組織結構的最大特色在於:各個角色分工明確,並有專人加以統合。就角色分工方面來說,它不是由上而下傳達指示的中央集權垂直式結構,相反的,它是一個水平式結構,讓各工作人員以自動自發的精神,發揮專業創作能力,鼓勵彼此的互動協調。
另外,就專人統合方面來說,製作人猶如一位交通警察,指揮與統籌人事物,使工作順暢進行,並展現一節新聞的風格特色。特別是新聞瞬息多變,常有出人意外的發展或突發狀況,需要作緊急應變、整體規劃,以集中資源、齊一步調。當然,這個責任就是落在新聞製作人的身上,製作人也就必然成為新聞運作的重心。
二、台灣的三台模式
台灣三家商營電視台新聞部的組織結構極為特殊,可以說與美國的模式大異其趣,新聞的運作頗有差別。整體說來,三台新聞部在新聞採訪編輯製播上是以組與組長為重心,在組長之上有副理與經理,而在組長之下有各個工作人員。(請參閱附圖二)
就組的層次來說,三台新聞部有三個組負責製播日常各節的新聞,包括:採訪組、國外新聞組、製作組(有的台設置體育部或體育組提供體育新聞)。現就各組的職掌與分工簡介如下:
採訪組
採訪組的主要職責是掌握新聞線索,派遣記者採訪,撰寫新聞稿與剪輯影帶,接收各地地方記者(以微波)傳來的新聞影帶,以及視實際狀況需要而派遣記者赴海外採訪新聞。三台新聞部採訪組人數最多,冠於其他各組,計有組長、副組長、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技術師、地方記者、採訪車駕駛員等等。採訪組長不但要從事採訪派遣的工作,而且要因應不同狀況提供後勤支援,更要因應突發新聞事件及企劃新聞採訪轉播事宜,可謂壓力大,負擔重。
國外新聞組
國外新聞組負責掌握國際新聞動態,訂購與接收國際通訊社或電視台提供的新聞,(透過〔大中小耳朵〕)監看在衛星上傳送的其他國家的新聞節目,編譯與剪輯國際新聞(文字/畫面資料),並與分佈世界各地的特派員連繫採訪事宜。該組的成員計有組長,副組長,編譯員及國外特派員等。
製作組
製作組的人員包括:組長、導播、助理導播、主編、助編、美工人員等等,所從事的工作約分為三大類:其一是儲存與供應視覺畫面資料。每天各節新聞播出後,由該組主編選取珍貴的新聞畫面,存錄於資料室影帶,並建立電腦資料庫,隨時應採訪記者的要求,提供畫面資料作新聞剪輯用。其二是編排新聞與製作視覺符號。新聞播出之前,製作組人員坐鎮於編輯台,核對採訪組記者送交的新聞稿,排順序,下標題,算時長,並由美工人員配合新聞內容製作字幕圖卡或電腦繪圖,使新聞的呈現生動活潑,易於理解。其三是負責棚內現場播出新聞。新聞播出時間一到,製作組人員必須攜帶新聞稿與已剪輯的影帶在副控室就位,由導播發號施令,配合主播和工程人員播出新聞。
以上的三組鼎立的組織結構,表面上似乎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其實不然。因為組的層級是一種承上啟下的垂直式指揮系統,組長之職被視為建制上的「官位」,晉升組長級的人選往往考慮的是資深(seniority)——進入公司服務之早晚先後,及忠誠(loyalty)——是否可信賴的「自己人」或「心腹」,至於新聞專業理念與表現倒是次要的考慮。如此,公司的高級決策者遂可以越級,跳過新聞部經理,直接指示組長配合政治情勢採編新聞,而組長既為官僚建制的一個層級,自會揣測上意,配合採編新聞,罔顧新聞專業精神。此外,各組皆參與每一節新聞的製作,不必挺身為任何一節新聞的成敗負責,可謂人人參與而人人無責,所以各組往往堅持本位,協調不易,甚至於常常互相攻詰,推卸責任:如製作組批評記者不善採訪撰稿,而採訪組反唇相譏認為製作組拙於編排新聞,都是常聽到的藉口。雖有新聞部設置製作人,但是在建制地位中次於組長級,有責無權,難以推動新聞的運作。而製作人每協調各組組員,即被組長視為「撈過界」、侵犯地盤,乃拒絕合作,甚至橫加阻擾。
三台新聞部的組織結構未全然符合電子新聞媒體的特殊性——既要各員分工,又得專人統合。這種以組為編制重心的結構,原是模仿抄襲報社而來的。然而,電視新聞媒介異於報紙新聞媒介,特性懸殊,譬如:報社每日出版一份報紙,以不同內容分割版面,不同的版面拼湊而成一份報紙,讀者可以前後頁隨意翻閱;而電視新聞的呈現以直線方式進行,觀眾稍一疏忽就錯失部分資訊,無法彌補。而且,每節新聞報導時間長度受限,只能容納重大新聞,堪稱報紙各版頭條新聞的整合,強調的是一節新聞的整體特色。除了媒介特性有別之外,在新聞運作方面,電視新聞媒介與報紙新聞媒介相左,差異之處甚為明顯:
電視新聞的採訪、製作與播出是團隊密切合作的結果,每個工作人員皆受惠於其他人的參與貢獻;任何一個環結失靈則人人受害,這是電視新聞獨特之處,致使電視新聞和報紙新聞報導截然不同。報紙的記者在必要時可以一個人單槍匹馬採訪、寫稿、編輯,甚至利用電腦排版。這種個人表現不能用之於電視新聞,記者要依賴攝影與音效人員、製作人、剪輯師、美工、助理、燈光師、技術指導、節目導播與助理導播。此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在整個環結中至少要提供一項重要的功能,新聞才得以播出。
台灣三家電視新聞部沿襲報社的組織結構,不合電子新聞媒介的特性,因此很難有專業性的突破。
書號:L9105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1 cm
類別:語文類
分類號:890
頁數:208頁
重量:29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