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理論



作者:S.W. Littlejohn

譯者:程之行

出版日:2001/09/16

定價:390元

優惠價:79折308

  • 庫存不足
目錄

傳播理論
 
《傳播學名著譯叢》譯著前言
 
譯 序
 
原 序
 
第一部分引 介
 
 第一章 傳播理論與學術性研究
 
  一、何謂傳播理論?何以需要研究?
 
  二、傳播活動的學術性研究
 
  三、何謂傳播活動?
 
  四、理論的探求過程
 
  五、傳播理論的類型
 
  六、不同的傳播層面
 
 第二章 理論的探索過程
 
  一、理論的本質
 
  二、理論的基本要素
 
  三、理論的功能與演變
 
  四、傳播理論中的若干哲學課題
 
  五、如何評估一種傳播理論
 
  六、總 結
 
第二部分 一般性理論
 
 第三章 系統理論
 
  一、基本的系統觀念
 
  二、資訊理論
 
  三、用於獲取知識的一般系統理論
 
  四、傳播的系統理論
 
  五、總 結
 
 第四章 符號、意義的結構理論
 
  一、符號學與語言
 
  二、語言的結構
 
  三、後結構主義者的觀點
 
  四、非語文傳播的結構理論
 
  五、總 結
 
 第五章 認知與行為理論
 
  一、理論源流
 
  二、語言與認知
 
  三、闡釋與行動中的認知
 
  四、有關社會影響的認知
 
  五、總 結
 
目 錄
 
 第六章 符號互動與戲劇理論
 
  一、符號互動理論
 
  二、戲劇理論
 
  三、總 結
 
 第七章 文化與社會真實理論
 
  一、傳播與社會真實的構築
 
  二、傳播規律研究
 
  三、語言與文化
 
  四、總 結
 
 第八章 闡釋與批判理論
 
  一、闡釋理論
 
  二、批判理論
 
  三、總 結
 
第三部分 層面性理論
 
 第九章 人際傳播(上)
 
  一、親身傳播過程
 
  二、論述的傳輸過程
 
  三、總 結
 
 第十章 人際傳播(下)
 
  一、關係傳播的基礎
 
  二、情誼關係的認知
 
  三、情誼關係的發展
 
  四、社會衝突
 
  五、總 結
 
 第十一章 群體傳播
 
  一、群體傳播的基礎
 
  二、「輸入—過程—輸出」模式
 
  三、結構主義者的立論
 
  四、總 結
 
 第十二章 組織傳播
 
  一、傳播活動與組織性結構及其功能
 
  二、傳播活動與「人際關係」
 
  三、傳播活動與組織過程
 
  四、傳播活動與組織文化
 
  五、總 結
 
 第十三章 大眾傳播
 
  一、組織化模式一例
 
  二、談媒體
 
  三、再談媒體--一種社會機體
 
  四、媒體與閱聽人
 
  五、傳播的文化效果
 
  六、傳播的個體效果
 
  七、總 結
 
第四部分 結 語
 
 第十四章 傳播理論當前趨向
 
  一、新典範的升現
 
  二、大眾傳播顯著性的增升
 
  三、傳播理論的國際化
 
  四、文本中心的確認
 
  五、學科理論的建立
 
中英對照索引
 
英中對照索引
 

序文前言

  傳播學的發展,令人眼花撩亂?
 
  這個學術領域,一度有人宣稱它消失了;有人說它走到十字路口,正待抉擇去路;有人說它潛沈蟄伏,蓄勢待發,就待春雷乍響。
 
  這些片片馬賽克所拼湊的的傳播學面目,像極了快速流洩而過的電腦動畫,令人無法預估下一秒鐘的圖像變化。新聞學延伸出來的媒介效果研究,歷經幾度枯榮,與社會科學結合,成為傳播學。還沒站穩腳跟,傳播學就迫不及待與其他學問進行分工與整合。現在的面目是:
 
  第一、傳播學變成了其他學問的應用科學,產生了政治傳播、組織傳播、教育傳播、健康傳播、環境傳播、危機傳播等跨學科的新領域。
 
  第二、傳播學向其他學問借光,逐漸自立門戶,形成傳播學的一部份枝幹,例如傳播社會學、傳播生態學、傳播政治經濟學、口語傳播學、大眾文化、傳播的文化研究、傳播的批判理論等領域,大大豐富了傳播學的內容。這方面,共同的源流活水,是傳播革命。
 
  短短五十年歷史,人類歷經了數次的傳播革命,使傳播媒介深入社會,改造了當今人類社會的下層結構,也把傳播學術,一再推向另一令人眼花撩亂的十字路口。
 
  本譯叢目的,即在呈現傳播繁複多變的面貌,選書時,不拘新舊、學派、取向、範疇,凡自成一家之言,或對傳播的學術和專業有過顯著影響的著作,都與列入。我們認為,現階段呈現傳播學的諸般「可能」,遠比為它劃定界線重要得多。
 
  譯者都是這一行學有專長之士,自選他們心目中的傳播學經典之作。有的選書,是因為那本書是它的「聖經」;有的選書,是因為那本書是他的「最愛」。編輯委員會都予尊重,因為這樣可以避免編輯委員會先入為主劃地自限;其次,無論是個人的聖經或最愛,多年廝磨,翻譯起來當更得心應手。謝謝他們為描繪傳播學面目所盡的力。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精彩試閱

傳播理論
 
理論的探索過程
 
  在對人類傳播(human communication)展開研究時,我們應當,甚至被迫著來反問自己,我們何以認為已知道了一些事情,或設想已知道了一些事情?真理、發現和探索這些個問題在本書置於重要地位,以後各章所討論的,無不屬於若干真理中的一種。本章談的是在探索過程中,理論所扮演的那一個特殊角色。
 
一、理論的本質
 
  什麼是理論?有人說,理論是對若干事情內容未加充實的一些猜度。理論又常被用來和「事實」相對照。本書係以推陳有關傳播過程的廣泛思想為目的。因此,理論這個字眼也作了最廣義的應用:任何觀念的代表,或現象的解釋。1以下是兩個關於理論的概括說明:
 
  第一,所有理論是抽象的。各種理論在看重某些部分時,會忽略其他部分。這是說,我們未見有一種理論足以使「真理」顯示。
 
  第二,理論必須以一種建構(construction)的成品來看待。理1原註:Ernest G. Bormann: Communication Theory(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論係由人造,而非神賜。理論指示不同的途徑,觀察者藉之來明瞭造成理論的環境;理論本身並非真實。卡普蘭(Abraham Kaplan)在他所著《探索的行為》(The Conduct of Inquiry)一書中這樣寫著:
 
  理論的形成,並不單指原來一個被隱藏事實的發現;它是一種方式,來展望諸種事實,並把諸種事實加以組織和顯示。在某種程度上,一種理論必須與「神的世界」相契合,但就其重要意義言,它是在創建自己的一個世界。
 
二、理論的基本要素
 
  理論的首要和最基本要素為一套觀念。我們整個由符號構成的世界,也就是每一件事被知悉,都源於觀念的先期形成。孔恩說:「科學家們或泛泛大眾都會零零星星地來看這個世界……他們藉經驗之流尋找出完整的種種領域。」
 
  理論的第二個要素是解釋,解釋者在解答問題,解釋主要依仗於一個「必要性的原則」。
 
  所謂必要性,型態有三:因果的、實用的和邏輯的。邏輯的必要
 
  原註:Max Black: Models and Metaphors,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原註:見所著:The Conduct of Inquiry(San Francisco: Chandler, 1964),。原註:見所著: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原註:P. Achinstein: Laws and Explan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Paul F. Secord, ed.: Explaining Human Behavior: Consciousness, Human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2)。
 
  理論的探索過程性,容後再談。因果的必要性,是想藉「原因——效果」來解釋事件。實用的必要性則另以「行動——後果」來解釋事件。
 
  傳統社會科學的探索循四種方式進行:發掘問題;作成假設;試測假設;構築理論。這四種方式的重複出現,可來引發新的問題和新的解釋。
 
三、理論的功能與演變
 
  理論的功能計有九種:組織與綜合功能;重點功能;釐清功能;觀察功能;預測功能;啟發功能;傳播功能;控制功能;激發功能。
 
  縱然我們指理論是抽象而非真實,但瞭解抽象、真實兩者的關係仍屬必要。理論決非一種擺脫實際經驗的、純粹的抽象,經驗會影響理論。反過來說,理論又將會對一個人的經驗觀念有所影響。
 
理論並不是固定的,它將循由三個途徑演變。
 
 一是擴延(extension)。知識點點滴滴的增長,由於新觀念加添到舊原註:採自Walter L. Wallace, ed.: Soci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Chicago: Aldine, 1967)。觀念之上,這一部分的真實因而擴延到相關的另一部分。
 
  二是集約(intension)。這指的是在個人觀念的瞭解中,越來越精確成長的一個過程。
 
  三是革命(revolution)。
 
  在科學革命中,兩個典範在交相搏擊。舊典範代表常態科學,新典範則又代表一種修正後的觀點。所謂常態科學是一組現象,由已知的觀念來加以界定。在某些學者看來,那是具有重要性且是必須來探究的。他們同時明白「運作」的實際意義,認為可用運作來解釋變數間的關聯。
 
  觀念和運作已因革命而大變,整個知識需要我們再作一番界定。原先的研究或將絕滅,其他的呱呱墜地,新的家庭組合於焉出現。誠如孔恩所說:「在科學家的世界裏,原來的鴨子,在革命中變成兔子。有人從盒子上方看到一個外形,其後從下方窺視,又見到盒子裡面的寶藏。」
 
  四、傳播理論中的若干哲學課題
 
  理論之外,另有所謂「形上理論」(metatheory)。上面所加的meta,是一種對探索本質作出的一個臆想部分,超越各種理論特定原註:Abraham Kaplan: The Conduct of Inquiry(San
 
Francisco: Chandler, 1964),;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Ellen K. Coughlin, Thomas Kuhn's Ideas About Scienc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September, 22 (1982)。原註: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內容而上之。這要求我們來回答:何種事物必須加以觀察?如何進行觀察?理論當採取何種形式?由於在這個學術領域內的知識地位迄未確定,形上理論的論辯乃是一個不期而然的結果。在以往十多年中,形上理論掩有整個傳播界。學者們對所使用方法的足夠性起而質疑,正確而言,這是由那些有關社會科學的問題而引發的,在本書第一章,我們已作了簡要的說明。
 
  哲學是一門處理知識和真實問題的學問。哲學旨在窮究那些基本假定,和用於概括知識求證的方法。哲學內容經緯萬端,但我們仍當歸納為如下四個主題:
 
  知識論(epistemology, 或questions of knowledge);
 
  本體論(ontology, 或questions of existence);
 
  透視論(perspective,或questions of focus);
 
  價值論(axiology, 或questions of value)。
 
  表2~1所示,為上述四個主題的簡單說明。
 
  那上面列有三個層次:形上的、假設的和描述的。第一個層次最具有概括性,含有不少個基本假定。第二個是把一幅真實的圖畫完成繪製,知識的架構乃得確立。第三個又是對運作和發現的真確敘述,儘量使與觀察的事實儘可能相接近。三個層次並非彼此割裂。當學者在其中一個層次進行探譯註:在theory之前,加上meta-,有如language有metalanguage,physics有metaphysics等。我們的中譯用「形上」兩個字。《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指的是精神方面,器指的又是物質方面。這個解釋頗具參考價值。
 
  原註:John Waite Bowers and James J. Bradac: Issues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A Metatheoretical Analysis,刊於Communication Yearbook 5, ed. Michael Burgoon (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Books, 1982)。索時,常常會聯想到另外兩個,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五、如何評估一種傳播理論
 
  當我們接觸到種種傳播理論時,我們先需一個評斷的基礎,使能分辨出哪一種較為可取。下面所列為一些標準,對任何理論都可用來完成評估。應記住,沒有一種理論是完整的;每一種我們都不難挑出毛病來。標準也者,只是目標與理想而已。
 
理論範圍
 
  理論範圍指的是概念範圍的大小。理論的解釋必須具有充分的概括性,可用在許多事件上,使超出單一的觀察。人們不停地在對事件做出解釋,但解釋不等於理論。當解釋用在許多事件,而非單一事件之時,它就理論化了。通常,越具概念性的理論越是完美。
 
  概念種類有二:一是涵蓋面廣。當理論用來處理許多現象時,概念受到了考驗。對傳播理論而言,考驗指的是對各種不同與傳播有關的行為做出解釋。但並非涵蓋許多現象的理論即屬良好,事實上,不少理論涵蓋面是相當狹隘的。這就產生第二類概念,雖然這種理論處理的事件不多,但做出的解釋可應用到大量的情況之中。這種理論被稱為「具有威力性的」(powerful)。
 
 適用性
 
理論的透視適合於所提的問題嗎?且舉一個例,行為的透視解答不了意義上的問題。某些意義理論,縱然屬於行為性,但由於不具適用性,因而誤謬百出。本書第六章將對這個問題再提出討論。在那個範圍內,知識論的假定顯然不足。
 
 啟發性
 
這理論是否具有一種潛能來推動研究、擴展新境?理論的功能之一是幫助研究工作者來決定:當察些什麼,又怎樣的去觀察。舉例而言,貝爾斯(Robert F. Bales)提出的互動過程理論,其主要貢獻在於孕育了不少的研究事例,同時又把群體傳播進一步加以「理論化」。即使對貝爾斯理論有所批評的人,他們仍認為他的某些理念可當作一座跳板,躍向一些新的觀念,因屬可取。貝爾斯理論容本書第十一章再作討論。
 
 證驗性
 
  一般而言,證驗性為一種理論真理價值之所在。當然,我們必須明白,「真理」並非意即絕對的、單純的事實。在一種理論之中,真理價值並不只一個。作為理論評估標準之一,證驗涵義有三。
 
  原註:David Brinberg and Joseph E. McGrath: Validity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Beverly Hills : Sage Publications, 1985)。
 
  證驗性涵義之一是價值。不問這個理論已有觀念化的價值或實用的價值,能否用於實際,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其次是適合。觀念也好關係也好,這理論可用在人們日夜進行的生活的觀察上面。再次是概括,這是說一種理論可普遍地用於不同的情況。
 
 經濟性
 
  經濟性另稱邏輯的單純性。假使兩種理論同樣具有證驗性,而其中一個可做出最簡明的邏輯解釋就算是最好的。譬如,傳統的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有其可訾議之處,可是又具有高度經濟性。若干核心假定和前提可在邏輯上引向有關管道、信號、音訊和傳輸活動的種種說辭。
 
六、總 結
 
  我們當如何來對傳播理論做簡要的說明呢?理論是探索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二是,提出問題和進行觀察。這三項因素實緊密相聯。探索和理論因研究工作本身性質而發生差異。科學的研究者們側重客觀性原則;人文科學側重主觀性原則;至於社會科學,又以瞭解「人」當作研究的鵠的,因而兼具科學、人文學兩種性質。這類科學探索的主要問題在於,採用科學方式當達到一個何種程度,正好對人類行為實情完成揭示?
 
  何謂理論?我們知道理論悉由人造,一種理論通常是抽象的,在觀察中必是有所疏漏的。理論功能在於把知識加以組織和綜合,使在觀察中獲有重點,把所見的事物加以清理,並又提供進行觀察的方法。理論可幫助預斷、促發研究,使種種理念相互溝通,而後又置於控制之下。理論可因擴延、集約和革命而起演變。
 
  理論以觀念和解釋作為基礎。觀念是觀察的集合,使共同的因素、共同的名稱為人們一體使用。解釋指出不同觀念間的關係,所依仗的是因果、實用和邏輯的必需性。理論可因概括的不同層次和解釋的不同方法來相互比較。
 
  傳播理論牽連到哲學課題,因之產生了形上理論。形上理論有四個主題,即:知識論、本體論、透視論和價值論。兩種一般性的知識論立場出現在傳播文獻之中。其一科學取向,認為有關傳播的知識是可以「獲取」的。另一,基本上屬於人文學性質,提供一些途徑,人人可以個別的和社會的目的來創建知識。本體論的場也分為兩種:行動的、非行動的。前者把人看做能進行選擇的一種動物;後者又把人看成被動的和反動的。
 
  傳播理論的透視有四:行為透視:以刺激、反應作為研究的重點。
 
  傳輸透視:研究線型進行的資訊輸送和接受。互動透視:以回饋和相互影響作為中心觀念。行為傳接透視:重點又放置在共享的意義上面。
 
  最後,以價值為重的研究,係以價值作為一個中心目的;但是將價值中立化的研究,不是把價值排除在科學之外,而是研究工作不當以價值為重而影響了他們的工作。
 
  評估理論的標準有五:範圍、適用性、啟發性、證驗性和經濟性。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L9021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2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541.83

頁數:400頁

重量:47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