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本書以現行國、高中國文教科書課文之作者為撰寫對象,上及先秦,下至民國,共蒐集101位作家,分別撰述其軼聞趣事,以饗讀者。全書近千頁,分上、下兩冊。上冊從先秦至唐、五代;下冊從兩宋至民國。中學文史科教師可以之作趣味教學之補充教材;國、高中學生可用以充實國學常識,激發學習國文的興趣。
陳鐵君,本名國政,以字行。臺灣省屏東縣人,一九四一年六月十二日生。自幼喜愛中國文學,中學時代即開始投稿,作品散見各報副刊及雜誌。一九六五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先後任教於高雄縣立美濃國中、國立臺南一中、旗美高中及臺北市立建國高中。編著有中學生課外輔導讀物近二十類及遠流活用成語辭典上下冊,嘉惠學子無數。現已自建中退休,專事編著。
序/陳鐵君
【先秦兩漢】
一 管仲
二 列子
三 老子
四 左丘明
五 孔子
六 曾子
七 莊子
八 墨子
九 孟子
十 屈原
十一 荀子
十二 呂不韋
十三 韓非
十四 李斯
十五 錯
十六 賈誼
十七 司馬遷
十八 劉向
十九 班固
二十 崔瑗
【魏晉南北朝】
二一 諸葛亮
二二 曹丕
二三 李密
二四 陶淵明
二五 王羲之
二六 范曄
二七 劉義慶
二八 丘遲
三九 酈道元
三十 吳均
【唐五代】
三一 魏徵
三二 陳子昂
三三 王之渙
三四 孟浩然
三五 李白
三六 王維
三七 崔顥
三八 杜甫
三九 岑參
四十 張繼
四一 盧綸
四二 韓愈
四三 白居易
四四 劉禹錫
四五 柳宗元
四六 杜牧
四七 李珣
四八 李煜
【兩宋】
四九 范仲淹
五十 歐陽修
五一 蘇洵
五二 周敦頤
五三 曾鞏
五四 司馬光
五五 王安石
五六 錢公輔
五七 蘇軾
五八 蘇轍
五九 朱敦儒
六十 岳飛
六一 陸游
六二 辛棄疾
六三 文天祥
【元明】
六四 關漢卿
六五 白樸
六六 馬致遠
六七 張養浩
六八 張可久
六九 施耐庵
七十 高明
七一 宋濂
七二 劉基
七三 羅貫中
七四 方孝儒
七五 胡廣
七六 王陽明
七七 楊繼盛
七八 張岱
七九 顧炎武
八十 鄭成功
【清代】
八一 蒲松齡
八二 方苞
八三 鄭燮
八四 彭端淑
八五 吳敬梓
八六 全祖望
八七 曹雪芹
八八 袁枚
八九 汪中
九十 洪亮吉
九一 劉開
九二 李慈銘
九三 林紓
九四 劉鶚
【民國】
九五 蔡元培
九六 梁啟超
九七 連橫
九八 林覺民
九九 胡適
一○○ 徐志摩
一○一 朱自清
本書所稱「作家」,係指現行中學(含國、高中)國文讀本各課之「作者」而言,不限於「文學作家」。
所撰述之人物,上至先秦下迄民國,共有一○一位。以作家之生卒年月為序,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五代」、「兩宋」、「元明」、「清代」及「民國」七部分。全書千餘頁,分上下兩冊。先秦至唐五代為上冊;兩宋至民國為下冊。各作家撰述之方式,先簡介其生平事略(正楷排版部分),並附圖像,然後分則撰述其掌故珍聞。另在本書前後扉頁附上作家年表,以方便查閱。
本書撰寫之體例,有別於正史列傳,偏重各作家之軼聞趣事,類似筆記小說。文字力求平易淺近,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旨在提供中、小學文史科教師趣味教學之補充教材,以講說故事之方式啟發學生,使教學更為生動活潑。學生閱讀本書,可觸發學習國文之興趣,並充實國學常識。
本書從構思、蒐集資料到著手撰寫,前後歷時八年始告脫稿。其間承貴州師大鄭君華教授提供寫作資材,馬榮華先生繪製插圖,遠流出版公司王榮文先生傾力出版,隆情厚誼一併在此致謝!
本書容有謬誤未當之處,尚希方家不吝教正。幸甚!
謹識
民國九十一年 八月八日
於硯農精舍
四九、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先世居邠(今陝西邠縣),後徙蘇州吳縣。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西元九八九年),卒於仁宗皇祐四年(西元一○五二年)。幼年孤貧,二歲喪父,刻苦好學。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一五年)中進士,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後來相繼作過文林郎、集慶軍節度推官、監泰州西溪鎮鹽倉等官。仁宗慶曆三年(西元一○四三年),入朝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開始了著名的「慶曆新政」。新政受到貴族和權豪的攻擊,一年後他要求出任河東陝西宣撫使。新政失敗,他先後被貶知鄧州、杭州、青州、潁州,死於徐州。死後,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文正」。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有散文、詩、詞等作品,以散文〈岳陽樓記〉為著名。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一)分粥而食──寒窗苦讀的故事
「范兄!吃飯囉!吃了再讀吧!」
一位劉姓書生手上端著一碗飯菜,向坐在木桌後正琅琅讀書的另一位書生叫喚著。
那正在用功的書生就是范仲淹。他長得消瘦,面色青黃,他應聲,前去端起了飯盒,掀開蓋子,只見飯盒裡盡是凍凝了的稀粥。他取出一把刀子,將凝固的粥橫一刀,豎一刀,劃成四塊,把其中一塊放進碗裡,就小口小口地吃起來。有時往裡撒一點切碎的鹹菜,或撒一點兒細鹽,就吃得津津有味。那位劉姓書生想分一點飯菜給他,卻被謝絕了。
原來范仲淹出生在貧困的人家,兩歲喪父,母親謝氏無法維持生計,帶他改嫁了長山朱氏,被改姓換名為朱說。那朱家有兩兄弟,用起錢來像流水,小小年紀的朱說去規勸他們道:「二位兄長,花錢似過於奢侈,宜以節儉為是!」
勸了幾次,朱家兄弟不耐煩了,大怒道:「我是朱家人,用我朱家錢,又不是用你家的錢,關你屁事?!」
范仲淹心裡驚疑。有人對他說:「你原本不姓朱,乃是蘇州吳縣姓范的孩子,是隨你娘改嫁到長山朱文翰家來的!」
范仲淹聞說自己身世而大哭。回到家,哭別娘親,到長山醴泉寺僧房居住,晝夜苦讀,立志要讀出個名堂來。每天只煮一鍋粥,等粥凝固凍結之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切些鹹菜,撒點細鹽,就各吃兩塊作主食。但讀書聲晝夜不斷。冬天的夜裡,北風怒號,天寒地凍,他實在太疲倦了,就取一盆冰冷的水來,灑在臉上,使自己清醒,很有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那種不懈精神。
後來,他背了書篋,帶了長劍,千里迢迢走到「南都」應天府,進入當時著名的南都學舍,跟隨名學者戚同文學習。在一幫同窗中,有個南都留守的公子,見范仲淹每天只吃些稀粥,卻刻苦攻讀,餓得面黃飢瘦,很同情他,回去講給他爹娘聽。他父親說:「他是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後必有出息。你把公廚裡的肉菜和白飯送些去給他吃!」
公子很高興,帶了飯菜來找范仲淹,說:「范兄!我爹叫我送好吃的飯菜給你哩!吃罷!」
南都留守是權位顯赫的大官,他要送東西給別人,別人都巴不得呢。可是范仲淹不同,他說:「謝謝你!我……不想吃。」
留守的公子楞住了,說:「你為什麼不肯收?你瞧不起我?──不收可不行!」
范仲淹無奈,只得收下。但過了幾天,留守的公子發現那些佳餚范仲淹根本就沒吃,他生氣了,說:「家父因為聽我說你生活清苦,才特地叫我送來這些好吃的,你卻不肯吃,眼看你的身體就要糟蹋了,莫非吃下去就有損你的清高嗎?」
范仲淹忙解釋道:「公子息恕。我非常感激您和令尊的好意!只是我這人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今驟然享用美味佳餚,恐怕將來吃不得苦,如何是好呢?」
范仲淹更加刻苦攻讀,常常廢寢忘食,幾乎都是過午才吃一頓粥,早起晚睡,五年不曾解衣就寢,後來終於成為大政治家、文學家。
(二)立志高尚──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一座寺廟,大雄寶殿裡佛祖含笑,香煙繚繞。一個貧寒的書生穿著破布直裰,手持三支燃香,跪在蒲團上,俯身問道:「請問佛祖,我一介書生,將來能否做得宰相?」
神總是透過尸祝回答求問者的。只見那尸祝站在那兒,像是神已附身,瞇著眼答道:「否!」
那書生不甘心,又問道:「那麼請問佛祖:小的想做個好醫生,可以了吧?」
不料神又透過尸祝回答:「否!」
書生楞了好一會,才喟然歎道:「哎!不能為百姓造福利,不是大丈夫平生之志啊!」他叩了三個頭,站起來悵然走出廟門。
這個書生就是青年范仲淹。原來他早就有經世濟民的大志,想當宰相,把宋朝治理富強;即或不能,也想當個良醫,為百姓去除病痛。誰知神祇都不依,所以心頭不快。
過幾天,他在路上遇到好友滕子京,對他說了求神的事。滕子京說:「仲淹兄,想當宰相,是大丈夫的理想,憑你的學識人品,絕對可以當。只不過,為什麼你想當醫生呢?那太沒有出息了吧!」
范仲淹說:「唉,我哪是為了地位的高低喲!古人曾說:『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大丈夫十年寒窗,攻研讀書,本想得遇明君,推行自己的理想。每想到天下蒼生受苦受難,就像自己把他們推進溝壑中去的一般。想要拯救天下百姓,只有做宰相最合宜。但自古以來宰相只有幾個,不易達到抱負;既不能做到宰相,那就不如做良醫了。做個好郎中,上可以醫君親,下可救百姓,中可保長壽。居下位卻能直接解除百姓痛苦的,只有做良醫了!」
滕子京聽了很佩服,忙作一揖道:「仲淹兄如此心懷百姓國家,當今士大夫中真是難得一見,子京真是打心眼裡佩服,佩服!」……
(三)光風齎月──范仲淹不貪非分之財
范仲淹從小養成純正節儉的品德,不貪不侈。在淄州長白山醴泉寺讀書時,才十多歲。有一天,他正拿著書卷高唸,忽然有一隻小白鼠跳上桌面,在他眼前一閃。他放下書,起身追白鼠。白鼠跳出門外,溜進一個洞穴裡。范仲淹朝下一看,頓時驚訝不已:原來穴中有一甕白花花的銀子!
范仲淹當時正窮的要命,但並沒有取用銀子。他不聲張,反而用手挖了一些土,把洞穴填土,又回去專心讀書了。後來他中了進士,做了朝官。醴泉寺要擴大,增修殿宇僧舍,於是范仲淹派了人,到醴泉寺去對主持說:「廊下地方有一甕白銀,恐怕有幾十斤呢!范大人年少讀書時就發現了,他命我來告知你們!」於是,僧人們忙拿了鋤頭鐵鍬,到廊下挖,果然然挖出白花花上百斤的銀錠。用來擴建廟宇,綽綽有餘。
不久,范仲淹做了監西溪(今屬江蘇東臺)鹽倉的官。一天,正在衙門算帳,只見來了一個和尚,對他驚慌地說:「范大人!不好了,蘇施主在小寺病危,懇請您去一下!」
原來范仲淹到西溪之後,曾與一位姓蘇的方士交往甚密。如今,這位方士病重。范仲淹連忙放下毛筆賬本,跨上白馬飛奔而去。到了廟裡,看見蘇方士躺在病榻上,正發著高燒,心裡替他難過。那方士見他來了,非常高興,邊喘邊說:「范大人,您是我今生所遇心地最寬厚的好人,我有話要託您啊。」
范仲淹說:「蘇兄不要悲觀,病會好的,吉人自有天相。」
方士道:「我不會再好起來了。感激您平生對我這漂泊天下之人的厚愛!我一生,沒學到其他本事,只學得從水銀裡面煉製白金的秘方,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我兒子今年才八歲,不足傳授。在我箱子裡有已煉成的白金二百兩,您為在下辦完喪事之後,剩下的白金和祕方就作為我的一點心意吧!」
范仲淹道:「蘇兄,您託我辦的事,我一定辦好。只不過您的白金和秘方,我是不能要的,我一定會妥善地保管,日後歸還您的兒子!」他堅持要方士把秘方和白金封好,標上記號,寫下名字和年月時日。
第二天,方士兩腳一伸,死了。范仲淹為他隆重地辦了喪事。然後,把他八歲的孩子接到自己府上,像待自己的子女一樣撫育他,沒有一個外人知道他是方士的兒子。范仲淹教他吟詩作賦,小孩逐漸長大成人。
到了十八歲時,范仲淹把孩子叫到跟前,才把真相告訴他,並把蘇方士留下來的白金和煉製秘方交還給他,讓他出去獨立生活。這姓蘇的小孩看見白金和秘方上還有生父原來的封記,不禁哭拜在地,悲聲道:「亞父啊,您不貪不求,養育孩兒之恩,真如日月經天!……」
(四)公私分明──范仲淹與晏殊的故事
晏殊可以說是范仲淹的大恩人了。當晏殊還在南都(今河南省商丘市)做留守時,有一天他聽說范仲淹因母親去世,寓居在南都,那時范仲淹雖做過一些小官,聲譽還不響亮,沒什麼名氣,生活也較困難。於是,晏殊派人把他請到府中,表示想請他在府學中任教,問他同不同意。
范仲淹同意了,於是在南都學舍教書。他孜孜不倦地用心教導孩子。以校為家,凡事都以身作則,言教身教,因此,學校越辦越興旺,四面八方的學子無論遠近都來求學。後來北宋在文學上有成就的人,就有不少是出自他的門下。
三年後,范仲淹服孝期滿,回到汴京。他曾給宰相上書,批評朝政得失,宰相看過後也很器重他。這時晏殊早已入京做大官,可以推薦人參加館職考試。宰相對晏殊說:「你既然熟識范仲淹,為什麼不推薦他來考呢?」於是,晏殊推薦了范仲淹。考試之後,范仲淹得當上了秘閣校理。
那年冬至,禮官為了討劉太后的歡心,請天子率領百官去為太后獻壽。范仲淹認為這種做法不妥,就上書阻止。
這時,晏殊嚇壞了。你想,在這節骨眼兒上書勸諫,弄得不好是要砍掉一批人的腦袋呀!晏殊哪能不害怕?他馬上表態,責備范仲淹狂妄,沒有臣子的體統。
不料范仲淹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讓步。他正色反駁說:「從前,范仲淹受您知遇之恩,總想盡忠為國,常恐不能稱職,愧對國家人民;不料今天我想盡職,好好為社稷謀慮,發正直的議論來論說國家大計,卻得罪了先生!」原來他是先考慮國家,再考慮私恩。晏殊聽罷,非常慚愧,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五)善於用兵──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到駐地長安赴任,軍事才幹得到充分的表現。
到陝西後,發現新任延州知州張存因為怕死,不肯赴任,但延州是軍事重鎮,范仲淹立即上表,要求兼任延州知州。於是,他身處防禦西夏的最前線。
延州有守軍一萬八千人,部署統領一萬,鈐轄五千,都監三千。打仗時,官位低的先出戰。范仲淹認為不利於戰鬥力的發揮,他改為把一萬八千人分為六將,挑選六名都監分別統領。又設指揮使、教頭,分別加強訓練。為了嚴肅軍紀,他把剋扣士兵糧餉的軍官當眾處決;對於冒功者,查明屬實後也立即殺頭。另外還增設城堡,調運糧食,招撫流亡,聯絡諸羌少數民族共抗西夏,被稱為「腹中有數萬甲兵」。
有一回,范仲淹正在慶州(今甘肅省慶陽縣)駐守,和諸將討論新近宋軍敗於西夏的一次戰役。忽報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通判兼經略判官尹洙到,在帳外求見。范仲淹忙命宣他進來。尹洙呈上陝西經略招討副使韓琦的一封信。
原來韓琦派尹洙來,是想五路進軍,襲擊西夏(今甘肅鎮原縣),要尹洙說動范仲淹同時出兵。范仲淹一看韓琦又犯了輕敵的毛病,表示不可發兵輕出,對尹洙道:「我方剛戰敗,士氣低落,本應小心防守,觀看敵方的動靜,隨機應變,哪裡能輕率出兵深入敵國?請尹大人回去,勸韓大人不要出兵!」
尹洙歎息一聲,說:「在這方面您就不如韓公了。韓公曾說過:『但凡用兵,當先置勝負於度外。』下官看您太小心了,這就是您比不上韓公之處啊!」
范仲淹嚴肅的反駁說:「大軍每打一仗,都關係到幾萬人的生命。韓琦卻說要置之度外,我認為是不可行的!」
尹洙見無法說動范仲淹,只好返回秦州復命。韓琦心裡不服,單獨率領宋軍深入西夏,和大將任福邊走邊罵范仲淹膽小。
大將任福在前面領軍而行,到了兩山相夾的好水川,軍隊已疲乏,任福令人馬停下到溪邊飲水。忽然兩邊山上喊聲大振,原來是中了西夏的埋伏!任福大驚,跳上馬便走,忽然飛來兩支箭,把他射得東倒西歪,斜刺裡衝出一員西夏將官,一刀把任福砍於馬下!宋軍大敗。可憐的是進入峽谷的一萬多人無一生還。
後頭的韓琦大驚,連忙撤退!退回到秦州城外,那些戰死將士的父母妻兒幾千人,攔住韓琦的馬哭號。他們揮著死者的舊衣服為死者招魂,哭叫:「你們跟召討出征,現在召討跑回來了,你卻死在沙場上!天啊!你的魂魄不識路,怎不跟召討一道回來喲?!」……
悲慟之聲,震動天地。韓琦也淚如雨下。
范仲淹聽到凶耗,長歎道:「一意孤行,想入非非。這時候,怎麼能把勝負置之度外啊!」
書號:I2010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2.5 cm
類別:世界史地類
分類號:782.24
頁數:552頁
重量:67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4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