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微軟世紀大審判:微軟打擊對手與挑戰政府反托拉斯訴訟的內幕
微軟是舉世公認的電腦巨人,許多人視它為九O年代中生代的創業典範。但深入探究微軟的成功,究竟是資本主義下的競爭所造成的,或是另有一些檯面下不為人知的內幕?
〝微軟世紀大審判〞自從1998年9月份在美國上市以來,已造成了一股話題熱潮。本書不但揭露了微軟在過去如何以掠奪性的經營模式,迫使對手退出作業系統與應用軟體市場;甚至連OEM廠商,也都受到微軟口中〝游走法律邊緣〞的威脅。現在,微軟正試圖以同樣的手法,企圖徹底破壞網際網路的電子商業交易的自由。目前美國廿州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已史無前例地,對微軟提起反托拉斯的訴訟,許多微軟腳下的犧牲者,提出了許多當年和微軟打交道的慘痛經驗,以作為聯邦法院的裁決依據,微軟是否能再次安然過關並保持業界的獨大地位?或是會慘遭強制分裂的命運?在美國聯邦法院宣判前,本書請您先瞭解其中的來龍去脈。至於〝微軟世紀大審判〞的結果,請您拭目以待!
本書敘述微軟(Microsoft)在天才創辦人比爾.蓋茲的領導下,如何成為一家被全世界視為最富變化、最有想像力、和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以及蓋茲如何壟斷美國市場,利用獨佔市場的優勢,在全球其他市場賺取暴利。
書中並帶領讀者一探微軟諸多內幕,包括:大筆的交易為何沒列入帳冊;為爭權奪利而互相競爭的心理戰,如何在蓋茲王國的階級組織內一幕幕的上演著;以及蓋茲如何運用科技複雜的煙幕,來控制市場、左右調查微軟活動的進行。同時揭露聯邦政府處理重大案例的失誤,律師、政客、企業高階主管等各方人馬,將在熱鬧如馬戲團般的字裡行間出現。
正如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裡,總會適時地表達:他創造了市場,他就可以合理地擁有市場。的確,蓋茲和他偉大的企業,為全球創造了好幾萬個工作機會、造就好幾百家公司,不斷生產著從一開始就由他的作業系統所衍生出來的個人電腦產品。對於新興產業,蓋茲的貢獻是無庸懷疑。但備受爭議的是隱藏在這些記錄背後的事實︰任何人只要擋了蓋茲的路,蓋茲都會停止與他們交易,並禁止他們從事創新的工作。微軟壟斷市場的決心,不僅對於萌芽階段的電子交易世界將產生巨大衝擊,對我們以後的生活也將影響深遠。
溫娣.歌德曼.羅姆是一名得獎作家,從事高科技產業界的報導達十年之久。她的文章出現在《有線雜誌》(Wired)、《Upside》、《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波士頓地球報》(Boston Globe)、《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和《資訊週刊》(Information Week)等報紙、雜誌上, 並由紐約時報國際供稿組織(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International)代為供稿發表。羅姆同時是個劇作家兼詩人,現與女兒居住在伊利諾州的伊凡斯頓(Evanston)。
王碧珠,臺灣桃園人,東吳大學英國語文系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商品學系碩士。曾任職《錢》雜誌版權管理,負責與國外雜誌、出版社洽談中文版權。現自營文化出版事業,並兼營貿易業務。
□《實戰智慧叢書》
□出版緣起
□策劃者的話
□主編紀事i
□自序
□導言
人物介紹
1一樣比爾,兩樣情景
2聯邦官員現形記
3發現三顆竊聽器
4疑雲重重
5顛覆德國小宇宙
6帶著微笑,扣下板機
7發現真相
8旋轉不定的僵局
9反托拉斯阿姨
10突破重圍,逆流而上
11無端消失的法案
12另類組合,孤注一擲
13大和解
14強硬的態度
15最後的歡送儀式
16巨人腳邊的炸彈
17甜甜圈裡的美景
□中英文名詞對照
「馬戲團裡一切都很完美,一個以音樂喧鬧裝飾的詭計。」小說家朱利歐‧寇塔瑟(Julio Cortazar)寫道。當我著手追蹤耀眼的美國偶像——微軟——時,我對這個驚人的旅程,也有同樣的感想。
過程中,有許多吸引人和令人分心的地方。吸引人的地方是,過程中有許多迷人的發現,以及那些花費時間和心血、同時又有勇氣的人,協助我揭開大眾看不到、也幾乎是不可能拿得到的資訊。而令人分心的地方,包括比爾‧蓋茲本人企圖審查我的作品,他與好幾家報社和雜誌的編輯聯絡,告訴他們——沒有給予任何理由——不要出版我的隻字片語。我很高興那些編輯都支持我,而不理會全世界最有錢的人講的話,他們幫助我破解許多新聞報導幕後的真相——有關微軟公司和對該公司的反托拉斯調查。
我感謝他們的支持,謝謝《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歐文‧楊曼(Owen Youngman),《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的賴瑞‧愛德曼(Larry Edelman),《Upside》的前任編輯艾瑞克‧尼(Eric Nee),《連線雜誌》(Wired)的露意斯‧羅賽多(Louis Rossetto),《資訊週刊》(Information Week)的約翰‧梭特(John Soat),《倫敦電腦商業評論》(Computer Business Review〔London〕)的安迪‧羅倫斯(Andy Lawrence),和《Interactive Week》的湯姆‧史殿納—崔科德(Tom Steinert-Threlkeld)和阿爾‧波爾曼(Al Perlman)。
我謝謝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CBS News)、全國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加拿大廣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公共廣播電視(PBS television)、英國廣播公司電台(BBC Radio),和英國廣播公司電視(BBC Television),在這本書成型階段,他們在廣播節目中都曾特別報導這本書。
我也要謝謝CMP媒體(CMP Media)的約翰‧羅素(John Russell)。在本書的最早期,他給我機會,讓我能更深入事情的內部,給我很多的支持和鼓舞;也謝謝愛莉絲‧格林(Alice Greene)和巴伯‧伊凡斯(Bob Evans),謝謝他們在新聞事業裡年輕又熱情的日子。
我更感激藍燈書屋(Random House)的許多人;尤其是安‧噶多夫(Ann Godoff)。一九九五年,她花了三天的時間,在她的辦公室與我共同討論;在剛開始的階段,她提供我許多靈感和驚奇。崔西‧史密斯(Tracy Smith)是首先注意到我的作品的人之一;而對早期的編輯卡爾‧韋伯(Karl Weber),我也要感謝他從沒對我的作品產生懷疑。
感謝並讚美我的編輯——藍燈書屋的約翰‧馬哈尼(John Mahaney)。由於他專業的編輯和溫和的態度,讓我穩步前進;他不屈不撓的信心和鼓勵,更使我感到振奮。我也感謝約翰的助理編輯路克‧米契爾(Luke Mitchell),他幽默又不拘禮節的電話內容,讓我保持心情輕鬆。我也感謝藍燈書屋的製作大師南西‧英格莉絲(Nancy Inglis),他通情達禮地接受我補充最新的發展資料;謝謝宣傳高手威爾‧尉瑟(Will Weisser)和瑪麗‧羅契(Mary Roche),大量傳播這本書的消息。
許多重要祕密資訊的來源,他們名字沒在本書出現,我讚賞他們的勇氣和信任。我特別要謝謝提供內幕的政府高級官員,他們讓我更看清微軟私室裡的內幕。
謝謝史帝芬(Steven)、蓋伊(Gaye)、尼基(Nicky)、賽奇‧賴利契(Zach Lalich)、海倫‧科羅斯納(Helene Klosner)、約翰‧瑞利(John C. Reilly),和愛麗森‧迪基(Alison Dickey),謝謝他們在許多次我前往洛杉磯的旅途中,給我溫暖、鼓勵、和友誼。在紐約部份,我要謝謝麗茲‧賽普斯(Liz Sipes)、麗茲‧諾曼(Liz Norman),和伊岩‧卡雷普(Ian Klapper),謝謝他們與我共享相當有人情味的晚餐。我謝謝我最親愛的夥伴勞柏‧歐雷塔(Robert Auletta),謝謝他給我無盡的靈感和歡愉。
我還要致上我的愛給凱倫‧泰斯(Karen Tice)和德萊特‧比林斯(Dwright Billings),謝謝他們不斷打電話來給我鼓勵、閱讀我早期片斷稿子,並在肯德基州萊星頓市(Lexington)短暫停留;我也謝謝唐‧梅森(Dan Mason),他用快遞寄了一份充滿音樂、鮮花,和鼓勵的包裹給我。
更接近家庭生活的部份,那些在樹下充滿想像的夜晚,我謝謝我親愛的朋友蓋兒‧里奇蒙(Gail Richman)、比比‧汀斯麗(Bibi Tinsley)、S‧L‧丹尼爾斯(S.L. Daniels),和劇作家史帝夫‧瑟帕斯(Steve Serpas)。瑟帕斯和我一樣處於痛苦狀態,永遠被一大串的音節控制著。
在加州馬力布(Malibu)所有快樂的休養時光,以及在煩擾的世界中享有完整的創作空間,為此,我謝謝吉連‧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我也把我的擁抱和感謝,送給吉妮‧薛勒(Jeannie Scheller)和她的女兒克莉絲汀納‧薛勒(Christina Scheller)——未來的大作家——在我無窮無盡的截稿日壓力之下,冒險以小孩做交換。
瑞秋‧史雷維克(Rachel Slavick),我長期的朋友兼謄寫員,以及安‧史雷維克(Ann Slavick),我謝謝他們的精神支持,以及夜晚時分與朋友共進的晚餐。路‧科契(Lew Koch)給我偉大的圖書文獻和笑聲。泰瑞‧羅姆(Terry Rohm)的抒情電子郵件讓我每一天充滿朝氣。約翰‧基卡倫(John Kilcullen)以讚賞支撐我,唐和珊帝‧古金(Dan and Sandy Gookin)透過電子郵件傳送友誼和歡樂,以及比爾‧蓋茲——在拉斯維加斯一次奇怪的相遇。我也謝謝芝加哥邁爾斯服務公司(Myers' Service, Inc.)的培瑞‧邁爾斯(Perry Myers),他是合格的騙局檢驗員,謝謝他對細節的協助。
我絕不會忘記我的代理人比爾‧格雷史東(Bill Gladstone)和迪契特全家,他們總能讓我維持精神上的最佳狀態。我也不會忘記與投資銀行家和西藏和尚令人難忘的晚餐。我要謝謝我的父母,奧黛麗和席德‧歌德曼(Audrey and Sid Goldman),謝謝他們永遠的支持和鼓勵。我的父親甚至提供耀眼的書名,如「Schlmozzle Power」;而我的兄弟傑佛瑞‧歌德曼(Jeffrey Goldman)則不只一次提供我田園般的地方,讓我安靜,免於焦慮的寫作。我另一個兄弟蓋瑞(Gary),他旅行好幾百哩才來到我的門前,用畫筆照亮我憂鬱的心情;我的姊妹辛帝(Cindy)流下幾滴眼淚在我的書稿上。我總是懷念在天國,我生命中的良師益友,喬瑟夫‧哈普恩(Joseph Halpern)和喬治‧巴特瑞克(George F. Butterick),他們教養我至深。
我謝謝喬瑟普‧佩西克(Josip Pasic),他是個反對崇拜偶像者,當我在黑暗中航行時,他總為我照亮方向。他提醒我,言語永遠不會多於「指向月亮的手指頭」,讓我自由的繼續走下去,沒有評斷或懷疑。
最後,同時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謝兩個人:我絕妙的女兒梅德琳(Madeline),她讓我的生活充滿愛和愉快。她對截稿日前家裡總是充滿檔案卷宗和速食晚餐的諒解,我永遠也無法償還;還有瑞克‧莫菲(Ric Murphy),他總是以開放、嬉戲的胸襟,和一些變質的蘋果餡餅支持著我。
前言
微軟竄升為全世界電腦暨資訊業最有影響力、最成功的公司,是自由市場運作的典型例子嗎?微軟成功,而其他公司失敗,是導致資本主義如此強大又無與倫比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造成的嗎?或是另有一股力量在運作?
本書將揭露微軟在天才創辦人比爾.蓋茲的領導下,過去十年來,以掠奪性的經營策略模式,破壞市場,成功地獨佔整個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的市場。現在,他又以同樣的手法,勢將消除網際網路(Internet)和電子商業交易舞台的自由競爭。分析比爾.蓋茲和微軟從軟體業早期以來所採用的策略和戰術,可以看出最近發生在網景(Netscape)身上的事情,只是個警訊模式的新例。
本書的構想最早根源於一九八九年在拉斯維加斯的停車場,在與一家美國主要電腦製造廠的資深副總裁作非正式訪問時興起的。
當時是十一月,一場巨型的高科技研討會正此進行,所有的會議室和餐廳都擠得水洩不通,我只得在遠離群眾和混沌的後停車場,在維加斯的陽光下,擺設幾張摺疊椅充當我的辦公室。
那天,很多的最高執行長和資深高階主管要和我一起討論我籌畫要寫的一系列文章。
然而,我當時並沒期望會聽到些什麼。而距今將近十年前,那些高階主管和其它人所告訴我的故事,卻是這本書的開端。故事是有關一個人和一家公司如何創造並壟斷被視為全世界最富變化、最富想像力、和最具競爭力的產業。
經過多年的採訪和研究發現,這個報導不只包含蓋茲如何壟斷美國市場,還包含他如何利用獨佔市場的優勢,在全球其他市場賺取暴利。
微軟和比爾.蓋茲在本世紀末的所作所為與本世紀初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標準石油(Standard Oil)的作為相類似。對洛克菲勒而言,燃料,也就是石油,啟動了這個世紀,帶出一個完整的文化和生活型態。世界的動力建造在石油之上:經濟實際上變成石油的同義字。蓋茲就像洛克菲勒一樣改變了這個世界。
然而,蓋茲遠比洛克菲勒更有成就。對蓋茲而言,推動世界的是資訊(information),而不再是經由油管輸送的石油。蓋茲和洛克菲勒一樣,都能敏銳地掐住市場的咽喉,且掌控得相當完美。蓋茲深知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和市場滲透的意義,這兩者比即時的獲利更重要,壟斷者一旦取得掌控權,無法想像的持久勢力就會帶來收益。
蓋茲和洛克菲勒一樣,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適時地表達,他創造了市場,他就可以合理地擁有市場。這兩人把市場佔有率視為一切,不惜祭出短期內免費贈送或削價競爭的商業手法,兩人都知道最終都將回收,因為競爭對手一旦被消滅,他們更可以自由地為所欲為。
蓋茲也和洛克菲勒一樣,知道如何在隘口抄截競爭對手。洛克菲勒在全球廣設代理商以攔截運載石油的車輛船隻,他的格言是「石油生意是屬於我們的」,即使業者一年只買一桶石油,他們也必須向洛克菲勒購買。同樣的,蓋茲也使出千方百計消滅競爭對手,有一段時間蓋茲要求電腦製造廠出貨的每部電腦都要支付權利金給微軟,不管出貨的電腦是否安裝微軟軟體,後來聯邦政府部份禁止這些壟斷手法。
蓋茲的策略是確定任何一家公司的替代品,不論大小,都沒有任何機會滲透到他的市場。蓋茲和洛克菲勒一樣,都相當重視情報(intelligence),兩人也相當擅長蒐集情報,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控制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取得通達所有市場的路徑。
就和洛克菲勒一樣,蓋茲的獲利、殘酷、和壟斷勢力把他推向新的生意戰線。洛克菲勒的陣線包括鐵路、船運、鋼鐵、天然氣、銅礦、還有金融業和信託業,而蓋茲則從電腦作業系統到應用軟體到網際網路,到現今的旅行業、金融服務業、媒體業、還有更多更多其他的行業。
蓋茲一直以削價競爭或免費贈送的手法,迫使電腦製造廠與微軟簽立合約,使電腦製造廠沒有機會使用其它產品,即使其他產品的品質竟微軟優良。更有甚者,蓋茲截斷競爭對手的資訊來源。這與洛克菲勒時期的卡車司機所作所為是一樣的︰卡車司機破壞油管管線,把管線拉出地面後切斷,使石油外洩。管線得隨時有人看管。
蓋茲則截斷競爭對手的資訊來源,使他們無法取得市場資訊,因而無法生產與蓋茲掌控的作業系統相容的產品。
相對於洛克菲勒常受阻於當時市場上的實質限制,隨著電腦網路的快速成長,蓋茲比洛克菲勒更輕而易舉的以數位化科技領航全世界。
《微軟世紀大審判》從全球各公司的內部,揭露蓋茲為杜絕自由競爭所作的活動。書中將窺探大筆的交易為何沒列入帳冊,蓋茲王國的階級組織內如何上演著為爭權奪利而互相競爭的心理戰,以及蓋茲如何運用科技複雜性的煙幕來控制市場和被調查的活動。
同時,本書也將揭發聯邦政府處理重大案例的失誤。各方人馬和他們的性格、動機將在熱鬧如馬戲團般的字裡行間出現,律師、政客、企業高階主管等戰爭部隊各自在幕後扮演他們的個人曲碼。
許多人提出一個忠告︰放了比爾.蓋茲吧!為什麼不呢?這再容易不過了。這個人和他偉大的企業,為全球創造了好幾萬個工作機會,造就好幾百家公司,生產早期由他的作業系統衍生出來的個人電腦產品。為什麼要與比爾窮攪和呢?畢竟,他的壟斷使原本混亂、爭議的市場有了標準。
蓋茲和洛克菲勒一樣對新興產業的貢獻是無庸懷疑的。但有疑問的是隱藏在記錄背後的事實︰蓋茲對擋了他的道的人,就停止與他們交易並禁止他們創新。微軟幕後的活動和對市場的企圖心,從蓋茲在私房裡召開的秘密會談就可明瞭。聯邦政府透過持續不斷的傳喚約談調查--調查仍持續進行--蒐集到全局的一部份,記錄顯示蓋茲這一個典型的壟斷家,他的策略、意圖、和道德(或說是缺乏道德),很奇怪地,竟與洛克菲勒十分相似。
蓋茲一直以來的企圖為何呢?是他自己公開辯稱的要創立偉大的產品?或是要封鎖整個市場,以繼續增加已過度膨脹的資金?
蓋茲自己的秘密通信和那些與他糾葛的人的故事,述說了整個故事。從早期的軟體業界狀況到現今的競爭戰,微軟的市場壟斷策略的肖像也由電子郵件(e-mail)管道勾畫出來。
微軟壟斷市場的定局將對正在萌芽的電子交易世界產生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微軟可能將整個市場開放,讓所有願意參與的人自由競爭嗎?
這個定局不只影響市場的演變,而且對我們如何過生活有重大的影響:何種資訊將如何經由網際網路進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未來個人銀行和透過電子網路和網際網路的購物選擇為何,未來,誰將主控包括廣播、網際網路、和有線電視等的通訊主幹。這些將落入由顧客主導的創新公司嗎?或將被蓋茲掌控?
當你閱讀本書時,蓋茲正在做什麼--他正企圖掌控電子商業交易和網際網路--而這只是他早期運用在作業系統市場的完美戰略的延續而已。
過去五年來,在本書寫作的過程中,我曾以面對面、電話、和電子郵件的方式,對聯邦政府內部和相關大公司的內部人士進行無數次的訪問,對象從董事長、最高執行長、律師,到中階經理人和管理階層的助理,這些訪談讓我得以重新架構許多案例。
任何本質為調查案件的訪談,因題材本身相當敏感,有些允許我引用他們提供的資訊,但不願透露他們曾接受過訪問,有些則願意讓我登載他們的姓名。本書有好幾幕是根據我個人對事件親身觀察寫成,有些則根據事件當事人或有親身聽過詳細簡報的相關人士提供的資料,再佐以書寫本書過程中所蒐集而來好幾百頁的文件纂寫而成。
書寫本書過程中,持續好幾星期,比爾.蓋茲一度以電子郵件跟我交換意見。我與他也碰過幾次面,其中有一次他告訴我,他「不被允許」與我交談。包括資深副總裁暨企業主管麥克.梅波斯(Mike Maples)在內的其他微軟高階主管告訴我,他們很想跟我交談,但是「不被允許」。他們說,這是微軟的公司對外發言及法律部門發出的敕令。
本書付梓前,微軟有機會回應本書所列舉的引證,但一名微軟的高級人員告訴藍燈書屋(Random House),公司方面選擇不以回應,對所有提出的問題一概「不以置評」。更有甚者,縱使我握有許多微軟的消息來源和文件,微軟仍拒絕正式地參與本書的創作。
《街頭的貪婪與榮耀》(Greed and Glory on all Street)一書作者肯.渥利塔(Ken Auletta)很恰當地指出,「沒有任何一個記者能百分百正確地重新創作已發生的事件,‥‥記者蒐集各類不同的資料來源,試圖做最正確的報導,但讀者和作者能因這個新聞業的限制而更謙卑是有益的。」勢力範圍競爭的出現,造就了整個經濟和數位化的世紀,那些活躍其中的許多人提供我許多資料,儘管有時必須取用單一方的說詞,我仍試著將事件做最誠實的呈現。
溫娣.歌德曼.羅姆
一樣比爾,兩樣情景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日凌晨,一場重要的聯邦聽證會前夕,微軟公司的首席律師比爾‧紐康(Bill Neukom)來到華盛頓特區。潘朵拉(Pandora)的盒子即將打開(譯註:希臘神話裡,美麗的潘朵拉打開盒子讓所有邪惡的跳出,只留下希望在箱底),災禍即將開始。同一天,比爾‧蓋茲(Bill Gates)正飛往位於地球另一端的澳洲雪梨,視察新市場,準備全球同步推出他的新產品——視窗九五。微軟正處轉捩點——澳洲市場動態的變化就像在美洲大陸本土一樣,這隻巨獸的全球獨佔勢力正面臨挑戰。
充滿科技的白晝已然逝去,黑暗像一頂車篷隨即覆蓋了整個城市。冬夜裡的和風徐徐吹來,緩緩推動著籠罩在華盛頓特區夜空中的霧氣,朦朧的霧氣輕輕滑過白宮,為波多馬可河(the Potomac)邊崎嶇不平的路面憑添幾分的溫柔。
午夜時分,四周充滿著霧氣。霧氣慢慢爬上第一家庭(the First Family)居住的白色石鑄三角牆和迴廊裡,再慢慢滑過西側大門的守衛室、悄悄逛過半個街道遠的人行道,來到古老而獨特的海亞當斯大飯店(Hay-Adams Hotel)。飯店正面外牆的燈光閃爍,像極了電腦黑色螢幕上明滅不定的游標。
現在是凌晨三點二十分。突然間,一陣怪異的雷電夾帶著閃光,從雲端炸亮開來,照亮比爾‧紐康高雅的鋪位。擔任美國企業巨獸微軟公司傑出的看門狗暨首席律師的紐康,此刻正將他六呎四吋的身軀攤了開來,仰躺在那張舒適的床鋪上。儘管身邊老舊的彈簧墊椅子、褪色的毯子、如樹狀般的燈架,以及四條繡上藍色海亞當斯飯店名的白色毛巾,都是再熟悉不過的景物;儘管新的吹風機仍舊安裝在這個老舊飯店的浴室牆上,浴室和床邊的桌上除了電話之外還有資料站接口(data ports)、擴音器及語音信箱等設備;儘管銅燈、煙霧偵測器、迷你酒吧上的沛綠雅(Perrier)飲料和Famous Amos啤酒,以及遙控器和有線電視等等,也都一如往常;但是,紐康有一堆的理由,讓他徹夜未能成眠。
是的,景物依舊、人事未變;那名年邁的越南老人,也還是負責在休息室裡端送飲料。這一切就跟紐康以前到首都來洽訪時一模一樣,不同的是,現在來首都已變成紐康的例行公事。
海亞當斯大飯店於一九二七年取代歷史悠久的海亞當斯屋(Hay-Adams House),成為外交家、白宮訪客、國會議員,和富裕的陳情人士最愛居住的地方。許多客人會以假名登記住宿,飯店也會貼心的加以配合。雖然門僮大多知道這些以假名住宿的客人真實姓名為何,但在客人住宿的期間,他們臉上也總是帶著一抹假笑,以假名稱呼客人,從不會弄錯。
住宿的男客通常會手挽著年輕女士。像是今晚,兩名年過七旬的政黨要員和四位年輕的金髮美女,一起走出飯店的餐廳;這就是典型的景象。
但是紐康通常是以真名登記住宿的,因為他不太有機會在這裡碰到熟識的人。在這兒,他會拿出最便宜的西裝來穿,因為如果在那些薪水微薄的聯邦律師面前,他穿著一身亞曼尼(Armani)或舊金山布拉克瓊斯(Bullock & Jones)的日格納(Zegna)西裝出現,對他來說可沒什麼好處。但事實上,布拉克瓊斯是紐康最喜歡去挑選西裝的地方之一。
在此之前,紐康已在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人員面前招搖了三年,如今又在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面前炫示了一年多。每當他要出差到華盛頓特區之前,他總會跟朋友開玩笑說,他得努力把縐褶最多的衣服給翻出來才行。把自己弄得看起來像不修邊幅的樣子,對他來說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但是,他通常的穿著都是既乾淨又體面的——瘦高的體型和濃密花白的頭髮,給人一種帝王般的架式。不過,他對自己的財富,總帶著夾雜了罪惡感的複雜情緒,因此他通常會開他那部老舊的福特金牛座(Taurus)去參加社交聚會,然後把賓士和保時捷留在車庫裡。
此刻,海亞當斯大飯店窗邊的白色薄紗和厚重的雙層窗簾,也無法抵擋住那一道感覺像是來自賓州大道(Pennsylvania Avenue)的強烈閃電;巨大的隆隆聲強行進入了一個人的夢鄉,聽起來像是飛機刺耳的引擎聲,也像是從某個隱密處傳來鐵板被弄皺了的聲音。
紐康在聯邦官員面前,早已能表現得駕輕就熟。但是再過幾個小時,他即將在一場可能是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有史以來最粗暴的一次聽證會中,面對最沒品德的大砲法官史坦利史波金(Judge Stanley Sporkin)。
紐康的工作,其實並不好做。他的工作之多,數年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累積到了一個「連他自己都覺得一切看來似乎不太像是真的」的程度:他變成世界最富有的男人——也就是另一個比爾(比爾‧蓋茲)——的看門狗。紐康向朋友抱怨,要將蓋茲的所作所為維持在一個合法的範圍內,是個比全職還辛苦的工作。
最近幾個月來,紐康必須不斷與聯邦政府斡旋、協議,這完全是因為蓋茲實在做得太離譜了——除了蓋茲之外,當然還有喬成‧肯平(Joachim Kempin)。紐康再怎麼斡旋、協議,速度總是趕不上蓋茲和肯平兩個人在全球削價競爭所完成的交易。他形容肯平為「到處拉屎的大象」,然後他接著說:「我必須跟著在後頭收拾善後」。
儘管如此,紐康在與聯邦政府的角力中,也曾經努力戰勝過;如今他則希望能再次擁抱勝利的滋味。而反托拉斯的團體則繼續不斷對他和蓋茲王國丟擲傳票,甚至質疑數月前與他達成的協議判決——說來這實在是個甜美的花絮奇聞,此一協議不但使得聯邦政府對微軟進行四年多來的深入調查因而停擺,而且對蓋茲的賺錢機器竟絲毫沒有造成一丁點的影響。
當時,司法部女巨人珍娜‧雷諾(Janet Reno)還曾起而聲稱那個協議代表了她的反托拉斯團隊的勝利;紐康、蓋茲,和他們的律師團都對此嘲笑不已,因為紐康深知此舉表示聯邦政府已經做出讓步。他喜歡拿一些沒有見諸報端的事件來自吹自擂一番,其中之一,就是在聯邦政府要與微軟展開嚴肅的對談之前,他悄悄地向聯邦法庭提出宣佈無效的請求(the motion to quash)。不料,大勢開始慢慢崩潰。
黑霧已漸漸穩定下來,充滿商業陰謀的一天也已經沈靜。今天傍晚從機場開車進城時,華盛頓紀念碑的尖頂還籠罩著一片深灰色的溼氣;至於明天如何呢,誰也無法預期。
‧‧‧‧‧‧
這時,既凌亂又疲憊的比爾‧蓋茲,正飛越地球的另一端。在電子網路上旅遊是他的思維模式(paradigm),大海和天空就像螢幕上空白的空間,目的地就像工具列——而非洲和澳洲則是他的最愛。
這是一趟長途的飛行。他從深邃如黑色草原般的夢中醒來,望向大海般的草原,向外延伸到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上。飛機飛過港灣的大橋和陡峭的海岸,飛進澳洲——梅鐸(Rupert Murdoch,譯註:媒體大亨)的祖國,並來到了雪梨。
每年的這個時節,空氣總是柔和的;但是,生命就像一片海灘一樣,雖然廣大不斷遭受侵蝕。這幾個月來,婚姻生活取代了他的母親;然而這一年實在過得太快了。一年前的新年,在另一個海岸,他許下了他婚姻的誓言——那是他母親希望在臨終之前能親眼見到的一件事。愛情在一開始,就像競賽中贏得的勝利獎盃一樣,但是很快就變成其他的東西了。大部份的事物都會發生這種情形,這也是蓋茲不能完全停滯不進的原因之一。
經過飄洋過海的一天,窗外的狂風暴雨仍未停歇,狂風吹打在草原上,長長的草原變得更黑了。在他臥鋪兩側的頭頂上,各有兩個電燈泡,床上則隨意擺了幾個靠墊。這個臥鋪雖然只是臨時休息的地方,是幾週來維持他心神鎮定的場所。
當他沉睡時,胸部附近響起的嗡嗡聲、被太陽微微曬紅的皮膚、僵硬的頭部,以及額頭上的皺紋,就像是皇冠上腐蝕的痕跡一般,隨著時間的單調步伐、緊緊烙印在他身上。他似乎經歷了比三十九年歲月還要更遠的旅程。交叉的雙踝、鬆弛的下唇,一如投降戰士般,表露無疑。
沉睡中的腦這時響起了回音。飛越過好幾萬哩的水域,空氣就像水一樣充滿他的肺;而夢像是在狂風中緊抓的氣球一樣,在他腦中翻騰。
‧‧‧‧‧‧
如今,一連串的路線安排,把他帶到雪梨羅瑪達文藝復興大飯店(Ramada Renaissance Hotel)
。蓋茲迂迴穿過飯店大廳。身為一家創業達二十年、並擁有改造全世界能力之企業的負責人,他表現出一股非比尋常的猶豫。有些人的確認為蓋茲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對美國經濟最具影響力的人;然而,這次他不是走進房間,而是潛入房間。他一邊走著、一邊把頭向前伸,胸骨鬆垮,雙臀緊縮,彷彿想測試地板是否夠硬,或是要避開隱藏的地雷。
遠在地球的另一端,他的首席律師正與聯邦官員斡旋;蓋茲絕不准那些官員阻礙他想做的一切「酷」事(「酷」〔cool〕是蓋茲最喜歡用的字眼之一;他習慣用「酷」來形容讓他驚訝或興奮的事物)。他必須擴展他的勢力範圍。一切正處於轉捩點,而新市場就代表一切。打從最早期他用一連串程式設計語言撰寫程式的時代開始,經過這麼多年的時間,數十億美元已數度易手。
一度,他為螢幕上一串又一串堆積的電腦程式建立起堡壘;而今,世界早已是個不同的地方——蓋茲的眼界成長之快,彷彿就像世界發生大爆炸一樣。他從未想過成功會帶來這麼多的麻煩。
但是,蓋茲從不曾因為過去的經歷而畏懼。司法部的反托拉斯主席安妮‧賓格曼(Anne Bingaman)曾要他「害怕休曼法案」(〔Sherman Act〕,賓格曼企圖毀滅他,但使他更積極。縱使面對聯邦官員持續對他進行其他方面的調查,紐康的律師團和外聘律師仍在三個月前,幫他祕密企劃一宗十五億美元的收購投標案,而對象則是競爭對手直覺公司(Intuit)。直覺是以生產個人理財軟體見長,而且品質優於微軟,這是因為理財軟體是少數幾個微軟無法位居領導地位的軟體之一。蓋茲和他的律師團隊目前就等著看這個策略性的投標,是否會得到反托拉斯管理人員的同意了。
同時,先前糾纏微軟的一些反托拉斯鬼魅,如今又再度復活,使得反對微軟的聲浪再起。當然,所有發牢騷的競爭對手,都必須先加以壓制!蓋茲還以為去年七月裡,這些事情就已經解決,他可以輕鬆的休息去了。但不料塔尼法案(Tunney Act)卻不肯善罷甘休;這個法案讓史波金一類的聯邦法官,有機會把聯邦政府和大型企業之間的反托拉斯和解協定瓦解。約翰‧塔尼(John V. Tunney)正巧就是拳擊手的兒子。
於是,蓋茲狂怒不已。每每與反托拉斯那群獵狗有任何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時,他就對紐康咆哮、侮辱。這兩個比爾維持著很奇怪的關係。蓋茲讓紐康負責看管不斷成長的一萬八千人王國,然而卻不信任他。畢竟,就連蓋茲的母親——瑪麗——都警告過蓋茲,紐康是靠不住的人;蓋茲自己也這樣告訴別人。結果,在蓋茲所有的心腹當中,紐康是少數幾個沒有受邀參加蓋茲婚禮的公司高階主管之一。瑪麗‧蓋茲一直都不喜歡多年前從她先生的法律事務所跳槽到微軟工作的紐康。
紐康給人的印象,是既莊嚴又紳士的;他全身散發的那股莊嚴之氣,正是蓋茲所不能及之處。紐康的身材挺拔迷人,像極了同樣是六呎四吋高的蓋茲父親。許多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女律師都會為紐康的出現而傾倒;有的人甚至曾寄卡片給他,要求與他約會。
但是,蓋茲並不需要喜歡紐康。這兩個人有種愛恨並存的關係,而在某方面來說兩人卻又是敵手。兩人都相當富有、相當成功,然而卻都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也就是這股不安全感,把他們兩人結合在一起。最近,紐康曾要求蓋茲為他升遷,而蓋茲只給他一個新頭銜,並沒為他加薪。於是,紐康坐在床上為自己的升官撰寫新聞稿。這個升遷已經讓他等候了很久了。
現在,飯店內已經慢慢擠進了大批的商業界高階主管和宗教家。教宗(The Pope)和蓋茲是同一天抵達飯店的。
或許,蓋茲在澳洲比在美國更受到崇拜。他將在達琳港會議中心(Darling Harbor Convention Center)介紹他的新產品:視窗九五(Windows 95)。這個國家對微軟而言,是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之一。
他習慣與全世界最富有、最有權勢的人交好,因此他迫不急待想要拜會澳洲首相保羅‧凱汀(Paul Keating,譯註: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擔任澳洲首相),當天凱汀也將接待教宗。
蓋茲現在的名氣幾乎與教宗並駕齊驅,微軟的成長和權勢也變得非常有滲透力。甚至還有假新聞稿從網際網路發出,宣佈微軟將與天主教會合併。更滑稽的是微軟的公關部門竟發表聲明否認此事,彷彿微軟真有可能購併教會似的!
蓋茲並不認為自己是個壟斷家,但事實上,多年前他曾告訴記者群,說他具有「天生的壟斷力」。因此有些人便認為蓋茲能夠縱橫、支配市場,這是命中註定,或者也可以說是上帝賦予他的權利。但是蓋茲的意思只是他認為微軟能夠贏得市場,是因為它是最好的。
或者,也許多少有那麼一點吧!蓋茲那種幾近著魔般的察覺力,一旦嗅出其他對手表現比他優異,他馬上就會激烈地驅使部屬,去封殺市場上所有任何可能的縫隙,同時積極地推出新的產品上市。他的程式設計師——也就是公司裡面最基層的員工——常常因為能祕密地「和比爾一起進行虛線企劃案」(dotted-line project)而暗自竊喜,但事實上那些企劃都是不真實的。打從蓋茲成年開始,那些企劃
就以不同形式出現。祕密任務嘛!就是大家協定好絕不可以讓別人知道的囉!就像密探俱樂部裡,小孩子互相摧毀各自的密碼一樣。所以學聰明點吧,詹姆斯‧龐德(James Bond)!就是這樣。
蓋茲為自己創造一種像遊戲般的生活方式,但是現在這種遊戲的賭注很高。自治權和領土、封邑內的封邑、螢幕內的螢幕,這個產業就像中古時代劃分領區——市場內的市場。既然所有的東西都是他栽種的,為什麼他不能遊戲其間?
‧‧‧‧‧‧
梅鐸,現在有壟斷家了。
約莫一年前,微軟在位於華盛頓州瑞德蒙(Redmond)兩百六十五英畝大的總部園區,舉辦了一場怪異的午餐餐會。盧伯特‧梅鐸垂下眼睛,不想直接注視坐在另一端的蓋茲正大口大口地把食物送入嘴巴。
現在,輪到蓋茲踩在媒體巨人的領土上了。不過,他對梅鐸仍懷有某種程度的憂慮,畢竟事情正處轉捩點上,而且蓋茲對梅鐸和他的媒體王國一無所知,但是他企圖要很快地學會。
蓋茲在征服全球個人電腦的軟體市場之後,正開始切入好萊塢娛樂事業和大眾媒體事業。雖然他像躍出水面的魚一般,但是媒體這個大市場讓他所有的競爭精神都活了起來。與梅鐸的事業比較起來,個人電腦的市場就算不上什麼了。尤其媒體世界是採支付權利金的模式,因此只要一次的投資就有無數的權利金可以回收;而蓋茲的王國也建造在相似的模式上:只要一次的創造就可以收到好幾年的權利金,同時又不常需要更新原版的東西。
當與梅鐸會面的時刻來到時,蓋茲似乎很恐慌,然而他還是克服了取消會面的衝動。但是後來,蓋茲的同事看到他們的領導人,暴怒地從大門跑到會議室。因為當蓋茲目睹媒體巨人的世界之後,他知道了梅鐸雇用科技專家,讓自己與資訊高速公路同步。蓋茲還能說什麼呢?他不願待在比他更聰明的人的公司裡,何況這個人所經營的事業他還不甚瞭解。
梅鐸終於抵達在瑞德蒙舉辦的餐會現場,於是午餐正式開始。而當蓋茲自覺不如人時才會有的種種舉動,在這次餐會裡他全部顯露出來:他以口中不斷咒罵「幹!」的方式,來疏解「自己是最好的」的心理負擔;他會跳起來肆無忌憚地把盤子堆得高高的,表現他鄙視成規的樣子;然後他又誇張地撲通一聲坐回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吃著食物,彷彿吃飯只是某種肌肉抽搐的重複動作。
梅鐸覺得蓋茲是他所見過的人當中最奇特的人,因此在餐會結束之後,他也這樣告訴別人。蓋茲的鼻音中帶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彷彿在全部的過程中他只看到自己、聽到自己、為自己評量一切。梅鐸著實被蓋茲的失態驚嚇到;但是,這個人的舉措或許可以被原諒吧,他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而且又擁有龐大的財產——直到一九九四年十月,他已經擁有九十三億美元的鉅額財富。
然而,兩人並沒有達成任何的交易。(蓋茲曾考慮要買下梅鐸新聞事業〔News Corp.〕的一個部門;此外,ETAK有某些地圖軟體則讓蓋茲垂涎不已。他想像著,如果能把這種軟體安裝到膝上型電腦,便能夠讓所有出差在外的高級主管輕易地找出自己在當地城市裡的所在位置。不過梅鐸已與汽車製造廠簽立協定,要把那套軟體安裝在高級房車裡。)儘管梅鐸的副手將布來克‧比利(Black Billy)稱為「軟體皇帝」,把蓋茲氣得半死,但是蓋茲還是看出了梅鐸是一位策略家。
蓋茲總是在某些交易正逢轉捩點的期間裡,正面迎接挑戰。其他的人如果碰到這種挑戰,可能的作法是先守住既有的財富;但對蓋茲而言,若挑戰是意謂征服並擴大勢力範圍,那他早已隨時準備好要重新改變他對世界的觀點。他的多年好友便認為他是個會擁抱仙人掌的人;早些年在內華達(Nevada)沙漠,他就做了這樣的事,或者應該說他差點就做了這樣的事,是他的朋友在他幾乎快被這種奇怪的植物刺到之前,及時阻止了他,但這事使他狂歡不已。那是蓋茲第一次到沙漠。
‧‧‧‧‧‧
雪梨的一月天,漲潮的海水快速衝向海灘,牡蠣則更是緊緊抓住岩石不放。現在的蓋茲,就像是漲潮時抓緊著岩石的牡蠣一般;一股強風襲來,似乎威脅著要重新塑造他的世界。
在未來尚未爆發之際,過去的種種偏又纏繞著他。聯邦官員在他身後如影隨形;而他在全球各地已被冠上無恥之徒甚至是智慧竊賊的惡名。但儘管如此,想要拒絕與蓋茲和他謀取暴利的公司做生意,實在不易。
他要感謝他的母親,是她給了他全世界。一九八○年,她因緣際會地把她的兒子和IBM連結在一起,當時的他只是為最原始的個人電腦撰寫程式語言而已,如今,事情絕不可能再像當時這麼輕而易舉。
他懷念他母親的迷人和優雅。當時的他無法明瞭失去他母親,將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如今,全世界的金錢也換不回他的母親。
假如當年他那位身為西雅圖(Seattle)社會名流的母親——瑪麗‧蓋茲——沒有和IBM的最高執行長約翰‧歐寶(John Opel)一同任職聯合勸募(United Way)的董事;或者說,假如歐寶沒有那麼著迷於以微電腦系統趕上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那麼誰又會知道蓋茲的生活現在會變成什麼樣子?歐寶有硬體,卻四處採購作業系統;而瑪麗有個兒子,並且對他信心十足。
當時,蓋茲對作業系統軟體一竅不通,但他很快地說服另一家電腦公司——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要求它們把Q-DOS作業系統授權給他。他很狡猾地沒有提到與IBM之間的交易,然後回頭再把Q-DOS轉賣給IBM。儘管後來的微軟磁碟作業系統(Microsoft DOS)是IBM與微軟一起合作開發,然而,經過一連串的失策之後,歐寶最後同意讓蓋茲收取微軟磁碟作業系統的權利金。DOS成為業界標準,最主要得自於IBM的祝福,至於其他的事情,都已是往事。蓋茲和他的視窗軟體終於把IBM三振出局了。
漸漸地,全世界的個人電腦製造廠都得仰賴微軟來供應作業系統。作業系統是發出指令執行電腦最基本功能的基礎軟體,蓋茲利用他在作業系統的市場勢力,進一步取得了應用軟體(applications software)——使用者可以執行文書處理和財務試算表等特殊工作的軟體——的市場領導權。
新的作業系統和新的市場,是他維持市場地位的關鍵因素。再過幾個月,他極具爭議性的產品即將發表,整個市場和他個人的財富,隨著產品延遲上市的謠言而波動。過去一年來,聯邦官員不斷窺伺他的王國、監視他的壟斷手法,一股壞的名聲蔓延整個公司,然而公司的獲利就像擋不住的潮水般,持續增加著。
他有一種展臂擁抱最不可能之事物的傾向,再加上他所擁有的廣大市場和財富,把他整個帶入了更具魅力的世界中。就在抵達雪梨之前,他在拉斯維加斯的電子產品會議裡,與一個名牌上寫著「史帝夫‧埃瑟」(Steve Esser)的男人密切地交談,這個人就是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編按:著名電影製作人,生於西元一九四七年,諸多叫好叫座的作品均出自其手,如早期的電影《E.T.》、《第三類接觸》、《太陽帝國》,及近期的代表作《侏做紀公園》等,並以《辛德勒的名單》獲得一九九四年奧斯卡獎),頭戴棒球帽和眼鏡,就近與蓋茲談論一筆交易。
蓋茲的新夥伴們一開始時還有點遲疑,但蓋茲很快就適應好萊塢和大媒體的世界。
何況,個人電腦市場已經沒有什麼可供消遣娛樂的了。IBM的總策略吉姆‧卡諾維諾(Jim Cannavino)和寶蘭國際(Borland International)的老闆菲利普‧坎(Philippe Kahn)都已經玩完了,再過不久,蓋茲從不放在眼裡的蓮花公司(Lotus Development)最高執行長吉姆‧曼日(Jim Manzi)也將很快就化為烏有。他的競爭對手像飛機一樣,一架一架摔落。當梅鐸的首位競爭對手羅柏‧麥斯威爾(Robert Maxwell)發生沈船意外時,梅鐸也有同樣的感傷。
蓋茲走出羅瑪達大飯店的大廳,消失在門口。未來的幾個月裡,他的曝光機會將多得連自己都想像不到,數十億美元的市場頻頻向他招手,他將試圖利用他的成功和勢力進入新市場,和自己所掌控的數位網路結合,將美國人生活的一切連結在一起。
但是許多過往緊抓住他不放;聯邦政府早在六年前就開始祕密地嚴加調查他個人和他所採用的策略。
一切的一切都起始於華盛頓特區一間昏暗、佈滿灰塵的辦公室——而跨過這個城市的另一端,蓋茲的首席律師正準備為次日的風暴掌舵。
書號:H1232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2.5 cm
類別:語文類
分類號:88000715
頁數:464頁
重量:63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3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