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本書由50篇人物專訪集結而成,藉著不同的生活情境、關點和智慧的展現的生命力,彰顯生活的光彩與深義,俾於讀者擴大生活視野,領略多面而豐富的生活內涵。本書描寫的50位生活家,包括林清玄、朱銘、吳炫三、蔡志忠、孟東籬、柴松林、蔣勳、鄭石岩、星雲大師、曾昭旭等名人。
吳放,本名吳靜文,民國四十八年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曾任幼獅廣播電台記者,製作主持文化性節目,獲教育部頒發文化獎章表揚。現職中華電視公司節目部。
《勵志館》出版緣起
推薦人的話
自序
見賢篇
1.紅塵中修道 濁流裡澄心--林清玄以菩提心觀照人世
悠悠菩提路/觀照人間世
2.行雲流水盡如意 動情靜觀皆自得--黃君璧的畫境與心境
山水的化身/推展當代美術不遺餘力/白雲般的高潔性格
3.無限盈一握 剎那化永恆--郎靜山以攝影超越時空
捕捉中國情調的影像/超卓的集錦攝影/心凝形釋,物我相忘
4.靜止的動態 自然的雕琢--朱銘的斧鑿痕跡
靜中求動、動中求靜/「順其自然的創作法則
5.退回原始 走向蠻荒--吳炫三到黑暗大陸捕捉陽光
憧憬原始風貌/蠻荒中的歷險/陽光下的躍動心靈
6.文藝薪傳鐵筆下 天地墾拓方寸間--王北岳功在印林
以「篆刻著書立說/淳樸典雅的印風
7.坐鎮故宮一甲子 眷顧國寶六十年--那志良德行如玉
一窺紫禁城的堂奧/護送國寶的歷史使命/終身與玉為伍
8.無生於有 有生於無--董陽孜揮毫寫出瀟灑
用書法作畫/突破傳統的自我創作
9.以無用為有用 融古人於今人--蔡志忠實踐了莊子
為漫畫開新境/「有用與「無用的衡量/真實的反映自我
10.龍吟千里遠 豪情萬丈深--魏龍豪的相聲世界
聲音的魔術大師/說學逗唱,雅俗共賞/提攜後進,推廣相聲
11.走過時代苦難 唱出民族情懷--姜成濤的步履和歌聲
苦難交織的童年/唱出中國人共同的情感
12.扮演別人 活出自己--李國修堅持走出理想
舞台上的自我磨練/以戲劇為終生事業/活著要像自己
訪智篇
13.上善若水--歐豪年以水為師
14.富而好美--漢寶德品味精緻生活
「講究的心情/塑造美的境界
15.人之異於機器者幾希?--阮大年以人性主導生活
「終身教育的觀念/拓展精神領域
16.拖延是時間的賊--柴松林善用時間
充實生活的妙方/如何節約時間
17.人人都是可造之材--洪冬桂積極開發潛能
激發潛能的要訣/掌握「關鍵時期
18.水車哲學--許水德理想與現實兼顧
與惡劣環境搏鬥/不屈的生命
19.長空不礙白雲飛--鄭石岩空心入禪
內心是無垠的宇宙/保持平常心
20.多情善感總是詩--弦常存詩心
詩是生活的解藥/詩情畫意之樂
21.腹有詩書氣自華--蔣勳以閱讀穩固生命
讀書改變氣質/「實用與「涵養」
22.若喝咖啡 若不喝咖啡--馬驥伸收放隨心
過程就是目的/情之所寄
23.向前突破 超越平庸--張勤勇往直前
向前看,往前走/試煉而後成長
24.以退為進 以無為有 以空為樂 以眾為我--星雲以空無涵容大千
名位如過眼雲煙/「能捨「能受的胸懷
25.生活減法--曾昭旭用減法來增加自由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心無掛礙
26.且學龜爬--周聯華著眼千秋、不爭一時
向烏龜學習/屈伸之間
27.萬法唯心造--胡因夢向內心探求智慧
改變自己的心境/常保赤子之心
28.服務最樂--鄭武俊引發別人的快樂
快樂的祕訣/不捨不得,一捨就得
29.得饒己處且饒己--沈謙為自己留餘地
為他人設想/不要勉強自己
30.卡式生活--王鎮華用卡片筆記生活
用熱心去活/「生活之鑰何處尋?
31.別讓今天抄襲昨天--王偉忠創意不絕
創意的來源/「圖象思考
32.把自己活好--黃明堅享受獨處
擁有自己的價值觀/自由支配時間
33.不放棄任何一種愛--顏崑陽歡心做奶爸
「奶爸的心聲/「育兒的成就感
34.感謝玫瑰有刺--劉俠含笑面對病痛
與病魔長期抗戰/殘障者的伊甸園
35.要怎麼收穫 就怎麼栽--梁悅美用綠意妝點生活
綠色的神奇/與植物為伴
36..從絕症中痊癒--李豐贏得健康靠自己
戰勝癌症/運動‧飲食‧放鬆
37.活力盡在手間--廖蘇西姿的養生法寶
神清氣爽靠運動/「甩手的功效
蒐奇篇
38.清白 艱苦 堅貞--李健春齧雪耕山
不可思議的耕山事蹟/老兵心事/秉持齧雪精神/汗水淋漓創建帕原/做個「放債的人」
39.歸去來兮--孟東籬尋找桃花源
山中別有洞天/崇尚心靈自由/心目中的「理想村
40.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黃勁挺七指雕夢
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隨時清點財富/創作之要,在於靈活運用
41.當時明月在--陳文輝的泥土情
生根於泥土/出可仕,退可隱/也無風雨也無晴
42.烹小鮮若治大國--小魚行事一本正經
「不合時宜的人/藝術的形式/面對真實的自我
43.智慧播種 慈悲耕耘--紀顯曄開墾菩提園
藝術與修行結合/「佛化生活的意義
44.人間有大愛 此心最多情/206--張群欗熱忱給予關懷欄
愛讀書的女孩/從一文不名到飛黃騰達/擁有回饋的心/愛心‧溝通‧成長
45.松間明月常如此--鍾鐵民再續原鄉人
踩著父親的腳印/文學生命的延續
46.我聽見了媽媽的愛--林燕靜寂的路上有母偕行
讓媽媽教你說話/不平凡的生命領悟/無聲的世界,無休止的愛
47.古今一夢盡荒唐--劉世傑洗手做羹湯
走過江湖路/心境的轉換/「口味融入「心情
48.萬般皆是緣--阿水隨緣奉茶
靜候有緣人同座共飲/隨緣所以能逆來順受/孰瘋?孰不瘋?
49.世界在我腳下--馬中欣天涯探險
隨時儲備再出發的資源/獨行千山萬水/馬不停蹄的腳步
50.悠閒生活遊--邱顯寶大隱於市堡
為繪畫廢寢忘食/中國風味的藝術感/鬧市中的隱居者
捉刀印象
去年之前,我在幼獅電台主持一個文化性節目「驀然回首」,曾經訪問過的人已不計其數,為了擴延節目的影響效果,我常把聲音的採訪再改寫成文字,以「挑擔人相遇」專欄,刊在《愛》雜誌上,前後歷時三、四年,當時廣播節目的回響有限,文字專欄似乎也少人問津,於是轉職華視之後,便暫停了採訪工作。
未料往日的用心耕耘,竟在事過境遷之後,有些意外的結果。先是「驀然回首」節目使我入圍八十一年廣播金鐘獎,現在,雜誌上的採訪文字,又得以集結成書。雖然這都算不上好成績,但對於一個傳播界的小兵而言,也不無可喜。
如今回首走過的那一段路,恰如王國維所說,人生立業必經的三種境界。想當初,檬懂的走入傳播界,懷抱著模糊的理想,生澀的摸索前進時,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而後,竟日奔走採訪,連夜撰稿錄音,埋首於工作不辭辛勞,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直到一路走完,自以為諸事無成,虛有此行時,才發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重新整理這些採訪文字時,便是「驀然回首」的心情。每一位受訪者的形貌重又鮮活的浮現,他們的言行仍然深刻難忘。我選擇了五十篇集為此書,其中有些人在這幾年之內,工作或有改變,職務或有調動,有的不在國內,甚至已不在人世。人生的無常,竟是如此。好在生命中有許多動人的質素,並不會在時間中消逝,從人格中得到的感悟,也不致因空間轉換而減損。先前我立意從事傳播工作,致力於人物採訪,並且以文字記載彌補錄音的不足,為的也就是這個緣故。
在雜誌上,我寫的採訪專欄定名為「挑擔人相遇」,內容大致是,每一個挑著生活擔子的人物寫照。在專欄卷首,我這麼寫:「生活!分明是重擔難扛,只教我艱苦備嚐。為何他挑得輕鬆舒暢?走得意興飛揚?讓我拍一拍他的肩膀,看一看他的行囊--」我的期望是,讓讀者從許多不同的生活型式和觀念裡,得到自己生活的省思和啟發。
當時每個月只寫短短的一篇,並沒有預期要寫多久,所以這本書的形成,算是無心插柳之作。曾經有人把寫作的方式分成兩種:一是「胎生」,經過長久的孕育,然後一鼓作氣的完成。另一種是「卵生」,像母雞下蛋,一天一個,毫不費力。以這本採訪文集而言,似乎近於卵生。不過嚴格說起來,又兩種都不是,因為作為一個記者,只扮演了「接生」的角色,雖然由我執筆捉刀,但文字當中所顯現的生命力,全都是受訪者的智慧結晶。所以這本書的問世,我絕不敢居功,捉刀者只是代言人,接生婆的快樂,無非是抱別人的孩子,沾沾喜氣而已。
書裡分成三個篇章,各篇的採訪角度和寫作型式都不相同,不但說明了成書之前未經完整規劃,而且顯示出我自己在幾年間的階段性改變。
「見賢篇」是我初入傳播界,剛開始戰戰兢兢扮演一名記者時所寫。訪問對象全是我所仰慕的知名藝術家,下筆時的遣詞、用句、和心情,都是隆重而嚴肅的,唯恐報導中遺漏了什麼豐功偉業。
後來,覺得寫人物採訪,其實不必在生平事蹟上過多的著墨,所以在寫「訪智篇」的那個階段,我只想從受訪者的生命中,捕捉一個智慧的觀點,雖然這些觀點都是體現在受訪者的身上,但我是避開了對人的歌功頌德,只傳達一個智慧的訊息給讀者。
再過了一段時日,又覺得特別讓我想去親近探訪的人,不再是因為受其名氣所吸引。「蒐奇篇裡所寫到的人,都是在我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小人物,而且我不再是刻意的把採訪當作一項工作,只當是拜訪朋友一樣的去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這時候一個人最讓我動心的特質,不是他的成就或知識,而是性情。既然著眼於性情,這樣的拜訪必是雙向的交流,所以下筆之際不再只是客觀的敘述,而有主觀的描寫,於是第一人稱的「我」,也進入了文中。我又開始像最初寫「見賢篇」一樣的用較長篇幅去描述一個人的生活面貌,所不同的是,寫「蒐奇篇」時比較貼心,自覺較有「人氣」。
綜觀這三個階段的採訪歷程,若把「見人比作「見山的話,從「見賢篇」、「訪智篇」、到「蒐奇篇」,又好似禪宗所標示的三個成長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對我個人來說,這幾年的採訪歷程,確實是成長的關鍵,我的視野有些拓展,思慮有些提昇,多是拜受訪者之賜。所以在此書刊行之際,由衷的要向所有曾經接受我訪問過的人致謝,當然包括書中所列五十人以外的更多人。還有,慨允推薦本書的王邦雄老師,以及為封面題字的黃嘗銘老師,我都曾多次面聆教益,尤其感念於中。
身為一位傳播者,不論是用廣播或文字做採訪,都是為人作嫁,所以我曾以「捉刀人自喻。再加以閒暇時喜以篆刻自娛,常在初遇受訪者時,致贈一方手刻印石作紀念。如今把這些「捉刀寫石的姓名印痕也附刊於各篇首,於是一本訪問文集,也可以說是深刻的「捉刀印象了。
郭泰是我大學時期的同窗好友。他念的是新聞,我學的是俄文,但因同室共處了四年,我們之間,情同手足。除了這段「同居」的緣份外,老實說,郭泰和我也有許多臭味相投的地方--我們都愛好運動,喜歡擺龍門陣,閒時喜歡喝兩杯,連當時欣賞「密斯」的品味,也有幾分類似。
郭泰也是我朋友當中最突出的一位。他的突出之處在於年紀輕輕就已擁有豐富的人生歷練。就我所知,郭泰大學畢業以後,曾經幹過記者,當過公司的副總經理和工廠的人事主管,拉過廣告,也賣過牛肉麵。總之,他風光過,也失意過,而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他的樂觀和豁達,我們這夥兒朋友都認為他很性格。
就因為他的性格,郭泰獨排眾議,作了鬻文為生的最後選擇。作為一個好友,我曾經為郭泰當初的選擇感到憂慮。我怕我們這個被譏為文化沙漠的社會,養活不了像郭泰這樣缺少「盛名之累」,家無恆產,又沒有其他副業可賴以維生的新手。畢竟,人不能僅靠浪漫的憧憬過活,油鹽柴米本身就是一個必須你去面對的嚴肅課題。
然而,事實證明,我所有的顧慮都屬杞人憂天。郭泰不但活著,並且活得很好。從他的處女作《王永慶奮鬥史》到目前的《幽默一○○》,郭泰的作品已被社會的各個階層所接受,社會也公平地給他應得的報償。
由於自身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忙碌,老實說,我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拜讀郭泰的所有著作;但是,《幽默一○○》郤是在他彙集成冊之前,我就已經先睹為快了。因為,這些作品已在《中央日報》副刊上,以專欄的形式先後發表過。而「中副」則是我專業以外,最偏好的一個讀報園地。
當然,不容郭泰否認的另一個事實是,對於他這本文集的誕生,本人也有助產之功。話說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郭泰與我,加上水清與家和兩位好友,正在郭府進行定期的聚會。酒足飯飽,我們的話題已從當年的指南山下,轉到現時這個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從過去「少年維特的煩惱」,談到目前步入中年的悲哀。
我們都有太多的感觸,但「怨嘆何用」?印度聖雄甘地不是說過:「人生本來就是由一連串的苦難堆砌而成的。」由此,我們聯想到苦中作樂,以及如何從快樂中體會那份苦澀的滋味。這就點出了蕭伯納所說「我們可以在幽默的背後找到真理」這句話的真髓。我靈機一動,當場向郭泰建議,何不收集一下中外名人的幽默小品,既能帶給讀者會心的微笑,又能從中獲取一些為人處事的大道理?
我不敢說《幽默一○○》的產生,是得自我們酒後的靈感,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副」這一專欄的出現,已使生活在這五花八門社會中的某些人,多了一份健康寫實的精神食糧。
郭泰果真是個刻劃人物軼事的高手。他與生俱來的「朝天鼻」,經過後天科班的訓練,被造就成一隻擁有相當敏感度和嗅覺力的「新聞鼻」。《幽默一○○》取材的對象,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成為我們生活周遭的一部分,那麼熟悉與親切。
每一篇作品看似獨立,又像有所關聯。郭泰顯然也把他本人多彩多姿的經歷,融入每一個幽默小品之中。從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那份苦中作樂的無奈,以及憶苦思甜的期待!
好的作品讀來令人感同身受,易生共鳴。作為一個朋友,我很高興《幽默一○○》已為郭泰創造了一個新的寫作領域;身為一個讀者,我願推介這本文集給那些沒有讀過「中副」此一系列專欄的其他朋友,希望它能為各位創造一個嶄新的生活領域。
【推薦人簡介】
王邦雄,民國三十年生,雲林縣人。畢業於師範大學國文系,再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獲國家博士學位。現任中央大學中研所、哲研所教授。著有《老子的哲學》、《做個出色的人》、《向生活說話》、《人間道》、《人生關卡》等書。
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來
武聖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正是他永傳千古的英雄形象。不過,他闖過五大難關,斬下六員大將,從社會成本來說,未免代價太大。
而文聖孔子公,云:「君子有三戒」。又云:「君子道者三」。要我們過三關而不斬一將,且一聲令下,眾將官一起過關,以仁德、智慧與勇氣,去走出人生的道路。
人生最難過的關,是生活關,它無所不在,有如空氣般,散佈在我們的週遭。乍看之下,似乎沒有關,而你卻隨時隨地要越過。
過生活關,是一生的歷練與考驗,疲累困苦從它來,生機情趣也從它來。問題是,化解不了疲累困苦,生機情趣,也將錯身而過。
關卡有如情結,人生在世,每一個心中都存有萬萬情,卻不免千千結,情關難過,因為心結難解。只有解開千千結,才能成全萬萬情,鍾情一生而修成正果。
鄉土方言,「痛」有「疼愛」與「疼痛」的雙重意涵,最愛就是最痛。所以,情人間流行語:「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痛」。疼愛是情,而疼痛是結,過疼愛的情關,根本在解疼痛的心結,心結解開,情愛就不被卡住了。
生活最簡易,也最艱難,最單純,也最複雜。生活不講學問,也無關才氣,本質上煩瑣零碎,逼得仁人志士,間或收拾不住,牽累拖垮了人間情愛與英雄志業。
情愛志業,不離家常日常,此中「常」字,是擺不脫、拋不掉的枷鎖。超離之道,就在家常日常的單調重複中,活出天大地大的親情道義來。回家親人常在,醒來日日好日,家常日常的煩惱,頓成天大地大的菩提。
生活關兩大課題,一在自我立足,一在人間行走,一方面要保護自我,一方面要結交天下。保護自我要閉關,結交天下要結盟。問題是,閉關本來是保有自己的天地,不讓別人闖進來,未料,結果是自己也出不去,故閉關形同自閉;結盟本來是結交天下的才士,組合團隊聯盟,未料,結果是綁住套牢了別人,故結盟形成死結。
老子說:「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重重深鎖門禁森嚴,有如自閉,重大時刻也封死了自己的出路,用繩索盟誓來約束結交,有如死結,逼得對方掙脫求去。
且有形的門鎖與繩約,人家可以破解,也可以切斷。不如不用門鎖的閉,不用繩約的結,自己不必忙著去開關,別人也不必急著去解約。這樣,才是善閉與善結,「善」就在老子「無」的空靈智慧。就因為是「無」,所以,人家破解不了,也切斷不了,永立於不敗之地。
吳放先生大作《用心去活》,文如其名,相當放得開,符合道家精神。他寫出了五十個有賢德、有智慧、有勇氣的生命氣象,自謂是捉刀印象,在訪談中捕捉神韻、氣度、性情與智慧,再加以雕琢形塑,此中有感動,也有創作,在見賢、蒐奇與訪智間,透顯平實生活中的深刻與精采。
今天,大家忙著營造自己的形象,急著凸顯自己的風光,少有人用心去生活,且用心去觀賞別人的生活,以是之故,忙碌的現代人,也是寂寞的現代人,人人陷身孤島,沒有品味,也少有格調。
這五十篇人物專訪的生活印象,或許可以解開現代人忙碌與寂寞的雙重困境,把品味與格調,重新找回來,這樣的話,眾將官一起過關,消解心結,不被卡住,情關可過,生活關也可以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來。此之謂煩惱即菩提的妙諦。
26且學龜爬--周聯華著眼千秋、不爭一時
一般人常以為基督教源自西方,所以傳道人應該也較洋化。但當我見到周聯華牧師,印象剛好相反。
他一心顧念中國,關懷本土。尤其當我們聊到他深研孔子學說,熱衷書法練習的時候,這位曾經遊學世界各地,精通數國語文的牧師,只讓我覺得是位典型的中國讀書人。
向烏龜學習
周聯華擅長書法是遠近馳名的事,經常有人向他求賜墨寶。他的老師宗孝忱曾打趣說:「中國和尚會書法不稀奇,而洋和尚裡,你倒是第一位」。
看過他寫的古文對聯之後,周聯華又搬出了數十方印章與我一同品賞。我從一些印文中得知,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龜爬齋,自號「龜爬齋主」。
他說:「我就像烏龜一樣,天生駑鈍,但是靠著努力爬行,也走出了一點成績」。
周聯華在大學時代主修企管、副修會計,但他的心力其實都投注在課外活動中,學業只求應付而已。直到他矢志於傳道工作之後,才開始發憤讀書。
在美國神學院研讀希臘文的那段日子,格外地艱苦。為了記住希臘文的生字,他把十根火柴放在桌面的右邊,每讀完一次,就搬一根火柴到左邊,十根都到了左邊,再一根根搬回右邊。經常開夜車讀到深夜兩點,然後清晨六點又起來複習。等車的時候背書,吃飯的時候背書,連睡夢中也在背書。
就憑著這股孜孜不倦的傻勁,周聯華從入學時的遠不如人,唸到以第一名畢業。
現在雖已七十歲了,他仍然是五點起床,工作到十二點才入睡,工作量比年輕人還多。他向我透露常保活力的秘訣:「我做任何一件事都充滿了興緻,認為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必須全力以赴」。
他常跟朋友開玩笑地說:「我現在做的這件事,將來可以擺到訃文中哦!」周牧師估量一件事情的成敗得失,從不看一時,而是著眼於千秋。
「人生不是短距離的衝刺賽跑,而是幾十年的馬拉松。從長遠的眼光來看,起步的早晚或順逆並不重要」。
他問我:「李白寫〈將進酒〉的時候是幾歲?我答說不知道」,他說:「我也不知道,但這並不重要,我們只管李白能寫出好作品就夠了,年齡有什麼關係呢?」
人生是一場長程的競賽,先贏的人不見得能夠持盈保泰,先輸的人也未必永遠殿後。
「龜兔賽跑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我們可以從烏龜的身上學到很多道理」。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在烏龜贏了兔子,而是烏龜憑著努力,走到了自己的目標」。
屈伸之間
他把烏龜的縮頭避禍也當作是一種智慧:「大丈夫能屈能伸」。抬頭挺胸、勇往直前固然要勇氣,然而為了保存實力,為了未來的企圖和貢獻,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彎腰低頭,需要更大的勇氣』。
接著,他又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狹路上遇見了他的仇家,仇家剛好全副武裝,帶著弓箭,但他手無寸鐵。仇家舉起了弓箭,瞄準他的眉心說,如果他抬頭挺胸走向前,就會被一箭射穿眉心,如果他肯彎腰低頭,就饒他一命」。
周聯華說到這裡便停住了。我追問:「後來呢?那個人是抬頭還是低頭?」
他說:「只有那個人自己知道,別人不會曉得的。就像我們在一生當中,常會面臨這樣的抉擇,抬頭?或是低頭?只有靠自己決定!」
27萬法唯心造——胡因夢向內心探求智慧
胡因夢剛結束了為期十個月的閉關修行,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她杜絕了一切紛擾,與人的接觸只剩母親和一位護關的同伴。即使和她們作必要的溝通,也只用筆談。
把自己置身在如此單純靜默的環境裡,為的就是要更專注地思索,潛心去體悟更深廣的智慧。
改變自己的心境
早年胡因夢一直有著心理學上所稱的「焦慮感,那是一種「怎麼做都不對勁的感覺。她學畫、演戲、寫作、談戀愛、結婚、離婚;她追隨時髦、找尋歡樂,企圖超越自己,又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每當遭逢挫折阻難,她習慣於從外在去找原因,只顧怨天尤人。
直到二十七歲那年,她剛結束一場短暫而混亂的婚姻時,從一本《靈魂永生》的書上得到開悟。書中影響她最大的一段文字是:
「如果你的心靈活動力很強,而你以很生動的方式想像各種情景,那麼這些情景很快就會形成物質事件;如果你的思想高度悲觀,盡念著大災難就要來臨,那麼這些想法也會被忠實地複製於生活之中。也就是說,自己的外在遭遇只不過是內心境界的投射。當自己內心裡充滿怨恨、批評,或是負面人格時,外在的遭遇絕對不會順利」。
從中學時代就研究命理學的胡因夢,到此刻才真正體悟:「如果不能找出形成命運的真正原因,就是知命又有何用?知命還是在命運的軌道裡,找到命運的肇因者,才能改善命運、創造命運。她開始深切反省,應該從自己的心境改變起,才能操控自我的命運」。
後來接觸佛法,更了解了「自己創造自己的實相,也就是「萬法唯心造的道理」。
常保赤子之心
剛踏進宗教領域時,胡因夢曾經四處拜訪大師、聖哲,總希望能找到什麼外在權威可以依附、遵循,直到在「新時代運動的諸多著作中,認識到了「本我即是。了解所有生命中的領悟都要在「肯定自我中才能得到,生活的能量和智慧,也必須往自己的內心去尋求」。
為什麼人總喜歡模仿別人?因為常人的心多被「習慣所左右」,相信「傳統、舊有的」便是「安全、可靠的」,而這樣由「習慣所累積出來的心念,會使人的思想受到侷限,無法自由通達。人之所以會煩惱、恐懼,正因為不能停止過去的意念,總是從已經發生的事情中,假想將要發生的事。
人為何會害怕死亡?原因是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如果能活在每一個剎那,而不去擔憂未來;如果能覺察自己的心是如何被已知的事物佔據,然後把這些陳見完全丟開,便能得到自由的快樂。
胡因夢以演戲為例說明:「人生像個舞台,人往往對自己扮演的角色太專注,完全投入了戲中的一切,以致於陷溺在劇中人的問題當中,忘記了舞台上的演出,只是被人製作出來的情節而已。
其實,生活只是一齣自編、自導、自演的戲。
人會隨著成長而失去童稚的歡樂,是因為在學習中累積的經驗,使我們的心靈越來越麻木、呆滯,不再敏感地從環境中得到喜悅。「常保赤子之心,就是把心靈打開,讓心靈像源源活水一般,永遠保持清新、流動。
今日的物質文明,並沒有為人類帶來幸福快樂,反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精神焦慮和存在的失落感。西方的思潮,早在二、三十年前,便開始對人類的物質文明質疑,反對無止境的向外需索,轉而向人的內在心靈去探求,這就是所謂的「新時代運動」。
胡因夢接觸了「新時代運動」的理念之後,明顯地感到生命起了變化,生活中時時刻刻可以體證到自由與快樂。
28服務最樂——鄭武俊引發別人的快樂
「在這所學校裡,我的笑聲最多,我的笑聲最大,所以由我當『笑』長,哈哈……永遠笑臉迎人的鄭武俊,擔任台南啟智學校校長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但是他和那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玩樂在一起時,總是忘了自己的身分」。
校地有三甲,而工友的編制只有一個,有時候鄭武俊也捲起褲管,幫著工友一起除草、清掃廁所。有人對他說:「你當校長,還做工友的事,不覺得太委屈嗎?他的回答是:「我做工友的事,卻拿校長的薪水,真好!一念之差,生活境界便有天壤之別」。
快樂的祕訣
「我只不過比老師多讀兩年書,比工友多讀三年書而已,其餘大家都一樣」。鄭武俊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看得極淡,所以能常保快樂。他說:「一個快樂的人,並不是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像我們這些孩子,擁有的最少,卻從不計較,所以他們無憂無慮」。
學校辦慶生會時,鄭武俊不惜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道具,扮豬爬、學狗叫都無妨,只要能博得大家開心,醜化自己也沒關係。他認為:「執著於自己的名位,而畫地自限的人,是自尋煩惱。比如你把坐著的凳子挪開,整個地板都是你的天下,何其灑脫!」
鄭武俊的快樂,是來自於促使別人快樂。他相信快樂跟香水一樣,當你灑向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會沾染到芬芳。「世界上很多東西,你給了別人,自己會減少,但只有快樂,你給人愈多,自己所得到的也愈多。而且建築在別人快樂上的快樂,才是真正長遠的快樂,因為根是甜的,果便不會是苦的。所以當有人問他,如何讓「自己常保快樂時,他提供的方法是「時時引發使『別人』快樂的念頭」。
不捨不得,一捨就得
在旁人看來,鄭武俊為智能不足的孩子付出自己,最難得到回饋,往往徒勞無功,得不償失。但實際上,他的豐厚收穫是無形的:「我從付出當中,感受到自己的富足。所謂捨得、捨得,不捨不得,一捨就得,我捨去的是時間和精力,得到的是心靈上的充實和快樂。
「能永遠留在世上的,不是你所擁有的,而是你所付出的」。鄭武俊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乎學問的好壞、名位的高低或財富的多寡,而是在於貢獻的大小。他的生活態度,簡單的說就是「為人服務」。在他的案頭,寫著對自我的期許:
盡量爭取服務的機會,愈多愈好;盡量擴大服務的範圍,愈大愈好;盡量提昇服務的層次,愈高愈好;盡量貫徹服務的熱忱,愈久愈好。
書號:F1033
裝訂:平裝
尺寸:13 × 20.9 × 1.3 cm
類別:語文類
分類號:855
頁數:272頁
重量:28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1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