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來安魂



作者:吳欣翰

出版日:2024/09/01

定價:420元

優惠價:79折332

內容簡介

神明降旨要去殺日本人,你敢一起嗎?

 

現此時1970年,兩個時空,接近一甲子;

宿命的輪迴再度轉動——

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是否重新上演?

 

新晉小說家的首部作品,正面對決臺灣史上最壯烈的抗日事件——

信仰與人性、國族與親族、符法與乩身,共同交織出臺灣島嶼的多元性格。

 

「西來庵是臺灣的民主聖地,也是臺灣人民抗拒外來移民統治之地,代表了臺灣人民追求自由的勇氣及維護尊嚴的堅持;『西來庵事件』也帶給我們許多啟發,更是我們需要保存的一項重要歷史資產,讓我們能緬懷過去並思考未來。」——蔡英文 前總統於西來庵文化館2011年落成啟用典禮致詞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噍吧哖事件、玉井事件,是日本治臺中期,由漢人主導的大規模武裝抗日事件;在1980年代前,該事件被認定為「臺灣義和團」——即一群盲目愚民受到宗教煽動貿然起義,被武力鎮壓,最終牽連無辜,導致大量死傷。但事實並非如此……。

 

 

 ▌奇幻寫實大敘事,啟蒙在地群體意識

攸關這塊土地命運的大事件,有比「民間故事」進一步的詮釋——

每個民族的開端,口耳相傳下,都有根基於史實的神話與傳說;

這本書想寫的,是這座島嶼,天光透入來彼時,發生的那些事。

 

 

 ▌你要苟且偷生,還是換個活法?

時間是大正四年(1915年)連年颱風成災、帝國苛政、民不聊生。積怨已久的臺灣人民,響應乩童余清芳號召進而憤然起義,眾人以位於府城市區的「西來庵」為指揮中心,聯合大目降富商蘇有志、山中盜匪江定,下決心推翻日本殖民統治,建設獨立國家。

 

同時段,因著「明治維新」崛起遠東地區的日本,正是軍國主義熾盛的明治後期;新生帝國面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全新變局——守舊派與改革派的明爭暗鬥,穿越廣袤的太平洋,蔓延到了臺灣島。

 

一心改善臺人生活的年輕警察官龜山,在偵察一起臺人詐騙案過程中,受制於奉行高壓統治的內田民政長官;起義事件爆發後,他被迫單槍匹馬面對洶湧而至的危機,究竟如何才能避免雙方大規模死傷?

 

在另一時空,相隔55年的「牛磨後西來庵」新址。久違的王爺再次顯靈,欽點先輩將被冊封神明;一場民間盛事,竟引來國府情治機關上門盤查;在冥冥中肅殺之氣捲土重來,主角正雄能否虎口脫險?

 

《西來安魂》試圖以歷史為骨幹、用信仰生出血肉;透過日人、臺人、蕃人乃至神明的眼光敘事;經由呈現不同階級的眾人——從帝國高官到底層農民,所有生靈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下,受到無情沖刷,抵達命定結局?盼望藉著說出這段故事,使受難者得以安息。 

 

 

 ▌為何不該錯過以「西來庵事件」為背景所書寫的這本小說?

➤ 在「霧社事件」15年之前發生,規模最大、規劃最縝密;

➤ 主事者以香煙裊裊的常民信仰,抵死頑抗殖民帝國的剝削;

➤ 可查1,507人死亡,但按照遺下骨骸統計,實際大於10,000人;

➤ 是臺灣抗日運動由「武鬥起義」轉向「文化抗日」的關鍵轉捩點。

 

 

 ▌「西來庵事件」其文本流變簡單比較

小說家李喬首先讓這個故事,由國家收藏學術資料的廟堂之高,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可諱言,在當權者的預設下,是要李喬寫出民族前賢的傳記,用以作為外來政權本土化的標示;而李喬在走遍被屠戮的鄉里之後,用寫實的筆觸毫不留情地描寫當時的苦難,並表示自己不忍心以虛構小說強化人物形象的方式,戲劇化地陳述這個慘烈至極,發生在同胞手足身上的故事。

 

研究員康豹則是以完整的田野調查、科學數據,以社會經濟關係來客觀檢視這個文本,藉此分析出當時的臺灣人是從各方面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壓迫,忍無可忍才集結各方勢力起兵;該客觀論述確實也與康豹「外來者」的身分相合。更提供了當代人們完整理解此事件的動機,以及情節發展的脈絡,畢竟宗教信仰一直是農業社會人們生活的主要寄託,在活不下去的情境下,呼告神明也是當時的標準程序。這些調查讓整起事件走出了「義和團式」神明附體、刀槍不入的迷信氛圍。

 

本書作者吳欣翰則是站在前人所建立的基礎之上,以角色動機、情節驅動,試圖經營一個善惡有報、有始有終、循環三界的全知世界;該項企圖一路橫跨了人世的時間長河,用書中1915年「西來庵事件」參與眾人,以及1970近現代解嚴前受到白色恐怖迫害的主角眼光來探尋此一事件;身為讀者,則是透過這樣雙重時空的設定,以整整半世紀之後(本書出版於2024年夏末)的後設眼光,層層疊疊、鉅細靡遺地挖掘、重新省思在這座島嶼生活的臺灣人,其主體性究竟為何?

 

 

 ▌書封裝幀設計

設計元素:封面構成的下方圖片是1915年「日本官方寫真帖《大正四年臺灣南部匪徒討伐警察隊記念》」所記錄下來的西來庵古廟;上方圖片是「二次重建後」西來庵內的「沈府中軍爺」神尊;封面兩旁以故事中關鍵的「符令」元素圍繞,呈現雙主線敘事的不同觀點;也經由這三個元素,象徵已逝去的時代。

 

配色系統:以具地理特色的府城古老「臺南紅」與道教儀式中常見的「金紙黃」搭配作為主色,喚起人們廟宇參拜的氛圍;拼貼風格的「持香之手」高舉一柱清香,象徵理想的大同世界,讓人們意識到現世生活的太平安穩,並以裊裊香煙召喚大眾對這段壯烈歷史的敬意與悲憫;也期盼與過往的威權專制徹底道別。

 

採用嚴選美術紙印刷、燙亮黑製成書封,並以獨具手感且易讀性高的原紙印刷內頁,兼具典藏與閱讀的舒適性。

 

 

本書特色

◇ 以奇幻筆觸帶入「西來庵事件」既有宗教元素,利用臺灣民間中的扶乩、降筆等信仰儀式,以此推動故事主軸、雙線平行發展。

◇ 敘事基礎是歷史上實際發生的大小事件,以故事將幾位主要角色對於信仰的辯證,結合真實歷史事件,轉化成貼近大眾的內容;由不同的面向觀看——尤其是臺灣人的群體心理動機與行為。

◇ 有別一般歷史小說鴻篇巨製的節奏,小說內文分為四個大部、26個章節;以現代小說技法,透過「場景」敘事,以電影分鏡邏輯,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 2022年新臺灣和平基金會「第六屆臺灣歷史小說獎」入圍決選。

各界推薦

專文導讀

溫宗翰|豐饒文化社總編輯、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勇敢無畏推薦

王榮裕|金枝演社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第22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 2024臺北藝術節《西來庵》導演

平路|小說家

朱宥勳|小說家、文學評論家

汪大久|明道中學校長

陳國偉|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優聘副教授

陳耀昌|醫師/作家

陳蕙慧|資深出版人

康豹(Paul R. Katz)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著有《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

曹興誠|企業家、佛學家、收藏家、倡議家/聯華電子創辦人

張隆志|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黃裕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重返第一法庭——噍吧哖事件特展研究策展人

錢真|小說家

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長/歷史學者

蠢羊(羊寧欣)|漫畫家/文史工作者

──真心推薦給每一位,勇敢無畏的臺灣人(以上推薦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為時代悲憫,向前賢致敬——來自各界的深刻好評

汪大久(明道中學校長):

作者欣翰以臺灣日治時期西來庵事件為骨幹,以多角度交織出不同故事線索,通過歷史的寫真,刻畫當時臺灣人民的困境和被壓迫,展現信仰對於社會結構和階級的衝擊,以及其所產生的凝聚力!

欣翰是明道校友,也是科技人,下班逐夢創作出這部精彩的臺灣歷史小說,成功觸動人心,我鄭重推薦!

 

曹興誠(企業家、佛學家、收藏家、倡議家/聯華電子創辦人):

同樣處在強權壓境、兵凶戰危的情境,百年前的臺灣人民有智慧分出敵我,完整精確地規劃策略,並且寧死不屈;我們不該愈活愈回去!

尤其當今世代最注重的是「軟實力」,這是臺灣的強項。除了一面武裝自己,也該瞭解這座島嶼,在各方面都擁有世界級的資源。最明顯可見的是:全球都依靠臺灣在AI產業的研發與製造實力。每一位生活在這裡的人民,都有責任認真地把臺灣打造成一個——能靈活應變世局、不畏強權、小而美的國家。

 

黃裕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重返第一法庭——噍吧哖事件特展研究策展人):

作者巧妙將西來庵百年傳奇串聯成歷史軸線,在神諭抗戰與近代變革之間,琢磨出溫暖的火光。

 

錢真(小說家):
豐富的想像力,跨越世代的心靈對話。

 

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長/歷史學者):

400年以來,臺南以人文底蘊、民俗之美保留了寶貴的物質遺產;也同時培養出個性淳厚但有骨氣、不受欺壓的銘心意志。「西來庵事件」傳達了當時人民的心聲,他們需要民主自由。隔了110年,這塊土地的人民仍然懷抱同樣的希望。

 

蠢羊/羊寧欣(漫畫家/文史工作者):

日本時代的林野調查中,許多無主地收歸國有,失去耕田的人民才在西來庵一役中,舉起鋤頭與鐮刀,砍向殖民者。

希望有更多歷史被描寫,記錄下來。

作者.譯者簡介

吳欣翰

1989年生,明道中學、交大理工系所畢。身為竹科工程師,人生夢想是當導演,希望有朝一日將自己的創作搬上大銀幕;平時喜歡和老婆窩在家中,熱愛閱讀歷史書籍和各類小說。

 

本書為作者小說處女作,目前正著手書寫下一部歷史小說《苦杯》。該作同樣聚焦臺灣歷史與宗教的交互關係,並深入探討基督長老教會對戰後臺灣社會之影響。該計畫已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24年第一期文學創作補助。

目錄

推薦語 汪大久、曹興誠、黃裕元、錢真、謝仕淵、蠢羊(羊寧欣)

 

導讀 以信仰追憶庶民記憶 溫宗翰

 

楔子

部一  百年繁盛、花開花落

1.乩童

2.豪紳

3.王爺

4.已死

5.試探

6.發誓

7.佳話

 

部二  戰雲密布:與世界連動的島嶼

8.戰爭

9.暗潮

10.異動

11.測謊

 

部三  官逼民反:為自由民主起兵

12.結義

13.調查

14.露餡

15.緝捕

16.宣戰

17.出擊

18.目標

19.慘案

 

部四  徘徊不去的專制幽魂

20.救援

21.前夕

22.大戰

23.屠殺

24.通靈

25.灰燼

26.封神

 

後記

參考資料

導讀推薦

導讀 以信仰追憶庶民記憶

——溫宗翰 豐饒文化社總編輯、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許多年前,因研究需要前往玉井探訪廟宇,於是發現位於青果集貨場旁的忠烈廟。小祠主祀余府元帥,即是知名的余清芳,兩旁更同祀著羅俊、江定兩位元帥。神像後方,立有三人的「遺照」;在香火煙燻、昏黃氣氛襯托下,隱隱透出的肅穆容貌,略有令人不寒而慄之感。但想著,他們生前也是為國為民的時代英雄,便漸漸放下忐忑不安的情緒。

 

幾經探訪,始知忠烈廟原是「噍吧哖事件」罹難者骸骨集葬的萬人塚,受八七水災影響,輾轉遷葬至此地,鄉紳鳩資建祠,於一九六五年才開始祭祀三位元帥,取其紀念與追崇的象徵意義;稍稍比對時間點,正是臺語電影《血戰噍吧哖》推出以後的事,此時不只政治局勢改變,隨著「抗日」情愫塑造,電影重新包裝事件,人們才能以抗日英雄的角度去追憶幾位英烈。

 

有趣是,如今三位元帥不僅守護一方土地,還搖身一變為「司法專家」,據說民眾遇到不公或不義之事,或有官司纏身,都會去祭祀三位烈士,祈請主持公道;甚至有警察、檢察官等遇到難破案件,也會前往祭拜,頗有顯應。在神龕內,有著厚厚一疊各種「訴狀」,等待元帥們主持公道。三位烈士活著時,是殖民地「法」的犧牲者;成仙後,成為民間法度的維持者,足見革命家思想進步、講求「義」與「勇」的形象,深植民心。

 

民間信仰除了展現人類生活跨時空的信仰心靈,往往也能見證歷史、記憶時代,這些時光刻痕,都反映出信仰誕生當下,社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過去事物的想像與承接,人們透過信仰來記錄歷史,其實也反映著社會集體自我記憶的內在邏輯。臺灣受到不同時期殖民經驗摧殘,民間信仰自然也回應這些歷史記憶,舉凡朱一貴、杜君英、王勳、赤星中尉、杉浦茂峰、森川清治郎、廖添丁、顧尚泰等具名主祀神祇,或也有不具名的集體祭祀,諸多萬善同歸所、大眾爺、元帥、紅旗公等,也都為臺灣社會保留住不同時期各類征戰事件的歷史記憶。

 

這些不同歷史背景的陰神祭祀,有著共同文化脈絡(即展現臺灣人不分立場,以祭祀取代對立的善良敦厚)常常有人誤以為民間信仰是封建保守的思想殘餘,但其實,臺灣島「天高皇帝遠」,這些「反抗者」的祭祀與封神,都不是延續自傳統生活,建立在「朝封」制度下的產物,反而是普羅大眾在生活經驗中,為求心靈安定,與時俱進建構社會集體記憶的當代信仰。

 

讀畢《西來安魂》,最讓我感到欣喜驚奇之處,便是作者有別於過往的論述邏輯,讓西來庵歷史事件,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在民間信仰脈絡中展開敘事,讓從來只有參與在歷史敘事中,卻從未有主體存在的王爺,也在事件中有了角色。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有關「西來庵事件」的闡釋,都會以「迷信」「利用宗教」「利用信仰招攬人心」「假藉神諭」等言詞,來看待事件中的民間信仰。言下之意,就是指起義革命者們,「利用」信仰力量,「巧騙」社會大眾參與,從本質上否認信仰的存在。

 

這類說法,與日本人在弭平事件後,所做的調查定調如出一轍,以臺灣人「迷信」來掩蓋革命者的真實訴求;尤其,日本人在事件之後,啟動臺灣宗教調查,錨定宗教治理措施,藉機掌控宗教階層影響迄今;如今回顧過往,若不略加思考,則很容易落入檔案文獻只有掌權者話語的糾纏之中。

 

「迷信」一詞背後,其實就是嘲弄革命者的信仰價值觀,罔顧行動者政治訴求與社會理念,遮蔽革命者聲音,掩蓋殖民政權造成民不聊生的社會問題。在那個威權苛政時代,如何「保身立命」顯是臺灣人最想仰賴的信仰依靠,被逼到絕境,再如何無奈與疲軟,也只能「竹篙湊菜刀」與之拚搏,而民間信仰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帶著信仰上戰場,拿保身靈符當防彈背心,信仰與行動結合,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若稍稍回顧「西來庵事件」以前,不也有個「土庫事件」,所有革命者把起義革命紛紛指向玄天上帝?與其說是迷信,何不說是日本人引起天怒人怨呢?

 

《西來安魂》嘗試在破碎與充滿官方話語的檔案之中,融入現代口述歷史、文化研究、檔案分析等相關細節思考,嘗試還給「西來庵事件」一些血肉,作者站在當事人角色立場,讓所有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發生;讓民間信仰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信仰的力量,變成真實語境,而不站在權威者立場來「糾正」迷信。書寫尤以時空交錯手法,回應歷史情節內容,藉此保留由當代觀看歷史的敘事邏輯;呈現當代人回頭看歷史的思考、沉澱,也似乎是想以「說書人」角色,引領讀者重新思考事件。普遍對「西來庵事件」的理解,大多需要仰賴日本官方檔案文書,然則此些檔案資料,大多是零散的敘事片段,當權者掌握歷史言說權是自古皆然,所以許多知識份子在不同時期為了抵抗權力、捍衛信念,奮力以文辨史、以文證史,重新言說與追憶歷史事件;不同時期、不同身分、不同角度去探索「噍吧哖事件」的書寫者不少,但本書作者雖仍也追尋過往文學家、歷史學家的腳步,卻將目光放在以民俗為核心的基底,自然地讓王爺參與其中,或許是想擺脫歷史敘事窠臼,摒棄嘲弄信仰的視角。

 

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作為現代人而言,要想重新回到歷史現場、拼貼情境細節,追訴人物情感與每個時代人物血肉記憶,實在不是容易之事。但本書仍循序漸進地穿越時空,讓無力敘說的普羅大眾,以最單純直接的信仰祭祀,回應殖民時代那些貼近自己生活在地的生命經驗,建立一套屬於庶民的、民俗的、當前文化氛圍的記憶方式。作為歷史小說而言,以如此貼近民眾的真實情感重新述說故事,讓「西來庵」重新被看見,或已足以療癒傷痕,安頓魂體。

精彩試閱

楔子

一九一二年.冬至.加路蘭浮浪者收容所

一鉤新月掛在夜空上,照亮了整片海面和崎嶇的東部岩岸,風浪一波波襲向岩石,濺起碎玉般的浪花;岸邊有一區簡陋的矮房透著燭光,在雄偉的大自然前顯得渺小而脆弱。

「真寒……猶原足寒……」余清芳蜷曲身子不斷發抖。牢友們已蒐集所有苧麻布覆蓋他全身,輪流站在磚砌的通風口,試圖要堵住臺灣東部的刺骨寒風,卻還是於事無補。

「他發高燒,這些日本狗給的破麻布根本就無法保暖,再這樣下去很危險。」牢友當中的王仔曾是郎中,看到這情況也頻頻搖頭。

 

臺灣東部環境嚴苛,夏日嚴酷的烈陽和冬天刺骨的狂風,每半年會交替上陣,連裝備齊全的日本警察都難以招架,更何況是只披著一層粗製麻布的囚犯們。他們每天被迫長時間勞役,持續為日本帝國採擴和開路,加上東部醫療資源匱乏,被分發至此的「罪犯」絕大部份無法活著回到西臺灣。

「有人去問過黃老嗎?他會不會有辦法?」黃老是整間收容所內最年長的犯人,已經在這待了快五年。聽說他當年因勇敢起身抵抗日本人才被抓來,在收容所內地位極高。

「聽說他做過道士還天生陰陽眼,或許余弟不是生病而是被髒東西煞到,」王仔心中抱著一絲希望如此說道:「不過黃老在另外一區,必須冒險偷渡過去把人帶來。」

「我去!」丁仔自告奮勇,他跟余清芳在鹽水港街就一起打拚:「被發現頂多挨一頓打,但絕對要保住余弟這條命!」

「浮浪者」類似清代的羅漢腳,是指沒有一定住所或職業,且被日本警察判定有妨礙治安或風俗之虞的人。他們沒有犯罪事實,只是被日本帝國預防性關押著,並透過規律的勞動和群體生活全面改造這些在殖民地高層眼中無所事事的男人。

收容所不像監獄看守嚴格,犯人們在白天強迫勞役,晚間有些自由時間。丁仔趁著點名的空隙偷溜並找到了黃老,熱心腸的老人第一時間答應前來探望。

 

神祕老人的到來讓所有人都很期待,好奇地將兩人圍了起來,都想知道此事如何能解?余清芳此時已昏迷,全身如火爐般發燙,因著囚室寒冷,一層水氣氤氳由身軀往上蒸騰。

黃老拿了火燒樹枝製成的碳筆,在紙上開始畫符,口中喃喃自語說著沒人聽懂的話,並隨即引燭火點燃紙張,以雙指夾著符令讓火光在余清芳身體周圍拂過,直到燒成灰燼墜落地面。

「他帶有天命,不應命喪於此。」黃老用嘶啞聲線說,向旁人討來水,在他額上寫字。

余清芳漸漸醒轉,但氣如游絲。

黃老蹲下向他耳語:「汝體質特異,是做大事的人。我有古藥方能助一臂之力,轉成乩身,或許神明會救汝一命,不妨試試。」

余清芳點點頭無力地說:「我平常時食齋修行,多謝湊腳手……。」

「如此甚好!」黃老站起望向其他人:「明天你們去勞役時,沿路揣看覓相思仔,盡可能由枝幹至根部刨下樹皮,避免刨到樹質帶汁液部分,把刨下的薄長樹紙捲妥帶回。」

「相思樹可以入藥?我們平常都砍來燒柴用。」王仔好奇地問道。

「單純熬煮樹紙不行,必須加上一些祕方,」黃老小心翼翼地從寬大的衣袖裡,取出以油紙層層包覆的五寸見方藥材,裡頭是深褐色的細小種子:「這是駱駝蓬的種子,來自西藏。跟大量相思樹紙一起熬煮便生奇效。」

眾人關在同個地方歷經患難,都有感情,對於這點小忙自然一口答應;於是即刻著手準備包裹樹紙的獸皮,也討論著明日該如何互相掩護、以打磨鋒利的石塊採集樹皮。

 

隔天勞役結束後,太陽也跟著下山,氣溫快速降低。余清芳因畏寒不停顫抖,上下排牙齒碰撞地格格作響,極度虛弱的他,只能奮力吊著最後一口氣。

這時黃老再次到來,手裡捧著一碗深黑濃稠的湯藥,氣味十分惡臭難聞,原先好奇靠近的人被熏得倒退三步。

「此即是相思湯,服下去吧。」

余清芳順從地緩緩喝下,眾人既擔心且好奇,全擠成一團,想見識這帖大夥參與煉製的祕藥是否生效?等了一炷香的時間絲毫沒有反應,余清芳仍舊病懨懨地躺在床上。

突然間,余清芳驚惶大叫,手腳像是著了火快速甩動。

旁邊的人正想上前,卻被黃老一把抓住。

「不要動他,能不能成,就看此時!」

黃老再次點燃符令,用煙霧與餘燼環繞余清芳周身,大聲誦念無人知曉的咒語,用盡所有力氣宣示地界、驅除所有肉眼未見的靈界干擾。

而余清芳痛苦地跌下了床,在地上持續地翻滾哀嚎著,直到把胃中殘餘消化物盡皆嘔了出來,全身虛脫地躺著動彈不得。

「來囉!五府王爺有心搭救汝!」黃老強行壓抑聲音中的歡喜。

這時,失去意識的余清芳腦海內,出現了一道清澈的聲音——

 

 

02豪紳

一九一三年.木離.鵝鑾鼻庄大板埒

一艘大輪船緩緩駛進日本人的捕鯨基地大板埒,港口人員全體出動忙著卸下木箱;這條從基隆出發行經臺東到鵝鑾鼻為止的東岸航線,基本上是以運補貨物為主。

貨物全卸下後,閘門開啟;有一群人穿著破爛的麻衣,發瘋似地衝下輪船。港口工作的人都不意外,人人知道他們是在加路蘭浮浪者收容所關押數年後,終於重獲自由之人。

這艘每週駛經的貨輪,所載送的,就是僥倖留下一條命的那些人。

在眾多人爭先跑出後,一名男子不像其他人一獲自由,即刻拔腿狂奔;反倒是先在甲板上深吸了一大口氣,像是想紓緩自己肩上的壓力。隔了許久,才如釋重負地緩緩走下輪船。

這人年約三十出頭,一雙飽經憂患的大眼彷彿無所畏懼;他樣貌清秀帶幾分書卷氣,皮膚黝黑且身材瘦弱,看得出這幾年粗重勞役刻在身上的風霜痕跡。

下船後他像是被什麼無形力量驅使那樣,一路步行或搭牛車,花了足足一整天的時間,終於在正午時分來到了臺南廳直轄東、西區的交界,即最繁華的街道之中。

市區內人聲鼎沸,大街寬闊乾淨,開設了幾間洋店舖,販售新奇的西餐和西服,絡繹不絕的往來民眾,市招與話聲摻雜著日語、漢文和臺灣話,與多年前造訪過的印象全然不同。

他全身破爛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卻目標明確地走著,向路人問的都是同一句話:

 

「府城西來庵怎麼走?」此人便是余清芳。

 

   ✻ ✻ ✻

 

西來庵的位置,其實再好找不過。當地人都會驕傲地說:走到兩年前剛建成的「石像」圓環後再朝向東行三分鐘路程就到了;西來庵是座三進二落的建築,屋頂勾畫華麗的飛簷,彩色磚瓦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座嶄新的廟宇,是由大目降豪紳蘇有志全額資助興建,與「石像」圓環在同一年一起完工的。廟埕聚集不少信眾正在閒聊,當中一名女子在人群中顯得特別醒目。

廟埕聚集不少信眾正在閒聊,當中一名女子在人群中顯得特別醒目。

她身穿和服,髮簪梳理得整整齊齊,捧著一件小孩衣服正來回碎步優雅地走著。平時在廟中很難得見到穿著日式服裝的信徒,且她五官立體,皮膚雪白、身材頎長,整體觀之不像日本人;也可能因為腳踏咔咔作響的木履,她比一般赤腳,或是著皮底布鞋的男性信眾還高上寸許,十分引人側目。

她時不時將頭探進庵內想看發生什麼事,今日等候的時間似乎特別長。

這可苦了一旁神情緊張的廟方執事阿廖,深怕有所怠慢;畢竟要是惹到日警,那可是吃不完兜著走:「新居夫人不好意思,再麻煩等一下,下一位就輪到您了。」

「叫我湯玉就好。那位大哥已經進去半小時了吧?是遇到什麼難題了嗎?」她十分好奇,再往前探了頭。

阿廖趕緊回答:「報告夫人,那人正在告天狀。」

阿廖見湯玉一臉茫然,連忙接著解釋:「就是把自己受的委屈詳細言明,由師公作法後就能一狀告到天庭,再交由王爺裁奪作主。我看夫人在趕時間,我馬上去把他叫出來!」阿廖說完就衝進廟內;但湯玉並沒有要打斷對方問事的意思,只好三步併兩步地追上想制止阿廖。

 

庵內神桌旁,坐著一名正在碎唸的男子,對著披戴道服、頭綁黑巾,用竹筷打了個鬆散髮髻的一位壯年人不斷抱怨:

「牛奶吉,阿三每次都占我便宜,收割時把那塊算他的,開耕時又推給我做,這樣太超過了啦!他明年一定又會再用這奧步再來一次,我不能總被欺負,王爺要幫我討回公道啊!」

這位身著道服的「牛奶吉」,本名叫陳清吉,年約四十歲左右,身材不高但十分精壯,因長年用扁擔背負瓶瓶罐罐到處送貨而身形佝僂。除了是西來庵的「陳師父」,其本業是在市郊養乳牛,專門賣牛奶給日本人,大家也就順理成章地稱他牛奶吉。

他年少時曾是王爺乩身,替民眾消災解惑,直到年紀漸長後,王爺請他卸下乩身的職務,於是他便改以道術服務眾信徒。

 

 

03王爺

一九一三年.春分.亭仔腳西來庵

 

臺南廳全境是臺灣率先解除烏鼠病疫情的所在,此事使得主司瘟疫的王爺聲名大噪,常有香客慕名前來府城西來庵參拜,答謝王爺的保佑。即便如此,今日庵內的盛況也是前所未見,由於一口氣湧入許多看熱鬧的民眾,庵內早已容納不下,因此一路排到庵外,人龍繞著廟宇整整兩圈,甚至有人攀爬在庵外的石牆上,只為了能窺見裡頭的狀況。

「裡頭到底怎麼啦?」路過的民眾不斷詢問,深怕錯過了好戲。

「聽說啊,剛有一名素衣男子步入庵中,整整在王爺神尊面前跪了三個時辰都沒動,剛才突然開始搖頭晃腦,起身踏著七星步,口中唸唸有詞。」一名長者從前方退到後頭跟大家分享,搭配著手勢說得口沫橫飛。

「該不會?是王爺駕臨了乩身?」

「王爺有乩身!這可是大事啊!」

這消息便跟著人群一傳十、十傳百,才會一口氣聚集了這麼多人。

「還不只這樣,剛才一名婦人抱著生病的小孩來到庵中,她說孩子已經發燒好幾天,自己卻沒錢讓他看大夫……直到昨夜王爺託夢叫她抱著孩子過來,結果才剛來就碰上王爺起駕。」

「然後呢?」大家好奇地問道:「該不會就治好了吧?」

「王爺乩身隨手從鏤空雕花的桃花心木劍鞘,拔起神尊的配劍;此雖不如原寸真劍,但氣勢額外懾人;金光閃閃的劍身,鑲嵌其上七顆曲折起伏的不知名寶石發出凜洌寒光,這乩身朝孩子身邊砍了幾下又大喊一聲。原本一直哭鬧的小孩當下就安靜下來了,不只不哭不鬧,見到神情凶悍的乩身還笑了出來。」那名長輩揮舞著手臂,生動地重現當時的場景。

信眾內心的激動完全藏不住,紛紛雙手合十朝著廟中跪拜。

「伊開始替信徒看病解災,剛已經替好幾個人用符火化解,還開藥單呢!現在好多人排隊等著。」那老人語氣激動,眼眶泛淚:「我有生之年……竟然有幸見到王爺乩身!」

「王爺顯靈替人看病啦!大消息啊!」

「王爺乩身十分罕見,真是太幸運了!」信眾大聲歡呼著,迫不及待地把這好消息繼續往外傳。人們期待的心情愈來愈高漲,繼續把故事加油添醋下去,這下偌大的廟埕擠滿了躍躍欲試的鄉親,比年節採買的市場還要來得擁擠;著著實實地肩膀緊貼肩膀,腳跟踏不到地。

庵內執事見到這狀況受寵若驚,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處理:「雖從未見過這人,但這動作和姿勢的氣勢絕非作假。王爺若是真能降臨,絕對是本庵一大榮幸啊。趕緊派人去通知蘇董事。王爺靈驗,他肯定是最開心的那個人了!」

「陳師父一早就去蘇宅主持扶筆了,不知道事情處理完了沒,真可惜他跟蘇董事沒能第一時間親眼見到。」廟內掃地、倒茶、收香火、供品的一干三姑六婆七嘴八舌討論著。

產品規格

書號:E06034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1 × 1.75 cm

類別:語文類

分類號:863.57

頁數:320頁

重量:45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626361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