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心 菩提行:善用佛家清醒的智慧,創造圓滿豐足的人生



作者:鄭石岩

出版日:2012/09/01

定價:240元

優惠價:79折190

關鍵字:佛學禪學宗教發展修行醒悟

內容簡介

精神生活心理學是現代人必修的功課!
 
精神生活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精神生活,要不斷提升精神生活才能參入莊嚴的一真法界,這是一趟很有意義的歷程。如何從自我中心的我相中解脫出來,要自我覺醒,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發揮自己的潛能,成就生活,然後用它來布施,來服務社會,迴向佛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解脫,見清淨自性。
 
本書將心理學的素材完全滲入佛學,深入淺出地顯露佛法生動活潑的原貌,並透過心理學和佛法,討論人類精神生活的現象、動力和出路。無論你學佛與否,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共鳴和收穫:
 
˙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
 
˙了解別人.接納別人.寬容別人
 
˙明白事理.承擔是非.事事無礙
 
˙落實於生活.放下妄念.精進圓滿
 

作者.譯者簡介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目錄

總序/我的創作歷程 4
 
新版序/美好的人生之旅 12
 
原序/活出生活的喜樂 16
 
前言/自性清涼心,光明菩提行 20
 
壹 自我的醒覺 23
 
現實我──依他起性所產生的我相 29
 
理想我──計所執性所產生的我相 33
 
真我──入圓成實性的真我 36
 
以自我的醒覺實現崇高倫理 39
 
自我的困境與出路 48
 
貳 意識與業力之淨化 59
 
煩惱障──了別和思量兩種意識所產生的困擾 63
 
所知障──法執的意識阻礙慧性的開展 73
 
業力之淨化與實現的生活 79
 
參 從醒覺到實現的生活 89
 
醒覺是對精神生活的徹底醒悟 93
 
實現的生活就是創造性的生活 112
 
肆 倫理的精神法界 139
 
佛教的人文倫理 143
 
信仰與精神生活 159
 
邁向莊嚴的精神法界 163
 
入精神法界的進階──十地菩薩 180
 
伍 中觀的生活智慧 195
 
精神生活的「四依」 199
 
中觀的生活智慧 211
 
陸 信仰與實踐 233
 

序文前言

新版序
 
美好的人生之旅
 
人生很像是一趟旅行。一方面要實現豐富的生活,讓自己過得開心,過得有意義;另一方面要在旅行結束後,懂得回歸靈性的老家,找到真正的歸宿。旅行的要領就是保持清涼心,實現菩提行。
 
清涼心是聰慧的本質。它使我們清醒和冷靜,產生清楚的思考和創造力,從而實現多采多姿和意義豐富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人生素材,遺傳不同,個性互異,環境因緣更不一樣。只要透過清涼心和智慧,去覺照自己的生活現實,就能看出光明面,展現美好的人生,過著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遭遇,但卻可以選擇正向的態度和清醒的思考。運用眼前的素材,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這需要自我醒覺,透過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從而創造意義和成就感。就佛法觀點來看,這就是圓覺的人生。它的特質是用現成的素材,走在菩薩道上,行濟世之仁,做一位「覺有情」的大乘行者。
 
每個人都注定要用自己手上的素材和能力,去做利己利人的事,去過實現的生活。每個人性向、興趣、體能和稟賦都不同,但只要往正向發展,都能對社會有貢獻,成就其菩薩行。看在佛陀的眼裡,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在綻放著生命之光,都去展現其光明的佛性。
 
在精神生活上,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痛苦、憂鬱、焦慮等等心理症狀,是由於失掉了省悟的清涼心,失去自我實現的契機,而陷於空虛和絕望。心靈生活的最大苦難就是放棄自我實現的喜悅,想把自己變造成別人的樣子,或一心一意追求物慾,成為慾望的奴隸,造成迷失和壓力。當你的心陷入掙扎、嫉妒、憎恨、敵意和罪惡,結果不但現實生活變得窘困,在心靈層次上也感受到煉獄般的痛苦。
 
拯救心靈陷入苦痛和悲劇的方法,就是透過清涼心來覺悟自己,從而去過實現的生活。這個妙方既是佛法的精義,同時也是心理學家尋找美好的人生之旅,所發現的康莊大道。於是,我把佛法和心理學融合在一起,讓兩個領域的知見互相解釋,相信讀者很容易受用,從中得到啟發。
 
美好人生之旅的第二個核心因素就是菩提行。它既是行動力,同時又是證道的人文倫理。透過菩提行的修持和陶冶,我們才發展出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謂的「實踐理性」,從而展現佛陀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高貴品德。這能使生命展現大愛,並在步步踏實之中,開展般若大智,把自己提升到高層的精神法界,找到真正的生命歸宿和意義。
 
菩提行要從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去實現。人生之旅充滿著誘惑和迷濛,為了確保不迷失、不走錯路,維持正確的行徑,就必須有正確的信仰、清楚的修持步驟,才能在實踐力中,孕育充沛的精神力。從而開啟心靈生活的法眼,成為一位覺者。真正做到「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的大乘菩薩。
 
菩提行是學習做為一位覺者的行動指南。我把佛教主要經典的實踐法門,做了綜合歸納。繼而以心理學和倫理學的知識加以解釋,好讓讀者了解菩提行的要義。更進而透過《華嚴經》和《梵網經》,深入討論人文倫理的內涵和行動方案,道出菩薩德行的心理歷程。
 
菩提行也代表著寶貴的人文倫理。這種倫理不是建立在權威的規範,更不是透過罪惡感的心理來強制人們服從。它是從精神生活的提升,引發心靈生活中的主動性,悟入或契會如來的法界。透過菩提行,我們找到心靈生活的歸宿,找到真正的自在。
 
這本書不但闡釋了佛法要義,讓有志於學佛者,有個信仰和修持的藍圖。同時,也是應用心理學知識,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展現美好人生之旅的導引。為了培養這些心力,更透過﹁中觀﹂的智慧,清楚地指出實踐的理則和方法。
 
我試著用通俗的語言,藉助心理學等現代學術工具,把艱深難懂的佛法和修持密藏做清楚的陳述。我相信透過本書,讀者很容易從中找到要領,步上美好的人生之旅。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精彩試閱

以自我的醒覺實現崇高倫理
 
大乘佛教在中國,無論哪一宗都以自我的醒覺為宗旨。醒覺的過程,表示自己從緣生的我相中解脫出來,因為緣生的我相只是一個假的表象。《唯識三字經》上說:
 
真覺者,佛菩薩;
 
說唯識,破我法(相)。
 
因此許多人認為佛教是無我論的。不過從上述的分析,佛教的無我論是指醒覺的過程,當一個人從假相中醒覺過來時,他又看到了真正的我。禪家曾說,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十年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時是無我了,解脫了);又過十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醒覺後的真我)。
 
禪悟的醒覺
 
前面所談及天台三觀,從空、假、中三個實踐方法中,把真諦和俗諦融攝為中諦,這個融攝調和的過程,就是自我的醒覺。由於中觀是自我醒覺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法門,我們將在下文以專章說明介紹。
 
禪宗是以心傳心、見性成佛為修行法門。禪在於指引個人,悟我法二空,自心本來清淨、無迷悟、無煩惱,此心即佛,不待外求,為最上乘禪。當見般若自性時,就能以般若自性含攝萬法,發大智慧,過光明自在的人生。菩提般若之智,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創造性,只是因為心迷,不能自悟,才使生活發生障礙,滋生許多煩惱。因此,只有透過悟的功夫,從許多緣生的我相中解脫出來,才能夠應用根本智去成就一切種智,故《六祖壇經》中云:
 
用即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
 
禪的修行法門就是要從境界(因緣所生法)中解脫出來,不要被種種內外所產生的色相和虛妄觀念牽著鼻子走,那就是定。《六祖壇經》上說:
 
何名禪定?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一個人若苦苦地抱著我相,必然會迷失了生活的正道,而刻意去追求尊嚴、虛榮和名利財勢。刻意往外追求的人,最後終會迷失自己。
 
禪的宗旨無非是為了充分的醒覺,從許多緣生中解脫出來,不被色相所欺,所以叫做無念,唯有:
 
真如自性起念,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
 
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經上還說: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
 
不於境上生心。
 
這種離境和不於境上生心的功夫就是離開我相,而用「真如本性」去生活,就是真我。《六祖壇經》對真我的解釋是:
 
真如(即菩提般若)即是念之體,
 
念(一切思想、行為、情感)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
 
非眼耳鼻舌能念。
 
當我們以菩提般若來統攝萬法時,我們是清醒的,是清淨的,是自在的,這就是禪家所謂的自我醒覺。
 
華嚴的醒覺
 
其次就華嚴宗的修行法門來看自我的醒覺。華嚴宗的宗旨是要使一個人修行到理事無礙,進而到事事無礙,成就大乘菩薩濟度眾生的行圓果滿。我們從杜順和尚創立觀門來看(參見《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觀門可分為三重,即─
 
●真空觀:謂各種因緣所生的思想、情感、行為、意識本無自性,都是環境造成的。這些現象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一個空性的體,這個體即是智慧。
 
●理事無礙觀:理體的智慧如果沒有經驗的事相來配合,理是不可能有妙用的,所以必須有理事相融。理事相融又必須建立在覺性上,才不致迷失。
 
●周遍含容觀:當自我醒覺之後,便發揮了大用,由於不受我相和虛妄的干擾,理與事相融為一,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都是清醒有創造性的,最後成就光明莊嚴的心理世界。這個心理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它參贊化育在「一真法界」之中。
 
華嚴宗的修行法門與禪宗則有不同。禪宗是頓悟成佛,一悟而抖盡一切染著,見自本性,得大自在。華嚴宗的醒覺之路是從信、解、行、證中,一步步的昇進。華嚴的教義是:如果見自本性而不去漸修,充其量只是初發心的菩薩,而不能真正由自我的醒覺達到最高的精神生活的提升。所以華嚴宗一定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然後從初地昇到二地,由二地昇到三地,循序而上,把自我的精神內涵,一層一層的提高,自我一天天的也往上提升,最後成就十地菩薩,才有了圓滿的自我實現。
 
華嚴宗是要我們在解脫我相及種種執著之後,還要用般若的創造性,不斷地努力,濟度眾生,去實現一切眾德,讓自我提升到最高的精神世界,與宇宙的精神共同體等參。這個時候,自我既是實性,又是空性;唐朝清涼國師澄觀《心要法門頌》云:
 
欲達心源淨,須知我相空;
 
形容何處實?念慮本無從。
 
豁爾靈明現,翛然世界通,
 
真金開伏藏,赫日出瞑矇,
 
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
 
所以《華嚴經》最重要的玄旨就是自我的提升;而提升到無我相之後,還要迴向到生活世界,救度一切眾生,利益社會大眾,利樂一切有情,為國家社會謀福利。然而,這些布施與善行,並沒有絲毫矯俗干名的俗態,於是自己成為不能被引誘或屈服的金剛大菩薩。「這個金剛大菩薩,已經在他的生命過程中得到完全的歷練,最後就超越了法雲地(第十地),再跨一步就可以成佛,因為他已福德清通,具足一切諸佛微妙智樂。」(參見方東美著《華嚴宗哲學》)華嚴宗所秉持的不只是自我的醒覺,而是更進一步去實現精神生活的光明面。
 
淨土的醒覺
 
再從淨土宗來討論自我醒覺的法門和本質。淨土宗有幾個重要的行門,即淨心、觀法、念佛─
 
●心中自有淨土:修淨土法門,首先必須從淨心修起。淨是指心中無染無雜,淨化心中三毒,使貪、瞋、癡三毒自然消除,內心的菩提自性光明遍照,觸目遇緣都能攝受而不為亂,所以說心淨即佛土淨。淨心是培養智慧、維護心理衛生、長保身心健康的最好方法。淨土法門透過淨的訓練,使自己從許多不合理的抱負水準中解脫出來,建立了清醒的自我。
 
●觀法:淨土宗的觀法有別於天台止觀,天台止觀是空門的觀,淨土的觀是有門的觀;前者在於解縛,引發悟性;後者在於建設,建構生命與精神世界的藍圖。《觀無量壽經》裡頭提出十六種觀想法門,是在建構充實清淨和喜樂的自我。
 
●念佛:念佛法門依《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之旨意,以念念憶佛,如子憶母,如母憶子,如法而行(依三十七道品修行),是為念佛。一則仗佛力助自己解脫,一則以定心專心念佛生慧。從依佛的虔心與信心中,引發自己的醒覺。念念不離阿彌陀佛濟世度人的四十八願,受度度人,受利利人,廣濟有情眾生,行果圓滿,而與彌陀相應,證入佛界。
 
念佛法門和華嚴宗的修行法門有許多相通之處。因為兩者都是由建構心靈,提升精神生活來達到自我的圓成實性,獲得正等正覺,所以都是屬於「有門證入」的法門。華嚴宗同樣讚嘆念佛法門,在《華嚴念佛三昧論》中,特別說明念佛的五個法義:
 
●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從般若自性發揮生活的智慧。
 
●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由道德倫理的實踐,提升精神生活,而參贊入於一真法界的最高成就。
 
●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由持名念佛直接證入法界實相,得佛力感通,入於究竟勝義。
 
●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門:發揮般若的光明覺性,照遍生活的一切範疇,得大自在。
 
●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從實踐大慈大悲的願力中,獲得自我的醒覺,證入西方極樂佛土。
 
淨土宗的主要經典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充分表現救度眾生、悲智雙運的行願力量。淨土宗的修行必須自淨其意,而得醒覺,同時還要學習彌陀行願,迴向於眾生,為社會服務,始能往生淨土。理論上,淨土即佛心所證之真如本體;析言之,淨指般若自性,土為一切緣生之境,而淨土即一個人充分醒覺之後,對彌陀行願的圓滿實踐。
 
從以上簡要的敘述,我們會發現唯識宗、天台宗、禪宗、華嚴宗及淨土宗,在精神生活的修行上雖有不同,但是最終的目標則為自我的醒覺,並透過醒覺實現崇高的倫理,為濟度社會、利益眾生而努力,成就大乘菩薩眾德,證甚深了義。
 

產品規格

書號:A3A20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4 cm

類別:宗教類

分類號:225

頁數:240頁

重量:34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703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