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我是懶孩子



作者:Mel Levine

譯者:梁若瑜

出版日:2004/04/01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折221

  • 版權到期,恕不銷售
內容簡介

研究學習障礙的專家李文醫師認為,幾乎沒有人是真正的懶惰,我們天生渴望別人的認同及自我的滿足感,哪有學生不想準時交作業,贏得師長的讚賞,成人也都希望表現卓越,並因此加薪升職。所以別輕易為他人貼上懶惰的標籤,應該去思考阻礙表現的原因,生產力的低落可能來自神經發展上的障礙,亦即作者所謂的「輸出失效」。
 
《別說我是懶孩子》提出七種輸出失效典型,以真實案例說明,濫用懶惰的標籤只會造成嚴重的挫折感甚至放棄努力,但勤也未必能補拙,必須找到適合自己心智模式的輸出管道,才能享受高生產力所帶來的獎賞和滿足感。作者認為輸出障礙在孩童時期若未獲得正視,很可能一路伴隨至成人,影響不止是學業上的不順遂。
 
本書對家長、學校提出實用的建議,示範如何能夠加強孩子的優勢進而提升課業上的生產力,最重要的是,若能趁早發現、解決輸出失效的問題,將能幫助孩子充實快樂的成長,成年後擁有更滿足的人生。
 

作者.譯者簡介

Mel Levine醫師為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小兒科系的教授,並為該校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之Clinical Center的主任。他是All Kinds of Minds的創辦者兼副主席,那是一個致力於研究學習差異的非營利組織。他另著有暢銷書《A Mind at a Time》,目前與妻子Bambi及許多牧場動物住在美國Raleigh-Durham區。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梁若瑜,東吳大學心理系畢業,目前從事文字工作。譯作有《華人性格研究》、《本性難移》(以上遠流出版),《準父母胎教經典》(新手父母)、《從信任開始》(麥田)、《韃靼荒漠》、《七信使》、《沙的孩子》(以上皇冠出版)等書。
 
個人電子郵件信箱:escadore@pchome.com.tw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目錄

別說我是懶孩子
 
目錄
 
□ 《大眾心理學叢書》出版緣起
 
□ 審訂者的話 還原學習障礙真貌,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林惠雅教授
 
□ 譯詞說明
 
第一章 驅動心智
 
當事情做得順利時/容易而且經常被誤解的故障:輸出障礙/「輸出失效」一詞的起源/輸出失效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童年」與「成年」之間/阻礙寫作的因素/豐富的滿足感/懶惰的迷思
 
第2章 羅素:低動作回復的案例
 
可能的動作障礙--替羅素解謎/如何找出動作障礙/找出羅素動作鏈的弱點/惡化羅素問題的衍生因素/幫助羅素
 
第3章 克林特:忘了如何記得
 
對克林特的評估/關於克林特的記憶及輸出/幫助克林特/給克林特的建議事項/克林特的展望
 
第4章 吉妮:一再出現的能量危機
 
探索吉妮的心智-能量-控制障礙/深入探索吉妮的動態工作記憶障礙/綜合效應/幫助吉妮
 
第5章 史考特:失控的控制力
 
史考特的過去/深入認識史考特/深入瞭解史考特/成品控制障礙/不滿足感加上容易因人際關係分心影響了行為/史考特的其他問題/史考特的家庭環境/幫助史考特
 
第6章 達奈爾:無法描述事情的字句
 
如何產生達奈爾的語言成品障礙/達奈爾的其他問題/達奈爾如何筋疲力盡/幫助達奈爾
 
△第7章 羅貝塔:萎縮的構思能力
 
幫助羅貝塔建立想法
 
第8章 莎倫和馬克:難以收拾的混亂
 
幫助馬克重新站起來/一些後續消息
 
第9章 輸出的輸入
 
輸出失效: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輸出的外在因素/影響output的內在因素/後果的嚴重性
 
第10章 好好地寫作
 
當某人寫得不夠好/書寫動作障礙/當口語能力不佳導致寫作能力低落/拼字的魔咒/親密戰友/找出問題所在/讓寫作變得暢通無阻/調整對寫作的期待/關於成人
 
第11章 培養和重整輸出
 
培養輸出的教養方式/社區內或文化下的輸出/培養在學校的輸出/處理兒童的輸出失效/神奇的解謎歷程/替輸出另尋出路/其他補救之道/處理成人的輸出失效/處事道德和義務/期許
 
後語:輸出的結果
 
羅素/克林特/吉妮/史考特/達奈爾/羅貝塔/莎倫和馬克/從輸出中學習到的啟示/關於成長過程中,輸出和輸出失效的一些啟示/回顧薛西弗斯的故事
 
□附錄一 寫作困難評估測驗
 
□附錄二 故事表
 
□附錄三 報告表
 
□附錄四 輸出檢查表
 

導讀推薦

還原學習障礙真貌,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長久以來,「努力」的重要性一直是被我們社會所標榜和強調的。
 
  首先,中國傳統思想之一就曾主張:有二個因素影響學習的成效,即是「能力」和「努力」。然而每個人都具備學習的基本能力,因此造成學習差異的最大主因就是努力了。努力包含意圖和量的多寡。意圖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個人若不想學習,那麼個人將不會在意學習或付出努力。但是,假如個人有學習的意圖的話,那麼學習的成敗則完全取決於個人付出多少的努力而定。再者,學習內容或材料的難易度並不是個問題,不論學習什麼內容或材料,只要個人鍥而不捨的持續努力,學習終究可以成功。越是困難的內容或材料,個人越是應該努力。所以,學習失敗並非來自個人能力高低、或者是學習內容或材料的困難,關鍵因素是個人的努力不夠。
 
  除此之外,成語中像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勤能補拙」、「磨杵成針」、「人定勝天」、「事在人為」、「有志竟成」、「滴水穿石」等等均是描述著努力和成功之間的關聯。
 
  由此可見,我們社會對於努力的重視,也認為努力是通往成功之必經途徑。在此情況下,學習成功者是因其努力,相對地,學習失敗者則必然是因其懶惰。於如此思想的影響下,從小至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被父母或師長耳提面命:「不要偷懶,要努力!」然而真是如此嗎?我們是否存在著「努力的迷思」或「懶惰的迷思」呢?
 
  對某些孩子而言,努力的確是學習成敗的主因,然而對另一些孩子而言,努力不見得是學習成功的要件;換言之,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或者是他們也很努力,但有一些學習困難他們就是無法克服。在我們「努力」無限上綱的迷思中,對孩子而言,他們卻經常被誤解為「懶惰」,當然,「不努力」就是「懶惰」,不然還有什麼呢?面對如此誤解致使孩子百口莫辯,甚至他們也進而相信自己是個無可救藥的懶惰鬼。對家長和老師而言,除了對孩子冠上「懶惰」一詞,並繼續要求孩子多加努力之外,似乎也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孩子和大人都處於挫折無奈的困境中。
 
  讀到《別說我是懶孩子》一書,我覺得困境中有了曙光。作者梅爾o李文(Mel Levine)是位小兒科醫生,他關注有關兒童、青少年學習障礙的問題,並從事諮詢工作。他從神經發展、發展心理學等專業領域來解開「懶惰的迷思」(本書原文書名為The Myth of Laziness,直譯即為「懶惰的迷思」)的各種謎題,且藉此還原所謂「懶惰孩子」學習的真貌,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輸出失效或障礙」(output failure)為核心,提出八個案例,每一個案例均反映著學習歷程中有關輸出失效的不同障礙,包括動作障礙、記憶力不足、語言上的障礙、構思困難、心智能量失調、成品(production)控制力障礙、因人際關係分心而導致輸出(output)不良、組織障礙。除此之外,作者還探討輸出失效或障礙的內外在影響因素,以及培養與重整輸出的具體方法。我認為這本書具有下列優點:
 
  1. 舉例並詳細說明每一種學習障礙,深入淺出,專業知識中又不失流暢,令閱讀者很容易的就可以從中瞭解問題之全貌(譯者梁若瑜小姐捕捉了作者專業又流暢的文筆風格,更有助於閱讀)。
 
  2. 每一個案例均完整地呈現孩子的狀況、相關的歷程和脈絡(包括孩子學習歷程上所面對的問題,孩子在家庭、學校的處境等),以及如何改善狀況的具體方法(包括孩子、父母、學校當局、老師等)。
 
  3. 「解謎」這個概念是最令人欣賞的,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反而是一位解謎者,他和孩子(或父母、老師)一起來解開學習的謎題。他不給孩子上標籤,而是詳述學習的歷程,並說明神經發展、發展心理學等專業領域和學習歷程中問題的關連。在解謎過程中,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笨蛋、也不是懶惰鬼,他們瞭解了問題所在,看到了自己具體的強項和弱項,找到一些改善的方法。
 
  閱讀過程中,我不僅獲得學習障礙的種種知識,更感受到作者的熱情與投入。當然我也期待有更多的專業領域繼續努力為我們「解謎」。
 
  【審訂者簡介】林惠雅,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東吳大學心理系,目前為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專長包括發展心理學、親子關係等,著有《兒童遊戲課程》《教養陷阱TOP20》等書。
 

產品規格

書號:A3286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75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521

頁數:336頁

重量:45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51965